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eForce 256
icon
搜索文档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虎嗅APP· 2025-10-02 11:12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并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经历三十年的竞争后转向战略合作,这将对全球芯片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4]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关系演变是"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典型案例,GPU从边缘市场切入,最终在AI时代取代CPU成为计算权力的中心 [37][38] - 芯片行业的竞争已从双雄争霸演变为多强博弈,地缘政治、专用芯片崛起和制造环节变迁成为影响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 [33][34][27]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等三人创立,初期聚焦图形处理专用硬件,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在英特尔主导的CPU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6][7][8]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其3D渲染能力震撼行业,但当时英特尔仍视GPU为"锦上添花"而未予重视 [10]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直接挑战英特尔业务,导致英特尔发起专利诉讼;2009年英伟达支付15亿美元和解,相当于当年营收的五分之一 [11][14] - 2006年英伟达发布CUDA架构,将GPU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这是一场豪赌,但最终使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9][20]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困于10纳米制程,CPU单核性能逼近天花板;英伟达则提出"黄氏定律",通过并行计算开辟新路 [18][19]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2010年因性能不达预期取消;转而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市场 [11][15][16] - 英伟达构建"软硬结合"的完整生态,在独显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与英特尔形成"低端集显"与"高端独显"的稳定分工 [16][17] - 2012年AlexNet使用英伟达GTX580显卡将图像识别准确率从74%提升至85%,点燃深度学习革命,GPU成为AI算力核心 [23] 市值与行业地位变迁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英伟达当时如同"大象身边的蚂蚁" [8] - 英伟达市值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万亿美元,超越苹果与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被誉为"AI基础设施的唯一供应商" [24] - 英特尔2023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尽管获得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数百亿美元补贴,仍难以应对供应链断裂 [30] 制造模式与地缘政治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芯片,但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2020年苹果弃用英特尔处理器转向自研M1芯片,象征其霸权时代终结 [27]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极紫外光刻技术反超英特尔,但也面临产能限制的瓶颈 [28] - 中美芯片战加剧,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英特尔被要求在美国本土扩产 [34] 行业格局演变 - AMD在x86 CPU市场份额至2023年已接近35%,创二十年来新高;其开源生态ROCm在部分应用中对CUDA形成挑战 [33] - 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互联网巨头自研TPU、Inferentia、Dojo等专用芯片,预示算力版图可能呈现"碎片化"趋势 [34] - 芯片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的技术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34][35]
黄仁勋:这一点,远比聪明重要100倍
36氪· 2025-08-22 08:00
公司创业历程 - 1993年由黄仁勋与两位微芯片设计师共同创立 最初专注于图形芯片设计 [3] - 首款产品NV1因售价过高且技术标准不兼容导致销量惨淡 [6] - 日本世嘉提供700万美元资助下一代产品开发 但因技术路线错误导致NV2研发失败 [6] - 公司濒临破产时通过坦诚沟通获得世嘉合同付款 渡过资金危机 [7][8] 技术突破与产品演进 - 1995年发布NV1显卡 具备2D/3D图像和音频处理能力但市场接受度低 [5][6] - 1999年推出GeForce 256 首次定义GPU概念 实现图形处理从CPU向GPU转移 [12][14] - GPU技术推动3D游戏、电影特效及虚拟现实领域发展 [13] - 2006年与英特尔合作开发CUDA平台 使GPU具备通用计算能力 [23] - CUDA开发成本达6亿美元 初期被质疑战略浪费但最终成为AI计算基础 [25][39] 战略决策与管理机制 - 采用"以点及面"战略:从图形芯片延伸至游戏、AI、机器人等多领域 [29] - 坚持技术路线:放弃手机芯片市场 专注高性能计算领域 [43] - 实施扁平化管理:60多名高管直接向CEO汇报 减少组织层级 [47][54] - 推行信息透明:CEO每日阅读约100封员工直接发送的"五大事项"邮件 [67] - 采用白板会议机制:聚焦问题解决而非成果汇报 促进深度讨论 [69][74] - 建立"机长"责任制:项目负责人直接向CEO汇报并享有优先支持 [79][81] 市场表现与里程碑 - Riva128显卡支持微软Direct3D接口 四个月销量达100万片 [10] - GPU技术成为加密货币、VR/AR及AI领域算力基础 [43] - 2016年向OpenAI提供DGX-1超算 支撑GPT模型开发 [41] - 公司32年发展历程从图形芯片供应商转型为AI算力垄断者 [27]
黄仁勋:总觉得公司快倒闭了
36氪· 2025-07-22 07:32
黄仁勋北京行程 - 7月14日与雷军在小米YU7前合影 标志性皮衣造型成为网络热梗 [2] - 7月15日宣布将重新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 [2] - 7月16日参加链博会开幕式 首次尝试中文演讲并称赞腾讯、网易等十余家中国科技公司 [3][4] - 7月20日做客央视《面对面》 表示仍感觉公司面临倒闭危机 同时英伟达市值达4.2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GDP [6] 英伟达创业历程 - 1993年由黄仁勋与两位芯片专家创立 最初产品NV1因成本高和技术路线偏差失败 [9][11][13] - 世嘉资助700万美元开发NV2芯片 失败后黄仁勋赴日认错获得谅解 这笔资金帮助公司度过危机 [13][14][15] - 1997年推出Riva128显卡 支持Direct3D标准 性能超竞品4倍 4个月销量达100万片 [17] - 1999年推出GeForce256显卡 开创GPU时代 将图形处理从CPU分离 [18][19] 技术突破与转型 - 2006年与英特尔合作推出CUDA架构 使GPU具备通用计算能力 为AI发展奠定基础 [22] - 2010年放弃移动芯片市场 专注高性能计算 开拓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领域 [38][39] - 2016年向OpenAI捐赠DGX-1超算 该设备用于开发GPT模型 [37] 管理理念与方法 - 采用极度扁平化结构 60多名高管直接向黄仁勋汇报 促进信息透明 [43][44][50] - 提出"使命才是老板"理念 按职能而非业务单元划分团队 避免内部消耗 [51][53] - 实施五大事项邮件法 黄仁勋每日阅读约100封员工邮件以捕捉市场信号 [55][56][57] - 推行白板会议法 强调问题解决而非成果汇报 要求高管现场阐述业务逻辑 [58][59][64] - 采用机长管理法 为每个项目指定直接负责人 赋予其决策权威 [67][69][71] 战略思维 - 坚持"以点及面"战略 从图形芯片扩展到游戏、AI、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24][26][30] - 展现强大战略定力 在CUDA平台亏损期间顶住投资人压力 最终取得突破 [35][36] - 强调战略性放弃 为专注核心优势主动退出手机芯片市场 [39][40] 公司现状 - 截至2024年7月市值达4.21万亿美元 超过日本全年GDP [6] - 黄仁勋个人净资产1430亿美元 全球富豪排名第九 [7]
黄仁勋,还想再赢一次
36氪· 2025-07-21 11:23
英伟达与中国市场 - 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两大风暴中心之一,是英伟达最需要且最依赖的市场 [1] - 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从两年前的21%降至13%,导致公司损失45亿美元 [30][32] - 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从2022年95%下降至50% [32] 黄仁勋的商业策略 - 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专供芯片H20,并计划恢复供应及推出RTX Pro系列GPU [32] - 通过参加链博会等公开活动强化中国市场布局 [1][3] - 与小米等中国科技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智能手机延伸到汽车领域 [6][10] 英伟达发展历程 - 1993年创立初期专注图形处理器,1999年上市并推出GeForce系列产品 [12][18] - 2012年GPU被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20] - 2024年发布Blackwell架构,AI计算性能较8年前提升1000倍 [20] 行业竞争格局 - 谷歌、微软等云巨头加速自研GPU,谷歌TPU已更新至第七代并应用于大模型训练 [26][28] - 博通崛起成为英伟达主要竞争对手,为云厂商提供定制芯片服务 [28] - OpenAI开始使用非英伟达GPU(谷歌TPU)以降低计算成本 [28] 技术创新方向 - 提出"物理AI"作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发展方向 [33] - 早期并行计算架构突破为3D游戏渲染奠定基础 [15][18] - GPU从游戏领域成功转型为人工智能算力核心 [20][22] 合作伙伴关系 - 与小米合作历史可追溯至2013年智能手机处理器供应 [6][8] - 小米SU7汽车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重启双方合作关系 [10] - 2016年向OpenAI交付首台DGX-1超级计算机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