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13:19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密集期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占上半年35次发射任务的25%以上 [3] - 至少5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项目是中国版星链 需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3] - 发射涉及多种火箭型号 包括力箭一号 长征六号改 朱雀二号等 由中科宇航 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研发 [4] 发射成本与发动机技术瓶颈 - 当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高达每公斤15万元 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6] - 发动机性能直接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环节 [7]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液氧甲烷被认为更适合火箭复用 [8]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于发动机技术研发 [8] 技术路径与国际对标 - SpaceX猛禽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 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 比冲更高 大幅提升运力 [9]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9]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火箭起飞 [9]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降幅超60% [12] - 星梭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超1000吨 是猎鹰9号两倍 运力提升至40吨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2] - 大推力火箭需探索新回收方式 传统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3]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支撑 以降低实际实验风险与成本 [14]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方式 数字孪生可模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4] - 星梭科技团队计划从60人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15] 行业风险与资本动向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飞行异常 任务失利 涉及商业低轨卫星组网 [17] - SpaceX星链服务曾中断超两小时 全球超6万用户报告网络连接问题 [17]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8]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8]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路径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将来自卫星组网 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 [19] -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为太空旅游 洲际航行等延伸应用奠定基础 [19] - SpaceX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为住宅用户 单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8]
中国航天实现一天两发
齐鲁晚报· 2025-08-19 05:09
航天科技集团发射动态 - 北京时间8月17日22时15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当天下午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这是中国航天在不到24小时内的第二次发射 [1]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12
航天科技集团发射任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于8月17日16时5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1]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 为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 [1] - 具备发射多种类型 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 [1] - 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为3吨 [1]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9次飞行 [1]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
快讯· 2025-07-03 18:13
卫星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 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1]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3次飞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