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D NAND
icon
搜索文档
决战混合键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4 09:23
混合键合技术概述 - 混合键合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成为存储芯片制造的新支柱,尤其在3D NAND和HBM领域面临更高堆叠层数与更紧密互连的挑战 [2] - 传统热压键合或微凸点互连方案在纳米间距、信号完整性、功耗控制及互连密度上逐渐面临瓶颈,混合键合通过原子级平整接触面消除尺寸限制与寄生效应,实现更短传输路径、更低功耗和更高速率 [3] - 行业领军厂商如美光、SK海力士和三星已在HBM4及下一代CUBE架构中布局混合键合技术,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3] 三星的混合键合布局 - 三星计划从HBM4E(第七代)开始导入混合键合技术,目前正在向客户提供基于混合键合的16层HBM样品并进行评估测试 [5] - 三星通过混合键合技术将17个芯片安装在775微米尺寸内,并计划2025年生产HBM4样品(16层堆叠),2026年量产 [4][5] - 三星与长江存储签署专利许可协议,获得混合键合技术授权用于下一代NAND产品,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量产第10代V10 NAND(420-430层堆叠) [6][7] SK海力士的混合键合进展 - SK海力士计划从HBM4E代开始导入混合键合技术,目标实现20层堆叠DRAM芯片,并预计在厚度不超过775微米的情况下实现超过20层堆叠 [9][10] - 公司正在研发400层NAND闪存,目标2025年底量产,混合键合技术将用于实现这一突破 [10][11] - 当前HBM4(16层堆叠)采用MR-MUF技术,但从20层堆叠开始混合键合将变得"不可或缺" [10] 美光的混合键合策略 - 美光未明确公布混合键合在HBM和NAND上的量产时间,但已开始向客户交付HBM4样品(12层堆叠,36GB容量,2TB/s带宽) [13] - 公司HBM4内存带宽较HBM3E提升60%以上,能效提升20%,内置内存测试功能简化集成流程 [14] - 美光可能成为最晚采用混合键合技术的存储厂商之一,目前聚焦于优化现有技术 [14] 设备厂商的混合键合竞争 - Besi和应用材料是混合键合设备领域领先企业,Besi设备已用于HBM4与HBM4E试产项目,应用材料平台被台积电等用于3D IC和HBM堆叠 [15][16] - ASMPT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向HBM客户出货第二代混合键合设备,强调亚微米对准精度和热-压协同工艺控制 [17] - 韩系设备厂商如韩美半导体、韩华半导体和SEMES积极布局混合键合设备,韩美设备已进入SK海力士验证线,SEMES设备服务于三星内部需求 [18][19][20] 其他厂商的混合键合动态 - LG电子着手研发混合键合机,目标2028年量产,并与Justem合作开发HBM混合键合堆叠设备 [21][22] - 佳能机械计划2026年后推出混合键合设备,整合光刻对准系统和等离子技术实现微米级对准精度 [23] - 混合键合技术被视为突破传统封装限制、实现更高性能集成的关键,行业对其需求迫切 [25]
搁浅的硅基梦:从“芯片希望”到“僵尸工厂”
是说芯语· 2025-07-12 10:02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晶圆制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已具备7纳米逻辑芯片及3D NAND/DRAM存储设备的先进生产能力 [2] - 截至2024年初,全国拥有44家晶圆厂(25家300mm/5家200mm/4家150mm/7家停产),另有32个在建项目(24家300mm/9家200mm)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组成部分 [3] - 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计划2024年底前新增10座晶圆厂(9家300mm/1家200mm) [5] 失败晶圆厂案例分析 典型失败项目 - **武汉弘芯(HSMC)**:190亿美元投资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停摆,从未实现14/7纳米芯片量产 [10][12] - **泉芯(QXIC)**:作为HSMC姊妹公司,14纳米计划仅停留于宣传阶段,2021年终止运营 [14][15] - **GlobalFoundries成都**:100亿美元项目因战略调整中止,后由华力微电子接盘重启 [17] - **德海半导体**:30亿美元项目涉嫌欺诈,仅完成场地平整即宣告破产 [18] - **福建金华(JHICC)**:56亿美元DRAM项目因窃取美光技术被美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发展停滞 [20] 失败共性特征 - 过度追求先进制程(14/7纳米)而缺乏技术积累,依赖地方政府资金但监管缺位 [6][8] - 美国出口限制导致10纳米以下设备断供,加剧技术突破难度 [7] - 存储器领域尤为艰难,江苏先进半导体18亿美元PCM项目及清华240亿美元3D NAND项目均告失败 [21][23] 行业经验总结 - 半导体制造需要长期技术沉淀,英特尔/台积电等龙头企业均经历数十年技术积累 [8] - CIS等相对简单领域亦存在失败案例(德淮/塔科马半导体),显示全产业链均需专业能力 [25] - 成功要素包括:持续研发投入、供应链深度布局、市场化运营机制 [25]
芯片中的关键材料,将被替代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7 09:54
半导体行业现状与需求 - 2024年半导体芯片产量达到1万亿颗,相当于人均100颗芯片 [1] - 行业正突破物理极限以满足AI、边缘计算及智能设备高端化需求 [1] - 3D NAND等技术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器层提升性能 [1] - 金属化工艺(沉积金属层形成电路)成为芯片制造变革关键 [1] 芯片制造工艺流程 - 晶圆制备(Wafer Creation):硅锭初步加工 [2] - 氧化(Oxidation):表面生成高质量氧化物层 [2] - 光刻(Photolithography):形成电路图案 [2] - 沉积(Depositing):薄膜隔离与保护 [2] - 金属化(Metallization):电路互连 [2] - 电性测试(Electrical Die Sorting):芯片质量检测 [2] - 封装(Packaging):芯片保护与信号交互 [2] 金属化材料技术瓶颈与突破 - 钨作为主流互连材料面临电阻和可靠性瓶颈,尤其在3D NAND和DRAM中 [2] - 钼成为替代材料,具备三大优势: 1 纳米级电阻率低于钨 [4] 2 消除阻挡层,简化制造步骤 [4] 3 更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设备微缩和层数增加 [4] - 钼的优势可提升NAND、DRAM和逻辑芯片性能,覆盖智能手机至服务器应用 [3] 钼金属化技术挑战 -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尚未成熟,需解决: 1 固体前驱体输送:硬件开发以实现固体源材料转化 [10] 2 特征内沉积:需兼容NAND垂直/水平字线结构及逻辑器件低温沉积 [10] 3 低电阻工程:依赖ALD技术优化晶粒尺寸与界面条件 [10]
2025全球与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与关键议题(附57页PPT下载)
材料汇· 2025-05-16 22:54
全球半导体市场回顾与展望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实现双位数反弹,增长19.7%至10,010亿美元 [6][7] - 2025年受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市场预计增长12.7%,2030年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 [7][8] - 高效能运算(HPC)、AI、车用电子、物联网等长期需求驱动市场发展 [8][16] 半导体产品结构 - IC芯片占全球半导体市场80%以上,其中逻辑IC(37.9%)和存储器(25.7%)占比最高 [13][15] - 电子终端产品的半导体含量从2000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0% [15] - 存储器因大宗商品特性价格波动剧烈,2024年DRAM市场反弹82% [47][51] 台湾半导体产业表现 - 2025年台湾半导体产业产值预计年增15.4%,晶圆代工为主要增长动能 [10][11] - 台积电2024年营收增长34%至28,943亿新台币,3nm/5nm制程全年满载 [16][17] - 台湾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占69%、封测市占51%、IC设计市占14% [61][62] 先进制程与技术发展 - 2025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展开2nm制程竞赛,台积电计划2025年量产 [50][52] - HBM技术快速发展,2025年HBM3E成主流,SK海力士计划量产16层HBM4 [40][43] - 3D NAND进入300层时代,三星/SK海力士计划2026年推出400层产品 [42][44] 资本支出与设备市场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达1,745亿美元(增长2%),2025年预计增长4% [27][28] - 台积电2025年资本支出规划400亿美元,70%用于先进制程 [31] - 半导体设备市场2024年增长10.2%至1,171亿美元,2025年预计创新高 [33][34] 终端应用与产能布局 - 2025年智能手机、SSD、笔记本等杀手级应用出货量均呈正增长 [23][24] - 12英寸晶圆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0%,8英寸成熟制程仅60% [26][29] - 2025年全球先进制程(7nm以下)产能62.8%集中在台湾 [72] 地缘政治与产业政策 - 各国将半导体列为战略产业,美国芯片法案已发放339亿美元补贴 [99][101] - 台积电海外扩产以日本(5%)、美国(3%)为主,台湾仍保持80%产能 [89][92] - AI驱动CoWoS封装需求,2025年台积电产能将翻倍至6.2万片/月 [93][97] 产业链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产值突破1万亿美元,美国占40%居首 [57][58] - 台积电、三星、英伟达占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厂商营收前三 [64] - DRAM市场三星(40%)、SK海力士(33%)、美光(22%)形成三强格局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