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济网
icon
搜索文档
中经评论: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成为新蓝海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2:05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政策支持 - 商务部办公厅发布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通知 活动时间为2025年7月至12月 重点扩大新能源二手车交易 通过优化交易流程 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售后服务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 [1] - 中办 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 在政策支持下 平台和车企需提高服务水平 与政府 协会共同打造新能源二手车消费保障生态体系 [3]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 占汽车总量8.9% [1] -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渗透率从2022年底3.6%增长至2024年底8.4% 2025年4月达9.1% 2025年1-4月全国新能源二手车交易42.44万辆 同比增长32.3% 增幅远超燃油二手车 [1] - 相比新能源汽车五成以上市场渗透率 新能源二手车在二手车总交易量中占比仍不到一成 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规则体系不健全等挑战 [2] 新能源二手车消费特征 - 消费人群主要为80后 90后和00后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注重驾驶体验和综合性价比 消费观念理性 [2] - 与燃油二手车相比 新能源二手车在信息透明度 售后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 电池 电机 电控系统缺乏统一检测标准 首任车主终身质保权益后续车主无法享受 [2] 行业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 头部二手车平台推出创新服务 如"100天电池回购保障" 对电池衰减超过10%的车源无条件原价回购 增强消费信心 [2] - 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将持续转化为二手车交易量 行业需解决检测 评估 售卖 质保等环节的堵点难点 推动市场规范化 专业化发展 [3]
珠海中富终止不超8.2亿元定增 余蒂明入主成空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56
公司终止定向增发 - 珠海中富于2025年6月27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终止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的议案 [1] - 终止原因是公司与交易对方对未来经营发展规划意见不一,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1] - 公司表示终止事项不会对当前正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也不会损害全体股东利益 [1] 原定向增发方案 - 2024年12月13日发布的预案显示,发行对象为巽震投资,将以现金方式认购 [2] - 发行价格为2.56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82,233.54万元,用于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 [2] - 发行前公司控股股东为新丝路,持股15.71%,公司认定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2] 控制权变更计划 - 发行完成后,巽震投资将持股19.99%,成为控股股东,余蒂明将成为实际控制人 [2] - 原控股股东新丝路持股比例将降至12.57% [2] - 巽震投资承诺取得控制权后将调整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其提名的董事将占董事会席位2/3及以上 [3]
破发股久日新材2董高拟减持 IPO募18.5亿招商证券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51
董事及高管减持计划 - 公司董事寇福平持有149,000股(占总股本0.0924%),计划减持不超过37,250股(占总股本0.0231%),减持比例不超过其持股的25%,减持时间为2025年7月22日至10月21日 [1] - 财务总监马秀玲持有246,786股(占总股本0.1531%),计划减持不超过61,696股(占总股本0.0383%),减持比例不超过其持股的25%,减持时间与寇福平一致 [1] - 减持股份来源为首次公开发行前取得及2023年利润分配转增股本所得,均为无限售流通股 [1] 公司人事变动 - 寇福平于2025年1月24日因退休辞任副总裁及核心技术人员职务,但仍担任董事并以退休返聘形式任公司顾问 [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4.88亿元(同比+20.52%),净利润-5376.08万元(上年同期-9613.77万元),扣非净利润-6278.48万元(上年同期-1.1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413.66万元(同比+3.84%) [2] - 2025年Q1营业收入3.56亿元(同比-0.15%),净利润-1052.43万元(上年同期-438.98万元),扣非净利润-1100.46万元(上年同期-892.71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819.62万元(上年同期-3889.50万元) [3] 上市及募资情况 - 公司于2019年11月5日科创板上市,发行价66.68元/股,发行2780.68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25%),募集资金总额18.54亿元,净额17.09亿元(超原计划1.14亿元) [3] - 募资用途包括年产87,000吨光固化材料建设项目、技术研究中心改建及补充流动资金 [3] - 发行费用总计1.45亿元,其中承销及保荐费用1.28亿元 [4] 股本变动 - 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转增4.9股(资本公积金转增),不进行现金分红及送红股,股权登记日为2024年6月18日 [4]
新乳业实控人拟减持 A股共募11.8亿去年营收降净利升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40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0日讯新乳业(002946)(002946.SZ)昨晚披露的关于控股股东减持计划的预披露公 告显示,持有公司股份560,000,00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65.07%)的控股股东UniversalDairyLimited(以 下简称"UDL")计划在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以内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 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5,820,305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其中,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 超过8,606,768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比例1%),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7,213,537股(占公司 目前总股本比例2%)。 本次拟减持原因为企业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前UDL已持有的公司股 份。 新乳业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母公司为UDL,实际控制人为刘永好和LiuChang(刘畅)。刘畅间接持有 UDL100%股份。刘畅为新加坡国籍。 2025年一季度,新乳业营业收入为26.25亿元,同比增长0.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 元,同比增长48.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1 ...
和而泰实控人上周五减持套现2934万 减持计划尚未完成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40
控股股东减持计划及进展 - 公司控股股东刘建伟计划在2025年6月6日至2025年9月5日期间减持不超过18,426,671股,占公司总股本(剔除回购股份)比例不超过2% [1] - 截至公告日,刘建伟已累计减持9,712,900股,占公司总股本(剔除回购股份)比例1.0542%,减持计划尚未完成 [1] 近期减持交易细节 - 2025年6月18日至6月20日期间,刘建伟通过集中竞价减持8,272,000股,占总股本0.8942%(剔除回购股份后0.8978%),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15.1558% [2] - 2025年6月27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440,900股,占总股本0.1558%(剔除回购股份后0.1564%),减持均价20.36元/股,套现约29,336,724元,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15% [2][3] 持股结构变化 - 减持前刘建伟持有140,203,000股(15.1558%),其中无限售条件股份28,846,750股(3.1183%),有限售条件股份111,356,250股(12.0375%) [3] - 减持后持有138,762,100股(15%),无限售条件股份减少至27,405,850股(2.9625%),有限售条件股份维持111,356,250股(12.0375%) [3][4] 权益变动影响 - 本次减持使刘建伟持股比例触及5%整数倍(15%),但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或对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4]
破发股鑫宏业拟不超3亿元定增 2023年上市超募10.5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39
融资计划 - 公司拟通过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 资金将用于超融合导体线缆 大功率充电连接及冷却系统 新一代核电站用特种电缆三大研发产业化项目 [1] - 具体项目分配:超融合导体线缆项目拟投入2.03亿元 大功率充电项目0.52亿元 核电站特种电缆项目0.46亿元 合计投资3.19亿元 [3] - 发行定价不低于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80% 发行数量不超过总股本30% 对应募集资金不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20% [3]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业收入7.55亿元同比增55.35% 净利润0.34亿元同比增20.43% 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4.4亿元同比扩大19.96倍 [5][6] - 2024年全年营收26.48亿元同比增32.33% 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29.6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67亿元较上年-2.06亿元转正 [7][8] 历史融资 - 2023年6月IPO发行2427.47万股 发行价67.28元/股 实际募集资金16.33亿元超计划10.51亿元 发行费用1.36亿元 [8][9] - 2024年实施每10股派5元现金分红并转增4股 合计分红4854.93万元 转增3883.94万股 [9] 市场表现 - 当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10] 发行细节 - 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 含QFII等机构投资者 信托公司仅限自有资金认购 所有对象均以现金认购 [4] - 股票限售期为发行结束后6个月 不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或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 [3][4]
破发股磁谷科技第三大股东拟减持 2022年上市募5.86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13
股东减持计划 - 股东宝利丰拟减持不超过2,149,569股(占总股本3%),其中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716,523股(1%),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1,433,046股(2%)[1] - 减持期间为公告披露后15个交易日起3个月内,集中竞价减持在90日内不超过总股本1%,大宗交易减持在90日内不超过总股本2%[1] - 宝利丰当前持股8,092,500股(占总股本11.29%),其中1,232,500股于2023年9月21日解禁,6,860,000股于2024年3月21日解禁[2] 一致行动人持股情况 - 宝利丰一致行动人董继勇(董事、总经理)持股2,430,000股(占总股本3.39%),其中2,400,000股为IPO前股份(2024年3月21日解禁),30,000股为股权激励股份(2024年10月18日解禁)[2] - 宝利丰与董继勇合计持股10,522,500股(占总股本14.69%)[2] - 宝利丰为第三大股东,董继勇为第五大股东[2] 公司IPO及募资情况 - 公司于2022年9月21日科创板上市,发行1,781.53万股(占总股本25%),发行价32.90元/股,当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3] - 募集资金总额58,612.34万元,净额52,856.85万元,较原计划45,000万元超额7,856.85万元[3] - 募资用途包括磁悬浮流体设备生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3] - 发行费用5,755.49万元,其中兴业证券获承销保荐费4,278.70万元[3] - 战略配售由兴证投资跟投890,765股(占发行量5%),获配金额29,306,168.50元,限售期24个月[3]
咸亨国际实控人方12天减持230.8万股 套现3471万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10
股东权益变动 - 咸亨国际收到股东咸宁、万宁、弘宁、德宁、易宁的告知函,合计持股比例从57 40%降至56 83%,权益变动比例触及1%刻度 [1] - 6月16日至6月27日,上述股东通过集中竞价合计减持230 8001万股,按加权均价15 04元计算,减持金额达3471 24万元 [1] - 杭州咸宁投资持股比例从14 59%降至14 46%,减持54 5万股;杭州万宁投资持股比例从7 51%降至7 29%,减持89 34万股 [2] - 杭州弘宁投资持股比例从5 81%降至5 72%,减持37 9万股;杭州德宁投资持股比例从5 87%降至5 80%,减持30 27万股 [2] - 杭州易宁投资持股比例从3 52%降至3 47%,减持18 79万股 [2] 公司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王来兴直接持股4 29%,通过兴润投资间接控制15 80%股份,并通过五家合伙企业合计控制59 40%表决权 [3] - 杭州兴润投资持股比例保持15 80%未变动,王来兴个人持股比例亦未变动 [2] 上市及募资情况 - 公司于2021年7月20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发行4001万股新股,发行价13 65元/股,募集资金总额5 46亿元,净额4 75亿元 [3] - 发行费用(不含税)7153 64万元,其中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获4106 94万元,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获1636 79万元审计费 [4] - 原计划募资4 75亿元用于海宁生产基地、信息化升级、应急体验馆、研发中心及补充流动资金 [3] 权益变动影响 - 本次减持系股东执行已披露计划,不触及要约收购,不影响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 [2] - 公司称权益变动不会对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2]
灵鸽科技实控人方两天减持104万股 套现3419.25万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1:08
股东减持情况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无锡灵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039,919股,占总股本0.9924%,减持价格区间32.241-33.700元/股,总金额34,192,510.23元 [1] - 减持完成后无锡灵睿仍持有5,944,681股,占总股本5.6732% [2] 公司上市及发行情况 - 公司于2023年12月19日在北交所上市,发行数量1,500万股(未行使超额配售)或1,725万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发行价5.60元/股 [2] - 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张兴忠、李晖 [2] 募集资金使用 - 未行使超额配售时募集资金总额8,4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1,482.69万元后净额6,917.31万元 [3] - 募集资金用于物料处理装备制造基地二期及研发展示中心建设项目 [3] - 发行费用中保荐承销费用754.72万元 [3]
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刘伟: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企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0:48
民营经济促进法对智慧交通行业的影响 -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 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 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法律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创新 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发展 增强了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的信心 [1] - 法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特别是在AI 大数据等技术应用领域 将加速智慧交通技术发展 [1] - 政策消除招投标中的隐性壁垒 提升民营企业市场参与度 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条款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问题 [2] 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公司在上海建成全球首个超大城市数字孪生系统 覆盖1 9万公里道路 日均监测400多万辆车 部分道路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8% [3] - 行业面临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障碍 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标准不统一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等挑战 初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 [3] - 建议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如企业债券发行吸引社会资本 推动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3] 公司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将加大在人工智能 大模型 工业控制 大数据等领域研发力度 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4] - 公司计划在智能硬件 数据平台 城市基建等领域协同创新 提升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市场竞争力 [4] - 公司希望发挥"链主"作用 促进政府 产业链企业 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推动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创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