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芯片
搜索文档
告别“躺平”!英特尔打响复兴战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IntelInside"曾是全球每三台电脑的标配,如今却在五年内历经沉浮:CPU份额被AMD蚕食 12个百分点,先进制程落后台积电两代,AI浪潮中GPU近乎失声。 直到2025年10月24日凌 晨,三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一度暴涨9%,为这场寒冬画上休止符——巨头的复兴战,正式打 响。 136.5亿美元营收、40%毛利率、23美分调整后EPS,三项核心数据集体超预期,终结一年半 同比下滑颓势。更关键的是,曾现金流告急的英特尔,如今手握309亿美元现金,美国政府、 英伟达、软银扎堆注资159亿美元。但光鲜背后,是3.5万名员工的离职背影,是产能短缺的 现实困境,更是一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自我"的深刻救赎。 01 偏执狂的迷失: 从"Inside"到"Outside"的二十年 1997年,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警示变革风险。 彼时英特尔凭x86架构垄 断82%的CPU市场,每季度将15%营收投入研发,每年砸数十亿美元建晶圆厂,这种对技术 的敬畏,让它成为PC时代的绝对王者。 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英特尔管理层犯下致命误判: 固守高毛利PC芯片,放弃移动芯片 布局。时任CEO欧德宁"智能手机芯片 ...
告别“躺平”,英特尔打响复兴战
格隆汇· 2025-10-24 16:38
公司近期业绩与财务状况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36.5亿美元,毛利率为40%,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3美分,三项核心数据均超预期,终结了连续一年半的同比下滑趋势 [1] - 公司现金储备达到30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47% [1][6] - 公司获得来自美国政府、英伟达和软银的注资总计159亿美元 [1] - 公司偿还了43亿美元高息债务 [6] 公司历史挑战与战略误判 - 1997年,公司凭借x86架构垄断了82%的CPU市场,每季度将15%的营收投入研发 [2] - 2010年代,公司固守高利润的个人电脑芯片业务,放弃了移动芯片的布局,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2] - 2018年危机全面爆发,AMD锐龙芯片重夺市场份额,公司10纳米制程工艺陷入良率困境时,台积电已实现5纳米制程量产 [2] - 过去五年内,公司在中央处理器市场的份额被AMD蚕食了12个百分点 [1] 管理层改革与成本优化 - 2025年3月新任首席执行官上任,推动改革,公司员工总数从11万降至8.84万,并计划在年底进一步减至7.5万,总计3.5万名员工离职 [3] - 公司为离职员工提供12个月薪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并与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合作开设人才通道 [3] - 通过出售Altera获得43亿美元,减持Mobileye获得9亿美元,并外包非核心封装测试业务,每年节省233亿美元运营成本 [4] - 将优化回笼的资金投向核心领域,其中18A制程研发获得80亿美元追加投资,人工智能团队预算翻倍 [4] 战略投资与合作关系 - 美国政府注资89亿美元(其中57亿来自芯片法案,32亿为安全基金),获得公司9.9%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6] - 英伟达投资50亿美元,双方达成合作,公司将为英伟达代工芯片,英伟达将开放图形处理器技术,联合开发的"x86+GPU"人工智能服务器方案计划于2026年量产 [6] - 软银注资20亿美元,资金将专项用于日本熊本工厂的扩建,以聚焦汽车芯片生产 [6] - 公司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向核心研发人员发放限制性股票 [6] 产能状况与技术发展 - 第三季度人工智能服务器中央处理器需求暴涨60%,人工智能个人电脑订单增长41%,但公司10纳米/7纳米工艺产能不足,部分客户转向AMD [7] - 公司调整俄亥俄州"超级工厂"建设节奏,优先保障18A制程的Fab52工厂投产 [7] - 公司采取"差异化保供"策略,优先满足高端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升至52%,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7] - Fab52工厂计划于2026年完成调试并量产,满产后年产120万片晶圆,将为公司增加30%的先进制程产能 [7] 企业文化与创新机制 - 公司重启"20%自由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探索本职工作之外的创新 [8] - 研发团队开发的高数值孔径光刻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每平方毫米2亿个 [8] - 公司的EMIB-T先进封装技术成本比台积电的CoWoS低20%-30%,并能实现多芯片高效集成 [8] - 公司将人工智能芯片收益投入"半导体人才计划",在10所高校设立奖学金,重点扶持女性和少数族裔 [8]
与黑芝麻智能合作,英特尔瞄准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36氪专访
36氪· 2025-04-26 11:40
英特尔汽车业务战略 - 公司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并强调中国市场重要性[1] - 发布第一代SDV座舱SOC芯片 与PC市场酷睿芯片同源[1] - 与黑芝麻智能合作推出舱驾融合平台 整合华山A2000和武当C1200芯片[2][3] - 合作方案覆盖L2+至L4级驾驶需求 预计2024年二季度发布参考设计[3] 产品技术进展 - 新一代座舱SOC芯片性能提升:生成式AI性能最高提升10倍 图形性能最高提升3倍[3] - 采用Chiplet架构 实现不同功能模块匹配不同制程节点 降低30%-50%开发成本[4][15] - 第二代座舱SOC计划2026年量产[5] - 域控制器方案通过软件定义实现ECU数量从100个精简至50个[6][11] 合作与生态布局 - 与面壁智能合作推出车载纯端侧GUI智能体 支持离线语音交互与复杂指令理解[3] - 保持开放合作策略 不限于黑芝麻智能 未来将接入更多ADAS厂商芯粒[7][8] - 舱驾融合当前采用PCIe连接方案 未来将升级至Chiplet架构[9] 软件定义汽车架构 - 移植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 实现算力资源池化和动态迁移[7][12] - 工作负载整合案例:哨兵模式功耗从30W-40W降至4W[11] - 推动集中式电子架构 打破传统嵌入式ECU思维模式[10] 市场竞争策略 - 差异化优势在于Chiplet架构 支持多节点混合制程降低成本[15] - 信息娱乐产品已应用于全球3000万辆汽车 包括中国品牌[14] - 汽车业务隶属客户端计算事业部 共享AI PC技术资源[16] - 将中国视为全球汽车行业创新中心 重点布局该市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