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流三号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核聚变项目建设有望迎来订单放量
东吴证券· 2025-07-23 17: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百亿级注资预计带动超导材料等核心环节订单在2027年前倍数增长 行业正处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示范关键转折点 国家资本入场为人类终极能源梦想注入动能 [3] - 建议关注西部超导、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国光电气、安泰科技、中国核电与上海电气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聚变公司成立情况 - 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 注册资本150亿元 7家央国企联合注资114.92亿元 中核集团控股50.35% 中国核电持股6.65% 公司定位为全球聚变能源开发引领者 依托核能“三步走”战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 [3] - 聚变公司前身是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 经重组转型为聚焦聚变能商业化创新主体 股权结构为央企主导+多元参与 承担统筹聚变工程总体设计等四大核心职能 中核集团注入的知识产权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三号技术成果 该装置今年4月实现1.6亿度电子温度突破 [3] 对产业链的影响 - 聚变公司成立加速产业链商业化进程 全球行业投资总额达71亿美元 我国百亿级注资预计带动超导材料等核心环节订单在2027年前倍数增长 西部超导等企业高温超导带材产能有望通过CFETR项目释放 [3] - 聚变研发技术有外溢效应 正在开辟医疗设备等新市场 随着资金到位和政策出台 行业正处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示范关键转折点 商业化落地仍需十年以上周期 [3]
比尔·盖茨搞核聚变,获投47亿
虎嗅· 2025-06-26 11:16
核能产业成为新风口 - 硅谷巨头英伟达旗下NVentures投资比尔·盖茨的核技术公司泰拉能源(TerraPower),融资6.5亿美元(约47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首座反应堆 [1] - 中国石油集团增资昆仑资本32.75亿元,投资可控核聚变国家队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2] - 全球核聚变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美国占25家,中国已有9家产业链公司获得投资 [2][10] 泰拉能源的技术与资本进展 - 泰拉能源专注于钠冷快堆Natrium技术,获美国能源局20亿美元拨款,计划2030年在怀俄明州实现商业发电 [3][5][6] - 公司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家族办公室、英伟达、韩国现代重工等 [6] - 技术采用液态钠冷却和熔盐储能系统,可与可再生能源互补 [4] 硅谷核能投资热潮 - 比尔·盖茨突破能源基金投资三家核聚变公司,包括Pacific Fusion、Type One Energy和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单轮融资18亿美元) [7] - 谷歌、亚马逊、贝索斯等硅谷资本押注TAE Technologies(融资13.5亿美元)、X-energy等公司 [9]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投资Helion Energy,与微软签订2028年供电协议,目标电价1美分/度 [9] 中国核聚变产业加速 - 中核集团主导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获中石油、上海国资等投资,中核持股57% [13][14] - 民营公司如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获中科创星、红杉中国等投资,部分企业计划2027-2035年实现商业化 [14] - 配套企业曦融兆波(射频加热装备)、翌曦科技(高温超导材料)完成天使轮融资 [15] 核能需求驱动因素 - AI能耗激增:GPT-4训练14周耗电42.4吉瓦时,相当于2.85万户欧美家庭日均用电量 [12] - 美国电力需求预计2030年增长25%,2050年增长78%,核能成为稳定能源解决方案 [12] - 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投资,核能发电规模远超其他清洁能源 [8][11] 中美核能竞争格局 - 美国私营部门主导,中国形成国家队与民企协同发展模式 [16]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工程化能力领先 [14] - 美国聚变行业协会警告:若美国不主导核聚变,中国将抢占先机 [16]
中石油30亿入局,可控核聚变迎来爆发期?
36氪· 2025-06-23 11:38
中石油集团及关联公司增资昆仑资本布局可控核聚变 - 中油资本公告拟与中石油集团及中国石油等比例增资参股公司昆仑资本32.75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16.705亿元、中国石油9.495亿元、中油资本6.55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51%、29%、20% [1] - 增资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挖掘能源与化工产业转型机遇,优化业务布局并提升昆仑资本行业竞争优势和潜在盈利能力 [1] - 昆仑资本2024年已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拟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认缴出资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聚变新能技术路径与股东结构 - 聚变新能采取"BEST-CFEDR-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布局全链条发展路径 [2] - 公司股东包括四大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蔚来控股旗下蔚聚科技持股5%,昆仑资本持股20% [2]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2]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3][5]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BEST装置2025年5月启动总装 [5] - 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反超美国CFS公司,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达世界领先水平 [6][7] 国内外商业化进程与投资动态 - 预计2026-2027年美国SPARC和中国BEST装置将实现从燃烧试验到反应堆工程试验的突破,2040-2050年实现商业化 [3] - 2024年美国私募市场核聚变融资超120亿美元占全球62%,Helion Energy单笔融资17亿美元创行业纪录 [3] - 中核集团与中石油联合注资145亿元成立聚变新能,星火一号项目总投资200亿元计划2029年商业化发电 [5] 中国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家队"以中核集团、中科院为主导,BEST装置单个实验堆投资达几十亿到上百亿元 [4][5] - 商业化公司采取小型模块化聚变反应堆模式,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6][7] - 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中国进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7]
独家|押注核聚变,中石油昆仑资本将成为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第二大股东
新浪财经· 2025-06-20 20:17
中石油布局核聚变领域 - 中油资本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向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1] - 中石油通过昆仑资本入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仅次于中核系的第二大股东 [1] - 中国聚变公司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4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 [1] 中国聚变公司股权结构 - 交易后中核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中国聚变公司57%股权,昆仑资本持有20%股权,上海未来聚变公司持有11.81%股权 [2] - 上海未来聚变公司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旗下分支,该基金规模达100亿元,中国聚变公司是其首个直投项目 [2] - 中国聚变公司股东还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能电力等 [2] - 中核集团所属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投资中国聚变公司10亿元和7.5亿元 [3] 中石油在核聚变领域的其他布局 - 昆仑资本在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持股20%,该公司是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平台 [4] - 聚变新能股东包括安徽省与合肥市国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昆仑资本、蔚来旗下蔚聚科技等 [4] 石油行业布局核聚变趋势 - 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大量投资聚变能公司,包括壳牌、雪佛龙、埃尼、西方石油、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行业巨头 [5] - 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背景下,传统化石燃料企业加速投资组合多样化 [5] 中国核聚变技术进展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 [6] - "双亿度"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6] - 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商业化发电 [6] 政策支持 -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将可控核聚变列为"低碳前沿技术攻关"重点领域 [5]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 [5] -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大力支持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 [6]
合肥,为人类“种太阳”
AI研究所· 2025-06-20 17:17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 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4] - 采用200多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包括主动冷却技术解决内壁材料熔化难题[4][7] - 已完成超15万次实验,推动核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7][8] - 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9] 核聚变产业链影响 - 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氘(1升海水=300升汽油能量)、锂(增殖氚)、铍(屏蔽辐射)、超导材料(磁体制造)[11][12] - 中游设备制造升级:加热/真空/磁体系统等高端装备推动精密加工技术突破[13] - 下游能源格局颠覆:商业化后将替代化石能源,提升能源安全(减少进口依赖)[14] 合肥科研与产业布局 - 拥有EAST、CRAFT等重大设施,聚变产业联盟汇聚1000多家单位攻关核心技术[16][18] - 建设BEST装置(2027年建成),使用真实氘氚燃料进行聚变发电演示[9] - 政府强力资金支持+安徽创新馆等转化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19] 国家战略规划 - 实施"三步走"战略:2035年目标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能量输出>输入20倍)[9] - 中国环流三号标志聚变研究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9] - 核聚变技术领先将重塑全球能源竞争格局[14]
10的20次方量级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蓉再创纪录
四川日报· 2025-06-16 08:36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技术突破 - 2025年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14] - 2022年10月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2023年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电流条件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15] - 2024年6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实现先进磁场结构,对提升核聚变装置控制运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5][16] 研发团队与技术创新 - 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历经近千次方案迭代突破亿摄氏度级离子温度与高聚变三乘积等世界级难题 [16] - 青年科研骨干组建"智在必行"青年突击队,突破聚变装置控制运行多个难点问题,为首次聚变燃烧实验提供关键技术基础 [16] - 团队坚持"中国智造"理念,正在开展装置新一轮升级改造,瞄准我国首次聚变燃烧实验 [16] 中国核聚变发展历程 - 上世纪80年代建成中国首座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一号"装置 [16] - 本世纪初第二代聚变研究平台中国环流二号装置落成 [16] - 2020年第三代聚变研究平台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自主设计建成 [16] 行业前景与战略意义 - 可控核聚变属于世界前沿科技领域,是近乎无限、清洁且安全的能源解决方案 [14] - 该技术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与能源战略布局的关键 [14] - 未来将进一步突破装置参数极限,推动聚变技术突破性进展,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17]
70后少帅掌舵“头号央企”,申彦锋接棒中核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6-13 21:49
人事变动 - 申彦锋正式出任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成为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 [2] - 此次晋升距离其担任总经理仅13个月,此前于2024年4月30日被任命为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3] 新任董事长背景 - 拥有完整的核动力专业教育背景,本科就读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专业,硕士为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业 [3] - 职业生涯始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设计管理处技术员,历经仪控室副主任、维修处处长等岗位,2017年升任总经理 [3] - 2020年进入集团总部任副总经理,亲历田湾核电基地1-4号机组商运全过程 [3] 公司概况 - 中核集团在国资委央企名录中位列首位,资产规模约1.4万亿元,员工18万人 [3] - 世界500强中唯一的全产业链核工业企业,承担核能"三步走"战略关键角色 [4] 战略规划 - 2025年被定位为"追求卓越年",重点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核电安全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及数字化改革 [4] - 数字化转型被列为高质量发展抓手,要求以数字化赋能各部门实现新发展 [4] - 构建"核水风光储蓄+智慧能源"清洁能源体系,推进18台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 [5] 国际合作与技术突破 - 2025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创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4] - 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采用俄罗斯VVER-1200三代技术建设中 [5] - 新任董事长曾发表文章强调扩大国际交流与技术应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5]
布局无尽能源:这7家能源公司正在革自己的命?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47
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创下中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2]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提前两个月启动,将在第一代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4] - 可控核聚变被称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其燃料氘理论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 [4] 企业布局核聚变 - 国内企业布局核聚变主要采取自主科研与战略投资两种方式 [5] - 涉及核聚变业务的公司包括新奥集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瀚海聚能等 [5] 新奥集团 - 2017年开启紧凑型核聚变技术探索,2018年宣布建设小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为首个研发聚变能源的中国民营企业 [6] - 2022年确定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6] - 2025年4月"玄龙-50U"装置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 [6] 能量奇点 - 2021年成立,2022年启动洪荒70装置设计 [7] - 2024年6月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7] - 计划2027年完成洪荒170装置建设,目标实现Q>10 [8] 星环聚能 - 2021年10月成立,目标建成中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 [8] - 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拥有超20年可控核聚变研究经验 [8] - 采用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重复重联可控聚变技术方案 [8] 瀚海聚能 - 2022年12月成立,2024年上半年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9] - 融资用于线性装置物理及工程设计 [9] 企业战略投资 - 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7.5亿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10] - 2023年12月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联合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 [10] - 2024年7月聚变新能注册资本从50亿增至145亿,新增股东中石油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占股20% [11] - 中国石油作为唯一石油公司出席2023年中央企业可控核聚变领域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 [11]
电子行业周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创记录,EDA巨头或将断供中国
华鑫证券· 2025-06-03 13: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再创运行新纪录,建议关注可控核聚变相关核心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公司 [4][13] - 美国 EDA 巨头或将断供中国,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建议关注相关国产 EDA 及 IP 服务厂商 [5][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组合及其变化 本周重点推荐及推荐组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 H 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创新高,建议关注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等可控核聚变相关产业链公司 [4][13] - 美国 EDA 巨头西门子 EDA 或暂停对中国大陆服务,Synopsys 和 Cadence 观望,三大巨头在中国大陆占 70%份额,建议关注华大九天、广立微等国产 EDA 及 IP 服务厂商 [5][14] 海外龙头一览 - 5 月 26 日 - 5 月 30 日当周,海外龙头呈上涨态势,博通领涨涨幅 5.83%,稳懋领跌跌幅 -4.35% [16] - 费城半导体指数当周呈下降后回升又回落态势,近两周整体下跌;2023 - 2025 年不同阶段有不同走势 [18] 周度行情分析及展望 周涨幅排行 - 5 月 26 日 - 5 月 30 日当周,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分化,电子行业上涨 0.17%,位列第 24 位,市盈率 57.64 [23] - 电子行业细分板块整体上涨,被动元件、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制造板块涨幅最大;模拟芯片设计、LED、数字芯片设计板块估值前三 [26] - 当周重点关注公司周涨幅前十中,数字 IC 占 2 席,其他多个领域各占 1 席,概伦电子、天孚通信、芯碁微装包揽前三 [27][30] 行业重点公司估值水平和盈利预测 - 报告列出众多电子行业重点公司的市值、ROE、EPS、PE、PB 及投资评级等数据 [15][33][35] 行业高频数据 台湾电子行业指数跟踪 - 近两周,台湾半导体和光电行业指数下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电子零组件行业指数上涨 [38] - 近两年,台湾电子行业各细分板块指数不同阶段有不同走势,中国台湾 IC 产值同比增速自 2021 年后有变化,2024 年需求逐步回升 [39][47] 电子行业主要产品指数跟踪 - 存储芯片价格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整体波动下降,NAND 和 DRAM 不同时间段价格有不同表现 [50]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自 2024 年 4 月触底攀升,2025 年 3 月当月销售额 5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80% [52] - 面板价格保持稳定,部分有回升;2025 年 2 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上升 32.5%,全球 2024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5.04% [55][56] - 无线耳机 2023 年以来复苏,中国智能手表 2024 年后反弹;2025 年 Q1 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下滑 2.88%,新能源车销量保持增长 [58][62][64] 近期新股 矽电股份(301629.SZ) - 专注半导体探针测试领域,是国产替代领军企业,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产品涵盖探针台和其他半导体专用设备 [69][70] - 2024 年营收 5.08 亿元,归母净利润 0.92 亿元,2021 - 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有不同增速 [73] 弘景光电(301479.SZ) - 致力于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用于智能座舱等领域 [75][76] - 积累大量核心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成果 [77]
电子行业周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创记录,EDA巨头或将断供中国-20250603
华鑫证券· 2025-06-03 13: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再创运行新纪录,建议关注可控核聚变相关核心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公司 [4][13] - 美国 EDA 或将断供中国,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建议关注相关国产 EDA 及 IP 服务厂商 [5][14] 各目录总结 本周重点推荐及推荐组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 H 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创新高,建议关注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等可控核聚变相关产业链公司 [4][13] - 美国 EDA 或将断供中国,西门子 EDA 或暂停对中国大陆服务,三大 EDA 巨头在中国大陆占 70%份额,建议关注华大九天、广立微等国产 EDA 及 IP 服务厂商 [5][14] 海外龙头一览 - 5 月 26 日 - 5 月 30 日当周,海外龙头呈上涨态势,博通领涨涨幅 5.83%,稳懋领跌跌幅 -4.35% [16] 周度行情分析及展望 周涨幅排行 - 5 月 26 日 - 5 月 30 日当周,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分化,电子行业上涨 0.17%位列第 24 位,市盈率 57.64 [23] - 当周电子行业细分板块整体上涨,被动元件、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制造板块涨幅最大,模拟芯片设计、LED、数字芯片设计板块估值前三 [26] - 当周重点公司周涨幅前十中,概伦电子、天孚通信、芯碁微装包揽前三,周涨幅分别为 24.41%、10.30%、6.37% [30] 行业重点公司估值水平和盈利预测 - 报告列出 Chiplet、EDA、LED 等多个分类下众多公司的市值、ROE、EPS、PE、PB 及投资评级等信息 [33][35][37] 行业高频数据 台湾电子行业指数跟踪 - 近两周,台湾半导体和光电行业指数下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电子零组件行业指数上涨 [38] - 近两年,台湾电子行业各细分板块指数 2023 年上半年震荡上行,下半年复苏放缓,2024 年先涨后跌再企稳震荡 [39] - 中国台湾 IC 各板块产值同比增速自 2021 年下降,2023 年 Q2 反弹,2024 年需求逐步回升 [47] 电子行业主要产品指数跟踪 - 存储芯片价格整体波动下降,NAND 价格 2025 年 5 月 12 日为 2.74 美元,DRAM 价格 2025 年 5 月 16 日为 2.33 美元 [50]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自 2024 年 4 月触底攀升,2025 年 3 月当月销售额 5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80% [52] - 面板价格保持稳定,部分液晶面板价格有回升或下降后略升情况 [55] - 2025 年 2 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上升 32.5%,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5.04% [56] - 无线耳机 2023 年以来复苏,2024 年月度出口量同比多数为正,累计出口量同比稳定增长 [58] - 中国智能手表 2024 年反弹,各季度累计产量同比增长但增幅缩窄,生成式 AI 结合有望开辟新增长途径 [62] -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下滑 2.88%,AI 大模型和换机潮有望使 2025 年市场恢复增长 [64] - 新能源车销量保持强劲增长,2024 年全年销售 1286.59 万辆,同比增长 35.50%,2025 年 3 月销量 123.67 万辆,同比增长 40.09% [65] 近期新股 矽电股份(301629.SZ) - 专注半导体探针测试领域,是国产替代领军企业,掌握多项探针测试核心技术,产品覆盖广,步进精度高,为客户提供半导体测试配套解决方案 [69][70] - 2024 年营收 5.08 亿元,归母净利润 0.92 亿元,2021 - 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有不同幅度变化 [73] 弘景光电(301479.SZ) - 致力于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应用于智能座舱等领域 [75][76] - 积累大量核心技术,建成高水平图像评测实验室,经历初创、成长、快速发展阶段,开发多种镜头及模组并进军欧美市场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