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01315)
搜索文档
西丰县三业并举发展绿色经济
辽宁日报· 2025-04-14 09:30
柞蚕产业 - 西丰县去年柞蚕放养面积46万亩,产量4600吨,今年计划增加1万亩至47万亩,预计产量达4700吨 [1] - 柞蚕产业年直接产值8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年均增长10% [1] - 创新"蚕场+蒿柳"生态养殖模式,铺设从"柞叶"到"丝绸"的价值升级之路 [1] 生态农业经济 - 全县鹿业、绿业、蚕业产值达12.26亿元,占一产总值的84.6% [1] - 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 [1] - 柞蚕场倒茬的4万吨木屑转化为2500万棒食用菌生长基质 [1] 食用菌产业 - 全县食用菌产量1万吨,产值1亿元 [1] - 采用"统一制棒、立体栽培、冷库保鲜"产业模式,振兴镇获"辽北香菇第一镇"称号 [1] - 大力扶持香菇、木耳、灵芝产业发展,规模已达千万袋 [1] 鹿业发展 - "西丰梅花鹿"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万头鹿场规模形成 [2] - GMP车间落地和冻干鹿茸研发推动传统鹿业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 [2] - 创新"鹿旅融合"模式,结合贡鹿文化和康养体验 [2] 生态产业体系 - 完善"鹿—蚕—菌—药"生态产业体系,发展中药材、果树、山野菜等森林食品 [2] - 通过三产融合打造全域化生态盛宴,实现大食物观落地 [2]
2025中国绿色经济年会在京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4-07 16:40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国绿色经济年会在北京举办,探讨绿色经济新业态新市场,各方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及工作要点和计划 [1][2][3] 年会概况 - 年会以“新业态新市场新动能——绿色经济创新与重塑”为主题,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常态化论坛会议活动举办 [1] - 吸引全国新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近300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 [1] - 举行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绿色贸易专业委员会发起仪式等多项仪式 [1] - 设置“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等六大议题,代表2025年绿色经济新业态新市场领域 [1] 绿色经济发展任务与目标 - 绿色经济迈入新阶段,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市场,重塑发展格局,两大重要任务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2] - 以新技术等为新质生产力要素推进绿色经济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是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关键抓手 [2] - 北京市推出“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今年是开局之年 [2] - 北京将通过10年努力,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2] 协会工作重点计划 -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提出“绿色经济新业态新市场五大专项行动”,包括零碳园区方案综合体行动等 [3] - 以服务北京市建设标杆城市为轴心,联动推进京津冀蒙等区域绿色低碳服务与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3]
从零碳博鳌看能源变革 恒友汇掘金绿色经济新浪潮
财富在线· 2025-04-01 17:10
文章核心观点 能源革命与绿色转型成全球共识,新能源产业加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具备强大发展潜力,有望成资本市场绿色“金矿”,投资者可提前布局相关细分领域 [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2] - 2024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增长11%,达2.1万亿美元,电气化交通、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投资额均创新高,中国内地投资总额8180亿美元,增长20%,增长额占全球全年增长总额的2/3 [4]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15.1%,亚洲占全球新增容量的72.0%,中国占比最大 [5] - 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产业在技术、政策、市场和资本层面展现巨大潜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2] - 亚洲在新兴绿色技术领域进展迅猛,有望成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领头羊和碳交易核心枢纽 [3] - 可再生能源重塑全球经济,带来新就业机会,降低能源成本,改善空气质量 [5]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实施示范工程,培育新增长点,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装备 [4] 投资建议 - 投资者可提前布局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关注技术进步、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 [1][6] 国际合作 - 中国和新加坡在新能源和新兴科技领域具备领先技术实力,新能源和绿色经济是双方合作重点方向 [3]
绿色经济(01315.HK)4月1日收盘上涨13.46%,成交1475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4-01 16:35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日港股收盘恒生指数上涨,绿色经济股价上涨但今年累计跌幅大且跑输恒生指数涨幅,介绍其财务数据、机构评级、行业估值情况及公司业务范围 [1][2] 市场表现 - 4月1日港股收盘恒生指数上涨0.38%,报23206.84点 [1] - 绿色经济收报0.118港元/股,上涨13.46%,成交量1.3万股,成交额1475港元,振幅0.96% [1] - 最近一个月绿色经济累计跌幅3.7%,今年来累计跌幅11.86%,跑输恒生指数15.25%的涨幅 [2] 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9月30日,绿色经济营业总收入12.98亿元,同比减少5.21% [2] - 归母净利润196.77万元,同比增长118.01% [2] - 毛利率2.02%,资产负债率82.01% [2] 机构评级与行业估值 - 暂无机构对绿色经济做出投资评级建议 [3] - 建筑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为7.99倍,中值2.49倍 [3] - 绿色经济市盈率1.99倍,行业排名第5位 [3] 公司概况与业务 - 绿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5月31日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拥有多家附属公司 [4] - 公司作为主承建商,主要从事多地楼宇建造、物业维修保养、改建翻新等工程服务 [4] - 公司2006年业务扩展至澳门,2008年拓展至新加坡,获相关承建商名册资格 [4] - 公司自1992年7月起成为楼宇工程丙组承建商,可竞投超0.75亿港元公共工程合约 [4] - 公司合乎资格成为维修历史性楼宇等专门承造商 [4]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新范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3-27 14:25
文章核心观点 东盟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合作开创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但合作存在现状与挑战,也有互补优势,需构建新范式路径推动合作 [1] 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 合作形成“超常规增长与结构性失衡并存”格局,2023 年双边绿色产品贸易额突破 480 亿美元,较 2015 年增长逾五倍,清洁技术贸易集中度 CR3 指数达 0.68,市场分布高度不均衡 [2] - 可再生能源领域,2022 年中国光伏组件占东盟新增装机量 62%,市场渗透率国别差异大,越南市场占有率突破 75%,菲律宾不足 30% [2] - 交通基建领域技术扩散梯度差异突出,中老铁路与雅万高铁技术领先,但区域内 7 个国家未建立跨境基建项目全周期环境评估制度 [2] - 东盟成员国绿色转型“三维分化”,发展能级差序化衍生治理困境,技术、制度、实践层面均存在矛盾 [3] - 机制碎片化制约协同治理效能,区域绿色治理体系面临“机制丛林”挑战,绿色项目核准流程多,跨境清洁能源走廊项目技术改造成本增加 [3] 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互补优势 - 形成“技术 - 资源 - 文化”三元耦合优势,技术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与东盟可再生能源潜力纵向互补,资源端东盟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结合,文化维度双方理念契合 [4] - 合作呈现“柔性适配”特征,技术转移精准适配,还延伸至绿色金融创新,为区域碳定价机制协同提供潜在突破口 [4] 构建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新范式的路径建议 - 标准协同需构建弹性化多层对接体系,设计三级标准框架,推动绿色供应链标准互认,建立跨境环境标准缓冲带,设立协调机构,开发转换工具 [5] - 技术合作应建立需求导向的本地化创新链,聚焦特色场景开发绿色技术包,设立联合创新中心,构建闭环体系 [5][6] - 金融支撑需创新风险分层的投融资工具组合,设计结构性产品,开发数字信贷快速通道,探索碳金融创新,推动碳汇资源与碳市场联动,开发碳信用产品 [6]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为绿色经济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金融时报· 2025-03-26 10:5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多措并举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举措,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为绿色经济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1] 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 富邦华一银行获首笔超1300万元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用于某烤烟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年减碳31200吨当量 [2]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申请上海试点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领域扩容获批,将17项子领域纳入试点,2024年发放资金5.94亿元、展期6.32亿元,支持新发放贷款20.4亿元,预计带动年减碳36.4万吨当量 [2]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按季开展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并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3]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12部门印发行动方案,明确绿色金融目标任务,建立协同机制,印发信贷政策指引,推动金融机构发布报告,牵头探索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3] 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服务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指导在沪银行丰富产品服务,鼓励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如建行上海分行“建碳贷”、上海农商银行“节水惠”贷款、邮储银行上海分行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4]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市相关部门印发转型金融目录,辖内多家银行落地转型金融贷款,截至2024年末发放约50亿元 [4]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支持金融机构探索“金融 + 碳评”服务,如上海银行“电碳惠企贷”、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反向保理落地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6000万元 [5][6] 满足各类非信贷金融需求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鼓励金融机构强化绿色债券投融资,支持绿色信托、租赁产品落地,2024年上海企业发行绿色债券35只,规模271.9亿元 [7] - 工行上海分行为全球第一大纸浆生产商发行承销国内市场首单纸浆行业绿色债券、全球首单南美发行人绿色熊猫债券 [7] -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全国首单“双挂钩”绿色结构性存款业务,中海信托设立新能源股权投资信托计划,长江金租支持企业部署新能源无人驾驶重载水平运输车及配套系统 [7]
绿色经济(01315) - 2025 - 中期财报
2024-12-24 17:02
收益与利润 - 公司期内收益约为1,439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5%[20] - 分部溢利由去年同期的约3,975,000港元增加至本期的约9,527,000港元[22] - 物業維修保養分部收益由去年同期的约322,615,000港元减少至本期的约195,309,000港元[25] - 供應鏈管理分部收益约为1,224,709,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2] - 改建及加建工程分部收益约为19,243,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4] - 公司毛利由去年同期的约17.9百万港元增加至本期的约29.1百万港元[30] - 公司期内每股盈利约为0.41港仙,去年同期为每股亏损约3.25港仙[31]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2.2百万港元,较上一中期期间的亏损12.1百万港元转为盈利14.3百万港元[56]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毛利增加约11.2百万港元,行政开支减少约6.9百万港元,但被融资成本及所得税增加约4.0百万港元所抵销[56]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1,439,486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518,615千港元有所下降[90]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为29,117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7,882千港元有所增加[90]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间溢利为2,168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亏损12,116千港元大幅改善[90]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收益总额为5,680千港元,非控股权益应占全面收益总额为-14千港元,合计5,666千港元[117]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盈利为0.41港仙,摊薄每股盈利为0.41港仙[117]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1,439,486千港元,同比增长[184] - 分部溢利为28,821千港元,其中供应链管理分部溢利为9,527千港元,楼宇建造及其他建造相关业务分部溢利为195千港元,改建、翻新、改善及室内装修工程分部亏损为6,682千港元,物業維修保養分部溢利为25,781千港元[18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除税前溢利为4,619千港元,同比增长[184]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期间溢利为2,182千港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亏损12,115千港元有显著改善[194] 财务状况 - 公司于2024年9月30日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约为183.5百万港元[47]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流动资产约为748.4百万港元,流动负债约为411.7百万港元,流动比率为1.82[71]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信贷融资额约为69.5百万港元,贸易融资额约为50百万美元,其中已动用信贷融资额约为12.2百万港元[50]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总计息贷款约为207.3百万港元,与2024年3月31日持平[72]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现金结余净额约为183.3百万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47.7百万港元大幅增加[72]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为27.4%,较2024年3月31日的30.5%有所下降[7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总额为6,989千港元,流动资产总额为748,395千港元,流动负债总额为411,722千港元,流动资产净额为336,673千港元[11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存货为72,421千港元,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330,981千港元,合约资产为141,395千港元,应收一名关联方款项为19,591千港元[11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313,889千港元,合约负债为72,681千港元,租赁负债为843千港元,应付关联方款项为11,499千港元[11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应收一名董事款项为530千港元,其他贷款为200千港元,即期税项负债为12,080千港元[11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1,05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1,196千港元略有下降[145] - 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5,039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829千港元大幅增加[145] - 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539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7,527千港元,显示出显著改善[145]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8,852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81,242千港元大幅增加[145]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251,000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6,267,000港元大幅减少[17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物業、廠房及設備为1,374千港元,商誉为320千港元,使用權資產为916千港元,透過損益按公平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为4,379千港元[11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合共聘用95名雇员,雇员薪酬总额约为25.1百万港元[108] 供股与融资 - 公司供股筹集所得款项总额约为27.67百万港元,净额约为25.97百万港元[46] - 公司于2024年2月21日建议按每持有两股已发行股份获发一股供股股份的基准,以每股0.161港元的价格发行最多224,999,972股新股份,筹集约36.23百万港元[69] - 公司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5.97百万港元,其中35%(约9.09百万港元)用于投资其他商机,65%(约16.88百万港元)用于一般行政开支及其他营运资金用途[87]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供股的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0.38百万港元,其中9.00百万港元用于投资其他商机,11.38百万港元用于一般行政开支及其他营运资金用途[88]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供股所得款项净额拟定用途中,投资其他商机已动用0.09百万港元,尚未动用9.00百万港元;一般行政开支及其他一般营运资金已动用5.5百万港元,尚未动用11.38百万港元,总计已动用5.59百万港元,尚未动用20.38百万港元[113] 收购与投资 - 公司收购事项的代价为87,000港元,已于2024年9月13日完成[45] - 公司计划建立一个基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港口混矿整合平台,目标成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核心供应链企业[64] - 公司计划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上市公司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64] - 公司于2024年9月11日签订协议,收购润鹏控股有限公司,目标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及贸易业务,目标附属公司主要从事贸易业务并开始涉足为多家钢铁厂提供铁矿石预处理及混合矿石加工服务[67] - 宏宗建筑有限公司以折让约2,776,000港元收购宏宗置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121] 合约与项目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改建、翻新、改善及室内装修工程分部已完成合约金额为103.679百万港元[54]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物業維修保養分部已完成合约金额为1,229.787百万港元[5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取得合约总价值为12,579千港元[81]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完成合约总价值为47,938千港元[83]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主要经营分部包括楼宇建造及其他建造相关业务和物業維修保養,分别贡献收益225千港元和195,309千港元[131][135] - 供應鏈管理分部收益为1,133,072千港元,占总收益的74.6%[158] - 改建、翻新、改善及室內裝修工程分部收益为60,520千港元,占总收益的4%[158] - 物業維修保養分部收益为322,615千港元,占总收益的21.2%[158] - 合約資產为141,395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194,090千港元有所减少[161] - 合約負債为72,681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41,030千港元有所增加[161] 股东权益与股本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总权益为135,912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104,236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保留盈利为80,446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78,264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非控股权益为4,035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4,059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已发行股本为6,219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4,500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股份溢價賬为24,253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345,649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購股權儲備为1,746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1,746千港元[143]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外匯交易儲備为65千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为-3,433千港元[143] 税务与应收款项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即期税项为2,451千港元,其中香港地区为2,387千港元,中国大陆为64千港元[192]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貿易應收款項为58,496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83,631千港元有所减少[199]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預付款項为153,035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89,873千港元大幅增加[199]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按金及其他應收款項为121,400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65,711千港元显著增加[199]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0至90日貿易應收款項为55,431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70,453千港元有所减少[200]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91至180日貿易應收款項为199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448千港元有所减少[200]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181至365日貿易應收款項为354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10,193千港元大幅减少[200]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超過365日貿易應收款項为562千港元,相比2024年3月31日的630千港元有所减少[200] 其他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物業、廠房及設備折舊为232千港元,使用權資產折舊为1,446千港元[193]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分包商的利息收入为1,438千港元,同比增长[189]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银行利息收入为2,996千港元,同比增长[189]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收入为464千港元,同比增长[189]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29,585,246股,同比增长42.1%[172]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租赁负债为317千港元,同比增长178.1%[16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贸易应付款项为103,807千港元,同比增长31.8%[179]
服务绿色经济 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证监会同意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注册
中国经济网· 2024-12-14 10:57
多晶硅期货和期权的推出 - 证监会同意广州期货交易所注册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旨在确保其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1] -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风险亟需管理工具 [1] 多晶硅行业的重要性与发展 -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材料,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2] -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560GW,光伏装机占比75%,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5500GW [2] - 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2] - 2014年-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从30万吨增长至159.7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0.42%,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中有147.1万吨来自中国,占比92.08% [2] - 2014年-2023年多晶硅在光伏领域的消费量从28万吨增加到153万吨,占比从90.3%增长到97.6%,半导体领域消费量基本维持在3万-4万吨,占比从9.7%下降到2.4% [2] 多晶硅价格波动与行业周期性 - 多晶硅行业周期性较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3] - 2018年多晶硅价格从15.62万元/吨持续下滑至2020年5月的5.84万元/吨,跌幅达62.6% [3] - 2020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从5.84万元/吨上涨至2022年的最高点30.6万元/吨,涨幅达到424% [3] - 2021年-2023年我国多晶硅价格年度振幅分别达到226.63%、63.49%、280.17% [3] 多晶硅期货的潜在影响 - 上市多晶硅期货有利于光伏产业降本增效,服务供应链安全,引导并规范产业链各板块合理布局 [3] - 多晶硅期货上市可以推动产融结合,与工业硅期货联动,助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 [3] - 多晶硅期货上市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去,保障能源"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 [3] 多晶硅期货与新质生产力 - 多晶硅期货上市有助于规范多晶硅质量标准,引导产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转型 [4] - 多晶硅期货将适用品牌交割制度,只有品质稳定、行业认可的品牌才能参与期货交割,有助于大幅提升多晶硅质量水平 [4] - 多晶硅期货将助力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保持稳定利润水平,进而使企业可以专注于技术革新,持续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 [4] 多晶硅期货合约设计 - 多晶硅期货交易单位设置为3吨/手,合约价值约35万元,基本处于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已上市品种的头部水平 [5] - 多晶硅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设置为5元/吨,每日价格上下波动幅度最大在9448元左右,每个交易日的价格波动有1889个点位 [5] - 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手,符合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的便利性 [6] - 多晶硅期货仓单的有效期设为6个月,主要考虑多晶硅包装质量的稳定性 [6] - 多晶硅期货合约月份设置为1-12月,符合多晶硅连续生产的特点 [7]
绿色经济(01315) - 2025 - 中期业绩
2024-11-29 21:00
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1,439,486千港元,同比下降5.2%[1] - 毛利为29,117千港元,同比增长62.8%[1] - 经营溢利为18,495千港元,去年同期为178千港元,同比增长102.9%[1] - 期间溢利为2,168千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2,116千港元,实现扭亏为盈[4] - 每股基本盈利为0.41港仙,去年同期为亏损3.25港仙[4] - 期间溢利为2,182千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2,115千港元大幅改善[51]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半年度收益为1,439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5%[82] - 公司毛利润由2023年同期的17.9百万港元增加至2024年同期的29.1百万港元,主要得益于供应链管理分部利润率上升及物业维修保养分部项目溢利增长[82]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2.2百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亏损12.1百万港元转亏为盈,主要归功于毛利增加11.2百万港元及行政开支减少6.9百万港元[83] 资产与负债 - 非流动资产为1,374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620千港元增长121.6%[6] - 流动资产为748,395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671,813千港元增长11.4%[6] - 流动负债为411,722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469,726千港元下降12.3%[6] - 资产净额为135,912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104,236千港元增长30.4%[9] - 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39,947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108,295千港元增长29.2%[11] - 合约资产为141,395千港元,较期初减少27.1%[41] - 合约负债为72,681千港元,较期初增加77.2%[41] - 贸易应收款项为58,496千港元,较期初减少30.1%[54] - 预付款项为153,035千港元,较期初增加70.3%[54] - 贸易应收款项在2024年9月30日为56,546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81,724千港元有所下降[56] - 贸易应付款项在2024年9月30日为103,807千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78,744千港元有所增加[61]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流动比率为1.82,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约183.5百万港元[102]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30.5%下降至2024年9月30日的27.4%[105] 分部业绩 - 公司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1,439,486千港元,其中供应链管理分部收益为1,224,709千港元[25] - 公司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税前溢利为4,619千港元,其中供应链管理分部溢利为9,527千港元[25] - 公司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1,518,615千港元,其中供应链管理分部收益为1,133,072千港元[28] - 公司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税前亏损为12,045千港元,其中供应链管理分部溢利为3,975千港元[28] - 公司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物业维修保养分部收益为195,309千港元,溢利为25,781千港元[25] - 公司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物业维修保养分部收益为322,615千港元,溢利为5,695千港元[28] - 供应链管理分部收益为1,224,709,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8%,分部溢利由3,975,000港元增加至9,527,000港元[85] - 楼宇建造分部收益为225,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大幅减少,分部溢利由2,388,000港元减少至195,000港元[86] - 改建及加建工程分部收益为19,243,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分部业绩由溢利3,905,000港元转为亏损6,682,000港元[89] - 物业维修保养分部收益为195,309,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但分部溢利由5,695,000港元增加至25,781,000港元[90] 市场与客户 - 香港市场收益为240,097千港元,占总收益的16.7%[35] - 中国市场(香港除外)收益为958,523千港元,占总收益的66.7%[35] - 外部客户总收益为1,198,620千港元,同比增长7.1%[36] 融资与投资 - 公司通过供股发行171,876,373股新股份,筹集约36,225,000港元[64] - 公司以87,000港元收购润鹏控股有限公司85%的股份,润鹏主要从事投资控股及贸易业务[65] - 润鹏及其附属公司在收购日期至报告期末期间产生收益17,472,000港元及亏损86,000港元[72] - 公司向关联方支付的利息开支在2024年9月30日为13,500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1,902千港元有所增加[74] - 公司与关联方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在2024年9月30日分别为102,124,000港元和105,000,000港元,利率为9.8%[75] - 公司通过供股发行171,876,373股新股份,筹集约27.67百万港元[101] - 公司已从不同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额及贸易融资额最多约69.5百万港元及50百万美元[103] 公司治理 - 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报酬在2024年9月30日未具体披露,但相关数据在报告中提及[78] - 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角色未区分,由周哲先生一人兼任[117] - 公司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负责审阅财务资料及风险管理[121] - 公司中期业绩公布及中期报告已刊载于公司网站及联交所网站[123] - 公司董事会包括五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23] 业务展望 - 公司计划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建立港口混矿整合平台,优化物流成本,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95] - 公司展望未来将继续探索业务多元发展,力争在2024年实现业务多元化[97] - 香港建造业2024年增长将放缓,私营市场需求下降及公共工程开支紧缩[98] 其他 - 公司自2024年4月1日起采纳了香港会计准则第12号(修订本),对递延税项资产及负债的确认进行了调整,但对财务状况表无重大影响[18] - 公司将物料贸易及运输服务业务合并为新的“供应链管理”分部,以更准确反映其战略性业务运作[21] - 公司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分配行政开支为14,199千港元,融资成本为13,876千港元[25] - 公司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分配行政开支为17,774千港元,融资成本为12,111千港元[28] - 融资成本总计13,876千港元,同比增长13.5%[45] - 所得税开支为2,451千港元,其中中国地区税项为64千港元[46]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Start Shinning Pte. Ltd.以87,000港元收购润鹏控股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99]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未完成合约的进度为1,333,466千港元[111]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雇员总数为95名,较2023年同期的202名减少53%[112] - 2024年中期期间雇员薪酬总额为25.1百万港元,较上一中期期间的40.3百万港元减少37.7%[112] - 公司未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与2023年同期相同[114]
绿色经济(01315)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07-29 16:43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财年总营业额为29.35亿港元,同比增长19.2%[35] - 2024财年毛利为850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1300万港元增长553.8%[35] - 2024财年经营溢利为4800万港元,相比2023财年经营亏损3600万港元实现扭亏为盈[36] - 2024财年持续经营业务每股基本盈利为4.89港仙,2023财年为每股基本亏损23.82港仙[37] - 公司2024年财政年度总营业额为2,935百万港元,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2,463百万港元增长19.2%[53] - 2024年财政年度毛利为85百万港元,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13百万港元增长553.8%[53] - 2024年财政年度经营溢利为48百万港元,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经营亏损36百万港元大幅改善[54] - 2024年财政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每股基本盈利为4.89港仙,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每股基本亏损23.82港仙显著改善[55] - 物料贸易分部2024年财政年度收益为2,168.0百万港元,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1,599.7百万港元增长35.5%[65] - 运输服务分部2024年财政年度收益为32.6百万港元,较2023年财政年度的2.2百万港元增长1,381.8%[66] - 公司2024年3月31日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150.0百万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127.3百万港元增长17.8%[68] - 公司2024年3月31日现金结余净额为47.7百万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25.2百万港元增长89.3%[69]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从2023年的31.1%降至2024年的30.5%[72] - 公司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亏损,未派发股息[172] - 公司可供股东分配的可分派储备为30,344,000港元[182] 业务风险与挑战 - 建筑相关业务面临利率上升和运营成本增加的挑战,但公司对长期前景保持乐观[39][40] - 公司计划通过运营成本控制和选择性拓展新机会来降低业务风险[40] - 公司建造工程面临劳工成本上升及招聘困难的风险,可能影响盈利能力[91] - 公司贸易分部面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及汇率波动的风险,可能影响经营业绩[96] - 公司运输服务分部面临航运业周期性风险,包括航区限制、压港滞留、恶劣气候等运输风险以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97] 资本运作与融资 - 公司通过配售1,499,999,000股普通股筹集了约22.5百万港元,净额为22.3百万港元,用于偿还未偿还债务及应计利息[73][74]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已动用12.6百万港元偿还债务,剩余9.7百万港元未动用[76] - 公司抵押了63,441千港元的资产作为银行融资及履约保证的担保[81] - 公司完成了股份合併、更改每手买卖单位、削减股份溢价及股本削减的资本重组[85] - 公司通过供股筹集约36.2百万港元,每股认购价为0.161港元,发行最多224,999,972股新股份[145] - 供股完成后,公司已发行股份数增加171,876,373股,扣除相关成本约1.7百万港元后,股本及股份溢价分别录得进账1.72百万港元及24.25百万港元[146] - Magic Choice Holdings Limited及宏宗建筑有限公司的贷款届满日期分别延长至2025年10月31日及2026年9月30日,年利率为13%[147] 股息政策 - 公司股息政策规定董事会可能向股东宣派股息,但不得超过董事会建议的金额,并需经股东大会批准[132] - 公司董事会通过可持续股息政策,致力于在符合股东期望与审慎资本管理之间保持平衡[143] - 公司董事会在考虑派付或宣派股息时将考虑集团的实际及预期财务表现、股东权益、保留盈利及可供分派储备等因素[134][135][136] - 公司董事会在考虑派付或宣派股息时还将考虑集团的贷方可能对派付股息实施的任何限制、预期营运资金需求及未来扩展计划[137][138] - 公司董事会在考虑派付或宣派股息时还将考虑整体经济状况及可能影响公司业务或财务表现的其他内部或外部因素[142] - 公司董事会在考虑派付或宣派股息时还将考虑法定及监管规限[139] - 公司董事会在考虑派付或宣派股息时还将考虑董事会认为适当的任何其他因素[142]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变动 - 朱小東先生於2019年9月2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並於2020年4月20日獲委任為風險管理委員會成員[156] - 王偉軍先生於2015年7月22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於2021年5月7日獲調任為審核委員會主席[157] - 王偉軍先生曾擔任首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現稱CWT International Limited)之獨立非執行董事[159] - 章晟曼先生於2023年2月28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薪酬委員會主席兼審核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成員[160] - 李小婷女士於2024年5月3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薪酬委員會、審核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成員[161] - 李小婷女士於銀行、風險管理及企業融資領域累積超過17年經驗[162] - 黃羅輝先生於2011年5月31日獲委任為董事,並於2011年12月19日調任為執行董事[164] 业务发展与战略 - 铁矿石贸易业务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人民币[44] - 建筑行业将采用新技术以改善工程管理和成本控制[39]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收购了韩国R-TECHO Co., Ltd. 6.85%的股份,总代价为741,500,000韩圜(约4.4百万港元)[88] - 公司物业维修保养分部在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已完成合約价值为1,147,322千港元[106] - 公司改建、翻新、改善及室内装修工程分部在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已取得合約价值为8,610千港元[106] - 公司楼宇建造分部在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未完成合約进度为1,368,825千港元[106] 员工与薪酬 - 公司雇员总数在2024年3月31日为189名,较2023年的211名有所减少[129] - 公司2024年财政年度的雇员薪酬总额为90.8百万港元,较2023年的87.0百万港元有所增加[129] - 公司董事及五名最高酬金人士的薪酬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註16及15(b)[195] 购股权计划 - 公司采纳了新的购股权计划(2021年计划),并于2021年10月7日生效[196] - 二零一一年计划于二零二一年十月七日终止,但已授出的购股权仍可行使[199] - 二零一一年计划项下可能发行的股份总数为6,664,556股,占已发行股份约1%[199] - 每名承授人需支付1.00港元作为获授购股权的代价[200] - 购股权要约必须在自要约日期起7日内接受[200] - 二零一一年计划旨在吸引和挽留最佳员工,促进公司业务成功发展[197] - 通过向合资格人士分发股权,将合资格人士利益与公司利益连成一线[198] 客户与供应商 - 公司五大客户占销售总额的80.68%,最大客户占37.98%[185] - 公司五大供应商占采购总额的36.29%,最大供应商占10.01%[185] 其他 - 公司慈善捐款为27,000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5,000港元[187] - 公司执行了股份合併、股本削減等股份重组措施[175][176][178] - 公司修订了组织章程大纲及细则,以符合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股东保障核心标准[87] - 公司履约保证金额为12,979,000港元(2023年:28,411,000港元),主要用于客户合約的担保[99] - 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及政策在综合财务报表附注6中列示,主要涉及外汇和利率风险的对冲策略[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