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检测装备
搜索文档
荣旗科技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2.09亿元低于行业平均,净利润522.28万元差距明显
新浪财经· 2025-10-31 08:47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30日,于2023年4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和办公地址位于江苏省 [1] - 公司是工业AI质检装备领军者,主营业务为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 [1] - 公司深度绑定消费电子、新能源领域核心客户,涉及锂电池、无线充电、宁德时代概念等板块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 - 通用设备 - 仪器仪表 [1]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09亿元,在行业61家公司中排名第46位,低于行业平均数6.55亿元和中位数3.8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522.28万元,行业排名第44位,低于行业平均数5896.7万元和中位数4066.13万元 [2] - 前三季度营收2.1亿元,同比减少8.5%,归母净利润522万元,同比减少71.7% [5]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9319万元,同比减少5.7%,归母净利润1039万元,同比增长130.5% [5] 主营业务构成与财务指标 - 主营业务构成中,智能装备收入9783.35万元,占比45.77%,智能检测装备收入8127.16万元,占比38.02% [2]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40.20%,低于去年同期44.67%,也低于行业平均的43.50% [3]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25.84%,高于去年同期的16.91%,但低于行业平均的27.43% [3] 业务亮点与发展前景 - 消费电子领域与苹果、亚马逊和Meta合作,组装设备有望放量,新能源领域有宁德时代锂电池AI质检装备订单 [5] - 存货及合同负债显著增长,主要因新能源和3C领域订单增加 [5] - 通过参股四川力能、合资新设宏旗荣锂,进军固态电池领域 [5] - 西南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1.0、1.7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为56% [5] 股东与治理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朱文兵、汪炉生、钱曙光 [4] - 董事长兼总经理钱曙光2024年薪酬49.88万元,较2023年增加4.05万元 [4]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6600户,较上期减少19.93%,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增加24.89%至3857.58股 [5]
智能化转型打造工业经济“压舱石”发展新引擎 机械行业“向稳向好”有支撑
央视网· 2025-09-30 14:54
行业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供需双侧发力推动行业稳健增长 [1] - 方案提出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挖掘存量市场潜力并培育新需求,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1] - 行业力争在2025-2026年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 [11] 扩大有效需求举措 - 关键任务为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聚焦挖掘存量市场潜力,培育新需求,扩大有效投资 [1] -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为存量市场注入活力 [1][3] - 培育壮大新需求,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扩大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等应用 [11] 智能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 智能化转型被定位为机械产业发展新引擎,方案明确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1][5] - 聚焦三大方向:攻坚工业母机和智能检测装备,发展智能农机与医疗机器人,攻关高端智能机器人 [5] - 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为机械装上“智慧大脑” [5] - 高端智能机器人是布局未来赛道、抢占主动权的关键 [5] 数实融合应用案例 - 各地加快数实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例如江苏无锡人形机器人“上岗”新能源产线 [7] - 湖南宁乡先进制造业企业借助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高度智能化生产车间 [7] - 智能仓库应用实例显示,同等规模零部件仓储工作量从传统模式需八九十人减少至仅需十余人即可完成 [9] 行业发展目标与预期 - 方案预期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11] - 主要目标是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 [11] - 分析指出方案发布有助于推动机械行业在未来两年实现稳健增长 [11]
机械行业闯关10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2:00
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2026年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3.5%左右,总规模目标突破10万亿元,较2023-2024年3%以上增速和8.1万亿元规模目标有所提升,体现对增长质量和技术自主可控的更高要求 [1] - 《方案》围绕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三方面提出14项重点任务,旨在兼顾短期平稳增长与长期结构优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 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 机械行业70%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业设备投资,是稳出口主战场 [4] - 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加快老旧设备更新换代,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政策,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和“机器人+”应用行动 [4] - 培育壮大新需求: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扩大服务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等应用 [6] -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落实数字中国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扩大工业母机、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应用需求 [6] - 深化开放合作,增强行业稳增长牵引力 [4] 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 -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等攻关验证 [9] -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降低外部技术依赖 [9][10] - 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 [10] - 面向民生需求发展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民生装备,面向未来产业突破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10] 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1] - 加大助企惠企力度:依托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实施“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开展政策惠企、创新强企等服务 [11] -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11]
政策“组合拳”推动机械行业力争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 “智”造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9-30 11:09
行业总体目标 - 2025至2026年机械行业营业收入目标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 [1] 稳增长核心策略 - 方案核心在于找到拉动内需和提升供给的平衡点 [5] - 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聚焦挖掘存量市场潜力、培育新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开放合作五项内容 [3] - 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的实施力度,为存量市场注入活力并推动高端智能制造和绿色节能技术落地 [5] 智能化转型重点 - 智能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抓手,通过深化技术融合和完善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8] - 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聚焦三大方向:攻坚工业母机和智能检测装备、发展智能农机与医疗机器人、攻关高端智能机器人 [8] - 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 [8] - 大模型、北斗等技术融合赋能相当于给机械装上智慧大脑 [10] 政策与标准支持 - 积极出台有利于行业稳定运行的政策举措,助力装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7] - 利用信息化平台强化运行监测,建立行业经济运行风险预警机制 [7] - 完善工业母机、农机装备、基础零部件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建设一批智能母工厂并推广成熟经验 [12] - 守住制造安全底线,确保核心技术及产品不被卡脖子 [10]
给机械装上“智慧大脑” 智能化转型打造机械产业发展新引擎
央视新闻· 2025-09-30 08:55
政策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目标为2025至2026年行业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1] 需求侧措施 - 方案提出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包括挖掘存量市场潜力、培育新需求、扩大有效投资等五项内容[3] - 核心在于找到拉动内需和提升供给的平衡点,例如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5] 技术创新与支持 - 方案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开放合作[3] - 将积极出台有利于行业稳定运行的政策举措,助力装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7] - 利用信息化平台强化运行监测,建立行业经济运行风险预警机制[7] 智能化转型 - 智能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抓手,通过深化技术融合、完善标准体系注入新动能[8] - 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聚焦三大方向:攻坚工业母机和智能检测装备、发展智能农机与医疗机器人、攻关高端智能机器人[8] - 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8] 战略重点与安全保障 - 强调守住制造安全底线,确保核心技术和产品不被"卡脖子"[10] - 布局高端智能机器人等未来赛道以抢占主动权,并通过技术融合为机械装备装上"智慧大脑"[10] - 方案强调标准引领作用,将完善工业母机、农机装备、基础零部件等技术标准,建设智能"母工厂"并推广成熟经验[12]
机械行业闯关10万亿 AI+成为新锚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8:33
政策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至2026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3.5%左右,营收规模目标突破10万亿元 [1] - 对比上一轮方案(2023—2024年)提出的年均增速3%以上和2024年营收目标8.1万亿元,新方案在增速和规模目标上均有提升 [1] - 目标提升背后对应着对行业增长质量和技术自主可控的更高要求,并非简单的数字加码 [1] 重点任务方向 - 《方案》提出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3方面共14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2] - 任务措施既着眼短期平稳增长,如扩大需求、助企惠企、整治非理性竞争以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又聚焦长期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突出新质生产力培育 [2] - 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 扩大有效需求举措 - 针对机械行业70%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业设备投资的特点,从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和培育壮大新需求两方面着手 [3] - 深挖存量市场包括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加快老旧设备更新和工业操作系统换代,并落实首台(套)装备推广政策,组织“工业母机+”等产需对接活动 [3] - 培育新需求涉及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扩大服务及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文旅装备等应用 [3] 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 “人工智能”是方案高频词,提出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推广无人车、无人仓等智能物流装备,并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装备融合,打造智慧医疗场景 [4] -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落实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以扩大工业母机、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需求 [4] - 机械工业提供的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支持是实现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4] 提升供给能力与产业基础 - 为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方案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等5项任务 [6] - 在产业创新上,推进实施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攻关创新 [6] - 在产业链韧性上,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以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确保自主可控 [7] 智能装备与民生应用 - 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 [7] -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展一批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和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养老适老装备等智能民生装备 [7] - 面向全球科技趋势,突破发展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7] 激发行业活力与企业培育 - 为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方案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4项任务 [8] - 企业培育方面,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 - 助企惠企方面,依托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实施“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开展政策惠企、创新强企等服务 [8] 市场环境与竞争生态 - 在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上,方案提出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9] - 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9]
机械行业闯关10万亿,AI+成为新锚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1:55
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至2026年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3.5%左右,营收规模目标突破10万亿元 [1] - 相较于2023-2024年方案中3%以上的年均增速和8.1万亿元的营收目标,新方案显示出对增长质量和技术自主可控的更高要求 [1] 增长目标 - 2025-2026年机械行业营业收入目标年均增速为3.5%左右,营业收入目标突破10万亿元 [1] - 2023-2024年方案的目标是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以上,2024年营收规模达到8.1万亿元 [1] 重点任务: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 方案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老旧设备更新和工业操作系统换代 [3] - 培育壮大新需求,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扩大服务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等应用 [3] -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扩大工业母机、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需求 [4] - 机械行业70%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业设备投资,是稳出口主战场 [2] 重点任务: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 -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攻关 [6] -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 [6] - 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 [6] - 发展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等智能民生装备,突破发展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7] 重点任务: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 - 加大助企惠企力度,实施“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开展政策惠企、创新强企等服务 [7] -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8] 战略意图与转型方向 - 方案引导行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激活存量市场,推动向智能制造范式转型,重塑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5] - 致力于从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转向开拓个性化、高附加值的“蓝海”市场,通过创造新需求破解“内卷” [5] - 将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置于突出位置,旨在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 [6]
六部门发文推动机械行业稳增长
新华社· 2025-09-29 19:00
政策方案概述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方案旨在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稳定运行[1] - 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压舱石"[1]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至2026年,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1] - 营业收入目标突破10万亿元[1] -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机械行业面临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需求不足、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1] - 行业稳定运行面临挑战[1] 重点任务方向 - 方案从3方面提出14项重点任务,要求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1] - 重点任务包括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1] - 开展数字化转型改造行动[1] - 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攻关、验证和集成创新[1] - 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1] - 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1] 政策保障措施 - 方案明确积极出台有利于机械行业稳定运行的政策举措,定期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成效[1] - 落实好工业母机等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装备企业金融支持力度[1] - 建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1]
工信部等6部门发布!
中国能源报· 2025-09-29 17:44
文章核心观点 -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等举措,推动机械行业稳定增长,力争2025-2026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4]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 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机械行业稳定增长,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4] - 2025-2026年机械行业目标为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不含汽车、电工电器、内燃机、石化通用行业) [4] - 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 深挖存量市场潜力,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实施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扩大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需求 [5] -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作用,推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应用推广,落实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方案,支持高端医疗设备配置升级 [5] - 组织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和“机器人+”应用行动,编制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应用推广目录,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6] - 培育壮大新需求,发展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扩大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等应用,加快智慧物流枢纽建设,推广无人车、无人仓等智能物流装备 [7] -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国家“十四五”和“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拉动农机装备、工程机械等创新发展,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8] 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 -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攻关验证和集成创新,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 [12][13] -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 [14] - 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突破工业母机、智能仪器仪表、新能源工程机械等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等智能民生装备 [15] - 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完善工业母机、农机装备等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应用,推进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 [17] -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工程和整机装备可靠性“倍增”工程,提升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产品可靠性水平 [17][18] 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9]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持装备大省大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20] - 加大助企惠企力度,实施“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推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20][21] -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外资投资高端装备和高技术领域 [22]
六部门:发展一批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等智能民生装备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15:28
智能装备发展 - 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1] - 推动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先进材料 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1] - 突破工业母机 智能仪器仪表 智能检测装备 矿山深部安全开采装备 新能源工程机械 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1] 智能民生装备 - 发展智能农机 智能医疗装备 服务和特种机器人 智能物流装备 食品机械 安全应急装备 冰雪装备 养老适老装备[1] -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智能民生装备供给能力[1] - 突破发展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应对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1] 装备智能化升级 - 提升装备产品数据获取 互联互通 人机交互 辅助决策 自主执行等智慧服务功能[1] - 鼓励装备企业联合产业互联服务商共同打造装备互联生态[1] - 分类分级促进行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培育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1] 智能制造系统创新 - 完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攻关机制[1] - 推动工艺 装备 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1] - 提高数智化转型服务商专业化 一站式集成服务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