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零售(00493)
搜索文档
 国美零售(00493)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3 21:35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10月31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11月3日 FF301 II. 已發行股份及/或庫存股份變動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 股份類別 | 不適用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0493 | 說明 | | | | | | | | | | 已發行股份(不包括庫存股份)數目 | | | 庫存股份數目 | | 已發行股份總數 | | | 上月底結存 | | | | 47,891,079,199 | | 0 | | 47,891,079,199 | | 增加 / 減少 (-) | | | | | | | | | | 本月底結存 | | | | 47,891,079,199 | | 0 | | 47,891,079,199 | 第 2 頁 共 10 頁 v 1.1. ...
 国美零售(00493) - 有关解决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之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季度更新
 2025-10-30 17:48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通告之內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 或完整性亦不發表任何聲明,並明確表示概不就因本通告全部或任何部份內容而產生或因依賴 該等內容而引致之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股份代號:493) 有關解決核數師無法表示意見之行動計劃執行情況季度更新 茲提述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為「本集團」)於 2025年4月30日刊發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2024年度」)年報(「該年 報」)及本公司日期為2025年7月30日之季度更新公告。除文義另有所指外,本公 告所用之詞彙與該年報所界定者具有相同涵義。 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希望提供本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本集團更新狀況。 如該年報所披露,由於涉及持續經營能力之多項不確定因素(詳見該年報第65至 66頁),本公司核數師未能對本集團2024年度之綜合財務報表發表意見(「無法表 示意見」)。本公司擬實施該年報第60頁所述之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以解決無法 表示意見問題。 本公司謹此提供截至本公告日期行動計劃之執行進展: (i) 與部分供應商、服務提供商、房東、金 ...
 国美又双叒叕转型,昔日首富黄光裕“不认命”
 创业家· 2025-10-03 17:47
 国美氢能公司成立与战略合作 - 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于9月10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黄光裕[5] - 公司由黄光裕直接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0%[12] - 经营范围广泛覆盖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等[12] - 公司成立仅5天后,即与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国氢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速度极快[13]   黄光裕的战略意图与国美现状 - 黄光裕表示布局氢能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并希望借助国美在零售领域的资源和渠道优势支持氢能业务[13] - 国美零售面临严峻经营挑战,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6.76%至4.74亿元,较2016年巅峰时期766.95亿元缩水超99%[18]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国美零售负债总额高达422.0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209.23%[18] - 国美系多家公司已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有118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涉案总金额20.27亿元[18]   氢能行业机遇与挑战 - 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涉氢企业已超过3000家,产业链协同不足问题日益凸显[23] - 行业面临上游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性差、低成本绿氢氢源与消费区域地理错配、大规模氢气管输技术尚不成熟等挑战[23] - 氢能产业需要政策扶持,目前碳交易市场对氢能减排价值缺乏明确认定,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复杂[23] - 氢能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从研发到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技术积累[22]
 国美零售(00493) - 截至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0-02 20:43
 股本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50亿港元,股份200亿股,面值0.025港元[1] - 截至2025年9月底,已发行股份(不含库存)47.891079199亿股,库存股0,总数47.891079199亿股[2]  债券情况 - 2023年到期(可延至2025年)2亿美元5%可换股债券,本月底已发行13亿美元,认购/转换价1.2港元[4] - 2023年到期(可延至2025年)1亿美元5%可换股债券,本月底已发行7374.1686万美元,或发行股份4.63858992亿股,认购/转换价1.24港元[4]
 国美零售(00493) - 致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及回条
 2025-09-26 18:14
 报告获取 - 国美零售2025中期报告中、英文版本分别上载于公司和联交所网站[1][6] - 无法接收邮件或访问网站可填回条寄回或电邮获取印刷本[2][6]  股东通讯 - 登记股东需提供有效邮箱,否则只能收印刷本[3][7] - 公司通讯含多种文件,有行动要求的指需股东指示行权的通讯[4][7][9] - 甲部指示适用于所有通讯,有效期至2025年6月30日或股东书面更改[9]  回条处理 - 填妥回条可邮寄或电邮至指定地址,未选、无签名或错填无效[9] - 股东自愿提供资料,未提供足够公司可能无法处理指示[9]
 国美零售(00493) - 致非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及申请表格
 2025-09-26 17:27
 报告获取 - 国美零售2025中期报告中英文版已分别上载于公司及联交所网站[2][5] - 非登记股东可申请免费印刷本[3][6] - 非登记股东需中介提供地址才发登载通知,建议提供电邮[4][6]  公司信息 - 公司为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493,于百慕达注册[10] - 收取印刷本指示适用至2026年6月30日或股东书面更改[10]   咨询方式 - 对通知有查询可工作日9:00 - 18:00致电热线(852) 2980 1333[5][7]
 国美零售(00493)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6 17:26
 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收入为人民币2.97亿元,同比增长75.74%[8] - 公司销售收入为人民币2.97亿元,同比增长75.74%[2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2.9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3%(2024年同期为1.692亿元人民币)[55] - 总收入同比增长75.3%至296.63亿元人民币,其中酒类收入增长41.8%至182.27亿元,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收入激增197.4%至114.36亿元[8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来自客户合约的收入为人民币2.966亿元[83] - 公司总收入及其他收入合计为人民币7.163亿元[83] - 公司归母净亏损为人民币13.46亿元,同比减少69.63%[8] - 公司税后亏损为人民币13.46亿元,同比减少69.63%[3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13.59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亏损44.163亿元大幅收窄69.2%[55]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亏损13.59428亿元人民币,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86.26787亿元人民币,显示严重资不抵债[67] - 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所有者应占亏损134.63亿元,同比收窄69.6%[91] - 每股基本亏损0.028元,基于47.31亿股加权平均股数计算[90][91]   成本和费用 - 公司销售成本为人民币2.76亿元,毛利为人民币2000万元,去年同期为1800万元[22] - 销售成本同比大幅上升82.6%至276.17亿元人民币[85] - 公司经营费用为人民币5.12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7.47亿元[8] - 公司营销费用总计人民币1.3亿元,同比减少32.64%,其中员工相关费用从6000万元降至2800万元,广告促销费用从2600万元降至1100万元[24] - 公司管理费用为人民币3.83亿元,同比减少30.87%,其中折旧费用从3.75亿元降至2.71亿元,诉讼费用计提从5900万元降至300万元[25] - 公司财务成本净额为人民币9.68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9.12亿元[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财务成本为9.6978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9.17838亿元增长5.7%[55] - 财务成本高达96.98亿元,其中银行及其他借款逾期罚息达90.70亿元[86]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其他费用及损失为人民币6.22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9.26亿元[8] - 公司其他收入及利得为人民币7.16亿元,同比增长219.64%,主要由于处置附属公司利得4.22亿元及物业设备利得1.27亿元[23] - 处置附属公司利得为人民币4.222亿元[83]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利得为人民币7,706万元[8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拨回741.3万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为减值损失9.27064亿元[55] - 物业及设备处置产生净利得12.65亿元,处置资产账面净值45.93亿元[92] - 税前亏损项目包含对破产子公司财务担保534.06亿元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失77.06亿元[85] - 所得税抵免6019万元,去年同期为所得税费用1.26亿元[88] - 与海外业务相关的汇兑差额产生损失1.19亿元人民币[61]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利润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税后)为6852.7万元人民币[61]   现金流状况 - 公司经营现金流净流出人民币1400万元,去年同期净流入人民币3000万元[43] - 公司投资现金流净流入人民币3700万元,去年同期净流入人民币1.33亿元[44] - 公司筹资现金流净流入人民币300万元,去年同期净流出人民币1.75亿元[44]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1411.5万元人民币,相比2024年同期的现金净流入3043.9万元人民币,经营现金流恶化显著[63] - 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3.7289亿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处置投资物业获得3.2135亿元人民币及处置金融资产获得6137万元人民币[63] - 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317.1万元人民币,主要来自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变动产生的838.8万元人民币现金流入[63]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5年1月1日的4916.3万元人民币增加至6月30日的7504.8万元人民币,净增加2634.5万元人民币[63]   资产负债和资本结构 - 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7500万元,较2024年末增加53.06%[37]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504.8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的4916.3万元增长52.7%[5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至75048千元,较2024年底增长52.7%[96] - 受限制现金减少至41459千元,较2024年底下降30.3%[96] - 公司存货为人民币9600万元,同比减少20%[38] - 公司应付账款为人民币48.33亿元,同比减少5.37%[41] - 应付账款为48.3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51.07亿元人民币下降5.4%[60] - 应付账款总额减少至4832542千元,较2024年底下降5.4%[96] - 超过12个月账龄的应付账款占比高达97.8%,金额为4727308千元[96] - 公司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00万元,同比减少85.71%[42] - 公司负债比率为115.84%,较2024年末上升6.1个百分点[50] - 公司投资物业账面价值为41.83268亿元人民币,与2024年底持平[58] - 公司物业及设备账面价值为32.91875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的38.61701亿元减少14.8%[58] - 公司使用权资产为73.1358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的76.73367亿元减少4.7%[58] - 公司总流动负债为418.2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412.71亿元人民币增长1.3%[60]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流动部分)为233.5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230.88亿元人民币增长1.2%[60] - 其他应付款及预提费用为122.9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117.37亿元人民币增长4.8%[60] - 公司净负债为220.31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206.21亿元人民币增长6.8%[60] - 归属母公司拥有者的累计亏损为176.41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162.43亿元人民币扩大8.6%[60] - 非控股权益为43.9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43.77亿元人民币增长0.3%[60] - 非流动负债合计为3.76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末的4.79亿元人民币下降21.5%[60]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人民币2,033,633千元增至2025年6月2,102,887千元[109]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利润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人民币26,520千元增至2025年6月95,564千元[109] - 物业及设备资本承担从2024年末人民币584,286千元降至2025年6月479,707千元[106]   债务和借款 - 公司有担保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为206.34亿元人民币,由账面价值26.16亿元的物业设备、41.21亿元的投资物业等资产抵押[52] - 公司于2020年发行2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利率5%,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偿还本金为7374万美元[51]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233.63901亿元人民币,大部分已违约或交叉违约,面临多项法律诉讼和财产保全令[67] - 可换股债券到期应付本金总额为2.737亿美元(人民币19.596亿元)加应计利息及罚息[73] - 拼多多持有2亿美元未偿还可换股债券,公司正与其磋商债务解决方案[74]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23357628千元,较2024年底增长1.2%[98] - 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为16294702千元,占银行借款总额的99.9%[100] - 已到期或违约的借款金额超过23357628千元[98][100] - 作为抵押的建筑物账面净值减少至2615998千元,较2024年底下降14.2%[100] - 可换股债券总额为3亿美元,年利率5%[101][102] - 美元计值的应付债券为2368522千元,较2024年底增长1.6%[100] - 可转换债券嵌入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于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均为零[103]   业务运营和战略 - 公司全国零售网络合计22家门店,包括5个城市展厅、1个旗舰店和16个新零售店,覆盖19个城镇[16] - 公司首家国美车市智能汽车体验馆于2025年4月29日开业,已吸引几十家主流新能源品牌入驻[14] - 公司持续推进轻资产加盟模式,加盟商签约数持续扩大[13]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内完成部分债务处置偿还,与京东达成可转债偿还协议,与拼多多就资产抵债方案进行磋商[12] - 公司与一家金融机构就5.5亿元人民币贷款达成初步债转股安排协议,正在协商具体条款[69] - 公司与两家主要供应商就5.37亿元人民币逾期应付款达成初步债转股协议,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70] - 公司以人民币1.05亿元出售深圳十分到家21.6495%股权给债券持有人[73] - 债券持有人将人民币1.45亿元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发行128,640,000股换股股份(换股价港币1.24元)[73] - 公司以物业转让加新股发行方式偿付1亿美元转换债券[131] - 投资物业经营租赁总收入为人民币5,188万元[83]   公司治理和股权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员工476名[20] - 主要管理人员薪酬从2024年人民币4,291千元增至2025年7,039千元[108] - 张大于2025年6月25日起退任非执行董事[133] - 董事魏婷持有544,000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0.00%[116] - 董事王高持有1,000,000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0.00%[116] - 黄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4,923,506,602股,占比10.28%[128][130] - 杜鹃女士通过受控法团持有4,923,506,602股,占比10.28%[128][130] - 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持有3,315,899,938股,占比6.92%[128][130] - 股份奖励计划持有1,506,543,000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3.15%[123] - 购股权计划可授出最多2,155,762,742股,占已发行股本10%[12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无任何购股权授予、行使或失效[125] - 公司持有库存股数量为零[129]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中期业绩及内部监控事宜[137]   关联方交易 - 与关联方安迅物流的仓储服务收入从2024年人民币7,424千元降至2025年1,032千元[107] - 应收关联公司款项27.23亿元,其中应收安迅物流25.19亿元[94]   诉讼和或有事项 - 未决诉讼案件数量从2024年末772宗降至2025年6月591宗,涉及金额从人民币55亿元降至46亿元[106] - 银行及金融机构未决诉讼涉及金额从人民币41亿元降至35亿元,非银行机构从14亿元降至11亿元[106] - 已有法院判决案件数量从1,374宗增至1,633宗,涉及金额从人民币146亿元增至162亿元[106]   公允价值计量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2,102,887千元,其中第三层次公允价值占比86.8%[113] - 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总额从1,816,208千元增至1,920,307千元,增幅5.7%[113] - 无风险利率变动±5%将导致非上市债券公允价值变动±1百万元[112] - 缺乏市场流动性折扣变动±5%将导致其他无报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16百万元[112] - 市销率变动±5%将导致其他无报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25百万元[112] - 企业价值倍数变动±5%将导致其他无报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3百万元[112]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利润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6,520千元增至95,564千元,增幅260.4%[114]   资产减值和信贷风险 - 应收账款减值准备增至10.54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57.7%[93]   地域信息 - 公司超过99%的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内地[81]   宏观和市场环境 - 中国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9]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增长33.3%[9] - 中国安排人民币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10] - 中国家电以旧换新品类从8类扩至12类[10]
 国美遇困,黄光裕“追氢”
 36氪· 2025-09-24 08:41
 核心观点 - 黄光裕通过国美氢能科技进入氢能产业 寻求国美集团第二增长曲线 以突破传统零售业务瓶颈 [1][2][5] - 国美零售业务持续萎缩 过去4年营业收入从464.8亿元降至4.74亿元 门店数量从4195家缩减至163家 [10] - 公司面临重大财务压力 流动负债418.25亿元 现金仅0.75亿元 已逾期借款本金达178亿元 [12]   战略转型 - 2021年推出真快乐APP 当年广告费用暴增211.33%至9.62亿元 但未能改善业绩 [7] - 2023年布局国美超市计划3年开万家门店 实际运营主体与国美零售无直接股权关系 [9] - 2024年考察折扣超市业态 与湖南乐尔乐达成合作框架但未落地实施 [9] - 2023年12月进军汽车销售领域 计划打造"国美车市"并目标百城千店 [9]   氢能业务布局 - 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成立于2024年9月10日 注册资本1000万元 由鹏润投资持股80% [5] - 经营范围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包括制氢 储氢 燃料电池及整车运营 [5] - 注册5天后即与国氢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采用"技术+运营"合作模式 [5]   财务状况 - 2021-2024年累计亏损460.5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至13.46亿元 [10] - 雇员规模从32278人锐减至606人 [10] - 存在1633宗法院判决案件 涉及金额162亿元 [12]   发展前景 - 公司计划通过债务化解 轻资产模式拓展和新增长点培育改善经营 [14] - 氢能业务被定位为突破传统业务瓶颈的重要战略方向 [2]
 黄光裕,跨界!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46
 公司新业务布局 - 国美集团创始人黄光裕跨界进入能源领域 成立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 [1] - 新公司由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0% 北京氢源芯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 北京氢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 [2] - 业务范围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储能技术服务 氢能设施销售 光伏设备销售及新能源汽车销售等 [2]   战略合作与市场拓展 - 国美氢能与国氢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十五五"期间规模化氢能车辆落地与加氢站精准匹配 [2] - 国美车市采用线上引流结合线下深度体验场景模式 通过MCN机构和新媒体矩阵实现O2O全场景获客 [4] - 提出百城千店目标 计划将现有汽车流通运营模式在全国复制 [4]   主营业务表现 - 国美零售2024年营业总收入4.74亿元 同比下滑26.76% 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16.29亿元 [3] - 2021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464.84亿元 174.44亿元 6.47亿元 呈现断崖式下跌 [5]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4.02亿元 199.56亿元 100.57亿元 现金流严重不足 [5]   历史转型尝试 - 2017年曾计划将1700家门店改造成汽车展厅 但因电商冲击及经销商加盟意愿不足未能推进 [4] - 2023年底推出智能车时代汽车流通全域运营平台"国美车市" 首家体验馆于2024年4月开业 [3] - 2023年总部被曝光人去楼空 大幅裁员 门店陆续关闭 [5]   公司发展历程 - 1987年创办国美电器店 以薄利多销和包销制模式成为家电零售龙头企业 [4] -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海外上市的家电零售企业 [5] - 黄光裕2004年以105亿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2008年入狱导致公司陷入管理混乱 [5]
 黄光裕再跨界
 新京报· 2025-09-18 10:26
 国美氢能公司成立 - 国美氢能科技公司于9月10日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由黄光裕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持股80% [1] - 公司经营范围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储能技术服务 制氢 储氢 燃料电池材料 汽车销售及加氢设施销售 [3] - 公司定位为设备 材料及技术服务商 同时延伸至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光伏设备制造 [3]   国美零售经营困境 - 国美零售连续八年亏损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6.7%至4.74亿元 较2022年174.44亿元缩水超97% [2] - 2024年净亏损116.29亿元 同比扩大15.63% 多家子公司已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2] - 公司2023年首次被限制高消费 多次转型尝试包括直播带货 便利店业务和新能源汽车销售均未成功 [2]   氢能行业特点与挑战 - 氢能行业属于技术与资本双密集产业 需要持续巨量资金投入 且存在高技术门槛和现有企业壁垒 [7] - 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前夜 呈现政策热市场冷特征 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距2025年5万辆目标有差距 [7] - 加氢站建设存在成本高 运营难度大问题 制约快速布局 与市场需求相比缺口较大 [7]   传统企业跨界新能源趋势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 多家传统企业通过资产置换 合资设立及收购兼并方式切入新能源赛道 [5] - 家电行业以集团军式跨界光伏 创维户用光伏装机量2023年突破20万套 格力研发光储直柔空调系统 [6] - TCL中环实现从半导体材料到光伏组件全链条布局 2023年毛利率达21.79% [6]   市场对跨界氢能的反应 - 市场反应不一 支持者认为战略眼光独到顺应国家战略 不看好者担忧缺乏行业积累 [4] - 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来自技术突破与深耕服务 而非供应链整合或金融短期套利 [4] - 跨界竞赛本质是制造业向能源服务生态的升维之战 取决于技术迭代 生态构建和场景渗透能力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