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el系列手机

搜索文档
下周重磅日程: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美俄乌三方会谈,万众瞩目!
华尔街见闻· 2025-08-17 15:28
财经事件 - 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将于8月21日至23日举行,鲍威尔演讲将聚焦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评估而非9月利率决定[5] - 美联储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将于8月21日公布,将披露FOMC内部关于降息的分歧细节[10] - 美俄乌三方领导人会晤有望在8月22日举行,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先于8月18日会面[9] - 国新办将于8月19日举行"十四五"体育强国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13] - 2025中国算力大会将于8月22日至24日在山西大同举行,主题为"算网筑基 智引未来"[14] 经济数据 - 中国8月一年期LPR预期维持3%,五年期LPR预期维持3.5%[16] - 欧元区8月制造业PMI初值预期49.8,7月数据创近一年新高[16] - 财政部将于8月18日招标1200亿元1个月期国库现金定存[14] 公司动态 科技行业 - 谷歌将于8月20日发布Pixel 10系列手机、Watch 4和Buds 2a耳机,重点展示Gemini AI系统级应用[15] - 小米集团二季度营收预计同比增长32%至1170亿元,智能汽车交付量预计8.1万辆[17] - 百度二季度营收预计326-345亿元,AI智能体广告收入占比达9%[19][25] 消费行业 - 泡泡玛特预计上半年收入增长不低于200%至136.7亿元,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50%至43.4亿元[21] - 美的集团二季度营收预计1350-1400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达45%[22][26] - 沃尔玛二季度财报预计显示杂货、电商等领域基本面动力强劲[24] 其他行业 - 雅诗兰黛、塔吉特等美股公司将公布财报,市场关注消费行业表现[3] - 恒指公司将于8月22日公布二季度检讨结果,成份股变动9月8日生效[14] - 牧原股份、华润啤酒等A股公司将披露半年报[1][3]
谷歌手机迎来长焦微距,或将给整个业界上一课
36氪· 2025-06-25 10:34
谷歌Pixel系列在安卓阵营的定位 - Pixel系列是Android软件开发平台和谷歌展示软件技术的窗口[1] - 该系列首发Android大版本更新并拥有大量限时独占的谷歌AI功能[1] Pixel系列的硬件与影像功能特点 - 采用定制Tensor处理器 不以性能见长 但在计算摄影和端侧AI方面表现突出[3] - 旗舰Pro版凭借独特算法在影像旗舰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 成为行业参考对象[3] - 最新爆料显示Pixel 10系列将加入长焦微距功能 可能采用双微距镜头设计[3][5] 双微距镜头系统的技术优势 - 同时保留超广角微距和新增长焦微距 实现业界首批双微距镜头机型[5] - 长焦微距可在远距离拍摄微小对象 避免惊扰被摄物并解决光线遮挡问题[7] - 超广角微距适合近距离拍摄 弥补长焦微距在极近距离对焦不足的缺陷[8] AI技术在影像系统的应用 - 通过AI实现微距场景自动识别 根据构图和距离自动切换微距模式[10] - 消除用户手动切换的繁琐操作 提升拍摄体验和技术先进性[10] 对行业的影响 - 打破超广角微距与长焦微距互斥的行业认知 提供新设计模板[10] - 提高消费者对影像旗舰的配置预期 促进行业良性竞争[10] - 最终将推动整个手机影像技术的进步 使消费者受益[10]
不同价位段的智能手机,电池安全性会有差异吗
36氪· 2025-06-17 19:59
智能手机市场"贫富差距"现象 - 智能手机市场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现象 低价机型在性能、影像、做工等方面与高价机型差距显著 导致低价机型未必具有性价比 [1] - 部分厂商采取"低价机型主打盈利 高价旗舰只赚口碑"的策略 高价旗舰的利润率可能低于低价机型 [1] 低价机型的安全性问题 - 谷歌旗下多款中低端Pixel系列机型(如Pixel 4a、7a、6a)近期集中爆发电池安全问题 包括电池膨胀、起火等 [5] - 谷歌通过OTA更新对Pixel 4a和6a实施"锁电"操作 降低充电截止电压或最大电池容量 以缓解安全隐患 [5][7] - 电池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带"a"后缀的中低端机型 高端机型未受影响 表明不同价位产品存在品控差异 [7] 电池质量与机型定位的关系 - 实际使用数据显示 电池鼓包等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低价高性价比机型 顶级旗舰机型极少出现类似问题 [8] - 配备"百瓦级快充"的中端机型在使用不到一年后普遍出现电池鼓包或无法充电问题 而使用强度更高的旗舰机型电池仍保持健康状态 [10] - 多数顶级旗舰机型至今仍采用100W以下的保守充电方案 而子品牌更激进地推广超高功率快充技术 [10][11] 厂商的产品策略差异 - 厂商可能将不成熟的电池和快充技术优先用于低价高性价比机型 而避免在代表品牌形象的旗舰产品上使用 [13] - 不同价位段产品存在明显的品控级别差异 高端机型在电池质量和安全性方面投入更多 [7][13]
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
中国信通院· 2025-05-13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全球电信卡技术从传统物理 SIM 卡发展到 eSIM,eSIM 凭借优势成为万物智联时代重要技术,已在多国商用落地,但在标准化、数据安全等方面面临挑战;报告分析电信卡技术发展情况、eSIM 产业现状、热点问题,指出我国 eSIM 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 [7][8] 各部分总结 电信卡技术发展情况 - 电信卡历经磁卡、IC 卡、SIM 及 USIM 卡到 eSIM 卡,各阶段伴随技术进步与应用拓展 [15] - 磁卡于 20 世纪 70 年代问世,80 年代在欧美普及,80 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存在防伪差等缺陷 [16] - IC 卡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发,90 年代末取代磁卡,我国原邮电部推动其标准化发展 [19] - 1991 年首张 SIM 卡用于移动电话,后尺寸不断缩小,USIM 卡是其升级版,我国 90 年代末引入 SIM 卡,3G、4G 商用后 USIM 卡普及 [20][21] - eSIM 概念因传统 SIM 卡挑战提出,早期为电子化虚拟卡,后发展为嵌入式卡,在国际市场应用具规模,2018 年我国开启商用探索 [22][23] - 电信卡按物理形态分为插拔式 SIM 卡和嵌入式 SIM 卡;按功能分为通话卡、流量卡等;按网络类型分为 GSM SIM 卡、USIM 卡等;按供电电压分为 5V 卡、3V 卡等;按使用对象分为个人用户卡和企业用户卡;按购买方式分为预付费卡和后付费卡;按应用场景分为手机卡、物联网卡和行业专用卡 [24][28][31][32][35][36][39] eSIM 产业发展现状 - **技术标准**:GSMA 构建 eSIM 完整标准体系,2024 年进行系统性更新;ETSI 与 GSMA 合作,完善 eSIM 标准;我国 CCSA 和 TAF 参考国际标准制定国内标准,CCSA 将开展第二阶段标准制定,TAF 完成多项配套文件制定 [40][44][46] - **应用领域**:消费电子领域,eSIM 技术应用普及,满足跨境人群网络需求;物联网领域,eSIM 技术增长强劲,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行业优势明显 [49][51] - **政策法规**:多国政府制定政策支持 eUICC 技术,欧盟推动其在汽车行业应用,美国 FCC 对 eSIM 持开放态度,日本、韩国促进相关技术发展;我国工信部发布规划促进 eSIM 技术发展,批复运营商开通相关服务 [54][57] -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 eSIM 芯片出货量达 4.46 亿;国际市场消费级 eSIM 持续扩展,物联网 eSIM 持续增长;我国市场消费电子用户数稳步增长,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 [58][60][66] - **产业链**:国外 eSIM 产业链布局早,芯片商、卡商、终端厂商和运营商形成成熟商用生态;国内 eSIM 产业链结构完备,各环节企业具备实力,运营商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68][73] eSIM 热点问题分析 - **技术热点**:eUICC 多应用能力指卡内可下载多个应用程序,全球发展集中在身份认证等方面,技术条件基本具备,但存在权限管理冲突等挑战 [76][78][84] - **Wafer 级别个人化**:指在 WLCSP 过程中对芯片定制编程,国际市场 eUICC 采用该方式,我国处于研究阶段,其具有简化流程等特点,但增加工艺复杂性 [87][88][93] - **多合一 eUICC**:是硬件与软件组合,在多领域有应用前景,具有提升集成度等特点,但存在设计复杂等挑战 [94][96][99] - **多启用配置文件**:允许单个 eUICC 同时激活多个配置文件,GSMA 定义相关功能,安卓 13 版本后支持,具有提升灵活性等特点,但技术复杂性增加 [102][103][110] - **产业热点**:插拔形态 eSIM 卡兼具物理卡与 eSIM 功能,用于特定场景,但存在合规和安全问题;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 eSIM 节省空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未大量普及;境内开通境外运营商 eSIM 卡有市场增长潜力,但存在安全隐患,我国应加强管理 [113][115][117] 我国 eSIM 电信卡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 **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新型数字基建需要 eSIM 技术支撑;消费电子与物联网需求推动 eSIM 技术渗透;全球化与跨境互联需求使 eSIM 技术发挥作用 [120][121][123] - **产业未来发展展望**:eSIM 将与其他技术融合,深化应用场景;在新型工业化应用实现突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全球化标准与生态协同 [1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