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AST
icon
搜索文档
通用设备行业深度(R3):核电拐点已至,景气度有望持续
财信证券· 2025-08-08 17:33
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行业"领先大市"评级 [2] - 核电设备交付将迎来持续高峰期 [6] 核心观点 - 核电核准连续超预期,"十四五"期间累计核准46台机组,支撑行业持续高景气度 [6][19] - 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同比增长54.79%,创历史新高 [6][25] - 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熟度提高,国产化率超85%,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6][44] - 乏燃料处理能力缺口不断扩大,预计2035年缺口超4000吨,2050年达4万吨 [61] - 四代核电、小型堆(SMR)和核聚变技术带来长期发展潜力 [6][67] 行业增长潜力 - 短期:2025年核电装机目标7000万kw,当前5943万kw [12] - 中期:2030/2035年装机预计达1亿kw/1.5亿kw [14] - 远期:2060年规划目标4亿kw,年均需投产8台机组 [14] 核电设备国产化 - "华龙一号"已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包括核岛主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 [44] - 压水堆主泵、核电阀门、蒸汽发生器等核心装备国产替代加快 [6] - 中核科技核级阀门覆盖四代堆型,江苏神通核电阀门市占率超90% [46][81] 乏燃料处理需求 - 单台百万kw机组年产生乏燃料20-25吨,现有贮存能力不足 [55] - 闭式循环模式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50倍以上 [49] - 首个200吨商用乏燃料处理厂2025年投运,第二个在建 [58] 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7亿度原子核温度,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67] - BEST项目2027年建成,CFETR计划2035年建成 [66] - 2022-2024年可控核聚变行业融资超30亿元,2025年单笔融资达17.6亿元 [68][69] 重点公司分析 - 江苏神通:核电阀门龙头,2024年新增订单11.02亿元(+37.24%) [82] - 中核科技:核工程阀门收入8.39亿元(+35.5%),占比45.5% [78] - 崇德科技:华龙一号主泵轴承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97] - 景业智能:乏燃料处理机器人供应商,中核集团收入占比76.55% [92]
中石油30亿入局,可控核聚变迎来爆发期?
36氪· 2025-06-23 11:38
中石油集团及关联公司增资昆仑资本布局可控核聚变 - 中油资本公告拟与中石油集团及中国石油等比例增资参股公司昆仑资本32.75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16.705亿元、中国石油9.495亿元、中油资本6.55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51%、29%、20% [1] - 增资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挖掘能源与化工产业转型机遇,优化业务布局并提升昆仑资本行业竞争优势和潜在盈利能力 [1] - 昆仑资本2024年已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拟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认缴出资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聚变新能技术路径与股东结构 - 聚变新能采取"BEST-CFEDR-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布局全链条发展路径 [2] - 公司股东包括四大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蔚来控股旗下蔚聚科技持股5%,昆仑资本持股20% [2]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2]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3][5]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BEST装置2025年5月启动总装 [5] - 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反超美国CFS公司,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达世界领先水平 [6][7] 国内外商业化进程与投资动态 - 预计2026-2027年美国SPARC和中国BEST装置将实现从燃烧试验到反应堆工程试验的突破,2040-2050年实现商业化 [3] - 2024年美国私募市场核聚变融资超120亿美元占全球62%,Helion Energy单笔融资17亿美元创行业纪录 [3] - 中核集团与中石油联合注资145亿元成立聚变新能,星火一号项目总投资200亿元计划2029年商业化发电 [5] 中国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家队"以中核集团、中科院为主导,BEST装置单个实验堆投资达几十亿到上百亿元 [4][5] - 商业化公司采取小型模块化聚变反应堆模式,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6][7] - 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中国进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7]
可控核聚变行业系列报告之一: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领航开启聚变元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3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技术突破、政策落地和国内招投标加速,核聚变技术工程化与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看好可控核聚变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推荐从核聚变总体项目挖掘核心配套标的和关注产业链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两条主线,建议关注联创光电、国光电气等相关标的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进展或将突破“永远的”五十年 - 核聚变原理:发展核聚变能关键因素为能量密度高、安全清洁、可持续;氘 - 氚(D - T)反应是主流方案,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条件;核聚变 Q 值是衡量反应能量产出与输入比的关键参数 [14][18][21] - 技术路线:磁约束聚变凭借稳定性和技术基础成熟等优势成主导,惯性约束并行探索;托卡马克是最成熟磁约束聚变装置形式,磁体系统是关键技术支撑 [22][26][29] - 发展现状: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国际聚变界处点火装置试验阶段并向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过渡;多数参与企业认为商业化及供电将在 2031 - 2040 年实现 [31][36][39] - 政策指引:我国形成从国际合作到自主攻关的政策演进路径,基本建立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政策体系;发达国家将可控核聚变提升到能源战略层面 [41][43][45] 全球聚变格局:ITER 实现国际合作,全球持续加大聚变布局 - ITER 计划:是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目标是建造可自持燃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堆;我国投入占总额 9.1%,承担多项核心技术研发 [48][51][52] - 全球:公私合作模式加速核聚变进程,各国加大拨款投入;主要参与公司有太阳神能源、英联邦聚变系统公司、TAE 等 [61][63][64] 中国聚变崛起:多种路线并行发展,招标节奏加速 - 科研院所:我国磁约束聚变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聚焦托卡马克路线;2025 年开启密集招标,大额订单逐步落地 [68][75][83] - 民企:我国核聚变参与民企有能量奇点、新奥集团、星环聚能等,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87][90][94] 聚变工程建设铸造千亿蓝海市场,关注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设备及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ITER 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磁体系统、真空室等 [101][104] - 市场空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 2029 年达 4795 亿美元;2025 - 2035E 装置迎来密集建设期,市场空间约 2035 亿美元 [10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