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通银行(601328)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债发行扩容 热度有望延续
中国证券报· 2025-08-12 05:05
政策效应与市场表现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科技创新债券支持政策推动市场快速扩容 自5月7日公告发布至8月11日 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684只 规模达8806亿元 较去年同期326只/3229 78亿元分别增长110%和173% [1] - 金融机构成为发行主力 在8806亿元总规模中占比35 42% 其中银行发行2383亿元 建设银行以300亿元规模居首 证券公司发行441 70亿元 招商证券以70亿元领先 [2] - 政策拓宽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 增强其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能力 包括债券 股权和基金投资 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2] 发行主体与结构特征 - 国有企业仍占主导但民企参与度提升 684只债券中中央企业197只 地方国企360只 民营企业94只 外资企业1只 民企发行规模842 40亿元 较去年同期的306 88亿元增长175% [3] - 发行期限结构多元化 平均期限3 65年 3年期占比36 60% 5年期占比25 44% 满足不同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 [3] - 票面利率均值降至1 98% 低于去年同期的2 34% 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3] 未来发展方向 - 专家预计科技创新债将进一步扩容 年内可能迎来更多供给 [3] - 需推动债券条款创新和增信措施优化 如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 支持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增信 提升投资者对民企科创债的认可度 [4] - 建议设计多样化含权条款 匹配科创企业风险收益特征 例如突破传统增信方式 构建政策兜底与市场风险共担的体系 [4]
交通银行收付管家(原消金管家)业务合作将在8月15日到期
金投网· 2025-08-11 11:12
业务合作变更 - 交通银行与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收付管家(原消金管家)业务合作将于2025年8月15日到期 [1] - 业务到期后,客户在收付管家业务项下的代扣将同步解除 [1] - 后续扣款将由合作方通过交通银行其他方式或合作方提供的其他方式办理 [1] 客户服务安排 - 客户如需了解后续扣款安排,需联系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或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 - 客户对收付管家业务有疑问可咨询客服热线 [1]
反内卷的浪潮下,银行消费贷现状如何?
36氪· 2025-08-11 10:53
国有银行消费贷业务 - 国有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大幅增加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在净息差收窄和房贷缩水背景下进行战略调整 [3] - 2024年六大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增量突破万亿大关2023-2024年合计增量超过1.8万亿其中交通银行连续两年同比增长85%以上工农建消费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规模 [4] - 农业银行2024年投放个人消费贷款5616亿元同比多投876亿元截至2025年3月17日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3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0亿元 [4] - 工商银行截至2月末累计投放个人消费贷款超1.7万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超100亿元 [5] - 国有银行凭借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贷领域保持两位数增幅挤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市场份额 [6] 城商行与农商行业务动态 - 江苏银行2024年个贷余额6748.04亿元为城商行中规模最大宁波银行个贷占总贷款比重最高达37.79% [7] - 南京银行个贷占比25.49%为城商行中最低杭州银行个贷规模最小2024年末为3058.4亿元 [9] - 北京银行个人消费贷增速由50%降至2.74%但信用卡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40%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同比增长11.39%较上年降低20多个百分点 [10] - 上海银行消费贷业务谨慎个人消费贷及信用卡规模连续两年负增长南京银行个人消费连续两年维持16%-17%增速信用卡规模2023年降35%后2024年猛增60% [10] - 郑州银行2023-2024年个人消费贷增速分别达75%和39%重庆银行增速由负转正超50%西安银行成都银行增速分别超30%和20% [10] - 农商行中青农商行连续两年消费贷增幅超37%瑞丰银行2024年增幅近30%张家港行由2023年增长35%转为2024年大降42% [10] 消费贷产品创新与竞争策略 - 哈尔滨银行推出最高500万元期限7年的"房抵消费贷"湖南银行推出最高500万元期限10年的"湘银房抵贷" [11] - 四川泸州农商银行大连农商银行推出房抵类大额消费贷款最高金额300万至500万元 [12] - 银行从"卷利率"转向"拼额度"抢占消费贷市场国家政策要求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14] - 消费贷审批快抵押门槛低风险权重最高75%低于公司贷款的100%资本占用更低 [16] - 部分银行如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主动压缩存量个贷投放负增长宁波银行发放增速显著放缓 [16] - 招商银行消费贷增速连续两年超30%郑州银行青农商行增速连续两年超35% [18] - 平安银行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2024年新发放同比增长73.3%渝农商行"渝快贷"余额两年同比增长60.2%和35.7%郑州银行"郑e贷"规模同比增长56.7% [18] 行业趋势与风险 - 消费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依赖风险定价能力提升和资产结构动态优化需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点 [19] - 银行越来越关注资产质量消费贷不良率上升时加强风控收缩规模部分银行调整策略 [16]
科创债3个月发行超8800亿元中小机构、民企加速进场
证券时报· 2025-08-11 01:41
科创债新政实施效果 - 科创债新政落地3个月新发规模达8831.59亿元(含拟发行金额),较上年同期2081.08亿元增长显著 [1] - 金融机构发行规模占比36%,其中银行发行2303亿元涉及32家银行,券商发行541亿元涉及38家机构 [2] - 发行主体从央国企向中小机构和民企下沉,民营企业发行94只债券 [3] 发行主体结构 - 中央国企发行203只,地方国企发行369只,合计占比81.7% [3] - 交行、建行等大型银行单家发行规模超百亿元,招商证券以120亿元居券商首位 [2] - 九江银行、成都农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及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开始参与发行 [2] 债券条款特征 - 平均票面利率1.9282%,AAA级科创债利率显著低于同等级非科创债 [3] - 76.23%新发债券期限在3年以上,其中12家发行15年期以上债券 [3] - 最低票面利率达0.01%,显示市场对优质科创债的追捧 [1] 市场发展趋势 - 华泰证券预计下半年科创债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1] - 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成为重要发行主体 [2] - 通过"科技板"渠道,部分民企债正回归发行市场 [1]
科创债3个月发行超8800亿元 中小机构、民企加速进场
证券时报· 2025-08-11 01:37
科创债新政实施效果 - 科创债新政落地3个月新发规模达8831.59亿元(含拟发行金额),较上年同期2081.08亿元增长324% [1] - 金融机构发行规模占比36%达3142.65亿元,其中银行发行2303亿元涉及32家银行 [2] - 证券公司发行541亿元,招商证券以120亿元居首,中信证券70亿元次之 [2] 发行主体结构变化 - 央国企发行203只,地方国企369只,民企94只,外资1只 [3] - 中小机构参与度提升,九江银行、成都农商行等区域金融机构加入发行 [2] - 民营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增信工具成功发行科创债 [2] 债券条款特征 - 平均票面利率1.9282%,AAA级科创债利率显著低于同等级非科创债 [3] - 76.23%新发债券期限超3年,其中12家发行15年期以上债券 [3] - 银行系发行主体中,交行、建行等8家银行单笔发行规模均超百亿元 [2] 市场发展趋势 - 华泰证券预测下半年科创债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1] - 政策支持下全市场公募形式新发700只科创债,较上年同期197只增长255% [1] - 股权投资机构中北京国资公司以50亿元发行规模领先 [2]
国债利息收税的连锁反应
华夏时报· 2025-08-09 13:47
税收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 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将征收增值税,此前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到期 [1] - 政策调整导致老券价值相对新券更高,推动债券市场近期上涨 [1] - 长期利率仍处于下行周期,国债市场短期投资价值因可替代资产增多而下降 [1] 保险资金配置转向 - 长期利率中枢下移导致传统债券投资收益难以覆盖保单利率承诺,险资面临"利差损"挑战 [1] - 险资转向配置高股息股票和高质量权益资产以对冲利差损风险 [1]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0年箱体震荡区间,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4.3%降至1.8% [2] - 2025年1月至5月险资至少8次举牌银行股,平安系独占6次,涉及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H股等 [2] 银行股表现及市场地位 - 银行股因高股息率成为险资稳定现金流来源,契合其"长久期、求稳健"需求 [2] - 农业银行8月6日收盘市值超越工商银行成为A股第一,工行、招行、中行均进入市值前七名 [3] - 2025年内银行股涨幅显著:浦发银行涨38%、农业银行涨30%、兴业银行涨25%、招行涨20%、工行涨17% [3] - 银行股涨幅远超同期上证指数8.4%和沪深300指数4.5%的涨幅 [4] 银行业务发展及风险化解 - 商业银行跨境业务和国际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农业银行境外营收占比从3.5%升至4%,国际结算量同比增长7.8% [4] - 地方政府债务逐渐化解,国有大行债务风险降低,增强对长线资金的吸引力 [4] - 银行股股价过高可能降低其配置价值,届时利率债或重新受青睐 [5]
一场银行大收缩,正在悄然发生
虎嗅APP· 2025-08-09 11:01
银行科技子公司发展现状 - 浦银金科2021年5月设立但直至2024年8月才正式开业,业务开展滞后[4][6] - 2022至2024年行业新增科技子公司数量锐减,每年仅1家且均为城农商行设立[4] - 兴业数金、中银金科等早期头部公司频传回归母行消息[5][18] 成立背景与初期愿景 - 2013年"棱镜门"事件推动国内去IOE化,加速银行自主技术布局[7] - 互联网金融公司(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竞争倒逼传统银行技术升级[8] - 初期目标为服务母行+技术输出创收,但十年后外部输出被验证为伪命题[9] 经营困境与财务表现 - 中银金科2024上半年净利润仅0.11亿元,较2020年0.14亿元下滑[18] - 金融壹账通2017-2023年累计亏损73.32亿元,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6.69亿元[18] - 建信金科2018-2020年累计亏损9亿元,2022-2024年净利润维持在0.02-0.31亿元微利水平[24] 商业模式缺陷 - 项目制服务导致边际成本难下降,如建信金科中标同业项目但盈利能力未提升[24] - 产品化转型失败,招银云创从金融云转向司库系统仍面临用友等ERP厂商竞争[25][26] - 第三方金融IT公司(如宇信科技、长亮科技)人效低,银行系子公司成本控制更弱[25][31] 政策与市场制约 - 2021年银保监会新规限制科技外包范围,子公司服务被纳入外包监管[26] - 2024年数据安全新规要求母子公司间建立数据防火墙,降低协同效率[27][28] - 金融云市场份额被阿里(73.9%平台份额)、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垄断[29] 体制性障碍 - 薪酬与编制受母行限制,缺乏股权激励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35] - 高管由母行委派且任期制,职业天花板明显[35] - 部分子公司沦为"二道贩子",承接母行需求后转包第三方[39] 战略收缩趋势 - 兴业数金放弃开放平台战略,聚焦母行数字化产品如"兴速贷"[20][21] - 浦银金科明确三大任务均围绕母行需求,完全剔除对外输出目标[10][11] - 行业整体从技术输出转向政务端(G端)、产业端(B端)场景化服务[30]
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新规征求意见——建立动态精准洗钱风险防控机制
经济日报· 2025-08-09 09:38
政策背景与目的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起草《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落实2024年1月施行的《反洗钱法》并迎接2024年底国际反洗钱评估 [1] - 新规强调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交易性质及风险状况动态调整措施 [1] - 政策制定与国际反洗钱标准接轨,关乎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 [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2007年《反洗钱法》实施后金融机构持续完善内控制度,但近年案例显示部分机构存在尽职调查有效性不足问题 [2] - 部分机构对客户风险采取"一刀切"措施或忽视业务存续期风险变化,导致资源错配和风险隐患 [2] - 新规通过差异化风险措施要求,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动态精准的风控机制,避免机械化操作 [2] 政策具体措施 - 金融机构需匹配风险状况开展尽职调查,低风险情形可简化流程,仅高风险情形需强化调查 [2][3] - 现金存取业务中,仅对洗钱高风险情形(如5万元以上)核查资金来源和用途,避免过度干预普通金融活动 [3] - 跨境汇款沿用国际规则:1000美元以上需传递真实汇款人信息,非新增要求但强化身份真实性 [3]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政策为金融机构提供操作指南,提升行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合规性 [3] - 通过精准风控机制减少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与社会稳定 [3]
落实贴息政策进行时:信贷服务创新+严防资金错配
中国经营报· 2025-08-09 02:52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2] - 政策战略意图是引导金融资源从传统过剩领域向消费服务等新动能领域转移,与经济转型升级方向高度契合[1][4] - 贴息政策是自3月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来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将强化信贷支撑完善消费支持[2] 银行响应与实施措施 - 六大国有银行积极落实贴息政策,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2][3] - 工商银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2] - 中国银行推动政策红利直达消费者和服务业主体[2] - 建设银行让消费市场参与方便捷获得政策红利[3] - 交通银行以数字化手段和创新产品支持消费[3] - 农业银行加大个人消费和服务业贷款投放力度,2025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超3100亿元[3][5] - 邮储银行发挥网点优势降低城乡居民消费信贷成本[3] 政策重点领域分析 - 选择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进行贴息体现精准施策思路[4] - 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降低信贷成本可直接刺激终端需求[4] - 服务业主体占市场主体90%以上,支持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5] - 政策从财政直补转向金融杠杆,以贴息撬动信贷放大资金效能[5] - 覆盖范围从商品消费扩展到服务生态,符合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需求[5] 银行创新产品与服务 - 交通银行创新"惠商贷"和"商圈惠贷"产品,降低融资门槛提升服务精准度[6] - 交通银行结合文旅产业需求打造"民宿贷"特色产品[6] - 农业银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场景布局,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5] - 部分银行推出大额消费贷产品,如房抵组合贷单客户额度最高达200万元[3] 政策实施建议与配套措施 - 建议优化"制度+技术+监管"三位一体防范体系[7] - 制度层面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机制 - 技术层面运用大数据实现资金流向实时监测 - 监管层面开展联合督查确保政策不偏离目标 - 建议深化场景融合创新,开发弹性支付产品完善二手商品流通融资服务[7] - 建议优化"政府+银行+保险"三方风险分担机制,试点消费券与信贷贴息叠加使用[8] - 建议短期通过ABS扩容盘活信贷存量,中期发展消费REITs引导长期资金入市[8]
国有大行定增再迎新进展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已完成缴款验资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1
国有大行增资进展 - 中国银行完成1650亿元A股定向增发 由财政部全额现金认购 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 - 交通银行完成1200亿元A股定向增发 发行141亿股 每股8.51元 认购方包括财政部和中国烟草总公司 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 - 建设银行定向增发申请已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尚需证监会注册 [2] - 邮储银行定向增发申请已获证监会注册批复 [2] 增资政策背景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 [1] - 财政部将现金认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全部新发行股份 并包揽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超90%新发行股份 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 [1] 增资影响分析 - 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助于银行满足监管要求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 [2] - 资本补充可提升信贷投放能力 发挥资本杠杆撬动作用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 - 增资定价符合监管规定 部分实现溢价发行 有利于平衡新老股东利益 提振银行股估值和市场信心 [3] - 资本补充为银行子公司股权投资储备弹药 提升稳健经营能力 [2] 行业定位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