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比特
icon
搜索文档
量子计算机可以瞬间解决所有问题?丨中新真探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9:53
量子计算机技术原理 - 量子计算机基于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原理构建的新型计算系统 [1] - 其信息单元"量子比特"可处于0和1的线性叠加态,使其能在指数级大的状态空间中完成量子演化 [1] 量子计算机应用潜力 - 量子计算机在特定复杂问题上展现巨大潜力,但这种优势具有高度专用性 [1] - 其独特架构在处理日常任务(如浏览网页、文档编辑)时,效率和稳定性远不如传统计算机 [1] 量子计算机市场定位 - 量子计算机将作为强大的专用计算工具,与传统计算机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1]
量子计算是“下一个AI”?分析:入场时机至关重要
华尔街见闻· 2025-11-07 23:38
行业现状与市场关注度 - 量子计算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焦点,但商业化进程面临重大挑战,风险远大于潜在回报 [1] - 受技术突破及美国政府可能入股相关企业的消息推动,量子计算概念股大幅上涨,例如D-Wave Quantum在过去一年股价飙升1811% [1] - 谷歌宣布其量子芯片在特定计算中的速度是普通计算机的13000倍,展示了技术潜力 [1] 技术瓶颈与性能挑战 - 当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在大多数应用场景中仍无法超越传统计算机,主要瓶颈在于电子“大脑”规模不够大且无法可靠修复计算错误 [3] - 量子计算机性能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子比特数量不足且错误率高,构建大规模无错误量子计算机难度极大 [4] - IBM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系统拥有156个量子比特,其路线图计划到2033年达到2000个量子比特,谷歌目前拥有105个量子比特的芯片,目标是1000个量子比特 [4] - 美国银行分析师指出,可扩展性是未来五年至十年的关键问题 [3]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格局 - 量子计算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哪种基本技术路径最具可扩展性尚未明确,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竞争 [5] - 主要参与者包括IBM、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大型科技集团,以及IonQ、D-Wave Quantum等上市公司和PsiQuantum等初创企业 [5] - 任何技术路径都可能失败,政府早期对某种方案的支持若押错宝,可能会阻碍行业发展 [5] 商业化前景与收入预测 - 量子计算目前更多是工程问题而非科学实验,涉及如何制造更大规模计算机,估计可能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6] - 美国银行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量子计算收入可能达到42.5亿美元,约相当于英伟达十年前的收入水平 [6] - 若技术挑战得到解决,量子计算有望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包括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模拟飞机性能、优化电网以及加速新药发现 [6] - 核心问题在于量子计算何时会成为一项值得投资的技术,而这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7]
诺奖燃爆激情,量子计算商业化的资本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9:52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科学突破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丁尼斯,表彰其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1] - 获奖研究核心器件为约瑟夫森结,其宏观量子态行为使量子力学从理论走向可工程化的电路体系 [2] - 该成就打开了在更大尺度上研究量子世界的大门,为利用微观世界现象开展实验提供新可能 [2] 量子计算技术原理与优势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与纠缠,让多种可能态并行演化,直接模拟分子化学等量子体系 [5] - 理论上量子计算进行某些类型计算的速度可比传统计算机快数十亿倍 [5] - 1982年理查德·费曼提出量子计算机概念,2024年12月谷歌推出105量子比特芯片Willow引发行业震动 [5] 量子计算商业化挑战 - 量子计算规模化商用需攻克量子比特稳定性、硬件工程化扩展及验证量子优势场景等关口 [7] - 主要挑战包括保持长相干时间与高门保真度,解决低温控制、互连封装良率与可重复性 [7] - 任何微弱环境扰动均可成为噪声源导致退相干,使系统失去量子信息 [7] 主要技术路线与发展现状 - 全球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包括超导量子、离子阱、光量子和拓扑量子等,多条路线并进竞争 [8][13] - 超导量子是主流路线,代表厂商有IBM、谷歌、国盾量子等,但需接近绝对零度环境且相干时间短 [8] - 2025年2月微软宣布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全球首款基于拓扑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 [8][13] - 量子计算技术在Gartner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中多年处于创新触发期,尚未进入下一阶段 [13] 行业应用与国家战略 - 量子计算在通信、金融、医疗、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6] - 美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量子计算发展规划,谷歌、英伟达、IBM、微软等科技巨头积极推进研究 [6] - 中国本源悟空、玻色量子、国盾量子等公司在量子计算领域耕耘已久 [7] 资本市场表现与投融资 -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公共投资或将达到450亿美元 [14] - 海外已上市量子计算公司包括IonQ、Quantum Computing、D-Wave Quantum与Rigetti Computing,均为小型股且未盈利 [14] - IonQ 2024年销售额为4310万美元,2025年微软披露突破后D-Wave股价一度涨逾7%,Rigetti涨近4% [14] - 2025年Quantum Computing股价从3月低点4.37美元涨至7月高点21.88美元,累计涨幅304.41% [15] - IonQ六个月大涨近223%,D-Wave Quantum涨逾478%,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称此为炒作中的炒作 [15]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国内量子计算赛道14家企业完成16轮融资,中科酷原与玻色量子均完成两轮融资 [17] - 玻色量子2025年4月发布新一代约1000个计算量子比特的光量子计算机真机 [17]
量子计算硬件深度报告:行业奇点将至,硬件破局当时
国海证券· 2025-10-12 20:21
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量子计算硬件行业,给予“推荐”评级 [2] 核心观点 - 量子计算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拐点,行业极有可能在2027-2029年迎来大规模应用 [2] - 量子计算较传统计算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具有指数级并行计算优势,能突破经典计算在算力瓶颈、量子隧穿和热耗散方面的物理限制 [2][4][14] - 在众多技术路线中,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为三类最有可能落地的路径,其中超导路线因高保真、高比特数和高速特性而进度领先 [2][19][20] - 量子计算硬件端重点关注稀释制冷机和测控系统,预计二者在2030年和2035年将分别占量子计算硬件价值量的52.66%和66.51% [2][44] 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对比 - 传统计算面临三大问题:计算瓶颈(处理指数级增长问题效率低)、量子隧穿现象(导致漏电和系统失效)、热耗散效应(芯片温度每上升10℃寿命降低50%)[4]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和纠缠态特性,实现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并主动利用量子效应(如隧穿)和可逆计算方式解决传统计算的瓶颈与物理限制 [2][14] 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分析 - 量子计算核心指标为保真性(决定运算正确率)和易扩展性(决定算力上限),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并行处理能力翻一倍 [17][18] - 超导路线优点在于可复用半导体芯片技术,代表厂商有IBM、Google、国盾量子等;离子阱路线具备最高保真度(可达99.9%)但扩展性不佳;中性原子路线扩展性优秀但高保真度量子门操作尚待攻克 [19][20]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端: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均将量子计算视为战略制高点并加大投入,例如美国在《2027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中将其置于预算优先级首位 [23][24] - 产业链端:微软宣布以十年为周期对量子计算进行战略投资;稀释制冷机龙头Bluefors签署大额氦-3采购协议(2028-2037年每年供应10,000升);IBM预计2029年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2][34] - 市场空间:量子计算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产业规模为50.3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2199.78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87.66% [35] 量子计算硬件市场分析 - 量子计算三大核心硬件为QPU(量子处理器)、稀释制冷机和测控系统 [2][44] - 稀释制冷机用于创造极致低温环境(低于10mK)以保护量子比特,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3.54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中国市场空间将达194亿美元/53.5亿美元 [44][51][52] - 测控系统负责生成、传输和接收控制量子比特的信号,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45亿美元,2030年将增长至210.2亿美元 [63] - 竞争格局:稀释制冷机市场主要由欧洲企业主导(2024年占85.83%市场份额),但中国厂商在最低温度指标上已比肩海外龙头;测控系统市场则由罗德施瓦茨和是德科技主导 [58][63] 相关公司分析 - 国盾量子:布局超导量子计算多环节,是“祖冲之三号”项目唯一企业参与主体,提供测控系统和稀释制冷机等核心组件;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4.54% [65][71] - 禾信仪器:拟收购量羲技术,后者在2024年中国稀释制冷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31%)[72][75] - 本源量子:技术起源于中科院,推出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其量子计算云服务全球访问量超3000万次 [85] - 国仪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了国内首台离子阱量子计算平台的商业化交付 [77]
别整天喊科学没突破了,今年诺奖全是高手
虎嗅APP· 2025-10-10 17:44
诺贝尔奖获奖情况概述 - 2025年诺贝尔奖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陆续公布,除和平奖外其他奖项已全部揭晓[5][6][7] - 日本在25年内已拿下22个诺奖,距离其50年内获30个诺奖的目标接近[9] - 谷歌在两年内已有5名科学家获得3个诺贝尔奖,历史上仅贝尔实验室和IBM等少数企业超过此成就[9] 生理学或医学奖 -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奖原因是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开创性发现[12] - 坂口志文于1995年发现调节性T细胞,该细胞能监督并阻止其他免疫细胞误伤人体正常细胞[14] - 玛丽·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团队后续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的总开关Foxp3基因[14] - 该发现已在医学上取得实际应用,如通过提升调节性T细胞治疗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在癌症治疗中设法抑制肿瘤附近的调节性T细胞以使免疫系统全力攻击癌细胞[16] 化学奖 - 获奖者为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获奖原因是发展了金属有机框架,开创了分子建筑学[18] - 金属有机框架是在分子尺度上构建结构,理查德·罗布森于1974年提出利用分子间吸引力搭建结构的构想,并在10多年后实现[19][21] - 北川进于1997年研制出"舌槽式"结构,可在室温下可逆地吸收和释放甲烷、氮气和氧气,使材料具备商用潜力[24][25] - 奥马尔·亚吉研发的MOF-5材料耐高温且具有极大的内部比表面积,几克MOF-5粉末的内部孔隙展开面积可媲美一个标准足球场,其气体吸附能力超越当时大部分材料[25] - 该领域已吸引大量投资,新材料正逐步推广至日常生活,例如用于在干旱地区捕获水蒸气生产饮用水,以及直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促进碳中和[26][27][28] 物理学奖 - 获奖者为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获奖原因是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31] - 他们通过1984-1985年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在合适条件下宏观系统也能发生量子隧穿现象,即粒子可穿过势垒[33][35] - 实验证实宏观系统可拥有量子力学特性,约翰·马蒂尼斯将具有量子化能级的超导电路用作信息单元,即量子比特,从而衍生出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37] - 该发现为未来量子传感、量子计算等技术发展提供了基础[38] 奖项趋势与意义 - 相比于2024年多个奖项涉及人工智能,2025年诺贝尔奖全面回归基础科学,显得更为纯粹[39] - 奖项更多反映过去技术突破的积累,而非当下科技实力的直接体现,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1][40][41]
刚刚,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量子计算成最大赢家
猿大侠· 2025-10-08 12:11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和John M Martinis [1][2] - 获奖原因为"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1][2] - 奖金总额达1100万瑞典克朗(约835万元人民币),由三位获奖者平分 [9] 获奖成果的科学意义 - 证明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可以在宏观尺度(厘米级芯片)上展现 [10][40] - 超导电路系统能够实现状态间的隧穿效应,如同穿墙而过 [11][17] - 系统以特定大小的能量份来吸收和释放能量,与量子力学预言一致 [12][43] - 将量子力学效应从微观尺度带入宏观尺度,由数十亿个库珀对构成 [40][46] 实验方法与技术突破 - 1984至1985年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关键实验 [15][32] - 使用超导体和约瑟夫森结结构,用绝缘薄膜隔开两个超导体 [16][28] - 通过向约瑟夫森结注入微弱电流并测量电压来研究量子现象 [35][37] - 成功观测到量子化的能级,特定波长的微波被系统吸收 [42][44] 获奖者的学术背景与贡献 John Clarke - 1942年出生于英国剑桥,196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52] -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论文被引用近5万次 [52][61] - 主要研究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和量子极限探测器 [60] Michel H Devoret - 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82年获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学位 [63] - 研究聚焦实验固态物理和"量子电子学" [64] - 是现代超导量子电路与量子比特实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65] - 论文被引用77637次,h指数133 [79] John M Martinis - 1958年出生,198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70] - 专注于超导量子比特研究,论文被引用超过77000次 [72][77] - 曾领导谷歌量子霸权实验,推动量子纠错与可扩展量子处理器发展 [74][7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为新一代量子技术(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量子传感器)奠定基础 [6] - 超导电路是构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领先技术路线之一 [49] - 能量量子化特性被用作量子比特,最低能态和第一激发态分别代表"0"和"1" [48] - 计算机微芯片中的晶体管是日常生活中已广泛应用的量子技术实例 [5]
量子论力学100周年,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
仪器信息网· 2025-10-07 20:02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麦克·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蒂尼,表彰他们发现电子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2][4] - 获奖者通过实验证明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可以在宏观尺度的系统中具体化,其超导电气系统能够实现状态隧穿和特定剂量能量吸收发射[8][15] - 该实验使用两个超导体构建电路,中间用薄绝缘层隔开,展示了超导体中所有带电粒子一致表现为单个粒子的现象[17] 实验技术细节 - 实验在1984年和1985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使用超导电路和约瑟夫森结来研究宏观量子隧道效应[17][27] - 研究人员通过向约瑟夫森结注入微弱电流并测量电压,发现系统从零电压状态穿出隧道产生电压的过程[28] - 实验装置芯片大小约为一厘米,涉及数十亿个库珀对,将量子力学效应从微观尺度转变为宏观尺度[30] 量子力学原理应用 - 量子隧道效应是单个粒子穿过微观屏障的现象,而获奖实验展示了涉及大量粒子的宏观尺度隧道效应[17][22] - 超导体中的库珀对可以描述为单波函数,其集体行为使得宏观系统表现出量子化能级特性[23][24][30] - 实验证明系统只吸收或发射特定量的能量,较高能级的隧道效应发生概率更大[30][32] 实际应用与理论意义 - 宏观量子态可被视为大规模人造原子,用于模拟其他量子系统和开发量子技术[33] - 马蒂尼后续利用能量量子化进行量子计算机实验,使用量子化态电路作为量子比特[33] - 该实验为量子力学理解提供新信息,证明大量粒子系统仍可表现出量子力学预测的行为[32][33][34] 诺贝尔物理学奖背景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领域的贡献[8][35] - 2023年获奖者开发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2022年获奖者进行了纠缠光子实验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35] - 2021年获奖者研究复杂系统包括气候建模,2020年获奖者研究黑洞形成理论和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天体[36]
量子专题:2025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14 23:48
量子计算行业概述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实现计算模式,与经典计算在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纠缠特性及计算方式上差异显著,展现出指数级信息处理潜力 [7][9] - 技术体系包含硬件、软件、算法三大支柱,云平台为集成应用生态点 逻辑门型量子计算机是通用量子计算主流方向,专用量子计算机(如玻色采样、量子退火)在特定问题中具算力优势 [11][12] - 硬件技术路径分为"人造粒子"(超导、硅半导体)和"天然粒子"(离子阱、光量子、中性原子)两类 超导路线发展最快,IBM、谷歌、本源量子等企业重点布局 [13][14] 全球量子计算发展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21年9亿美元增至2024年50亿美元,占量子信息产业63% 北美(29.8%)、欧洲(28.8%)、中国(25.2%)为三大主要区域 [16][17][18][19] - 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等政策体系持续加码投入,2025-2029年研发拨款从18亿增至27亿美元 加拿大启动国家量子战略,强化出口管制与技术投资 [20][22][23] - 欧洲通过《量子技术行动计划》等政策协同发展,但2024年产业规模下滑至14.5亿美元 企业以Pasqal、IQM等初创公司为主,聚焦多技术路线探索 [27][28][29][30] 中国量子计算市场动态 -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高斯玻色取样"任务快速求解,技术成果显著 腾讯、华为、中国电科等企业积极布局,本源量子、华翊量子等推出HYQ-A37等原型机 [1][5] - 产业链覆盖量子比特、读出层等环节,参与企业包括Google、IBM及本土企业 行业受政策扶持,呈现发展态势 [1][5] 技术发展里程碑 - 全球关键突破包括:谷歌53量子比特实现"量子霸权"、D-Wave首款商用量子退火机、MIT的HHL算法指数级加速 中国"九章"原型机展现实用前景 [15] - 超导路线在可扩展性方面领先,离子阱制备效率高但扩展性差,光量子受环境干扰小但逻辑门实现难 [14]
量子算力跨越临界点
2025-06-19 17:46
纪要涉及的行业 量子信息技术行业,细分领域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量子计算 - **原理与优势**:利用量子比特叠加和纠缠特性实现并行计算,理论上特定算法可指数级加速,解决经典计算机难处理的复杂问题,如优化、模拟等;信息基本单位量子比特可处于 0 和 1 间状态,多个比特系统能表达 2^n 种状态,每增加一个比特表达能力翻倍,带来巨大应用潜力 [1][5] - **技术路线**:常见实现技术有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镊技术、光子偏振状态表示、半导体和拓扑结构;超导门保真度高、相干时间长,被谷歌、IBM 等采用;离子阱门保真度更高但扩展有困难;中性原子光镊技术对环境要求低但部分操作时间长;英特尔希望用半导体技术制备比特;微软押注拓扑结构但进展小 [1][6] - **发展现状**:产业处于早期,超导技术较成熟,各主要技术路线均有真机;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重要企业联合探索用量子计算解决计算难题;目前主要应用于教育和科研市场,该市场呈上升趋势 [1][16][21] - **关键问题**:环境噪声影响物理量子,实现逻辑量子纠错困难;上游产业链浅,稀释制冷剂国外禁运,需研发替代品;测控系统设备需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需设计芯片及 EDA 软件进行版图设计和模拟;软件算法方面需开发操作系统、编程框架等支持硬件使用 [1][17] - **未来预期**:2025 - 2030 年,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将进入使用阶段,特定领域应用逐步实现,通用型量子计算机将发挥一定作用,但全面应用可能要到 2030 年后 [23] 量子通信 - **主要方向**: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非对称加密概念,用光量子形式解决密钥安全分发问题,传递加密密钥,实际信息仍通过经典通道传递;量子隐形传态利用纠缠粒子特性传递量子态;量子直接通信将经典信息编码到光等载体上传递,已有几百公里长距离传输实验成果;还有量子随机数生成器和抗量子密码学 [9][10] - **发展现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优先用于政务、大银行、军事国防等特殊场景,未来五年应用将增多;抗抵赖密码标准推进迅速,但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符问题;直接通信研究难度较小,有望取得更多进展;隐形传态仍处实验室阶段 [24][25][26] - **优势**:理论协议层面比经典协议安全性更高,信息不可克隆、复制,传递信息无法被窃取,但现有技术仍依赖经典通信信道,无超光速信息传递 [15] 量子精密测量 - **应用情况**:涉及原子钟、传感器等测量产品,应用落地较快,产品为专门目的设计,在军事和科研领域有应用,通过微观系统变化获取宏观数据 [2][4][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量子概念**:“量子”指能量以离散单位发射和吸收的形式,衍生出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需用量子力学原理 [3] - **量子纠错突破**:谷歌 Sycamore 量子计算机在量子纠错方面取得突破,证明逻辑量子计算机可行性,带动相关股票上涨 [4][54] - **量子比特与算力关系**:量子比特数是影响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核心因素,数量增加算力指数增加,如 20 个量子比特计算机可用经典计算机模拟,50 个则几乎不可能 [39] - **超导量子计算机价格与成本**:超导技术路线下,不同规模超导量子计算机价格差异明显,20 个和 50 个比特规模价格约相差一倍,百比特规模价格差异更大;成本主要包括吸热制冷剂、芯片、测控系统和低温线缆,吸热制冷剂尤其昂贵 [40][41] - **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比较**:两者不能完全替代,经典计算机在四则运算上更快,量子计算机适合解决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复杂问题,如新材料研究等 [36] - **量子计算系统代际变化**:代际变化无严格过程,基于功能和技术突破,如第六代商业级量子计算系统量子比特数量增加,对制冷剂需求跳跃式增长 [48] - **国内招标情况**:国内量子计算、通信或测量领域招标标的规模大,多为千万级别,个别达亿元级别,每次招投标单位数量不多 [49] - **经典与量子随机数区别**:经典计算机生成伪随机数可破解,分布可能有规律;量子随机数由物理机制产生,安全性更高,无分布规律问题 [50] - **海外企业资金支持**:海外谷歌主要靠自有资金投入,IBM、IQE 和欧洲 IQM 等获政府项目资金支持 [51] - **超导技术材料**:涉及微纳加工中的铝膜及其他合金材料,高温超导与低温超导使用不同材料 [52] - **英伟达 GPU 与量子计算**:英伟达强调 GPU 在模拟量子计算中的重要性,当前阶段许多问题需借助 GPU 模拟,经典与量子结合是重要方向 [55] - **专用与通用量子计算机**:专用量子计算机专门解决优化问题,通用量子计算机能处理各种类型问题,未来五年专用设备可能率先在优化场景取得突破 [57] - **未来受益领域**:未来几年人工智能领域可能受益于专用或通用型进展,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58]
解决最大瓶颈,IBM要在2029年打造“最强量子计算机”?
环球时报· 2025-06-12 06:33
量子计算技术突破 - IBM科学家宣布已解决量子计算最大瓶颈"量子纠错"问题,计划2029年推出首台大规模量子计算机"Starling",性能将比现有量子计算机强2万倍[1] - 量子比特脆弱易受环境干扰产生"退相干"效应,传统容错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量子纠错,因量子力学"不可克隆"原理限制[1] - 公司采用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为可靠"逻辑量子比特"的方案,"Starling"将使用200个逻辑量子比特(由约1万个物理量子比特组成),2033年计划推出"Blue Jay"使用2000个逻辑量子比特[2] 量子纠错技术创新 - IBM发明新型LDPC纠错码,降低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物理量子比特比例,大幅减少系统扩展成本[2] - 理论显示增加物理量子比特可提升逻辑量子比特可靠性,但实际运行中物理量子比特错误率会累积,新方法有效解决该矛盾[2] - 公司量子操作副总裁表示量子纠错的"科学问题已经解决",性能提升现仅为工程挑战[2] 量子计算机发展路径 - 当前量子计算机仅能使用几百个量子比特,局限于解决定制测试问题[3] - IBM规划未来量子计算机将使用几亿个量子比特以实现普及化应用[3] - 公司需同步开发匹配高性能量子计算机的新算法和程序以释放其潜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