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X光
icon
搜索文档
诊断影像服务提供商Lumexa Imaging Holdings(LMRI.US)申请在美IPO 拟募资约2亿美元
智通财经网· 2025-11-18 15:04
这家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企业,在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12个月内实现营收10亿美元。公司 计划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LMRI,并已于2025年6月12日提交了保密招股书。本次IPO的 联席账簿管理人包括巴克莱、摩根大通、杰富瑞、德意志银行、富国证券、Leerink Partners、William Blair、Capital One Securities、Fifth Third Securities、Raymond James及PNC Capital Markets。目前尚未披 露发行价格条款。 智通财经APP获悉,门诊影像诊断服务提供商Lumexa Imaging Holdings(LMRI.US)于周一向美国证券交 易委员会(SEC)提交上市申请,预计通过此次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最多2亿美元资金。 作为全美性门诊诊断影像服务提供商,Lumexa Imaging通过全资运营及与医疗系统合资合作的模式,在 13个州运营着184家诊疗中心。公司提供包括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X光、超声及乳房X光检查在内的各类先进及常规影像检查服务。该 ...
多地放射检查大幅降价:器械市场竞争生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9:21
国家医保局价格规范改革 -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启动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工作,要求各地整合收费项目、统一定价,减少区域间不合理差异 [1] - 截至2025年5月22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医院放射类检查收费标准调整 [5] - 改革思路为通过统一收费目录、设定最高限价、剥离捆绑项目,推动放射检查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6] 各省份价格调整执行情况 - 2025年以来多省份陆续调整CT、磁共振、X光等常见影像学检查收费标准,陕西省自9月起正式实施新规 [2] - 陕西省医保局主导改革,共废止233项旧项目,整合为26项,并新增高压注射管路、胶片等特殊耗材,统一收费口径 [3] - 安徽省于2025年4月率先将项目整合为26项,广东省也同步跟进,CT平扫、增强及磁共振等检查价格下降幅度在14%-40%之间 [4] 主要检查项目价格变化 - PET/CT等高价项目降幅超40%,以陕西三级医院为例,单次检查收费从超4200元降至2450元 [2][3] - 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差异化,例如X线摄片在三级医院最高44元,二级35元,一级28元;磁共振平扫三级医院488元,二级390元,一级312元 [3] - 广东省PET/CT由5000元降至2500元,全身扫描由6700元降至4980元 [4] 数字化转型与收费模式改变 - 新规要求实体胶片不再与检查打包计价,结果逐步转向云端存储和跨机构共享,患者可通过手机等终端便捷获取云影像 [2][4] - 公立医疗机构如未提供符合要求的数字影像处理与云存储服务,相关检查价格减收5元,患者可自愿购买实体胶片并按实际采购价格零差率收费 [4] - 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和影像数字化建设推动价格下行,云影像和医保云平台普及减少了重复检查的需求 [7] 设备集采与国产替代影响 - 设备集采与国产替代显著降低医院采购成本,例如64排CT售价从2015年的500万至800万元降至当前的300万至500万元,降幅达40% [7] - 在集采推动下,低端CT产品价格普遍下降70%以上,中高端设备也下调20%-30% [7] - 2023年中国CT设备国产化率达50%左右,国产设备在销售额上占比为35%,对整体市场均价起到拉低作用 [7] 收费立项规则与效率提升 - 新规则明确收费立项以检查效果为导向,聚焦检查精度,例如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收费,而对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 [8] - 为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立项指南将AI辅助诊断设为扩展项,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 [8] - 一些医疗资源丰富省份每年的胶片费用在10亿至20亿元,重复检查费用20亿至30亿元,两者相加每年最多可腾挪近50亿元资金,若推广至全国年度可释放资金规模超800亿元 [8]
多地放射检查大降价,部分项目价格腰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9:15
国家医保局价格规范改革 -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启动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工作,要求各地整合收费项目、统一定价,减少区域间不合理差异[1] - 截至2025年5月22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医院放射类检查收费标准调整[4] - 改革思路是通过统一收费目录、设定最高限价、剥离捆绑项目,推动放射检查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5] 陕西省具体调整方案 - 陕西省自2025年9月起正式实施新规,多家三甲医院同步调整收费项目[1] - 改革由陕西省医保局主导,共废止233项旧项目,整合为26项,并新增高压注射管路、胶片等特殊耗材,统一收费口径[2] - 新收费体系将检查项目划分为X线、CT、磁共振等七大类[2] 主要检查项目价格变动 - PET/CT等高价项目降价力度显著,降幅超40%[2] - 以陕西三级医院为例,PET/CT单次检查收费从超4200元降至2450元[2] - 安徽省将PET/CT由5000元降至2500元,全身扫描由6700元降至4980元[3] - 广东省CT平扫、增强及磁共振等检查价格下降幅度在14%至40%之间[3] - 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差异明显,例如X线摄片在三级医院最高44元,二级35元,一级28元[2] 数字化转型与收费内容改变 - 实体胶片不再与检查打包计价,结果逐步转向云端存储和跨机构共享[1] - 公立医疗机构如未提供符合要求的数字影像处理与云存储服务,相关检查价格减收5元[3] - 患者可通过手机等终端便捷获取云影像,如有需要可自愿购买实体胶片,按实际采购价格零差率收费[3] 价格下行的驱动因素 - 设备集采与国产替代显著降低医院采购成本,过去十年CT等大型影像设备价格持续下降[6] - 2015年一台64排CT售价在500万至800万元,如今已降至300万至500万元,降幅达40%[6] - 2023年中国CT设备国产化率已达50%左右,国产设备在销售额上占比为35%[6] - 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和影像数字化建设减少重复检查需求,使得定价更趋理性[6] 改革带来的资金腾挪与行业影响 - 一些医疗资源丰富省份每年的胶片费用在10亿至20亿元,重复检查费用20亿至30亿元,两者相加每年最多可腾挪近50亿元资金[7] - 若将成效推广至全国,年度可释放资金规模超过800亿元[7] - 新规则明确收费立项将以检查效果为导向,例如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收费,而对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7] - 为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立项指南将AI辅助诊断设为扩展项,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7]
多地放射检查大降价,部分项目价格腰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9:0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工作已在全国多地落地,核心是通过整合收费项目、统一定价以减少区域差异,并推动价格显著下行 [1][5] - 此次价格调整与设备集中采购、国产替代加速、数字化转型(云影像互认)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正在重塑医疗检查行业的竞争逻辑和发展方向 [1][7] - 改革促使定价模式从依赖设备参数转向以检查效果和临床价值为导向,并鼓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行业面临从“堆参数”到提升服务价值的转型 [7][8] 放射检查价格调整概况 -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启动改革,2025年以来多省份陆续调整CT、磁共振、X光等影像学检查收费标准,截至2025年5月22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调整 [1][5] - 陕西省于2025年9月实施新规,整合233项旧项目为26项,新收费体系划分为七大类检查项目 [3] - 改革要求实体胶片不再与检查打包计价,转向云端存储和跨机构共享,未提供合格云服务的机构检查价格减收5元 [1][4] 重点检查项目价格变化 - PET/CT等高价项目降幅尤为突出,超过40% [2][3] - 以陕西三级医院为例,PET/CT单次检查收费从过去的超4200元降至2450元,近乎“腰斩” [3] - 全国范围内,PET价格已从过去上万元降至6000元以内,安徽、广东等省也同步大幅下调高价检查项目 [1][4] - 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差异明显,例如X线摄片在三级医院最高44元,二级35元,一级28元;磁共振平扫按部位计价,三级医院为488元 [3] 价格下行的驱动因素 - 设备集采与国产替代显著降低医院采购成本,例如64排CT售价从2015年的500万至800万元降至当前的300万至500万元,降幅达40% [7] - 低端CT产品价格普遍下降70%以上,中高端设备下调20%至30% [7] - 2023年中国CT设备国产化率已达50%,国产设备在销售额上占比为35%,对拉低市场均价作用明显 [7] - 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和影像数字化建设减少了重复检查需求,云影像普及推动定价更趋理性 [7]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价格调整每年可腾挪大量资金,医疗资源丰富省份的胶片和重复检查费用每年最多可腾挪近50亿元,推广至全国年度可释放资金规模超过800亿元 [8] - 收费立项规则改变,从与设备参数挂钩转向以检查效果为导向,例如普通CT不再按排数收费,而对“薄层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设立加收项 [8] - 立项指南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设为扩展项,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支持其临床应用 [8] - 未来医疗器械企业仅靠“堆参数”抢市场将难以为继,需在降价压力下提升服务价值和政策契合度 [8]
医药关税影响有限,MNC或遭掣肘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4-29 14: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国医药关税若落地对中国企业影响有限,建议关注国产替代、创新药及消费内需;对国际大型制药企业或造成冲击,但产业链短时间难以转移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美国医药市场长期逆差,欧洲国家为主要来源 - 美国医药领域逆差持续扩大,2024 年进口为同期出口额的 2.25 倍,进口额约 2130 亿美元,同比增长近 20%,出口额 9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整体逆差达 11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 [6] - 美国所有医药品类基本均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3 年血制品、疫苗、生物制品逆差 320 亿美元,药品制剂逆差 530 亿美元 [7] - 美国对中国持续顺差,2023 年中国是美国医药第三大出口国,占比 7.96%,从中国进口占比 1.5%;对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持续逆差,爱尔兰出口额最高,2023 年美国从爱尔兰进口额是出口额的 7.23 倍 [9][16] 医药关税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未决 医药行业或将面临关税 - 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对中国及其他国家持续发出关税威胁,提出药品征收 25%进口关税,并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境内 [17] 现行政策:多数医药领域暂时豁免,医疗器械遭遇挑战 - 多数医药板块受豁免,药品制剂除胰岛素等、原料药除布洛芬等维持原有税率;医疗器械关税进一步增加,如注射器等品类关税大幅提升 [19][20] 以史为鉴:医药关税影响几何? 回顾 18 年:中国对美医药出口稳定增长,关税影响有限 - 2018 年拟征税清单含有机化学品及医药产品,但最终相关产品被排除,仅保留部分基础有机化学品 [22] - 从 2018 年后医药进出口数据看,关税及贸易摩擦对中国医药出口影响有限,出口总额持续攀升,中美医药领域整体顺差持续扩大 [23] 关税长期利好国产替代,建议关注创新药、内需及国产替代 - 关税长期利好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医疗器械等领域进程,如电生理等高端领域替代将升级 [25] - 我国创新药出海形式为 License-out,不受商品关税影响,2024 年中国 BD 交易活跃 [28] - 关税叠加或推动公司进出口结构转变,内需增长对行业发展重要性愈发显著,建议关注内需消费中竞争格局好的公司 [28] MNC 遭受持续施压,产业链回流并非易事 - 美国制药业高度依赖海外,形成“美国研发 - 中国/印度生产原料药 - 欧洲生产药品 - 回流美国”链路,爱尔兰对美国医药出口额居首 [29] - 自特朗普施压以来,美国制药业多有动作,部分企业开始对美国本土投资,但产业链回流存在挑战,短期难大规模回流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