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pay

搜索文档
金融科技ETF(516860)逆市涨超1.5%,冲击3连涨,金融科技迎来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新浪财经· 2025-07-07 10:13
市场表现 - 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930986)强势上涨1.75%,成分股信雅达(600571)上涨9.98%,京北方(002987)上涨9.14%,大智慧(601519)上涨7.03%,新国都(300130)和翠微股份(603123)等个股跟涨 [3] - 金融科技ETF(516860)上涨1.58%,冲击3连涨,最新价报1.42元,近2周累计上涨12.59% [3] - 金融科技ETF盘中换手4.91%,成交5415.41万元,近1周日均成交1.73亿元 [3] 行业动态 - 蚂蚁国际发布人工智能战略,推出AI即服务(AIaaS)平台——Alipay+ GenAI Cockpit,帮助金融科技公司和超级应用构建AI智能体,推动行业从"AI辅助"走向"AI原生",东南亚和南亚的首批客户已正式部署Cockpit [3]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将完善CIPS系统的参与者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 - 中国香港即将实施《稳定币条例》,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推动其在跨境支付及RWA场景的应用 [4] 资金与规模 - 金融科技ETF最新规模达10.94亿元,创近1年新高 [4] - 金融科技ETF最新份额达7.86亿份,创近1月新高 [4] - 金融科技ETF近4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2.46亿元,日均净流入达6140.08万元,最高单日获得9037.00万元净流入 [4] - 杠杆资金持续布局,金融科技ETF连续4天获杠杆资金净买入,最高单日获得1379.81万元净买入,最新融资余额达9488.70万元 [4] 业绩表现 - 金融科技ETF近1年净值上涨117.89%,指数股票型基金排名4/2897,居于前0.14% [5] - 金融科技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55.92%,最长连涨月数为3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113.16%,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10.60%,年盈利百分比为66.67%,历史持有3年盈利概率为97.33% [5] - 金融科技ETF成立以来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0.53%,近1年夏普比率为1.65 [5] - 金融科技ETF今年以来相对基准回撤0.44%,回撤后修复天数为79天,在可比基金中回撤后修复最快 [5] 产品信息 - 金融科技ETF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5] - 金融科技ETF近1年跟踪误差为0.045%,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5] - 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东方财富(300059)、同花顺(300033)、恒生电子(600570)、润和软件(300339)、指南针(300803)、新大陆(000997)、东华软件(002065)、四方精创(300468)、银之杰(300085)、拉卡拉(300773),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1.2% [6] - 金融科技ETF(516860)场外联接为博时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联接A(023536)和博时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联接C(023537) [6]
金融科技的未来引擎,蚂蚁国际用“区块链 + AI”重塑全球资金管理
搜狐财经· 2025-07-04 22:56
数字资产监管与市场发展 - 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 天才法案》 香港发布《稳定币条例》和《数字资产宣言》 显示全球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2] - SpaceX采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 Stripe以超10亿美元收购Bridge平台 显示企业级应用加速落地 [2] - 蚂蚁国际在香港 新加坡和欧洲申请稳定币牌照 计划将AI 区块链和稳定币技术投入全球财资管理 [2] 企业资金管理痛点 - 跨境支付存在中介环节多 交易成本达每1000美元14-150美元 结算延迟3-7天 [4] - 汇率风险导致企业承担额外1 5%-3%成本 传统预测方法难以应对市场波动 [4] - 资金管理系统陈旧 流程僵化 风险管理复杂 形成数字创新孤岛 [3] 蚂蚁国际业务布局 - 四大业务板块包括Alipay+ Antom WorldFirst和Bettr 覆盖70多个市场线下支付和200个市场线上电商 [7] - WorldFirst服务120多万出海中小企业 成为全球最大电商中小企业数字账户服务商 [8] - 2024年资金处理量超1万亿美元 三分之一交易(3000亿美元)通过区块链处理 [10][13] 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Whale区块链平台实现秒级跨境结算 支持24/7全天候运营 合作银行包括花旗 汇丰等国际机构 [13][16] - AI外汇预测模型"隼"准确度达90%以上 在航空业实现60%外汇成本节约 [15] - 通证化存款框架预计降低跨境交易成本12 5% 到2030年累计节省500亿美元 [2][12] 行业合作与监管参与 - 参与新加坡Project Guardian和香港Project Ensemble等监管沙盒项目 [16] - 与ISDA共同推出通证化存款行业标准 推动交易型银行业务创新 [2] - 定位为"数字科技伙伴" 与汇丰 渣打等银行合作而非竞争 [17] 市场影响与趋势 - 稳定币应用从零售支付扩展至企业财资管理 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机会 [10][18] - 区块链+AI技术重构全球资金流动模式 实现低成本 可扩展的即时支付生态 [10][15] - 数字资产领域投资热点转向能解决实际商业场景的技术方案 [12][18]
ESG年报解读|蚂蚁集团200场风控会尝试改善违规情况,风控、消保合规仍需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7-02 17:59
核心观点 - 蚂蚁集团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强调AI普惠服务与跨境支付创新,同时暴露子公司治理与消费者保护问题 [4][6][9][14] ESG创新与成果 - AI驱动的普惠服务升级:推出三大AI管家(健康、理财、生活),服务超1.3亿用户,43%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4] - "AI健康管家"服务786万用户,提供近百项功能 [4] - "蚂小财"优化用户资产配置与交易理性度 [4] - 跨境支付服务:Alipay+覆盖70多个市场、17亿消费者账户、1亿商户,万里汇累计交易额超3000亿美元,服务120万家中小微企业 [6] - 科技投入:2024年科研投入234.5亿元(占营收超10%),自研"百灵大模型",成立具身智能子公司,推进密态计算等技术 [6] - 技术开源:累计开源2000个代码仓库,新增20个项目,吸引11000名开发者参与 [8] 公司治理问题 - 子公司违规:蚂蚁消金因治理不完善、风控不足被罚140万元(2025年披露,源于2022年检查) [9] - 网商银行因多项违规被罚735万元,两名高管被警告(2024年8月) [9] - 治理改进:2023年起将风险管理纳入高管考核,2024年召开200多场风控会议,但子公司风控独立性仍存漏洞 [10][13] - 蚂蚁消金风控部门与集团委员会权责交叉未明确披露 [13] 消费者保护缺陷 - 投诉与隐私问题:蚂蚁消金和网商银行因催收管理、隐私泄露遭大量投诉,投诉处理低效 [14] - 第三方合作机构监管失效,导致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 [14] - 改进措施:优化投诉流程,成立调解工作室,开展消保培训与考试,但实际效果未达预期 [14][15]
蚂蚁国际推出行业金融AI平台 6月落地服务东南亚客户
环球网· 2025-07-02 13:28
蚂蚁国际AI战略发布 - 公司正式面向海外市场发布人工智能战略,聚焦AI安全性、金融服务专业性及全栈式AI平台三大核心能力 [1] - 推出首个金融科技行业AI即服务平台Alipay+ GenAI Cockpit,帮助构建AI智能体,推动行业从"AI辅助"向"AI原生"进化 [1] - 东南亚和南亚首批客户已完成Cockpit部署,试运行阶段结束 [1] Alipay+ GenAI Cockpit功能架构 - 平台实现工作流自动化与动态企业环境协调,覆盖支付编排、合规检查、欺诈检测等全链条金融科技任务 [4] - 支持用户自主选择20余个大语言模型,包括自研Transformer外汇预测AI模型,并融合金融科技知识库构建专业化AI智能体 [4] - 提供即插即用智能体覆盖常规任务,同时支持定制旅行咨询、跨境汇款等专业化场景 [5] 行业应用与转型路径 - 金融服务AI转型需跨越从"对话型AI"到"行动型AI"的难题,驾驶舱提供初阶(AI驱动服务)、中阶(自进化体系)、高阶(AI原生)三层目标 [3] - 已在Alipay+跨境支付、Antom商户服务、万里汇账户服务、全球资金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全面应用 [3] - 案例显示Antom Copilot智能体可简化商户支付流程,实现风控策略配置、支付渠道优化等任务,显著提升转化率 [4] 技术安全与部署优势 - 集成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支持主流云服务,实现跨公有云与本地环境灵活部署 [5] - "AI之盾"框架通过100+识别模型实现全链路风险管理,当前商户支付欺诈损失率仅为行业平均5% [5] - 应对AI欺诈威胁(年增速超10倍),平台可实时检测对抗性提示及数据保护问题 [5] 国际化布局与战略愿景 - 自2015年起向东南亚、非洲输出科技能力,2024年3月完成组织升级后蚂蚁国际独立运营 [3] - CEO杨鹏强调将持续用AI技术赋能新兴市场数字化,6月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3] - 目标是通过AI智能体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在复杂合规环境下实现多任务协同进化 [6]
蚂蚁集团董事长、CEO联合发布致辞:用AI为小微群体做更多、做更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10:46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提出AI First战略并持续发力大模型场景应用,重点聚焦普惠金融和普惠医疗健康两个垂直专业领域[1] - 将AI医疗健康升级为主要业务板块之一,推出全新AI健康应用"AQ"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等上百项服务[1][4] - AI理财助理"蚂小财"新版升级,提供行情解读、持仓分析等个性化理财服务[1][5] - 网商银行已服务超过6800万小微经营者,未来定位为创造增量价值的AI银行[5][9] 技术投入与创新 - 过去三年研发投入每年超过营收的10%,2024年投入234.5亿元创历史新高[5][10] - 全面投入AI技术并深耕数据库、区块链、密态计算等底层技术,已服务超24000家实体企业数字化升级[5][10] - 开源2000多个代码仓库,支持11000名开发者共建开源社区[10] - 推出"大雁"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AI产业链图谱,"大山雀"卫星遥感技术服务超181万农户[9] 产品与服务进展 - AI健康应用"AQ"连接全国95万真人医生,构建近200个三甲医院名医AI分身提供7X24小时服务[4][8] - 全球跨境支付解决方案Alipay+支持多币种交易,区块链清结算平台实现秒级跨境贸易结算[9] - 外汇大模型提升外汇交易预测准确率,帮助企业降低对冲成本[9] 社会价值与愿景 - 公司创业20年来以科技降低服务门槛为主线,从担保交易、余额宝到收钱码持续助力小微发展[4][7] - 通过AI技术拓宽普惠服务半径,解决金融和医疗领域专业服务不均衡问题[4][8] - 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将"向善"基因融入技术研发全链路[5][10]
“一码”畅行,带旺湾区消费(潮涌大湾区)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趁着雨后难得的凉爽,90后澳门居民梁善衡先回广东珠海老家走亲戚,在村口的地道小馆子美美吃顿海 鲜大餐,又"指尖"打车,穿过深中通道到深圳会朋友,夜晚才回到家。 "在内地吃、喝、行、玩,全程用MPay(澳门钱包),扫一扫就完成支付,还能用里面的小程序打车、 点奶茶。"梁善衡感慨,跨境消费的体验太好了! 过关后第一件事是"换汇",在粤港澳大湾区早已成为过去式。"我从广州出发,和香港同事一起去澳门 出差。一路上,我们俩各自用手机支付打车、吃饭、住酒店,毫无障碍。"供职于一家大型企业的徐玲 说,"费用直接从我的内地银行卡账户扣除,回来报销也方便"。 跨境支付通6月22日正式上线,让跨境支付更快捷便利;AlipayHK(支付宝香港)、MPay(澳门钱 包)相继接入大湾区核心城市地铁及公交系统;港澳居民电子钱包"消费易""出行易"等功能,覆盖餐 饮、打车、租借充电宝等约200个跨境小程序……粤港澳跨境支付体系加速融合,"一码"畅行三地,跨 境"买买买"和"逛吃"愈加"丝滑",持续带旺大湾区消费。 不用现金成常态 周末睡到10点多,香港居民戴珊妮搭乘巴士到达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轻车熟路地在自动售票机扫码购 票,再扫车票上的 ...
港人北上消费潮,回不到过去了
投资界· 2025-06-23 08:29
财经杂志 .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 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 必读刊物。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杂志 ,作者焦建 北上消费潮。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来源 | 财经杂志 (ID: i-caijing) 每逢周末及热门节假日深港两地间过关人潮拥堵现象出现数年后,与之相关的研究开始 揭示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及可能的未来趋势。 "有别于大众观感,分析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等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港人北上消费没有挤压 其本地消费。" 6月19日下午,以疫情复常后中国香港市民北上消费趋势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系统性研究成 果公布,负责该项目的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教授及经济系主任宋铮在相关发布会上 透露了上述观点。 该项研究以"港人北上消费:规模、目的地及消费特征"为题,通过综合分析中国香港特 区政府统计资料及Ali pa yHK数据模型得出结论,除前述港人在内地消费并无挤压港人在 香 港 消 费 的 结 论 , 该 研 究 在 分 析 原 因 时 则 指 出 , 港 人 在 ...
港中文发布报告:港人两地日常消费互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2 22:50
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来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港消费力,两地消费模式形成互补[1] - 港人北上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在港消费集中在零售(58%)和餐饮(29%)[1][5] - 2024年香港居民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外消费占比与疫情前相当[5] 消费地域扩展与支付便利化 - 港人北上消费从广深等湾区一线城市扩展至中山、江门等低线城市及重庆、长沙等热门旅游城市[3] - AlipayHK拥有超450万香港活跃用户,其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港人形成北上消费习惯[3]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6] 数字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恩格尔系数下降1.7个百分点[6] - 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商户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15.5%和11.9%[6] - 跨境支付无缝衔接体验消除传统支付障碍,推动消费从"即兴"转向"日常"[6] 行业融合与政策红利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5] - 数字化服务(如交通出行、预约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器[5] - 支付技术升级推动"一小时生活圈"成形,促进人流、资金流融合[6]
香港中大及蚂蚁集团联合发布:跨境服务数字化撬动逾200万港人北上消费热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22:00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特征 - 港人在内地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零售业仅占28% 而在香港的消费集中于零售业及餐饮业 分别占58%及29% 服务业仅占12% [1][2] - 港人内地消费目的地从大湾区与一线城市(深圳、广州)扩散至中山、江门等城市 乃至重庆、长沙等非传统区域 显示跨境消费市场一体化趋势 [1] - 港人境外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在疫情前后基本持平 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2023年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 消费模式数字化变革 - AlipayHK跨境服务突破支付范畴 延伸至交通、预约服务等场景 过去一年吸引超200万港人使用 其中20%用户形成"一App出行"模式 [3] - 内地数字化平台推动服务业小微商户线上销售 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增幅分别达15.5%和11.9% 移动支付促进家庭消费增长16%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 [3] - 数字技术消除跨境消费障碍 推动港人消费模式从"即兴消费"转向"民生消费" 健康美容、按摩等生活服务占内地服务业消费超80% [2][3]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服务数字化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 支付平台已实现叫车、扫码点餐、遥距取号、医疗预约等全流程服务 [3]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 但北上消费潮具有持久性支撑 预计规模结构将保持稳定 [2] - 内地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恩格尔系数1.7个百分点 数字化推动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3]
从“近海”到“远洋”:中国金融科技全球化布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经济观察网· 2025-06-22 19:43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 核心观点 - 国内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正通过多维度路径推动实体经济高水平开放,出海成为行业共识 [1] - 金融科技出海模式从支付工具向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演进,构建全球化能力是关键 [5][7] 国内市场现状与出海动因 - 国内市场渗透率较高,增量红利见顶,行业普遍面临存量博弈困境,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 - 自2017年起出海成为热点现象,实力雄厚的数字金融企业加速海外扩张 [2] - 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展现出旺盛需求和持续增长的数字经济规模,提供双重增量空间 [1] 出海成效与典型案例 - 蚂蚁集团通过"Alipay+"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万商户,连接16亿用户账户 [2] - 信也科技在印尼、巴基斯坦获得非银行金融牌照,成为当地头部互金平台 [2] - 蚂蚁集团、腾讯集团通过投资或申请数字银行牌照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数字银行 [2] 出海模式演进 - 早期以支付工具出海为主(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海外版),服务出境游客和华人社区 [5] - 模式升级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蚂蚁集团在东南亚推出数字信贷、保险、理财等多元化产品 [5] - 与当地伙伴合作成为重要方式,有助于快速融入市场并降低运营成本 [5] 技术基础与竞争优势 - 中国金融科技技术实力得到实践验证,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突破 [3] - 工程师红利和教育红利推动移动支付等技术成熟,智慧金融走向国际前列 [2] 关键挑战 - 面临地缘政治、监管差异、汇率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 [3] - 北美市场受逆全球化政策影响,跨境监管严格且出海成本较高 [7] - 产业生态协同不足,内卷式竞争激烈,国内资本市场包容性有限 [7] 战略建议 - "实力为王":夯实技术基础,推出符合国际监管与客户需求的产品 [4] - "合规优先":强化国内外合规能力建设 [4] - "生态构建":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商户联盟及政府机构合作 [4] - "抱团出海":腾讯推动金融科技、云服务、游戏等业务协同,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