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ivastomig
icon
搜索文档
6天8家药企闯关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11:27
港交所再迎生物医药企业递表的密集期。 10月26日至31日,短短6天内,鼎泰药研、新桥生物、礼邦制药等8家药企相继提交上市申请,在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的背景下,这股冲刺热潮 既折射出行业对融资窗口的集体把握,也暴露出不同赛道玩家的生存分化与发展焦虑。 此轮药企递表潮的背后,是港股市场环境的显著改善。 记者丨唐唯珂 编辑丨季媛媛 流动性回暖引IPO潮,财务分化加剧 从近期8家企业的赛道布局看,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特征尤为明显。 肿瘤治疗仍是核心战场:新桥生物聚焦精准免疫肿瘤药物,其核心产品givastomig作为CLDN18.2×4-1BB双特异性抗体,瞄准胃食管腺癌、胆 道癌等实体瘤市场,该领域2024年全球一线治疗市场规模已达151亿美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预计2034年将增至223亿美元;麓鹏制药则 通过自主研发的BeyondX口服药物化学平台,布局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三款核心候选产品均进入临床或新药申请阶段,2023年以来研 发开支占经营总支出比重始终维持在82%以上。 与此同时,差异化赛道的布局正在形成补充。 礼邦制药专攻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核心产品AP301作为磷酸盐结合剂已完成中国III期临 ...
6天8家药企闯关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11:16
港股生物医药企业IPO潮 - 2024年10月26日至31日,6天内8家药企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形成递表密集期[4] - IPO回暖得益于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2024年10月后每日交易量攀升至几千亿港元,较此前增长数倍[4][5] - 二级市场股价上涨产生盈利效应,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为港股注入流动性[4] 企业赛道布局与市场规模 - 肿瘤治疗是核心战场,新桥生物核心产品givastomig瞄准胃食管腺癌等实体瘤市场,该领域2024年全球一线治疗市场规模达151亿美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预计2034年增至223亿美元[7] - 麓鹏制药通过BeyondX口服药物化学平台布局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三款核心候选产品进入临床或新药申请阶段,2023年以来研发开支占经营总支出比重维持在82%以上[7] - 差异化赛道形成补充,礼邦制药专攻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江西生物制药成为中国最大的人用破伤风抗毒素提供商,鼎泰药研是心血管代谢疾病非临床研究领域头部CRO[10] 企业财务状况分化 -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面临持续失血压力,新桥生物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2.3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骤降63.9%,现金储备仅能支撑至2027年第二季度[8] - 麓鹏制药2023年净亏损1.59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3589.6万元净利润,但业绩波动大,所有候选药物均未商业化[8] - 已产生营收企业陷入规模与利润失衡,德镁医药2024年营收增长30.7%至6.175亿元,但净亏损从470万元激增至1.056亿元,扩大21倍,销售费用率高达62.9%[9] 供应链与客户结构风险 - 德镁医药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61.3%收入,第一大客户占比24%,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高达81.6%,曾因单一供应商断供导致核心产品收入降幅达58.3%[11] - 新桥生物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升至51.4%,且向由前董事控制的供应商采购临床服务,关联交易公允性存疑[11] 上市后估值与竞争压力 - 2024年港股出现中国中药、复宏汉霖等药企因估值偏低、流动性差选择私有化,市场对医药企业估值逻辑日趋严苛[13] - 新桥生物核心产品givastomig临床进度较竞争对手落后3~5年,II期试验启动延迟至2026年初,关键数据披露要到2027年下半年[13] - 传统药企需证明增长可持续性,江西生物制药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鼎泰药研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14]
6天8家药企扎堆递表:港股生物医药IPO回暖下的机遇与隐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18:12
港股生物医药IPO市场环境 - 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2024年10月后每日交易量攀升至几千亿港元,较此前增长数倍,为生物医药企业打开了融资窗口 [3] - 港股IPO回暖得益于二级市场股价上涨产生的盈利效应和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流向新兴市场 [3] - 2024年10月26日至31日,6天内有鼎泰药研、新桥生物、礼邦制药等8家药企相继提交港股上市申请 [1] 企业赛道布局与产品管线 - 肿瘤治疗是核心战场,新桥生物核心产品givastomig瞄准胃食管腺癌、胆道癌等实体瘤市场,该领域2024年全球一线治疗市场规模达151亿美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预计2034年增至223亿美元 [4] - 差异化赛道形成补充,礼邦制药专攻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核心产品AP301已完成中国III期临床试验 [5] - 江西生物制药是中国最大的人用破伤风抗毒素提供商,产品覆盖全国2.35万家医疗机构 [5] - 麓鹏制药通过BeyondX口服药物化学平台布局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三款核心候选产品均进入临床或新药申请阶段,2023年以来研发开支占经营总支出比重维持在82%以上 [4] 企业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 -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面临持续失血压力,新桥生物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2.39亿美元,现有1.65亿美元现金储备按当前消耗率仅能支撑至2027年第二季度 [5] - 新桥生物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骤降63.9%,直接临床开发开支减少67.3% [5] - 已产生营收企业陷入规模与利润失衡,德镁医药2024年营收增长30.7%至6.175亿元,但净亏损从470万元激增至1.056亿元,扩大21倍,销售费用率高达62.9% [7] 经营风险与供应链依赖 - 德镁医药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61.3%收入,第一大客户占比24%,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高达81.6% [7] - 新桥生物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升至51.4%,且存在关联交易公允性存疑的情况 [7] - 德镁医药综合毛利率从2023年的76.9%连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61.8%,核心产品进入医保后毛利率再降8.2个百分点 [7] 估值挑战与市场竞争 - 港股市场对医药企业估值逻辑日趋严苛,2024年曾出现中国中药、复宏汉霖等药企因估值偏低、流动性差选择私有化的浪潮 [8] - 新桥生物核心产品givastomig临床进度较竞品落后3-5年,II期试验启动延迟至2026年初,关键数据披露要等到2027年下半年 [8] - 德勤预测2024年港交所新股融资可达600-800亿港元,但大型IPO稀缺、投资者对未盈利企业风险偏好仍较谨慎 [10]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A股市场医药企业IPO在审数量持续下降,2024年12月已降至24家,港股凭借18A章制度成为创新药企重要融资渠道 [10] - 生物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是研发实力,短期成本控制可能牺牲长期价值 [10] - 企业需在细分赛道建立深度护城河,优化经营效率,并在市场推广与研发投入间找到平衡 [10][11]
新桥生物递表港交所 主要专注于开发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精准免疫肿瘤药物
智通财经· 2025-10-31 07:48
公司概况与商业模式 - 新桥生物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平台公司,采用不限治疗领域的发展策略 [3] - 公司专注于开发创新型精准免疫肿瘤药物,并通过战略合作与专业化附属公司实体来甄选和推进高价值疗法资产 [3] - 近期采用全新商业模式,通过设立单独的附属公司负责疗法导向型资产的开发,以强化监督、聚焦运营并优化风险管理 [3] 核心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givastomig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肿瘤抗原CLDN18.2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4-1BB [3] - Givastomig主要针对胃癌、食管癌、胆道癌及胰腺癌等胃肠道恶性肿瘤 [4] - 该产品相较于现有疗法具备两大核心优势:对CLDN18.2低表达肿瘤细胞仍有效;其4-1BB抗体部分仅在结合肿瘤细胞后激活T细胞,可降低系统性副作用风险 [4] - 公司与ABL Bio展开全球合作,新桥生物作为牵头方负责推动givastomig在全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的临床开发工作 [4] - 除givastomig外,公司管线还包含三个临床阶段项目:两个肿瘤项目(uliledlimab及ragistomig)以及一个眼科项目(VIS-101) [5] 核心产品临床进展与市场前景 - Givastomig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的1a期部分以及1b期剂量递增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 公司计划于2026年初启动一项随机II期研究,并于2025年8月提交临床试验方案后,未收到美国FDA对相关试验的任何反对或担忧 [5] - 根据行业报告,2024年GEA、BTC和PDAC(不包括大中华区及韩国)的一线治疗全球市场规模估计分别为89亿美元、18亿美元和44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分别增长至130亿美元、29亿美元及64亿美元 [5] 财务状况 - 2023年度、2024年度,公司实现全面收入总额分别约为-202百万美元、-28.617百万美元 [5] - 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全面收入总额分别约为9.852百万美元、-4.999百万美元 [5] - 2023年、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82.217百万美元、49.696百万美元 [6] - 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18.360百万美元、8.654百万美元 [6] - 研发开支在2023年、2024年分别为21.448百万美元、21.770百万美元,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分别为11.265百万美元、4.071百万美元 [6]
新股消息 | 新桥生物递表港交所 主要专注于开发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精准免疫肿瘤药物
智通财经· 2025-10-31 07:29
公司概况与上市信息 - 新桥生物于2024年10月31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和中信证券 [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采用不限治疗领域发展策略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平台公司 [4] - 公司近期采用全新商业模式,通过战略合作与设立专业化附属公司实体来甄选并推进高价值疗法资产 [4] 核心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givastomig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肿瘤抗原Claudin18.2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4-1BB [4] - Givastomig针对的适应症包括胃食管腺癌、胆道癌及胰腺导管腺癌 [4] - 该产品相较于现有疗法具备两大核心优势:对CLDN18.2低表达肿瘤细胞仍有效;可实现精准的肿瘤局部免疫激活,降低系统性副作用风险 [5] - 公司与ABL Bio展开全球合作,共同推进givastomig的研发,公司负责全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的临床开发工作 [5] - 除givastomig外,公司管线还包括两个肿瘤项目(uliledlimab及ragistomig)以及一个眼科项目(VIS-101) [7] 临床进展与市场前景 - 公司已完成givastomig的I期临床研究1a期部分及1b期剂量递增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7] - 计划于2026年初启动一项随机II期研究,美国FDA未对其2025年8月提交的临床试验方案提出反对或担忧 [7] - 2024年,胃食管腺癌、胆道癌和胰腺导管腺癌(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的一线治疗全球市场规模估计分别为89亿美元、18亿美元和44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分别增长至130亿美元、29亿美元和64亿美元 [7] 财务状况 - 2023年度、2024年度,公司全面收入总额分别约为-2.02亿美元和-2861.7万美元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全面收入总额为-499.9万美元,而2024年同期为985.2万美元 [7] - 根据财务表格,2023年、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8221.7万美元和4969.6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为865.4万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1836万美元有所收窄 [8] - 研发开支方面,2023年、2024年分别为2144.8万美元和2177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为407.1万美元 [8]
NovaBridge Subsidiary Visara Assigns Its Exclusive License to Everest Medicines for VIS-101 in Greater China and Certain Other Asian Countries
Globenewswire· 2025-10-30 06:27
核心交易与合作协议 - NovaBridge子公司Visara授予Everest Medicines在大中华区、新加坡、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VIS-101的独家许可[1][2] - Everest将承担被许可协议下的所有付款义务,并偿还Visara已支付的任何预付款[2] - 此次合作旨在利用Everest Medicines在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方面的专长,加速VIS-101在亚洲的发展[2] 公司治理与人事任命 - NovaBridge任命Ian Woo先生为其董事会成员[1] - Ian Woo先生是Everest Medicines的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在生物制药金融、战略交易、资本市场和运营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3] - 在其投资银行生涯中,Ian Woo先生曾帮助筹集超过10亿美元股权融资,并主导价值超过3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3] 核心产品VIS-101概述 - VIS-101是一种新型双功能生物制剂,靶向VEGF-A和ANG-2,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2][5][6] - 该分子具有更强的效力,可能比当前标准疗法提供更持久的治疗益处[2][5][6] - VIS-101已在美国和中国完成初步安全性和剂量递增研究,目前正在中国完成一项随机、剂量范围的II期研究,预计2026年进入III期临床准备阶段[5][6] 公司管线与战略定位 - NovaBridge是一家全球生物技术平台公司,致力于加速创新药物的可及性[8] - 公司的差异化管线主要由givastomig(一种潜在同类最佳的 Claudin 18.2 x 4-1BB 双特异性抗体)和VIS-101(一种同类第二、潜在同类最佳的双功能生物制剂)引领[9] - NovaBridge是Visara的多数股东,Visara控制着VIS-101在大中华区和部分亚洲国家以外的全球权利[7][11]
I-MAB (Nasdaq: IMAB) Transitions to NovaBridge Biosciences (Nasdaq: NBP) with Trading Effective October 30, 2025 New Brand and Logo to Reflect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Global Biotech Platform
Globenewswire· 2025-10-29 21:00
公司品牌与战略转型 - 公司名称由I-Mab更改为NovaBridge Biosciences,并于2025年10月30日开盘时在纳斯达克启用新股票代码"NBP",取代原代码"IMAB"[1] - 新品牌标志着公司向致力于加速全球患者获得创新药物的全球化生物技术平台公司的战略转型[2][7] - 新品牌标识体现了合作、转化科学和执行等新战略的关键要素,旨在快速推进变革性疗法并为患者和投资者创造价值[6] 全球资本战略与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实现在纳斯达克和香港交易所的双重主要上市,以拓宽和多元化投资者基础,并增强交易流动性和资本获取能力[6][7][17] - 双重上市是公司全球增长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公司在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关键利益相关者中的影响力[6][17] - 香港IPO的具体时间、规模、结构和条款尚未确定,将取决于市场状况和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18][19] 创新业务模式与子公司 - 公司采用"中心-辐条"业务模式,创建并推进专注于特定资产或治疗领域的专业化子公司,以优化风险管理和通过潜在合作交易创造价值[7][9] - 在此模式下,公司新成立了子公司Visara,并向其注资约3700万美元,公司是Visara的控股股东[12] - Visara由拥有超过25年经验的医生、创新者和投资者Emmett T Cunningham Jr 博士领导,专注于开发同类最佳的眼科治疗药物[12] 核心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核心资产givastomig是一种潜在同类最佳的Claudin 18.2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胃癌和其他Claudin 18.2阳性胃肠道恶性肿瘤[7][12][14] - givastomig的全球随机二期研究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招募首位患者,目前正处于1b期临床试验阶段[6][12] - 通过Visara收购的VIS-101是一种靶向VEGF-A/ANG2的双功能生物制剂,可能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提供比当前标准疗法更有效、更持久的治疗[7][11][12] - VIS-101目前正在中国进行随机、剂量范围确定的二期研究,预计将于2026年具备三期临床试验条件[12][16] - 产品管线还包括与ABL Bio合作开发的ragistomig,以及公司拥有大中华区以外全球权利的uliledlimab[12][15]
I-Mab To Present Positive Updated Givastomig Monotherapy Data at 2025 AACR-NCI-EORTC Molecular Targets and Cancer Therapeutics Conference on October 23, 2025
Globenewswire· 2025-10-23 00:35
临床数据更新 - 公司宣布其靶向CLDN18.2和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givastomig,在治疗重度经治胃食管癌患者的1期研究中获得更新数据,将在2025年10月23日的Triple Meeting上以“简短报告”形式公布 [1] - 更新数据显示,givastomig单药治疗在至少接受过两线治疗的转移性胃癌患者中,取得了18%的客观缓解率,且疗效在5 mg/kg Q2W至18 mg/kg Q3W的剂量范围内均有观察到 [2][7] - 在45名患者中,8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各剂量组缓解情况为:5 mg/kg组1/7、8 mg/kg组1/5、12 mg/kg组4/21、15 mg/kg组0/6、18 mg/kg Q3W组2/6,疾病控制率为49% [13] - 缓解患者的CLDN18.2表达水平范围广泛,从11%到100%不等,且疗效在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ORR为19%对17%,DCR为57%对42% [13]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49个月,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PFS风险比为0.87,OS风险比为0.88,均无显著差异 [13] - 药物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或剂量限制性毒性,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贫血(27%/9%)、白细胞计数降低(22%/7%)、恶心(20%/2%)等 [13] 产品定位与市场潜力 - givastomig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佳的CLDN18.2靶向疗法,并可能用于一线胃癌治疗,该市场潜力达20亿美元 [7] - 该药物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靶向CLDN18.2阳性肿瘤细胞,并在肿瘤微环境中条件性激活T细胞的4-1BB信号通路,从而在减少毒性的同时展现抗肿瘤活性 [10] - 公司首席医疗官表示,这些数据增强了公司对givastomig在不同CLDN18.2表达水平患者中成为最佳疗法的信心 [2] - 外部专家认为,基于其跨剂量和表达水平的单药疗效及出色的安全性,givastomig有潜力成为一线胃癌的最佳疗法和组合搭档 [3] 临床开发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报告已完全入组的1b期剂量扩展免疫化疗联合研究的顶线结果,并启动一项全球随机的2期联合研究 [2][7] - 公司相信这些研究数据将能明确展示givastomig有潜力显著改善一线胃食管癌患者的护理标准 [2] - 外部专家对推进计划的2期研究表示期待,认为givastomig有望改善胃癌患者的治疗结局 [3] 公司管线与战略 - givastomig是公司差异化管线的领头项目,此外,待收购完成后,管线还包括VIS-101,一种靶向VEGF-A和ANG2的双功能生物制剂,有望成为同类最佳 [15] - VIS-101目前正在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行一项大型随机剂量探索2期研究,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作为大股东控股新子公司Visara,并拥有VIS-101的全球权利 [17] - 公司与ABL Bio就givastomig建立了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作为主导方,双方平等共享大中华区和韩国以外的全球权利 [11] - 公司计划在2025年10月24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寻求批准,将公司名称更改为NovaBridge Bioscience [14]
品牌焕新+赴港上市:I-Mab打算如何下好这盘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6:04
公司战略转型 - 天境生物完成战略重组,拆分为纳斯达克上市的I-Mab和涵盖中国团队及资产的TJ Bio [1] - I-Mab宣布拟更名为“新桥生物(NovaBridge)”,并计划赴港上市,目标成为全球生物科技行业中独一无二的“in China for Global”平台型公司 [1][3] - 战略转型核心在于解决行业共性难题:将早期研发的“成本效率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的“价值定价权”,打破价值被低估的困境 [1] 资本运作与融资 - 公司计划通过纳斯达克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双重上市,拓展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链接 [6] - 赴港上市旨在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 [6] - 公司账面上拥有超过两亿美元的现金,香港融资目标是为帮助更多早期研发阶段企业推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6] 行业背景与机遇 - 中国贡献了全球30%以上的在研生物医药产品,与跨国制药企业合作达成超过800亿美元的交易总额 [2] - 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生态系统临床试验成本显著低于全球中值,患者入组速度更快 [2] - 2025年上半年宣布的中美合作交易量已与2024年全年持平,其中61%是与美国公司达成的,2024年该比例仅为37% [4] 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公司重点项目givastomig是一款CLDN18.2/4-1BB双抗,被定位为一线胃癌治疗方案 [8] - 在2025年ESMO胃肠肿瘤大会上,givastomig联合免疫化疗在一线治疗胃癌的1b期剂量递增研究中取得积极的临床结果,客观缓解率数据与近期其他临床研究一致 [8] - 许多公司对该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若存在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将在合理估值条件下推进合作输出 [8] 全球化平台愿景 - 公司致力于构建全球化能力,包括在中国寻找化合物及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目标将价值获取从当前的10%提升至30%、40%乃至50% [7] - 公司希望成为跨国公司的首选临床验证合作伙伴,正与潜在伙伴就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及商业模式等进行多维度洽谈 [9][10] - 公司探索区别于传统药企的路径,旨在成为能批量创造和实现Biotech价值的“Biotech工厂” [10]
I-Mab Announces Intention to Undertak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Global Biotech Platform, to Pursue Hong Kong IPO, and Rebrand as NovaBridge Biosciences
Globenewswire· 2025-10-17 04:05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新的全球生物科技平台业务模式,专注于业务发展和转化临床开发,以加速全球患者获得创新药物 [1][7] - 新业务模式将采用“中心-辐射”结构,创建专注于特定资产或治疗领域的专业子公司,以优化风险管理和通过潜在合作交易创造价值 [8] - 公司计划进行双重主要上市,寻求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同时保持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地位,以拓宽投资者基础、增强流动性和资本获取能力 [1][5][22] 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 - 公司拟更名为NovaBridge Biosciences,该事项有待于2025年10月24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批准 [1][6][18] - 任命Kyler Lei为首席财务官,其拥有香港及全球资本市场的丰富经验 [3][6][13] - 公司获得亚洲最大专业医疗资产管理公司CBC Group的支持,并扩大了董事会及科学顾问委员会 [5][7] 资产收购与子公司设立 - 公司通过新成立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子公司Visara, Inc进行待定收购,标的为靶向VEGF-A和ANG2的新型双功能生物制剂VIS-101(原AM712/ASKG712) [2][6][11] - Visara公司将获得公司约370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以及AffaMed Therapeutics (HK) Limited的某些权利贡献,交易预计于本月晚些时候完成 [1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Visara的控股股东,Visara将拥有VIS-101的全球权利 [11] 研发管线进展 - Givastomig(Claudin 18.2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正在开展针对胃癌的1b期临床试验,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全球随机2期研究 [5][11][19] - VIS-101目前正在完成一项随机、剂量探索的2期研究,预计2026年具备进入3期试验的条件,其可能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提供比当前标准疗法更持久有效的治疗获益 [6][11][21] - Ragistomig(抗PD-L1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正在进行旨在扩大治疗指数的1b期研究,预计2026年下半年获得结果 [11] - Uliledlimab(靶向CD73的抗体)一项评估其联合疗法的随机2期试验的无进展生存期数据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公布 [11]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亚太地区生物医药创新呈现显著增长潜力,该地区贡献了全球超过30%的在研生物医药资产,并通过与领先跨国药企的合作实现了超过800亿美元的交易价值 [4] - 亚太生物医药生态系统日益敏捷高效,其临床试验成本和患者招募速度均显著优于全球中值水平,同时保持高质量标准 [4] - 公司认为全球生物科技经济正进入由亚太地区创新能力和投资复苏驱动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