Workflow
达菲林
icon
搜索文档
中产家长的焦虑,让这些药企年入百亿
投中网· 2025-05-08 10:23
行业概况 -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经国家药监部门认证的儿童生长缓慢治疗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适应症,成为百亿级消费医疗单品[4] - 产品类型包括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3种,主要区别在于注射频次和价格[5] - 主要厂商包括金赛药业、安科生物、联合赛尔等,产品覆盖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Noonan综合症等10余种适应症[6] 市场需求 - 家长对儿童身高干预需求显著增长,就诊咨询年龄从青春期提前至2-3岁,非标准适用群体(P3-P10曲线)用药现象普遍[8][10] - 临床实践中注射标准有所放宽,女孩150-153厘米、男孩160-165厘米也可能被允许用药[10] - 典型案例显示:努南综合症患者10年治疗费用超20万元(短效粉针月费2000元),普通家庭2年生长激素+抑制剂治疗费用达25万元[15][16] 市场驱动因素 - 社会认知层面:研究显示身高超平均值10厘米的个体收入可能高出10%,婚恋市场也存在身高偏好[16] - 厂商教育投入:头部企业通过学术会议、医生培训项目建立300多个矮小症专科门诊,持续10余年市场渗透[18] - 治疗窗口期限制:骨骺闭合前仅有12-14年黄金干预期,促使家长早期行动[13][14] 竞争格局变化 - 新进入者开发非药物解决方案:膳食补充剂瞄准P10-P75人群,益生菌产品BL-11宣称3个月可增高2.6厘米[21][22] - 集采政策冲击行业利润:2022年起省级联盟集采压缩粉针剂型价格,水针产品自愿降价,头部企业长春高新2024年净利润下滑43.01%[23] - 副作用争议持续:注射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反应,需定期监测激素和肿瘤指标,情绪问题患者禁用[21]
资源整合与专业赋能,益普生与上药控股达成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概述 - 全球特药领域生物制药公司益普生与上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1] - 合作围绕达菲林展开,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和渠道覆盖,推动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深度渗透 [1] - 合作模式被视为医药行业的新范例,强调创新与患者福祉 [1] 合作细节 - 益普生中国总经理戴纪尧表示合作是提升药物可及性的里程碑,体现公司"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 [1] -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李永忠强调双方将融合益普生的品牌影响力与上药控股的全国终端覆盖网络,形成协同效应 [1] - 上药控股将依托CSO(合同销售组织)团队近10年的行业经验及全国医疗机构服务网络,深化达菲林的渠道覆盖 [1][2] 公司背景与产品 - 益普生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专注于特药领域,致力于引入优质产品如达菲林 [1] - 达菲林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GnRHa),应用于前列腺癌、中枢性性早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治疗 [1] - 上药控股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为核心,构建医药健康全链条智慧服务体系,并拥有专业化CSO团队 [2] 合作目标 - 双方计划通过上药控股的医学推广能力与达菲林的临床认可度,实现产品在合作渠道的广域覆盖 [2] - 合作旨在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1] - 上海医药提及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将加大对创新业务CSO的推进力度 [1]
中产家长「挤爆」儿科,身高焦虑让药企年入百亿
36氪· 2025-04-26 19:46
生长激素市场现状 -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内儿童生长缓慢的官方认证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多个适应症 [9] - 市面上常见的生长激素有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3种类型,区别主要在于注射频次和价格 [10] - 生长激素已成为市场热捧的百亿级消费医疗单品 [9] 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 - 近年来咨询身高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多,就诊儿童年龄低至2-3岁 [12] - 实际临床中"P3到P10之间用药的也不少",医生会适当放宽注射标准 [14] - 家长对身高要求从"及格"转向超出平均值,P25、P50甚至中等以上孩子也寻求注射 [14] - 部分家庭为追高"动作上身体力行,金钱上不计成本",月花费可达2000元以上 [19][20] 行业竞争格局 - 金赛药业等厂商通过学术会议支持、医生培训项目等方式进行市场教育,10年前已协助设立300多个儿童矮小症专科门诊 [24] - 生长激素厂商的市场推广直接带动产品从无人问津进入现象级大单品时代 [25] - 2022年以来省级联盟集采压缩粉针剂型利润,水针产品自愿降价,行业高毛利时代走向下坡 [31] 替代产品发展 - 部分企业开发非药用"追高"产品,如基于IGF-1原理的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助长产品 [29] - 新产品缺乏真实临床数据支撑,市场上能达到医疗级别的非药类助长产品非常稀缺 [30] - 这些新兴产品能否分走生长激素市场份额尚难判断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