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觉检测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读懂“人工智能+”背后的产业深意
新华社· 2025-08-28 18:25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行动指南 [1] -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体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动能变迁 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数字系统主动思考执行和创造能力 [2] - 技术浪潮推动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模式重塑 实现生产力跃迁 [2] 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 - 人工智能与场景深度融合 意见将产业发展等应用层面行动置于基础支撑之前 强调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核心方法论 [3] - 新业态逐步形成:深圳无人机智慧物流 山东AI种菜机器人管理大棚 合肥智能语音系统服务全球用户 [3] - 人工智能扎根工厂车间 家电企业AI视觉检测提升瑕疵识别准确率至99.9% 年节省人工成本300万元 钢铁厂智能调度系统降低能耗12% 缩短出钢时间20% [4] - 赋能环节覆盖设计/中试/服务/运营全链条 中信泰富特钢建立质量数据共享平台 联合汽车装备业共建数字研发中心 带动供应商转型升级 [4] 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 - 夯实技术底座是基础 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汇聚开放 降低研发门槛 [4] - 通用人工智能企业获得研发基础与行业解决方案拓展指南 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并加速全球合作 [5] - 拓展特色应用场景实现以用促研 行业模型价值远超通用模型 动态数据集成为不可复制的宝贵资产 [6] 核心竞争力与产业影响 - 以用促研过程沉淀行业数据与垂直模型 实现技术数据人才产业内生性聚集 构筑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7] - 技术渗透生产生活场景的深度广度改变社会 千行百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系统性重构 [7]
江阴:竞速AI赛道发力产业创新
新华日报· 2025-07-31 05:16
行业动态 - 江阴连续三届举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并承办2025"申达杯"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凸显其在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吸引力[1] - 江阴将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1] - 江苏省提出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江阴作为核心承载地打造"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生态[2] 政策规划 - 江阴市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目标2027年集聚产业链规上企业超50家(核心企业超20家),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核心产业20亿元)[2] - 江阴推行"六个一"培育体系(一产业、一规划、一链长等),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建链,目标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4] 企业技术突破 - 江苏特贝尔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精度与灵活性达国际领先水平[3] - 江苏华兰药用通过"AI视觉检测"等10项技术突破实现产能提升20%、单位成本降低15%[3] 产学研协同 -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通过校地共建"八个一"工程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并联合省产研院共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3] - 江阴联动本地高校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成为产业"智囊团"和技术"桥头堡"[3] 产业布局 - 江阴参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依托制造业底蕴、科研实力及政策布局,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4] - 当地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战新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培育同步发展,全面启动"科创江阴"建设[3][4]
一家工厂的一线员工何以创造90%的AI应用?| 走进标杆工厂
吴晓波频道· 2025-05-27 01:02
工厂概况与战略地位 -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总面积3.53万平方米,生产区域达14000多平方米,采用生产楼与办公楼一体化设计 [1] - 工厂借鉴德国安贝格工厂上楼设计理念,建设四层复合厂房:一层为物流及辅助设施、二层为车间、三四层为生产办公区 [3] - 2013年成立作为德国安贝格工厂子厂,现已成为与其并列的"姐妹厂",2018年入选全球首批9家"数字化灯塔工厂",2023年获"可持续灯塔工厂"称号 [6][7] 数字化生产效能 - 通过数字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2.3倍,制造成本累计降低近50% [3] - 自动化设备承担投料、生产、组装、检查、运输及仓储全流程,配备2000米自动物流系统实现成品运输仅需20分钟 [10] - 日均混线生产8万件产品,平均每秒生产1件,产品种类超3500种,但2024年一线操作工仅150人 [10] - 每100秒采集16万条数据传输至制造执行系统,日数据量相当于20万人口县城手机日流量 [10]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采用AI视觉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包装流程,出现流程错误时立即显示红色警示,合规完成后生成产品二维码 [14]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VR眼镜实现1:1车间三维建模,虚拟环境中完成厂房规划、产线布局及系统测试后再实施实体建设 [11][12] - 南京工厂案例显示在动工前已通过数字孪生完成全流程设计与调试 [12] 人才结构与创新机制 - 建立五级数字化人才体系:L1操作工、L2/L3技术工、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其中L2/L3技术工可处理90%设备与工艺复杂故障 [18] - 2019-2024年总人数从300多人增至900多人,但L1操作工从200人减至150人,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大量员工晋升至L2/L3级别 [19] - 设立Idea Works职工创新创客空间,90%的AI应用由一线员工创造,员工可在此实验创新想法 [19][20] 行业赋能与协同发展 - 协助中国40多个行业超5万家企业搭建自动化数字化系统,包括2013年为蒙牛打造"乳业4.0"、2014年助力金达控股建数字化工厂、2015年协同娃哈哈与双星集团建设数字化生产线 [8] - 推出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Xcelerator,集成西门子及第三方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共同创造解决方案 [16] - 实现从复刻母厂到自主创新再到反哺的转变,成为中德"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交汇的标杆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