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icon
搜索文档
6月4日电,港股稳定币概念股持续飙升,联易融科技大涨超15%,中国光大控股涨超12%,OSL集团涨超5%,渣打集团涨超2%。
快讯· 2025-06-04 11:36
智通财经6月4日电,港股稳定币概念股持续飙升,联易融科技大涨超15%,中国光大控股涨超12%, OSL集团涨超5%,渣打集团涨超2%。 ...
港股异动 | 稳定币概念股普涨 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成为法例 渣打预计未来三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万亿
智通财经网· 2025-06-04 11:19
稳定币概念股表现 - 中国光大控股(00165)涨5.52%报5.73港元 [1] - OSL集团(00863)涨3.67%报12.44港元 [1] - 联易融科技-W(01611)涨3.85%报1.62港元 [1] - 渣打集团(02888)涨2.26%报122港元 [1] 香港稳定币政策动态 -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5月30日宪报刊登成为法例 [1] - 条例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 [1] - 立法会已于5月21日通过该草案 [1] - 政策目标为平衡金融创新与稳定 [1] 稳定币市场数据 - 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达2380亿美元(截至2024年5月) [1] - 渣打预测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 [1] 港股公司布局动态 - 光大控股2016年联合IDG资本投资稳定币巨头Circle [2] - 联易融科技2019年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绿联银行) [2] - 联易融科技2021年与渣打共建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 [2] - Circle预计6月5日在纽交所上市(稳定币领域首个IPO) [2]
异动盘点0603|光大控股此前投资稳定币巨头,狂飙21%;汽车股回暖、医药股走强;BioNTech获91亿天价并购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6-03 12:00
港股市场表现 - 钧达股份跌12.69%,调入港股通但基本面疲软,2024年亏损且现金流紧张,股东减持预期及海外建厂盈利存疑[1] - 荣昌生物涨4.61%,ASCO公布RC108+伏美替尼数据,MET耐药治疗突破,ADC药物协同效应显著[1] - 大唐黄金涨7.27%,与无锡专心智制合资开发AI矿业应用,模型训练成果初现,叠加黄金避险需求,4月来累涨超170%[1] - 康龙化成涨4.35%,参投生物医药基金,布局早期项目,强化产业投资生态[1] - 汽车股普涨,5月新能源车销量爆发(比亚迪38.25万、零跑4.5万),工信部反对价格战,竞争格局优化[1] - 黄金股领涨,COMEX黄金重返3400美元,高盛看4200美元,避险资金流入黄金板块[1] - 长飞光纤涨8.34%,武汉基地量产6寸碳化硅晶圆(车规良率97%),产能年底达3500片/月[2] - 中船防务涨7.58%,1-4月新接订单全球第一,Q1净利润增1099%,订单排至2029年[2] - 和黄医药涨5.09%,SACHI III期数据达标,赛沃替尼+奥希替尼获优先审评[2] - 乐普生物涨5.76%,ADC药物MRG003 ASCO公布关键数据,重新提交NDA,鼻咽癌适应症获批预期升温[2] - 艾迪康控股涨5.2%,收购苏州元德友勤强化血液病诊断,摩根士丹利"增持"(目标价10港元)[2] - 医药股走强,ASCO中国药企70项研究入选,政策支持创新药医保谈判[2] - 网龙涨5.82%,与泰国合作AI教育平台,推出EV产业培训,海外市场拓展及数字化转型受资金关注[2] - 中国光大控股涨超21%,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此前投资的稳定币巨头Circle拟IPO[3] - 讯飞医疗涨6.62%,星火医疗大模型亮相香港会议,准确率超GPT-4o[3] - 微创脑科学涨9.59%,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启动,医保局单独立项[3] - 海昌海洋公园跌11.9%,向祥源控股发行新股(折让46.43%),股本稀释及资金压力引发担忧[3] - 康宁杰瑞制药跌6.45%,控股股东配售1460万股(折让12%),减持压力主导[3] - 石药集团涨3.63%,JMT101获突破性治疗认定,II期数据优异(mPFS 7.4个月)[3] - 龙蟠科技涨14.9%,控股孙公司与亿纬锂能签50亿磷酸铁锂合同(2026-2030年15.2万吨)[4] - 翰森制药涨3.85%,与Regeneron达成HS-20094全球许可,获8000万美元首付款[4] 美股市场表现 - 钢铁/铝业股涨超10%-28%,特朗普提钢铁关税至50%,本土企业受益贸易保护[5] - Blueprint Medicines涨26%,赛诺菲91亿美元收购(溢价27%)[6] - BioNTech涨18%,与施贵宝合作抗癌药,获15亿预付款+76亿里程碑[6] - 黄金股涨4%-9%,现货黄金涨2.6%,高盛看金价突破4200美元[6] - Applied Digital涨48.46%,与CoreWeave签250MW AI数据中心租赁(15年70亿美元收入)[6] - Vera Therapeutics涨67%,Atacicept三期临床尿蛋白降46%,Q4提交BLA[6] - Tempus AI涨15%,推出AI医疗创新计划(Fuses、Xm检测)[7] - 特斯拉跌1%,特朗普要求本土生产,欧洲销量下滑(丹麦-30.5%、法国-67.18%)[7] - Credo Technology盘后涨12.53%,2025财年Q4收入1.703亿美元(同比+179.7%,环比+25.9%)[7]
港股中国光大控股(00165.HK)涨超15%,早前投资稳定币巨头Circle。
快讯· 2025-06-03 10:14
公司股价表现 - 港股中国光大控股(00165HK)股价涨幅超过15% [1] 投资动态 - 公司早前投资了稳定币行业巨头Circle [1]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15 17:11
公司股权结构 - 光大集团间接持有光大控股49.74%的股份[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光大嘉宝29.17%股权,为第一大股东[9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中飞租赁38.06%股权,为第一大股东[95] 公司业务规模与资产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管资产总规模约为1174亿港元,基金数量71只[16]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规模约为319亿港元,公司承诺出资的种子资金约为335亿港元,占比约28.5%[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光大控股旗下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约1174亿港元,较去年年末下降约88亿港元[87] - 人民币基金约等值939亿港元,占比80%;非人民币基金约等值235亿港元,占比20%[8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级市场基金总规模约等值865亿港元,二级市场业务资产管理规模约47亿港元[88][8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母基金团队管理9只母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约等值港币262亿元,旗下被投项目达98个,累计166个被投企业上市,报告期新增13家[91] - 光大嘉宝通过光大安石平台管理项目56个,在管基金规模约人民币221亿元(约等值港币240亿元),在管资产规模约人民币469亿元(约等值港币507亿元)[92] - 截至2024年12月底,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持有50个投后在管项目,合计账面价值约合港币319亿元[93] - 2024年自有资金投资中,重要投资企业规模50亿港币,财务性投资71亿港币,基石性投资198亿港币,合计319亿港币;2023年对应规模分别为47亿、92亿、182亿、321亿港币[94] - 中飞租赁机队规模189架,自有159架,管理30架,报告期集团应占盈利较去年同期增加港币0.83亿元[9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光大养老拥有各类机构数量234个,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圈为核心的布局[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财务性投资规模为港币71亿元,前十大项目总账面价值为港币51亿元[9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的光大证券和光大银行两项基石性投资合计占集团净资产60.5%,占总资产26.5%[99] - 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持有9.56亿股光大证券A股,占股本总额20.73%,投资成本14.97亿港元,账面价值132亿港元,公允价值187亿港元,应占盈利同比降31.0%至6.08亿港元[100] - 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持有15.7亿股光大银行A股,占股本总额2.66%,投资成本14.07亿港元,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66亿港元,收入贡献同比跌9.5%至2.99亿港元[10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746.86亿港元(2023年:795.88亿港元),净资产326.50亿港元(2023年:341.06亿港元)[106] - 2024年12月31日,归属公司股东权益297.27亿港元(2023年:309.90亿港元),每股权益17.64港元(2023年:18.39港元)[10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现金及银行结余84.22亿港元(2023年:95.88亿港元)[10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负债301.23亿港元(2023年:323.97亿港元),银行融资额度214.15亿港元(2023年:326.94亿港元)[10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未动用银行融资额度80.30亿港元(2023年:140.90亿港元),未偿还银行贷款总额133.85亿港元(2023年:186.04亿港元)[10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已发行未偿还公司债券本金167.38亿港元(2023年:137.93亿港元),计息负债中人民币和港元分别占64%、36%[10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债务本金中约38%为浮息借款,62%为定息借款[108] - 截至2024年12月底,集团可动用现金储备17.86亿港元(2023年底为29.27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84亿港元,未提取银行授信额度约80亿港元[85] 公司业务运营成果 - 2024年设立光控辽宁基金7亿元、光控赣州国惠产业发展基金4亿元[23] - 光大可转债机会基金全年净收益率19.64%[23] - 2024年基金及自有资金投资层面合计退出金额逾38亿港元,退出回报倍数为1.54倍[23] - 2024年公司紧跟国家政策指引,成功设立光控辽宁基金和光控赣州国惠产业发展基金[67] - 2024年公司完成对小米产业基金等多个新质生产力项目的投资,二级市场团队获较好投资收益并获多项行业权威奖项[68] - 基金管理业务对13个项目累计出资约3.10亿港元,完全/部分退出项目73个,实现现金回流约31.23亿港元[87] 公司财务指标变化 - 2024年财务费用较上年减少逾3亿港元,杠杆率较上年底压降近3%[24] - 2024年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压降经营成本逾9%[24] - 2020 - 2024年公司收入总额(港币亿元)分别为55.92、59.85、(44.84)、16.61、3.44[26] - 2020 - 2024年公司客户合约收入(港币亿元)分别为5.40、6.59、8.43、7.92、4.07[28] - 2020 - 2024年公司投资(亏损)/收益(港币亿元)分别为43.38、43.15、(58.86)、(0.54)、(4.89)[30] - 2020 - 2024年公司每股基本(亏损)/盈利分别为(1.13)、1.34、1.53、(4.42)、(1.14)[33] - 2020 - 2024年公司计息负债比率分别为92%、63.9%、68.4%、86.9%、95%[35] - 2020 - 2024年归属于公司股东之权益总额(港币亿元)分别为297.27、454.37、469.36、344.89、309.90[37] - 公司2024年总收入3.44亿港元,较2023年的16.61亿港元下降79%,减少13.17亿港元[78] - 2024年客户合约收入4.07亿港元,较2023年的7.92亿港元下降49%,减少3.85亿港元,其中表现费及咨询费收入下降91% [78][79] - 2024年投资亏损0.54亿港元,较2023年的4.89亿港元收窄89%,减少4.35亿港元,股息收入增加30% [78][80] - 2024年其他来源收入0.28亿港元,较2023年的11.02亿港元下降97% [78] - 2024年应占联营公司盈利减亏损0.04亿港元,较2023年的2.31亿港元下降98% [78] - 2024年基金管理业务亏损2.90亿港元,2023年为收入10.01亿港元,股息收入提升69% [81] - 2024年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收入6.34亿港元,与2023年的6.60亿港元基本稳定 [81] - 2024年归属公司股东净亏损19.09亿港元,较2023年的19.23亿港元减亏1% [82] - 2024年每股股息合计0.10港元,较2023年的0.25港元下降60% [82]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6.91亿港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11.06亿港元 [82] - 基金管理业务亏损7.23亿港元,投资项目未实现收益由去年盈利1.19亿港元转为亏损13.83亿港元,已实现收益由去年0.31亿港元增至2.34亿港元[83]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盈利1.88亿港元,去年同期亏损1.89亿港元,重要投资企业盈利由去年亏损5.41亿港元转为盈利2.72亿港元[83] - 2024年计息负债比率92%,较2023年的95%下降3个百分点;净计息负债比率86.8%,较2023年的86.4%上升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3%,较2023年的57.1%下降0.8个百分点;流动比率135.6%,较2023年的109.5%上升26.1个百分点[84] - 2024年经营成本8.24亿港元,同比下降9.2%[84] - 集团权益总额从去年底341亿港元降至报告期末327亿港元,计息负债由期初324亿港元降至期末301亿港元,减少超20亿港元[85] - 2024年12月31日受限银行结余为0.32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0.57亿港元下降43.86%[109] - 2024年12月31日投资物业账面价值为22.89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5.42亿港元下降49.59%[109] - 2024年12月31日无存货及股票抵押,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2.30亿港元及14.75亿港元[109] - 2024年12月31日存放于主要经纪的交易证券为12.38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4.17亿港元下降12.63%[109] - 2024年12月31日存放于主要经纪的应收账款为1.114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0.164亿港元增长579.27%[109] 公司荣誉与合作 - 2024年公司MSCI ESG评级跃升至A级,实现三连提升[24] - 2024年公司入选香港大学创业引擎基金首批意向合作伙伴并获投资承诺,成唯一获选央企基金管理人[46] - 2024年公司整体及旗下专业基金获多个行业权威奖项及荣誉,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能力获行业高度认可[59] - 2024年公司加强在港社会责任工作统筹谋划,MSCI ESG评级从BBB跃升至A级,实现三年三连胜[71] 宏观经济环境 - 2024年全球GDP增速为3.2%,与2023年持平,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的增长目标,四季度增长5.4%[75] - 2024年日元兑美元贬值11.46%,欧元兑美元贬值6.2%,英镑兑美元贬值1.74%,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2.92%,人民币汇率指数全年升值4.2%[76] - 2024年A股重要指数全部上涨,沪指全年上涨12.67%,创业板指涨幅13.23%,科创50指数全年上涨16.07%,港股扭转连跌走势,恒生指数全年上涨17.67%,恒生科技指数全年上涨18.70%[76] - 2024年中国私募市场新增基金募集数量3981只,基金规模1.44万亿元,处于近年最低水平[77] - 2024年中国私募投资案例数共8408起,剔除极值案例后披露金额为6036亿元,同比降幅约10%[77] 公司战略与管理 - 2024年公司明确跨境投资及资产管理战略定位,制定战略优化措施和负面发展清单[70] - 2024年公司以主责主业为核心,经营质效改善,战略切入人工智能与半导体等前沿领域,深化精益管理[74] - 公司将加强募投管退各环节管理,聚焦主责主业,探索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产品[103][104][105] - 2024年公司通过置换存量贷款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压降杠杆,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69] 公司治理结构 - 报告日期,董事会有九名董事,由四名执行董事及五名非执行董事(含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31] - 潘剑云于2025年3月27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34] - 王云于2025年3月27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34] - 董事会每年检讨董事会的架构、人数及组成,认为目前构成及组合比例合理[132] - 新董事任命由提名委员会商议,董事会全体成员决定,董事至少每三年轮流告退并可膺选连任[133] - 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不少于三分之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董事会及各专责委员会有独立性权重[142] - 公司为每位董事会成员购买董事及高级人员责任保险,并每年检讨保险保额及保障范围[144] - 提名委员会负责物色及提名董事候选人,评估董事会所需经验等组合及监督继任,每年检讨并报告董事会多元化事宜[136] - 董事会每年对任职超九年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进行检讨评估,其续任须经股东大会独立决议通过[139] - 董事会授权提名委员会每年检讨确保获得独立观点和意见机制的实施及成效[140] - 公司设有多项机制确保董事会获独立观点和意见,包括提名委员会注重董事组合均衡等,董事会认为机制实施有效[143] - 非执行董事(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为固定任期,至少每三年轮值告退一次[139] - 全体董事(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有机会提出事项列入董事会定期会议议程,有争议议题在会议讨论[143] - 董事会负责给予管理层指引和有效监控,职责包括确定长期战略、审批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等[145] - 董事会授权管理层执行策略方针,负责日常运营并定期汇报,还订立《董事会职权范围书》及《授权纲要》并定期检讨[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18:2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额为6548605千港元,2023年为6047280千港元[3] - 2024年客户合约收入为407124千港元,2023年为792028千港元[3] - 2024年投资亏损净额为53793千港元,2023年为489491千港元[3] - 2024年利息收入为556038千港元,2023年为659676千港元[3] - 2024年股息收入为1291392千港元,2023年为991866千港元[3] - 2024年经营活动亏损为801068千港元,2023年为234054千港元[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为2177925千港元,2023年为1685890千港元[3] - 2024年本年亏损为1864659千港元,2023年为1762269千港元[3]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港币1.133元,2023年为港币1.141元[3] - 2024年全面收益总额为993422千港元,2023年为2759988千港元[4]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为52,137,635千港元,2023年为56,220,941千港元[5]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为22,548,370千港元,2023年为23,366,981千港元[5]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为16,623,000千港元,2023年为21,333,342千港元[5] - 2024年12月31日净流动资产为5,925,370千港元,2023年为2,033,639千港元[5] - 2024年12月31日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58,063,005千港元,2023年为58,254,580千港元[5]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负债为25,412,934千港元,2023年为24,148,794千港元[6] - 2024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32,650,071千港元,2023年为34,105,786千港元[6] - 2024年12月31日股本为9,618,097千港元,与2023年持平[6] - 2024年12月31日储备为20,108,567千港元,2023年为21,371,624千港元[6] - 2024年12月31日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为29,726,664千港元,2023年为30,989,721千港元[6] - 2023年1月1日公司权益合计为37,877,101千港元,2024年12月31日为32,650,071千港元[8] - 2023年已付股息505,576千港元,2024年为252,788千港元[8] - 2023年发行永续中期票据2,184,880千港元,赎回优先永续资本证券2,347,097千港元[8] - 2023年公司亏损1,762,269千港元,2024年亏损1,864,659千港元[8] - 2023年其他全面收益为 - 997,719千港元,2024年为871,237千港元[8]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1,691,434千港元,2023年为3,176,928千港元[9] - 2024年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及投资物业支出14,763千港元,2023年为4,618千港元[9] - 2024年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及投资物业所得款项52,269千港元,2023年为291千港元[9] - 2024年联营公司投资无支出,2023年为2,042千港元[9] - 2024年合营公司减资所得款项144,850千港元,2023年无[9] - 2024年发行附属公司股份予非控股股东所得款项为2759千港元,2023年无此项目[10] - 2024年赎回非控股股东股份金额为109,049千港元,2023年为376,660千港元[10] - 2024年银行贷款所得款项为21,613,350千港元,2023年为19,986,431千港元[10] - 2024年发行中期票据所得款项为9,363,230千港元,2023年为4,374,600千港元[10] - 2024年偿还银行贷款金额为26,782,331千港元,2023年为22,276,922千港元[10] - 2024年偿还中期票据及债券金额为6,042,625千港元,2023年为2,422,404千港元[10] - 2024年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净额为3,612,077千港元,2023年为3,112,705千港元[10]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额为814,184千港元,2023年净增加额为1,768,221千港元[10]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结余为8,390,018千港元,2023年末为9,531,117千港元[10] - 2024年客户合约收入为407,124千港元,2023年为792,028千港元[18] - 2024年投资亏损净额为53,793千港元,2023年为489,491千港元[18] - 2024年其他来源收入为28,052千港元,2023年为1,102,323千港元[18] - 2024年管理费用收入为148,795千港元,2023年为182,189千港元[18] - 2024年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212,998千港元,2023年为213,733千港元[18] - 2024年咨询费及表现费收入为35,062千港元,2023年为376,838千港元[18] - 2024年存货销售为10,269千港元,2023年为19,268千港元[18] - 2024年股息收入为992,160千港元,2023年为661,210千港元[18] - 2024年香港利得税4012千港元,海外税项298033千港元,2023年分别为27008千港元和166461千港元[20] - 2024年股东应占盈利为175995000港元,2023年为1352296000港元[21] - 2024年已公布支付股息84263千港元,拟派末期股息84262千港元,2023年分别为252788千港元和168525千港元[22] - 2024年批准及支付上一年度末期股息168525千港元,2023年为252788千港元[24]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按股东应占亏损1909019000港元及加权平均股数1685253712股计算,2023年股东应占亏损为1922639000港元,加权平均股数相同[24] - 2024年联营公司投资账面净值17017451千港元,2023年为17709713千港元[25] - 2024年中国内地上市股份市值20221961千港元,2023年为17512550千港元;2024年香港上市股份市值1017470千港元,2023年为1028806千港元[25] - 2024年集团对光大嘉宝投资账面净值为1262039000港元,2023年为1786636000港元[25] - 2024年合营公司投资账面价值净额为7.29803亿港元,2023年为9.32964亿港元[32] - 2024年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反映公平价值的香港以外地区上市股票证券为65.72616亿港元,2023年为50.32899亿港元[34] - 2024年通过损益反映公平价值的非流动资产为22.032489亿港元,2023年为26.496579亿港元[35] - 2024年通过损益反映公平价值的流动资产为5.218394亿港元,2023年为4.315462亿港元[3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上市及非上市股票证券公允价值为168.68亿港元,2023年为193.47亿港元[36] - 2024年初未确认金额为7129000港元,年末为7110000港元;2023年初为2.27亿港元,年末为7129000港元[36] - 2024年有抵押定期客户借款为11.79亿港元,无抵押为29.84亿港元;2023年有抵押为12.06亿港元,无抵押为28.31亿港元[36] - 2024年定期客户借款减值准备为11.03亿港元,2023年为9.66亿港元[36][38] - 2024年存货中发展中物业为1.32亿港元,竣工物业为13.41亿港元;2023年发展中物业为1.35亿港元,竣工物业为13.94亿港元[39] - 2024年应收账款为4.92亿港元,2023年为8.32亿港元[40] - 2024年按金、预付款及其他为16.14亿港元,2023年为17.31亿港元[40] - 2024年应收账款、按金、预付款及其他减值准备为6.78亿港元,2023年为5.17亿港元[40][41] - 2024年应收账款、按金、预付款及其他账面价值为19.29亿港元,2023年为15.46亿港元[40] - 2024年应收客户垫款利息为港币8.37959亿元,2023年为港币6.08593亿元[42]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客户垫款减值拨备或应收利息约为港币2.67911亿元,2023年为港币1.22348亿元[42] - 2024年应收账款、按金及其他的减值准备总计为港币6.77724亿元,2023年为港币5.17284亿元[43] - 2024年应付账款、已收按金及预提费用为港币25.74238亿元,2023年为港币29.62495亿元[44] - 2024年银行贷款一年以内到期为港币93.00158亿元,2023年为港币109.95928亿元[45] - 2024年银行贷款一年至两年到期为港币1.2029亿元,2023年为港币57.0104亿元[45] - 2024年银行贷款两年至五年到期为港币36.04161亿元,2023年为港币14.80539亿元[45] - 2024年应付债券为港币167.37985亿元,2023年为港币137.935亿元[47] - 2024年若干投资物业抵押账面价值约为港币22.89亿元,2023年为港币45.42亿元[48] - 2024年和2023年已发行及已缴足普通股数目均为1685254千股,金额均为港币96.18097亿元[49]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负债总额为1.3384553亿港元,其他金融负债为6879.342万港元,交易证券为378.368万港元,应付债券为1.6737985亿港元,租赁负债为38.522万港元 [52] - 2023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负债总额为1.8603608亿港元,其他金融负债为7241.282万港元,交易证券为237.5万港元,应付债券为1.37935亿港元,租赁负债为23.866万港元 [52] - 2024年客户合约收入4.07亿港元,同比下降49%[77] - 2024年投资亏损0.54亿港元,较去年收窄89%[77] - 2024年收入总额3.44亿港元,同比下降79%[77] - 2024年集团客户合约收入为4.0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85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实现管理费收入1.4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33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表现费及咨询费收入为0.3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42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投资亏损为0.54亿港元,去年同期为4.89亿港元,减亏4.35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股息收入为12.9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99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已实现投资收益由去年同期亏损0.13亿港元转为正收益1.52亿港元[80] - 2024年集团其他来源收入为0.2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12 17:21
财务业绩 - 2024年1-6月营业额为30.2824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9.68827亿港元[6] - 2024年1-6月客户合约收入为2.1312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20699亿港元[6] - 2024年1-6月投资收益净额为-3.8955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7.31601亿港元[6] - 2024年1-6月本期亏损为12.42981亿港元,2023年同期盈利为4.1061亿港元[6] - 2024年1-6月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761港元,2023年同期每股盈利为0.186港元[6] - 2024年1-6月投资重估储备净变动为4.29644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68314亿港元[8] - 2024年1-6月本期全面收益总额为-9.709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7.73809亿港元[8] - 2024年1 - 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6.06亿港元,2023年为14.15亿港元[13] - 2024年1 - 6月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0.56亿港元,2023年为0.20亿港元[13] - 2024年1 - 6月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净额为3.67亿港元,2023年为7.46亿港元[13] - 2024年1 - 6月客户合约收入2.1312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20699亿港元[18] - 2024年1 - 6月投资净收入为 - 3.8955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7.31601亿港元[18] - 2024年1 - 6月折旧及摊销费用2540.4万港元,人员费用1.06564亿港元;2023年同期分别为2806.3万港元和1.28283亿港元[19] - 2024年1 - 6月香港利得税645.2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0 [21] - 2024年1 - 6月海外税项1.159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9596.6万港元[21] - 2024年1 - 6月递延税项 - 3.99462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 - 2.28467亿港元[21] - 2024年1 - 6月税项抵免 - 2.7708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 - 1.34608亿港元[2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归属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12.82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盈利3.12676亿港元[26] - 2024年宣派中期股息每股0.05港元,2023年为每股0.15港元,对应股息分别为8426.3万港元和2.52788亿港元[22][23] - 2024年批准上一财年末期股息每股0.10港元,2023年为每股0.15港元,对应股息分别为1.68525亿港元和2.52788亿港元[24] - 2024年上半年及2023年度,集团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反映公平价值的股票投资无出售,累计收益或亏损未在权益内转移[36] - 2024年1 - 6月合营公司管理费收入34.1万港元,联营公司顾问收入及其他服务收入22.1万港元[64] - 2024年1 - 6月收取同系附属公司/关联方银行银行利息收入1.0139亿港元,股息收入2.99232亿港元[6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107.413亿港元,总经营费用为6.5165亿港元,除税前盈利为2.76002亿港元[100] - 2023年上半年,新台的歌入为3.20699亿港元,投资收益/【广损】浮类为7.31601亿港元,其他求源之收入为0.2183亿港元[100] - 2024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为2.13127亿港元,投资收入/(亏损)净额为 - 3.89551亿港元,其他来源之(亏损)/收入为 - 0.95584亿港元[106] - 2023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为3.20699亿港元,投资收入/(亏损)净额为7.31601亿港元,其他来源之(亏损)/收入为0.2183亿港元[106] - 2024年上半年,香港及其他地区客户合约收入为5710.3万港元,中国内地为1.56024亿港元[106] - 2023年上半年,香港及其他地区客户合约收入为1.03419亿港元,中国内地为2.1728亿港元[106]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总额亏损1.14亿港元,去年同期收入15.40亿港元,同比减少16.54亿港元[135][136] - 2024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2.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8亿港元,其中管理费收入0.81亿港元略有下降,表现费及咨询费收入0.1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93亿港元[135][136] - 2024年上半年投资亏损3.90亿港元,去年同期投资收益7.32亿港元,相比下降11.22亿港元,未实现投资亏损12.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扩大9.89亿港元[135][138] - 2024年上半年应占联营公司盈利减亏损为1.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2.74亿港元,其中光大证券盈利较去年同期减少2.39亿港元,中飞租赁盈利较去年同期减少0.69亿港元[139] - 2024年上半年基金管理业务亏损3.58亿港元,去年同期收入10.06亿港元,未实现损益由去年同期的未实现收益4.46亿港元转为未实现亏损7.42亿港元,减少11.88亿港元[140] - 2024年上半年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收入2.44亿港元,去年同期收入5.34亿港元,未实现亏损由去年的6.70亿港元大幅减亏至4.71亿港元,报告期内分享投资项目股息收入及光大证券盈利合计为6.3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76亿港元[140] - 2024年上半年归属公司股东净亏损12.82亿港元,去年为盈利3.13亿港元[142] - 2024年上半年基金管理业务亏损6.39亿港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62亿港元,未实现损益由去年同期的未实现收益4.46亿港元转为未实现亏损7.42亿港元[142] - 2024年上半年自有资金投资业务亏损0.17亿港元,对比去年同期盈利下降3.19亿港元,主要因自有资金投资项目表现不佳,涉及重要投资企业的估值下降及基石性投资的利润贡献下降[142] - 已实现投资亏损为0.04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的亏损0.69亿港元相比,损失收窄0.65亿港元[138] - 2024年上半年归属公司股东税后亏损12.82亿港元,主要因未实现的投资亏损导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6.06亿港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0.56亿港元[143] - 2024年上半年每股中期股息为0.05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0.15港元,变动-67% [143]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成本为4.09亿港元,同比下降6.8% [144] 资产负债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539.85691亿港元,2023年为562.20941亿港元[9]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241.27375亿港元,2023年为233.66981亿港元[9] - 2024年6月30日物业、厂房及设备为55.41617亿港元,2023年为4.61515亿港元[9] - 2024年6月30日净流动资产为62.08亿港元,2023年为20.34亿港元[10] - 2024年6月30日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601.94亿港元,2023年为582.55亿港元[10] - 2024年6月30日净资产为328.77亿港元,2023年为341.06亿港元[10]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期末结余为96.71亿港元,2023年为100.65亿港元[13] - 2024年6月30日股本为96.18亿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11] - 2024年6月30日储备为202.0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13.72亿港元[11] - 2024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328.7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41.06亿港元[11] - 2024年6月30日投资物业账面值为55.4161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5.84819亿港元[27] - 2024年6月30日联营公司投资账面值净额为178.6119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77.09713亿港元[28] - 2024年6月30日中国内地上市股份市值为153.1414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62.67262亿港元;香港上市股份市值为7.9073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28806亿港元[31] - 2024年6月30日合营公司投资账面值净额为9.06296亿港元,2023年为9.32964亿港元[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在香港以外地区上市股票证券公允值为5462542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032899000港元[3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值为23752522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6496579000港元;流动资产公允值为4734429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315462000港元[37] - 2024年6月30日,集团上市及非上市股票证券公允值为174808810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93467090000港元[3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总有期客户借款为4179420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036858000港元;减值准备为1123363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966285000港元[41]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按金、预付款等账面总值为2673440000港元,减值准备为593070000港元,净值为2080370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账面总值为2446389000港元,减值准备为517284000港元,净值为1929105000港元[45] - 集团对光大银行投资成本为14071890000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36] - 2024年6月30日交易证券流动资产为2,999,341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916,448千港元有所增加;流动负债为305,21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37,500千港元有所增加[48]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已收按金及预提费用为2,890,244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962,495千港元略有减少[49] - 2024年6月30日银行贷款总计14,332,684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8,603,608千港元有所减少[50][51] - 2024年6月30日应付债券为18,626,390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3,793,500千港元有所增加[53][54][55] - 2024年6月30日流动对第三方投资者的金融负债为437,808千港元,较2023年2月31日的472,414千港元有所减少;非流动为6,402,650千港元,较2023年2月31日的6,768,868千港元有所减少[5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已发行及已缴足普通股股份数目均为1,685,254千股,金额均为9,618,097千港元[57] - 2024年6月30日永续资本证券本金为2,184,880千港元,分派为64,021千港元,总计2,248,901千港元[58] - 2024年6月30日银行贷款抵押品中,投资物业账面价值约4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45.42亿港元)、物业厂房及设备约0.0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无)、存货约2.2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2.30亿港元)、附属公司股权投资约14.4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14.75亿港元)[52] - 2024年6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17:10
财务业绩表现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额为3028249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3968827千港元有所下降[3] - 2024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为213127千港元,低于2023年同期的320699千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净额为亏损389551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收益731601千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亏损90771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盈利568247千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152006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盈利276002千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本期亏损124298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盈利410610千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港币0.761元,2023年同期为港币0.186元[3] - 2024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为亏损97093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亏损773809千港元[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支付股息168525千港元,本期亏损1282100千港元[1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本期其他全面收益285353千港元[11]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批准上年度股息252788千港元,分派予永续资本证券持有人44744千港元[1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本期盈利312676千港元,本期其他全面收益 - 962091千港元[12] - 2024年1 - 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606,47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415,221千港元[13] - 2024年1 - 6月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55,53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0,408千港元[13] - 2024年1 - 6月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净额为367,275千港元,2023年同期现金流入净额为746,211千港元[13] - 2024年1 - 6月现金及银行结余的净额增加294,735千港元,2023年同期增加2,181,840千港元[13]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期末结余为9,671,20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064,618千港元[13]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管理费收入80,523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98,277千港元有所下降[19]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投资物业租金收入107,855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107,473千港元略有增长[19]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咨询费及表现费收入16,84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109,841千港元大幅下降[19]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存货销售7,905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5,108千港元有所增长[19]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折旧及摊销费用25,40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28,063千港元有所下降[21]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人员费用106,56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128,283千港元有所下降[21]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香港利得税6,452千港元,海外税项115,930千港元[23]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往年超额拨备递延税项为0,2023年为 - 2,107千港元[23] -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税项抵免 - 277,080千港元,较2023年 - 134,608千港元有所增加[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港币12.821亿元,2023年同期为盈利港币3.12676亿元,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股数均为16.85253712亿股[27] - 董事会宣布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股港币0.05元,2023年同期为每股港币0.15元[25] - 2023年末期股息港币1.68525亿元已于2024年6月14日派发,2022年末期股息港币2.52788亿元已于上一期间批准并派发[26] - 2024年1 - 6月,公司从合营公司、联营公司等获取的管理费收入为4.05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4.08亿港元[62] - 2024年1 - 6月,公司从联营公司获取的股息收入为1.0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0.15亿港元[62] - 2024年1 - 6月,公司从同系附属公司/关联方银行获取的银行贷款利息收入为2.9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31亿港元[62] - 2024年1 - 6月,公司向联营公司及同系附属公司/关联方银行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为8615.2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8563.5万港元[62] - 2024年1 - 6月,公司向联营公司及同系附属公司/关联方银行支付的顾问费支出为569.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500.4万港元[6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总额亏损1.14亿港元,去年同期收入15.4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54亿港元[115] - 2024年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2.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8亿港元,其中管理费收入0.81亿港元略降,表现费及咨询费收入0.17亿港元减少0.93亿港元[115][116] - 2024年上半年投资亏损3.90亿港元,去年同期投资收益7.32亿港元,相比下降11.22亿港元[115][116] - 2024年上半年股息收入5.4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8亿港元,已实现投资亏损0.0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损失收窄0.65亿港元[116] - 未实现投资亏损为港币12.13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港币9.89亿元[117] - 报告期内公司应占联营公司盈利减亏损为港币1.7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港币2.74亿元[118] - 2024年上半年基金管理业务亏损港币3.58亿元,去年同期收入为港币10.06亿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收入为港币2.44亿元,去年同期为港币5.34亿元[119] - 2024年上半年基金管理业务亏损港币6.39亿元,去年同期盈利港币7.62亿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亏损港币0.17亿元,去年同期盈利下降港币3.19亿元[120][121] - 归属公司股东净亏损为港币12.82亿元,去年为盈利港币3.13亿元[120] - 财务性投资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41%,基石性投资盈利较去年同期下降34%,未分配的企业费用、税项及优先永续资本证券持有人盈利较去年同期下降17%[120] - 每股亏损为港币0.76元,去年同期每股盈利港币0.19元;每股中期股息为港币0.05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7%[122]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成本为港币4.09亿元,同比下降6.8%[123] 资产与负债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53985691千港元,较2023年有所变化[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投资物业为5541617千港元,较2023年的5584819千港元略有下降[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24127375千港元,流动负债17919144千港元,净流动资产6208231千港元[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负债27316980千港元,净资产32876942千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股本9618097千港元,储备20204916千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29823013千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永续资本证券持有人权益2248901千港元,非控股权益805028千港元[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权益总额36498620千港元[12] - 2024年6月30日投资物业价值为港币55.41617亿元,年初为港币55.84819亿元,2023年重估净收益为港币7.60263亿元[28] - 2024年6月30日集团于联营公司投资账面价值净额为港币178.6119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港币177.09713亿元[29] - 2024年6月30日光大嘉宝投资账面价值净额为港币17.2379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港币17.86636亿元,期内无确认额外或拨回减值亏损[29][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与光大嘉宝有关往年计入损益的累计减值损失为港币15.98827亿元,税前折现率介于8.0%至13.0%,永续增长率为1.5%[30]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持有光大证券20.73%权益,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8.08%权益,光大嘉宝29.17%权益,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49.29%权益[31] - 2024年6月30日光大证券中国内地上市股份市值为等值港币153.14145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港币162.67262亿元[31] - 2024年6月30日,香港上市股份市值为7.9073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28806亿港元;中国内地上市股份市值为8.8661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45288亿港元[3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对光大养老按悉数摊薄基准持有股权为49.29%,此前一名投资者完成5000万元人民币股份认购手续[32] - 2024年6月30日,合营公司投资账面值净额为906296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932964000港元[33] - 集团间接持有无锡融弘国联股权投资有限公司50.0%权益、山东高速光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8.0%权益、首誉光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9.0%权益[34] - 2024年6月30日,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股票投资中,香港以外地区上市股票证券为5462542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032899000港元[36] - 集团于光大银行投资成本为14.0718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相同[36] - 2024年6月30日,通过损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金融资产非流动资产为23752522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6496579000港元;流动资产为4734429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315462000港元[38]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公允价值为174.80881亿港元的上市及非上市股票证券为联营及合营公司投资,2023年12月31日为193.46709亿港元[39] - 2024年6月30日客户借款账面净值为30.5605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0.70573亿港元[41] - 2024年6月30日客户借款减值准备为11.2336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9.66285亿港元[41][42]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按金、预付款及其他账面净值为20.803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9.29105亿港元[43]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按金、预付款及其他减值准备为5.930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17284亿港元[43][44] - 2024年6月30日总账面值为41.794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0.36858亿港元[42] - 2024年产生或购买的新资产由第二阶段转拨至第三阶段金额为1.65461亿港元[42] - 2024年应收账款为5.55095亿港元,2023年为8.32251亿港元[43] - 2024年按金、预付款、利息、其他应收款及其他为21.18345亿港元,2023年为16.14138亿港元[43] - 2024年汇兑差额使总账面值减少2289.9万港元[42] - 2023年产生或购买的新资产金额为11.78812亿港元[42] - 2024年6月30日交易证券流动资产为2999341千港元,流动负债为30521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分别有变化[46]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已收按金及预提费用为2890244千港元,较2023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17 16:38
公司业务及发展 - 光大控股是中国领先的跨境资产管理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拥有超过26年的经验[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光大控股在管资产管理总规模约为1,262亿港元,拥有73只基金[7] - 2023年,光大控股持续向“轻资产”加速转型,成功退出项目带来约27.76亿港元的收益[12] - 公司成功发行2023年度第一期和第二期中期票据,持续优化资本结构[30] - 公司旗下創業投資與新能源基金部投资的中國認知智能領軍企业小i机器人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8] - 公司持续关注社会责任,组织义工活动支持香港基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推动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22] - 公司在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平衡的背景下,实现了5.2%的同比增长,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47] - 公司克服巨大募资压力,新增募资约港币13.24亿元,推进战略转型,激活多元发展动能[50] - 公司成功实现3个被投企业上市,夯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获得多项行业权威大奖,持续获得业界认可[50] - 公司在国家战略布局方面取得成效,光大香港创新中心孵化器超额完成全年企业招募指标,成功联合举办香港创科研讨会、广州政企研讨会[51] - 公司在长三角区域与宜兴市政府共同设立宜兴光控产业投资系列母基金,首期规模12亿元人民币已到位[51] - 公司在中西部地区加速投资布局,针对新材料、锂电池、先进制造等领域进行投资[51] - 公司旗下中飞租赁在印尼交付中国商飞两架ARJ21飞机,助力国产飞机「走出去」[52] - 光大控股积极推进ESG管理,获得MSCI ESG评级两连升,达到BBB级[57] - 光大控股强化风险防控,提高合规经营能力,加强内部管控[55] - 光大控股致力于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持续推进向轻资产高质量发展转型[58] 财务状况 - 2023年客户合约收入为港币7.9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1] - 投资虧损为港币4.8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2%[1] - 2023年收入总额为港币16.61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44.84亿元[1] - 客户合约收入下降主要是因为二级市场基金净资产下降和部分基金退出期导致[2] - 投资虧损减少主要是因为股息收入减少和未实现投资虧损减少[3] - 已实现管理费收入为港币1.82亿元,同比下降32%[4] - 一级市场已实现管理费收入为港币3.96亿元,同比下降32%[4] - 二级市场已实现管理费收入为港币0.44亿元,同比下降38%[4] - 母基金已实现管理费收入为港币1.31亿元,同比上升6%[4] - 基金管理业务盈利为港币2.76亿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虧损为港币1.89亿元[5] - 2023年,公司基金管理业务盈利港币2.76亿元,较2022年的亏损38.10亿元有显著改善[76] - 公司自有资金投资业务亏损港币1.89亿元,较2022年的亏损31.93亿元有所减少[77] - 2023年每股股息合计为0.25港币,较2022年的0.30港币下降17%[78] - 公司计息负债比率为95.0%,较2022年末增加8.1个百分点[80] - 公司營運成本为港币9.07億元,同比下降1.4%[79] - 公司基金管理业务资产管理总规模约为港币1,262亿元,较去年年末下降约392亿元[83] - 公司基金管理业务新增募资金额约为港币13.24亿元,新设立基金1只[83] - 公司一级市场基金管理产品总规模约为等值港币933亿元,覆盖多个行业[86] - 公司二级市场业务管理资产规模约为港币61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95%[88] - 公司母基金团队共管理9只母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约为268.16亿港元[90] - 母基金旗下被投项目达95个,累计有147个被投企业完成上市[90] - 公司母基金获得多项行业殊荣,品牌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91] - 公司持有A股上市公司光大嘉宝29.17%股权,为第一大股东[93]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共持有62个投后在管项目,合计账面价值约为321亿港元[96] - 公司持有中飞租赁38.08%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机队规模192架[97] - 光大养老拥有190个机构和社区服务站点,管理床位总数约为3.2万张[99] - 特斯聯在2023年被评为物联网百强企业,具有商业潜力[100] - 光大控股的财务性投资规模为港币92亿元,主要投向不动产、新经济与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102] - 光大控股持有光大证券和光大银行的股权,分别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和22.9%[103] - 光大证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光大控股持有其20.73%的股份[104] -
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2 19:40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度營業額为6,047,280千元,较上一年度下降21.6%[2] - 二零二三年度投资虧損淨額为-489,491千元,较上一年度改善[2] - 二零二三年度经营活动虧損为-234,054千元,较上一年度显著改善[2] - 二零二三年度本公司股东虧損为-1,922,639千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2] - 二零二三年度全面虧損總額为-2,759,988千元,较上一年度有所改善[3] - 公司股东应占盈利为港币1,352,296,000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23] - 公司建议派发每股港币0.10元的末期股息[24] - 公司股东应占虧損为港币1,922,639,000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少[25] - 公司聯營公司投資市值较上一年度略有下降[26] - 公司委聘外部专家估计聯營公司光大嘉寶的使用价值[27] - 中国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等值港币16,267,262,000元[29] - 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港币1,028,806,000元[30] - 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等值港币1,245,288,000元[31]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被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金融资产,投资成本为港币1,407,189,000元[40] - 本集团持有的上市及非上市股票证券的公允值为港币19,346,709,000元,用于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投资[43] - 2023年发展中物业存货为135,079千元,已竣工物业为1,394,260千元[46] - 2023年应收账款为2,446,389千元,减值准备为517,284千元[46] - 2023年银行贷款到期日分布为一年以内为10,995,928千元,一年至两年为5,701,040千元,两年至五年为1,480,539千元,五年以上为426,101千元[49] - 2023年应付债券到期日分布为一年以内为6,069,140千元,一年至两年为3,310,440千元,两年至五年为4,413,920千元[51] - 2023年已发行及已缴足普通股为1,685,254千股,股本为9,618,097千元[52] - 2023年永续资本证券本金为2,184,880千元,分派为15,543千元,总计为2,209,566千元[54] - 本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末,银行贷款总额为186,036.08万港币,较2022年底的209,169.72万港币有所下降[56] 经营业务 - 公司營業額包括多种收入来源,如服务费收入、存货销售、利息收入等[20][21] - 二零二三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3176928港币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7] - 二零二三年度融资活动前现金流入净额为4880926港币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额增加为1768221港币千元,年末结余为9531117港币千元[8] 投资业务 - 一级市场投资主要领域包括新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医疗健康、海外并购等[59] - 二级市场投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绝对回报基金、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60] - 母基金投资FoF为特大型机构提供集流动性和潜在回报为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61] - 本集团自有资金投资业务包括重要投资企业、财务性投资和基石性投资,持有中国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62] 基金管理 - 公司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基金管理业务中,管理资产总规模约为1,262亿港元,拥有73只基金,涵盖一级市场基金、二级市场基金、母基金、S基金等产品线[69] - 公司在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方面,培育了中飞租赁、光大养老、特斯联等企业,同时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于金融资产,持有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部分股权[70] - 报告期内基金管理业务收入为10.01亿港元,2023年实现未实现收益1.19亿港元,大幅改善[97] - 已赚取管理费收入为5.71亿港元,同比下降26.8%,其中一级市场已赚取管理费收入为3.96亿港元,同比下降32%[99] - 基金管理业务盈利为2.76亿港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虧損1.89亿港元,同比减少94%[100] - 基金管理业务盈利2.76亿港元,2022年为虧損38.10亿港元,主要由于投资项目估值上升[101]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虧損1.89亿港元,2022年为虧損31.93亿港元,主要由于投资项目未实现虧損减少[102] 风险管理 - 本集团的主要内在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价风险[144] - 本集团已制定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定期进行檢討和更新以应对市况和业务策略的变动[147] - 本集团的信贷风险管理已嵌入所有业务单位,由业务部门和前线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