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城证券
icon
搜索文档
传媒:竞争格局趋稳叠加高股东回报率,强烈推荐港股互联网板块
长城证券· 2024-10-14 10: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港股流动性有望改善,其中股东回报率高、估值具备性价比、行业竞争格局逐渐趋于稳定的互联网标的有望得到估值修复[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竞争格局企稳,稳健基本面叠加流动性转好打开港股估值提升空间 - 各平台流量格局及业务拓展趋于稳定,互联网板块基本面有望持续向好,头部互联网公司目前基本面较为稳健,在优化成本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下盈利能力普遍提升[6] - 电商渗透率持续上行,低价竞争趋缓下竞争格局边际改善,向后展望,预计我国电商渗透率仍有上行空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维持高单位数/低双位数同比增速[7] - 直播电商增速显著放缓,或步入平稳发展阶段,预计直播电商与货架电商增速将逐步收窄,货架电商有望凭借其优势实现市场份额的企稳回升[8] - 24H2抖音及阿里巴巴分别宣布弱化低价战略,电商低价竞争格局有望改善,各平台客单价有望逐步回升,相应带动平台GMV以及利润率的提升[10]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但生科技指数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海外主动基金对中资股的持股比例已由2020年高点的15%下降至2024年的5%左右,处于历史低位,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全球资金有望迎来再配置,或为港股带来海外资金流入[12][14] 2. 低估值叠加高股东回报率,中概互联网标的具备较高性价比 - 中概互联网标的股东回报率处于历史高位,互联网公司纷纷加码回购及分红金额,彰显各公司对其未来经营信心,同时侧面反映出中概互联网标的较低的估值水平[15] - 多数中概互联网公司估值处历史25分位以下,当前性价比较高,目前恒生科技指数2024/2025年前瞻市盈率(剔除负值)为17.0/14.5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水平;PE TTM亦处于历史25分位以下[18] 3. 重点中概互联网标的及近况更新 - 24Q2互联网公司收入增长多有放缓,但盈利能力普遍提升,互联网公司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实行降本增效战略等多种方式,在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提升,尽管互联网公司收入增速或相对较低,但在相对稳定竞争格局以及相关公司股东回报政策逐渐加强背景下,港股互联网标的具备较强吸引力[20] - 腾讯控股24Q2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调整后净利润增长,游戏业务受长青游戏迭代以及新游戏上线带动重回增长,广告收入增速有所放缓,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增长承压[21][22] - 哔哩哔哩24Q2实现营业收入、毛利润增长,净亏损、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收窄,平台流量稳中有升带动增值业务收入稳健增长,广告业务维持强劲增长,游戏业务受新游戏带动转暖[23] - 快手24Q2实现营业收入、毛利、归母净利润、经调整净利润增长,GMV增长放缓,内循环广告收入增长放缓,广告营销收入同比增长,利润释放优于预期[25][26] - 阿里巴巴FY25Q1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经调整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下降,GMV实现高单位数增长,经营效率持续提升,多项业务增利/减亏明显,维持较高回购力度[27] - 拼多多24Q2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调整后净利润增长,在线市场服务收入增速放缓,Temu维持高质量增长,半托管持续推进[28]
电子行业2024年中报总结:AI强化需求复苏,旺季推助景气度上行
长城证券· 2024-10-11 17:13
行业总量观察 - 2024年1-6月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显著领先于同期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14] - 电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势,1-6月同比增长15.3%,高于工业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5] - 2024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呈现回升趋稳态势,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4%[16][17] 电子上市公司运行整体情况 - 24Q2电子行业整体毛利率15.78%,同比增长1.72pct,净利率4.30%,同比增长0.60pct[19][20][21] - 电子行业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7.75%,库存水位有所增长,反映需求回暖[19] 智能手机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增长5.8%至12.3亿台,生成式AI手机将占19%市场份额[22][23] - 2024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58万台,同比增长8.9%,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23][24] PC - 2024年Q2全球PC出货量达6,490万台,同比增长3%,品牌方对AI PC的大力推广带动全球PC市场回暖[26][27] 平板 - 2024年Q2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18%,达到3,590万台,新产品推出与周期性更新需求回升[28][29] 电视 - 2024年Q2全球智能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7.4%,达到4,400万台,主要受益于体育赛事带动[30][31] 代工 - 2024年上半年消费电子需求缓慢温和复苏,ODM厂商整体营收表现同环比均有所改善[35][36] - 立讯精密、华勤技术等ODM厂商看好AI技术将给消费电子带来创新拉动增长[36][37] PCB - AI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复苏共同驱动本轮PCB行业周期景气复苏[40][41] - 臻鼎、欣兴电子等PCB企业2024年上半年营收保持强劲增长[41][42] 存储 - 2024年上半年存储行情上扬,受益于原厂减产和AI建设需求[45][46][47] - 南亚科技、佰维存储等存储企业2024年Q2营收环比改善,存储价格趋向平稳[50][51] IC设计 - 数字芯片设计受益于手机市场复苏,CIS去库存进程加速[54] - 模拟芯片设计受益于终端应用新技术与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市场迎来发展机遇[54] 面板 - 2024年上半年面板行业呈现回暖态势,LCD TV面板价格温和上涨,小尺寸AMOLED渗透率快速提升[63][64][65][66][67][68][69] - 京东方、TCL华星等面板厂商2024年上半年业绩大幅改善[70][71][72] LED - LED照明市场、MiniLED背光及车用LED等领域需求回暖,带动行业收入持续增长[73][74][75][76][77][78] - 三安光电、华灿光电等LED企业2024年上半年营收保持增长,但盈利表现分化[77][78] 封测 - 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确认复苏趋势,封测厂商受益需求提升[79][80][81][82][83][84] -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企业受益于先进封装需求旺盛,业绩回升[85] 功率 - 2024年以来下游需求逐步恢复,部分功率半导体企业产品价格回升,业绩有所改善[87][88][89][90][91][92][93][94] - 士兰微、新洁能等功率半导体龙头2024年上半年业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93] 市场行情回顾 - 2024年年初至9月15日,电子板块累计下跌19.38%,估值处于低位区间[96][97] - 电子板块内部涨跌幅分化,仅印刷电路板板块上涨,模拟芯片设计等子行业跌幅较大[97][98][99][100][101] 投资建议 - 推荐华勤技术、南芯科技、甬矽电子等受益于AI和消费电子需求回暖的公司[102][103][104] - 推荐兴瑞科技、中晶科技、晶丰明源等受益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回暖的公司[102][103][104] - 推荐沃格光电等受益于LED行业需求回暖和技术创新的公司[102][103][104]
投资策略研究:病灶仍在,战后日本经济周期与自我拯救
长城证券· 2024-10-11 16:03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 1950-1973年为快速发展期,年均经济增长10%,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型增长策略[1][2][8] - 1974-1987年为增速放缓期,经济增长年均约5%,经历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3][4][13] - 1990年代至今为长期低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率不足1%,面临通缩压力和结构性问题[5][7][19] 日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央行采取了多次货币政策调整,包括零利率政策、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33][34][35] - 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37][38] - 安倍经济学提出"三支箭"政策,包括大规模货币宽松、灵活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30][31] 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 -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负担加重对经济构成持续压力[4][19] - 债务水平居高不下,政府负债率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影响财政可持续性[19] - 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未能有效改善实体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问题[19]
病灶仍在:战后日本经济周期与自我拯救
长城证券· 2024-10-11 12:03
日本经济周期与自我拯救 - 日本经济自1945-1950年二战战后修复期以来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7] - 19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经济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0%[8] -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期为经济增速放缓期,年均增长约5%[13,14] - 90年代初期至今为长期低速增长期,增长率不足1%[15] 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经济泡沫,资产价格快速上涨[23,24] - 泡沫破裂导致银行业危机,积累大量不良贷款[25,26] - 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通缩[27,28] 日本的货币政策应对 -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央行采取多次货币政策调整应对经济停滞和通缩[32,33,34] - 包括零利率政策、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32,33,34] - 2024年3月日本央行宣布退出负利率政策[34] 日本的财政政策应对 - 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采取多次财政刺激政策应对经济低迷[35,36] - 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向金融机构注资等[35,36] - 但也导致政府债务水平居高不下[35,36]
长城汪毅:如何应对A股大波动
长城证券· 2024-10-11 11:14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当前A股市场经历了暴涨后出现回调,市场表现相对平淡 [1][2][3] - 分析认为这轮行情还未结束,正处于从熊市向牛市的转折点 [2][3] - 本轮行情的上涨速度和幅度超过历史牛市,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资金入市规模大有关 [3][4][5] - 政策层面的积极变化是本轮行情的重要驱动因素,包括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转向 [5][6][15]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 对于当前市场回调,分析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调整,行情还未结束 [1][2][3] - 券商股表现强势,反映了市场对行情持续性的判断 [8][9][10] - 对于后市,分析认为需要关注政策的持续落地和经济基本面的改善,科技板块可能成为短期投资主线 [13][14][29] - 对于新进入的投资者,建议关注成交量、板块轮动等指标,适当配置ETF产品规避个股风险 [30][31][33]
索辰科技收购WIPL-D软件源代码,成为WIPL-D软件亚太地区唯一所有权人
长城证券· 2024-10-10 16:0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索辰科技收购WIPL-D软件源代码,成为WIPL-D软件亚太地区唯一所有权人 [1] - WIPL-D软件是一款基于高阶矩量法(HOMOM)开发的三维全波电磁仿真设计产品套件,应用广泛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电子、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等多个领域 [2] - 电磁仿真技术是仿真CAE的关键学科之一,是模拟和计算电磁场行为的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 [2] - 索辰科技通过收购WIPL-D软件,完善自身产品矩阵,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有望持续通过业务并入,复制全球工业软件巨头发展路径 [4] 财务数据总结 - 预测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收4.51亿元、6.26亿元、8.35亿元;归母净利润0.63亿元、1.05亿元、1.56亿元;EPS 0.70元、1.18元、1.75元 [5] - 公司2022-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9.1%、19.5%、40.9%、38.7%、33.4% [6] - 公司2022-2026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8%、6.9%、9.1%、67.9%、48.3% [6] - 公司2022-2026年毛利率分别为63.4%、69.4%、67.8%、70.8%、73.6% [6] - 公司2022-2026年ROE分别为10.2%、2.0%、2.1%、3.5%、4.9% [6] 风险提示 - 研发失败风险:CAE技术门槛高、涉及学科多,公司在产品、人才等储备上均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5] - 业务开拓风险:公司下游客户主要集中于军工领域,客户预算下调对公司业绩会造成潜在影响 [5] - 收入季节性与回收风险:下游客户如军工、科研所通常在下半年开始加速项目推进,且集中在第四季度集中验收,并且客户付款流程较为复杂,可能会存在款项回收较慢风险 [5] - 人才流失风险:工业软件开发门槛较高,需要多行业技术人才进行长期稳定的研发,公司可通过激励手段进行人才绑定,但潜在的人才流失会对公司技术储备带来不利影响 [5]
新能源时代中美电网分析,配电网建设或为破局关键
长城证券· 2024-10-10 16:03
行业投资评级 1) 报告给予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1] 报告核心观点 1) 电源侧新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升高,预计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9][10] 2) 用电侧,全球电力需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电力需求增速较高。[13][14] 3) 新能源装机激增和电力需求高涨,对电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电网投资重点正从输电网向配电网转移。[17][18][19] 报告分类总结 1. 多重因素推动电网投资回暖,配电网发展需求显著提升 - 能源装机激增叠加电力需求日益高涨,电网建设滞后消纳能力不足[9][10][13][14] - 多国加大电网投资力度,投资重点逐渐向配电侧转移[17][18][19] 2. 美国电网:电网格局相对分散,配电网成为发展着力点 - 电源侧:多重政策加速美国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飞速提升[12][13] - 用户侧:数据中心、再工业化、电动汽车共同推动美国用电侧需求高启[28][29][34][35] - "新增需求"+"存量替换"带来成长空间,电网建设仍存在一定挑战[39][40][41][42][43] - 配电网成为发展着力点,宏观中观相互印证高景气时代到来[46][47][48][49][50][51][52][53][54][55] 3. 中国电网:"源、荷"超速发展,配电网或将迎来新机遇 - 大风光基地建设速度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远超规划[58][59][60][61] - 高增速的电力需求及用电负荷对于电网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62][63] - 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电网建设迫在眉睫[64][65] - 能源发展超预期,电网建设需提速[66][67][68][69][70][71][72] - 配电网或将成为中国"十四五"末期发展重点[73][74][75][76][77][78][79][80][81] - 增量配电网改革持续推进,推动电力系统市场化程度[82][83][84][85][86] 投资建议 1) 建议关注配电网设备相关标的,如金盘科技、苏文电能、思源电气等;以及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的相关标的,如东方电子、炬华科技、煜邦电力、国电南瑞等。[87]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新能源时代中美电网分析,配电网建设或为破局关键
长城证券· 2024-10-10 15: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给予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1]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升高,预计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9][10] 2. 全球电力需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预计2024年增长率高达4%。[13][14] 3. 电网投资重点逐渐向配电侧转移,全球电网数字化投资占比不断提升。[17][19][20] 4. 美国电网面临新增需求和存量替换的双重压力,配电网成为发展重点。[40][41][44] 5. 中国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但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弃风弃光问题严重,配电网或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64][65][68] 报告内容分类总结 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1] 2.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升高,预计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9][10] - 全球电力需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预计2024年增长率高达4%。[13][14] - 电网投资重点逐渐向配电侧转移,全球电网数字化投资占比不断提升。[17][19][20] 3. 美国电网发展分析 - 美国电网面临新增需求和存量替换的双重压力,配电网成为发展重点。[40][41][44] 4. 中国电网发展分析 - 中国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但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弃风弃光问题严重,配电网或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64][65][68]
宏观经济研究:模型视角下的中国利率、物价与经济
长城证券· 2024-10-10 10:03
报告主要观点 - 中国实际利率仍然较高,与经济增长不符[1][2][3] - 中国自然利率呈下降趋势,预计至2030年将下降至0.56%[4][5][6][7] - 中国物价预测未来将保持正增长,不会出现长期通缩[8][9][10][11] - 日本经济曾出现流动性陷阱,中国应采取持续货币供给和财政刺激等措施避免类似情况[12][13][14] 风险提示 -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 - 利率测算存在误差 - 财政政策超预期 - 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 自然利率测算依赖模型假设,与实际存在偏差[15]
地方政府化债与财税改革系列研究
长城证券· 2024-10-10 10:03
最新化债方案对国内经济影响几何 - 12个重点省份的交通、社会事业、市政、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新增投资受到较强管控[1] - 相关领域完成率不足50%的在建项目可能面临缓建乃至停建[1] - 若12省份基建投资同比下降10%-20%,可能拖累对应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3-6个百分点,同时拖累全国基建投资下滑2.5-5.1个百分点,进而拖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0.8-1.7个百分点[1] 政府如何弥补 - 政府投资发挥"托底"作用,增加经济强省一定的基建投资增长,将传统基建转向房地产"三大工程"等重点领域[1] - 重视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作用,提高私人消费比提高政府消费更好[1] - 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政策撬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1][2][3]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进一步激发民营、外资企业信心与活力,重点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4] - 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财力稳定可预期程度[4]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4] 消费税改革如何支持地方增加财力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可能带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增长约4962亿元,增幅约为4.6%[6][7] - 若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后移征收环节的基础上加大地方分成比例,可能为地方税收增加9000-11000亿元,约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0%[7] - 广东、四川、重庆、河南等21个省可获得消费税增量收入[8]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 - 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有助于缓解地区间分配不均问题[129][130] - 若增值税税率从"13%、9%、6%"简并至"9%、6%",地方政府增值税收入总量可能有所下降,地区间分布变化不大[133][134] - 提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从6:4调整至5:5,可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约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