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逻辑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蓝箭电子:目前公司在模拟IC方面已经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线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17:15
公司现有产品线 - 公司在模拟IC方面已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线 [1] 公司未来产品拓展方向 - 公司将在数字芯片包括逻辑芯片、存储芯片以及模拟芯片中的传感芯片等方面拓展更多产品系列 [1] 公司对外投资布局 - 公司正通过对外投资参股方式布局功率器件、存储芯片等细分领域 [1]
蓝箭电子(301348.SZ):目前公司在模拟IC方面已经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线
格隆汇· 2025-10-16 09:08
公司当前产品线 - 公司在模拟IC方面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线 [1] 公司未来产品拓展方向 - 公司计划在数字芯片领域拓展更多产品系列,包括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1] - 公司计划在模拟芯片中的传感芯片等方面拓展更多的产品系列 [1] 公司对外投资布局 - 公司正通过对外投资参股的方式布局功率器件细分领域 [1] - 公司正通过对外投资参股的方式布局存储芯片细分领域 [1]
借“国家安全”之名,行掠夺之实!中企300亿养大的企业,荷兰说抢就抢?
搜狐财经· 2025-10-15 21:43
收购背景与交易详情 - 闻泰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间斥资超过300亿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100%股权,完成时其账面货币资金为153.68亿人民币,呈现“蛇吞象”式收购 [1] -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年交付产品超过900亿件,其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芯片全球第二 [1] 收购后的经营业绩 - 在闻泰科技运营下,安世半导体营收在2022年达到峰值23.6亿欧元,毛利率从2020年的25%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42.4% [1] - 截至2024年10月,安世半导体已偿还所有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营,并在五年内向荷兰政府缴纳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 [1] 荷兰政府的干预行动 -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下达为期一年的“冻结令”,涉及资产、技术、业务和人员 [1] - 荷兰政府的行动导致中方董事职务被暂停,由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取代,闻泰科技丧失对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和决策权 [1] 行业反应与启示 -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明确反对荷兰政府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做法 [2] - 此次事件揭示出当地缘政治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时,核心技术依赖收购存在风险,成功的经营成果可能被强行干预 [2]
“现代海盗”!借“国家安全”之名,行强盗之实!中企300亿养大的企业,说抢就抢?
搜狐财经· 2025-10-15 17:17
对荷兰那更是"模范打工人"了:五年交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然而,就在闻泰科技轻装上阵,准 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反转来了! 2025年9月底,在缺乏实质性依据的情况下,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对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 主体下达了长达一年的"冻结令",资产、技术、业务、人员,闻泰科技统统不能动! 更绝的是,中方董事职务被暂停,换上了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一番操作下来,丧失管 理权、决策权的闻泰科技空有一个大股东的名头。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迅速作出回应,明确反对荷兰政府此种滥用"国家安 全"概念、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做法。 闻泰科技的这起并购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当地缘政治凌驾于商业规则之 上,再成功的经营,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强行"收割"。 花300亿帮荷兰公司还清债务、业绩翻倍,结果荷兰政府反手一个冻结"资产",直接把中国老板踢出 局! 这出商战大戏的主角,是中国的闻泰科技和荷兰的安世半导体。 先说这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确实是块肥肉,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产品 广泛应用于全球各类电子设计;在细分领域更是稳 ...
芯片ETF(512760)盘中涨超1.4%,半导体供应链波动或加速国产替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14:29
行业宏观环境 - 中美摩擦持续升级,中国商务部加强针对先进制程逻辑芯片及高端存储芯片的稀土出口管制 [1] - 稀土出口管制短期内将加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紧张,长期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1] - 稀土作为关键战略资源,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产量占比69%-70% [1] - 当前电子行业处于温和复苏阶段 [1] 关键发展领域 - AI服务器产业链、设备材料及汽车电子国产化值得关注 [1] - OpenAI与AMD达成6GW GPU算力合作,标志着AI竞争进入"算力联盟"时代 [1] - AI算力合作将推动全球AI基础设施规模扩张 [1] 投资工具概况 - 芯片ETF(512760)跟踪中华半导体芯片指数(990001) [1] - 该指数聚焦半导体核心产业链,选取业务涉及半导体材料、设备及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以反映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1] - 指数成分股定期调整,确保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动态 [1]
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事件分析
傅里叶的猫· 2025-10-13 15:46
事件核心观点 - 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纠纷标志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根本性挑战,基于规则和信任的全球化合作模式正被国家安全关切所取代[1] - 荷兰法院的裁决导致安世半导体资产被冻结、管理层变更,使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失去控制权,凸显了中资企业在海外司法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和系统性风险[5][11] - 该事件表明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路径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已不可行,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11] 事件背景与演变过程 - 2018年闻泰科技以332亿元收购从恩智浦剥离的安世半导体,被视为"小蛇吞大象"的典型案例[3] - 收购后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未过多干预日常运营,由三位外籍高管负责具体管理[3] - 外部环境恶化:2024年4月安世遭遇网络攻击,同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美国进一步扩大限制,规定被实体清单公司控制超50%的企业面临同等限制[4] -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于9月30日对安世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在资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调整权限[5] - 安世外籍管理层随后向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法庭裁决暂停张学政职务,将安世股份托管给独立第三方[5] 对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影响 - 供应链中断成为首要问题,安世依赖全球供应链,其中包含大量美国技术和设备[6] - 市场准入受阻,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大客户可能转向其他供应商以避免合规风险[6] - 安世管理层认为脱离中国母公司是避免公司彻底崩盘的唯一选择[6] - 对闻泰科技而言,安世是核心业务:2024年安世营收147亿元,占闻泰科技总营收的20%[8] - 公司已出售ODM业务给立讯精密,金额43.89亿元,宣布全力聚焦半导体[8] - 目前闻泰科技面临分裂状态:荷兰托管团队与中国生产团队不再统一,战略决策、技术整合等环节陷入混乱[10] 安世半导体的业务与财务表现 - 安世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地位关键,产品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核心产业链[4] - 财务表现优异:营收于2022年达到23.6亿欧元峰值,毛利率从2020年的25%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42.4%[7] - 至2024年10月,安世已还清所有前期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行[7]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2.84亿欧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超150%[7] - 全球专利数量显著提升:新专利申请量从2019年及之前的每年10-15件增至2023年的95件、2024年的110件[7] - 2025年上半年逻辑IC出货量居全球第二,模拟IC聚焦车载与AI应用,是未来收入增速较快领域[9] - 生产布局以中国为主:东莞工厂占最终产品出货的80%,中国市场占安世营收的48%[9] 应对措施与未来展望 - 闻泰科技已启动多线应对,包括与国际律师事务所沟通法律救济方案,对接政府部门争取支持[10] - 公司正评估中国闭环供应链,保持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确保员工、生产和渠道稳定[9][10] - 关键不确定性包括美国商务部50%规则的演变趋势以及中国政府的回应方式[10] - 如果东莞工厂出口停滞,闻泰科技将失去一半产能;对安世而言,脱离中国后重建设施也十分困难[10]
中国造出EUV,美国建立起稀土全产业链,谁会更快?
搜狐财经· 2025-10-13 14:55
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 中国在AI供应链控制方面的影响力与美国相当,特别是在中重稀土领域拥有近乎绝对的垄断地位 [1] - 中国掌握了从中重稀土矿产开采到冶炼提纯,再到永磁体、靶材等组件制造的全流程设备与工艺 [1] - 全球98%的离子吸附型粘土矿型重稀土矿藏集中在中国南方和缅甸北部,提取成本更低 [11] 稀土对AI产业的关键作用 - 稀土是AI芯片性能极限与供应稳定性的关键杠杆,其独特的4f电子轨道赋予其光、电、磁特性,在原子尺度调控材料性能 [4] - 稀土在AI硬件中价值占比仅约0.1%,但覆盖了从先进制程芯片、生产测试设备到发电冷却等全供应链环节,具有不对称的冲击力 [2] - 具体应用包括:英伟达Blackwell芯片使用含钪衬底改善热失配,芯片电容器使用超纯镝提升热稳定性,氧化钆/镥作为下一代栅介材料候选 [4][5]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 中国商务部规定境外制造的稀土永磁材料/靶材,若中国产稀土价值比例超过0.1%即需申请出口许可证 [3] - 针对终端产品,对研发/生产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及相关设备材料的出口实行逐案审批 [3] - 管制范围已覆盖17种稀土元素中的12种中重稀土,但主要由轻稀土制成且不含铽/镝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不在列 [7] 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与挑战 - 中国是唯一能规模量产6N级纯度重稀土的国家,几乎垄断重稀土冶炼技术 [15] - 美国MP材料供应全球10%的稀土(均为轻稀土),澳大利亚Lynas在马来西亚工厂可生产氧化镝但未披露产量 [9][15] - 海外企业技术仍依赖中国成分,MP材料曾接受中国盛和资源技术支持,后者以111美元获得其9.9%股份 [15] - 美国在巴西、沙特的重稀土产能最早2028年投产,且行业面临高投入、长周期、低利润挑战,MP材料去年仍未扭亏 [8][15]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1.7%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04 10:14
全球半导体销售表现 - 2025年8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649亿美元,较2024年8月的533亿美元增长21.7%,较2025年7月的621亿美元环比增长4.4% [2] - 月度销售额数据由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编制,采用三个月移动平均值 [2] -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代表美国半导体行业99%的收入份额以及近三分之二的非美国芯片公司 [2] 增长驱动因素 - 亚太地区和美洲地区的销售额持续推动行业增长,其中内存和逻辑芯片的销售表现尤为显著 [3] - 从三个月移动平均值看,2025年6月至8月全球销售额为648.8亿美元,较3月至5月的590.6亿美元增长9.9% [6] 各地区销售情况(同比) - 亚太及所有其他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43.1%,达到183.1亿美元 [5][6] - 美洲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同比增长25.5%,达到207.8亿美元 [5][6] - 中国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同比增长12.4%,达到176.3亿美元 [5][6] - 欧洲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同比增长4.4%,达到44.4亿美元,而日本地区销售额同比下降6.9%至37.2亿美元 [5][6] 各地区销售情况(环比) - 亚太及所有其他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环比增长6.9%,增幅领先所有地区 [5][6] - 美洲地区2025年8月销售额环比增长4.3%,中国地区环比增长3.3%,日本地区环比增长2.0%,欧洲地区环比增长1.0% [5][6]
合肥晶合集成拟赴港上市!
国芯网· 2025-10-02 13:07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已于近日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本次发行的独家保荐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1]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制造的企业,主要产品覆盖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及特色工艺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1] - 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12英寸纯晶圆代工企业,为客户提供覆盖150nm至40nm制程、多种应用的工艺平台晶圆代工业务[4] 市场地位与竞争力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以营业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九大、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4]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在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企业中,公司的产能和营收增长速度为全球第一[4] - 公司在国内晶圆代工领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凭借持续的工艺研发和产能扩张,在先进制程和特色工艺方面逐步实现突破[3] 技术能力与工艺平台 - 公司已建立150nm至40nm技术节点的量产能力,并稳定推进28nm平台发展[4] - 公司具备DDIC、CIS、PMIC、Logic IC、MCU等工艺平台的技术能力,形成了全面且多元化的工艺组合[4]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开始28nm Logic IC试产,启动40nm高压OLED DDIC风险生产,实现55nm中高阶背照式图像传感器及55nm全流程堆栈式CIS量产[4] 产能与细分市场地位 - 公司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合肥,并已形成12英寸晶圆生产能力[3]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按收入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DDIC晶圆代工企业、全球第五大CIS晶圆代工企业及中国大陆第三大CIS晶圆代工企业[4] - 公司的多元化工艺平台能有效解决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控制、AI及物联网等广泛应用领域的需求[4]
西安奕材:科技自立,加速突围 ,国产硅片龙头叩响科创板大门
搜狐财经· 2025-09-30 10:17
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西安奕材(688783.SH)9月24日正式发布了招股意向书、发行安排及 初步询价公告等,启动科创板IPO发行程序。 西安奕材本次上市募资扩产,将使其12英寸硅片月产能提升至120万片,届时可满足中国大陆40%的12英寸硅片 需求,全球市场份额有望突破10%。本次登陆科创板,以9个月的极速进程刷新纪录,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具备关 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巨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坚定支持。 半导体材料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粮食",其纯度与性能直接决定集成电路的良率与可靠性。而其中的关键领域 ——大硅片,长期以来被日本信越化学、日本 SUMCO(胜高)、德国 Siltronic(世创)等国际厂商牢牢占据主 导地位,国内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跟随状态。 宏观层面上,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集中攻坚的关键时期,西安奕材的上市标志着国产12英寸大硅片自主化进程迈出 战略性一步。这不仅是突破海外技术封锁、核心材料自主可控的里程碑,更有望重构全球硅片产业竞争格局,意 义深远。 全球第六,国产大硅片龙头突围 在12英寸硅片的竞争格局中,西安奕材是国内头部厂商。截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