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微科技(688690)
icon
搜索文档
纳微科技(688690) -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8-12 18:17
减持计划 - 减持计划实施前苏州纳卓持股14,250,000股,占总股本3.5288%;苏州纳研持股28,500,000股,占总股本7.0577%[2] - 苏州纳卓及苏州纳研计划2025年6月4日至9月3日减持不超7,192,800股,占总股本1.7812%[2] 减持情况 - 2025年6月4日至7月22日累计减持1,275,000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44.30%降至43.98%[3] - 2025年7月23日至7月31日累计减持4,211,715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43.98%降至42.94%[5] - 截至2025年8月12日累计减持6,753,736股,占总股本1.6725%,减持计划实施完毕[5] 减持结果 - 苏州纳卓减持3,398,146股,减持比例0.8415%,当前持股10,851,854股,占2.6873%[9] - 苏州纳研减持3,355,590股,减持比例0.8310%,当前持股25,144,410股,占6.2267%[10] 减持金额与价格 - 苏州纳卓减持总金额88,405,055.60元,减持价格区间23.08 - 28.89元/股[9] - 苏州纳研减持总金额87,379,415.61元,减持价格区间23.08 - 28.88元/股[10] 其他股东持股 - 江必旺持有64,716,235股,占16.0262%;深圳纳微科技有限公司持有71,406,992股,占17.6831%[8]
纳微科技:苏州纳卓等减持1.6725%
新浪财经· 2025-08-12 18:01
股东减持情况 - 苏州纳卓通过集中竞价减持201.31万股,大宗交易减持138.5万股,合计减持339.8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8415% [1] - 苏州纳研通过集中竞价减持202.06万股,大宗交易减持133.5万股,合计减持335.5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8310% [1] - 两股东合计减持675.3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6725%,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1]
2025年中国色谱介质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判: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45.97亿元,高性能介质将成竞争焦点,中国企业有望在部分领域实现全球突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2 09:19
行业定义及分类 - 色谱介质在工业纯化领域惯称为层析介质 分析色谱领域惯称为色谱填料 是色谱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 用于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等系统中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纯化和分析 [3] - 色谱介质按基质材料可分为硅胶基质 聚合物基质 琼脂糖基质 纤维素基质 按分离模式可分为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 疏水相互作用 亲和色谱 体积排阻 手性色谱 按粒径与压力范围可分为分析型 制备型 层析树脂 [3] 全球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色谱介质市场规模75.28亿美元 较2023年增加6.26亿美元 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81.57亿美元 [5] - 色谱技术凭借高效分离能力 温和操作条件及广泛应用领域 成为生物制药领域分离纯化首选方法 全球生物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抗体 疫苗 重组蛋白等下游生物药市场扩张及新药放量推动行业规模快速扩张 [5] 中国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色谱介质产量110.33万升 较2023年增加20.74万升 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132.32万升 [7] - 2024年中国色谱介质需求量191.94万升 较2023年增加31.24万升 市场规模128.86亿元 较2023年增加18.23亿元 预计2025年需求量将达224.42万升 市场规模将达145.97亿元 [9] - 生物制药市场规模保持强劲增势 带动下游分离纯化需求 生物药色谱介质行业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9]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硅胶 聚合物微球 功能化试剂等原材料 聚合反应釜 喷雾干燥机等生产设备 [11] - 行业中游为色谱介质生产制造 国产在制备级介质如50μm填料已实现替代 但高端介质仍依赖进口 [11] - 行业下游应用于生物制药 工业分离 科研与检测等领域 [11] 行业竞争格局 - 色谱介质市场长期被外资垄断 Cytiva ThermoFisher Tosoh等国际主流厂商在中国市场占据超过50%市场份额 国产化率相对较低 [13] - 国内企业与海外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纳微科技是较早布局的龙头企业 赛分科技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13] - 国内色谱介质企业数量增加 纳微科技 赛分科技等优秀企业成为国产替代主力军 [13] 代表企业:纳微科技 - 2024年纳微科技发生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的客户数量为792家 较2023年增加23家 [16][17] - 2024年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产量110526.86升 销量96616.95升 实现营业收入45058.28万元 营业成本8307.44万元 毛利率81% [17] - 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生物医药工艺 分析检测 平板显示 体外诊断四个行业 分为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 色谱分析仪器及配件 蛋白层析系统及配件等 [16] 代表企业:赛分科技 - 扬州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年产能达24760升 单批次产能达500升 是国内色谱介质行业具有大规模量产能力的少数企业之一 [19] - 2024年亲和层析填料产量3534.99升 销量2745.51升 离子交换填料产量5773.61升 销量5753.65升 硅胶基质填料产量2981.81千克 销量3165.75千克 [21] - 产品种类已超过100种 覆盖亲和层析填料 复合层析填料 离子交换填料 体积排阻填料 疏水填料 聚合物反相填料 硅胶基质反相填料 分析色谱媒介等 [21] 行业发展趋势 - 生物药需求驱动下 中国生物药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 行业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产化替代加速以及产品性能水平升级 [23] - 国产色谱填料企业已能够与国际品牌形成有效竞争 生物医药行业对国产化替代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23] - 医药行业对上游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高度重视 要求更高机械强度 更高化学稳定性 更高载量和使用寿命的高质量分离纯化产品 [24] - 色谱应用场景延伸至ADC 双抗 核酸 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 对色谱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高性能介质如mRNA纯化填料 连续层析树脂将成为竞争焦点 [24]
纳微科技发生2笔大宗交易 合计成交599.85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21:31
大宗交易情况 - 8月11日发生2笔大宗交易 合计成交量24.10万股 成交金额599.85万元 成交价格均为24.89元 较当日收盘价折价8.99% [2] - 近3个月累计发生8笔大宗交易 合计成交金额达5659.45万元 [2] - 两笔交易买方均为国海证券机构席位 卖方均为中信证券苏州分公司 [2] 二级市场表现 - 当日收盘价27.35元 上涨4.03% 日换手率2.02% 成交额2.23亿元 [2] - 近5日累计上涨1.86% 但资金呈净流出状态 净流出4540.05万元 [2]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87.27万元 [2] 融资交易数据 - 最新融资余额3.24亿元 近5日增加2927.05万元 增幅达9.95% [2]
2025年中国色谱柱行业政策、产业链、产销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研判:下游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国产色谱柱份额逐步提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8 09:36
行业定义及分类 - 色谱柱是用于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设备 由管状载体和涂覆在其表面的分离相组成[2] - 根据分离相性质可分为气相 液相 离子交换 尺寸排阻色谱 手性色谱等多种类型 常用包括毛细管和填充式色谱柱[2] - 基本原理是利用柱内充填物的化学性质或几何形态与待分离物质相互作用不同实现分离 具有高分离能力 良好选择性和广泛应用范围[4]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色谱柱市场规模31.69亿美元 较2023年增加2.28亿美元 预计2025年达33.96亿美元[1][6] - 2024年中国色谱柱产量26.5万根 较2023年增加5.26万根 需求量67.98万根 较2023年增加10.25万根 产业规模20.53亿元 较2023年增加2.95亿元[1][8] - 预计2025年中国色谱柱产量达31.49万根 需求量达75.98万根 产业规模达22.83亿元[1][8] - 国产色谱柱在环境监测 食品检测等成本敏感领域凭借性价比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应用 市场份额逐步提升[1][8]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涉及柱管 压帽 卡套 筛板 接头 螺丝等零部件 硅胶基质 聚合物基质 亲和填料等色谱填料 键合试剂与功能化材料及生产设备[10] - 行业中游为色谱柱研发及生产制造 核心成本和技术壁垒集中在填料 柱管及键合技术[10] - 行业下游应用于生物化学 食品分析 医药研究 环境分析 石油化工以及无机分析等多个领域 在生物医药 食品安全 环境监测和精细化工等行业有不可替代作用[6][10] 行业政策环境 - 2023年6月工信部等发布《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 要求提升测试分析仪器等高端仪器设备精度和可靠性水平[14] - 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5年部分国产仪器仪表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4] - 2023年9月发布《关于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提出在色谱仪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高端仪器仪表品牌[14] -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将色谱仪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目录[14] - 2024年5月工信部将液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等列为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方向[14] - 2024年7月工信部等九部门发布《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要求开发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析检测用高端仪器[14] 行业竞争格局 - 高端色谱柱产品依赖度较高 市场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15] - 国内涌现纳微科技 赛分科技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 但在产品质量 生产规模及生产技术等方面仍存在差距[15] - 主要外资企业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提供HPLC和UHPLC液相色谱柱 气相色谱柱 离子色谱柱等)和沃特世(提供HPLC UPLC UHPLC CPC SFC和SBC色谱柱)[16]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汉邦科技(专注色谱分离设备及系统研发制造) 华谱科仪(产品覆盖高效液相色谱仪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等) 纳微科技和赛分科技[16] 代表企业情况 - 纳微科技拥有单分散色谱填料精准制备技术 表面功能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产品涵盖硅胶正相 反相 HILIC 手性填料等多类色谱填料[18] - 2024年纳微科技推出3μm和1.8μm BioCore Glycan糖型分析色谱柱新产品 适用于治疗性蛋白N-糖谱分析[18] - 2024年纳微科技色谱分析仪器及配件营业收入15353.80万元 营业成本8011.07万元 毛利率47.82% 液相色谱柱及样品前处理产品营业收入7324.62万元 营业成本1815.11万元 毛利率75.22%[19] - 赛分科技主要产品为色谱层析介质 液相色谱柱 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分析色谱和工业纯化解决方案[21] - 2024年赛分科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专用色谱柱及分析级填料业务销售额2186.56万元 同比2023年增加75.22%[21] - 2024年赛分科技常规色谱柱产量5045根 销量4894根 生物分离色谱柱产量10992根 销量10032根[21] 行业发展趋势 - 色谱柱作为高效分离工具在科研 生产和品质控制等环节不可或缺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低流失与高惰性技术研发以满足复杂基质中痕量待测物分析需求[23] - 国产企业有望在填料和中端色谱柱领域进一步替代进口[23]
纳微科技:华泰证券、华夏基金等多家机构于8月5日调研我司
证券之星· 2025-08-06 19:09
公司战略与客户合作 - 公司执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通过高层互访与战略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行业资源并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 - 战略客户合作使公司能够集中资源优先响应产品研发、应用技术支持和安全库存需求,并深入客户研发管线,共同推进项目从临床研发走向商业化进程[2] - 2024年公司来自生物医药战略客户的销售额占比约50%,战略客户收入占比持续增加[2] 行业趋势与商业化动力 - 国产填料在客户新药项目中持续导入应用,国产替代趋势不断增强,已上市药物项目的商业化变更机会开始增加[3] - 国内集采政策落地导致药物销售价格下降,药企成本敏感度增加,国产填料凭借性价比优势可帮助药企大幅降低成本[3] -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药企更加关注供应链安全,主管部门政策也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增加国产填料应用机会[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22.39%[4] - 归母净利润2921.54万元,同比增长72.98%;扣非净利润2507.61万元,同比增长85.28%[4] - 毛利率72.77%,负债率15.46%[4] 机构评级与预测 - 最近90天内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买入评级2家,增持评级1家[5] - 多家机构给出盈利预测:2025年净利润预测区间1.34亿-2.88亿元,2026年预测区间1.86亿-3.76亿元,2027年预测区间2.42亿-2.90亿元[7] - 目标价预测区间24.00-45.40元[7] 资金流向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2158.04万元,融资余额增加[7] - 融券净流入21.95万元,融券余额增加[7]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色谱行业发展全景分析:大量的市场需求促使色谱技术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口替代趋势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6 09:33
色谱行业概述 - 色谱技术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利用溶质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差异实现分离,主要包括分析色谱技术和工业纯化技术两大类 [2] - 色谱柱是高效液相分离系统的核心环节,下游应用涵盖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及石油化工等领域 [1][5] - 生物制药是推动全球色谱柱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 [1][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色谱产业规模259.68亿元,其中色谱柱20.53亿元,色谱仪110.29亿元,色谱介质128.86亿元 [1][8] - 预计2025年中国色谱产业规模将达287.48亿元,色谱柱22.83亿元,色谱仪118.68亿元,色谱介质145.97亿元 [1][8] - 2024年全球色谱柱市场规模31.69亿美元,色谱介质75.28亿美元,预计2025年分别增至33.96亿美元和81.57亿美元 [5] 区域分布特征 - 2024年中国色谱产品需求区域占比:华东38.50%,华北12.63%,中南27.09%,西部17.01% [1][10] - 预计2025年区域占比变化:华东38.42%,华北17.07%,中南27.16%,西部17.07% [1][10] - 全球色谱柱消费市场集中在北美(37.27%)、欧洲和亚太地区 [5]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科学仪器自主化,从研发资金到市场准入提供全方位支持 [8] - 下游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及监管标准升级催生对高效色谱技术的需求 [8] - "绿色健康消费"观念普及推动植物提取物需求,促进色谱技术发展 [7] 行业竞争格局 - 医药行业增速放缓促使药企寻求本土优质产品替代进口,国产化趋势加强 [17] - 主要国际厂商包括赛默飞世尔、安捷伦、TOSOH、沃特世等 [19] - 国内代表性企业有纳微科技、赛分科技、汉邦科技等 [19] 技术发展历程 - 中国色谱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率先开展研究 [14] - 1963年北京分析仪器厂与化工研究院联合研制出中国首台商品化气相色谱仪SP-02 [14] 未来发展趋势 - 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催生新的色谱应用场景 [20] - 国内企业逐步具备生产一流层析介质能力,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20] - 色谱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展 [20]
纳微科技实控人方9天减持421.17万股 套现1.16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6:16
股东减持情况 - 股东苏州纳卓和苏州纳研于2025年7月23日至31日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211,715股 [1] - 减持期间公司股票加权均价为27.434元/股,减持总金额约为1.16亿元 [1] - 减持后苏州纳卓持股比例降至2.85%,苏州纳研持股比例降至6.38% [1] 股权结构变化 - 股东苏州纳卓、苏州纳研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由43.98%减少至42.94%,触及1%的整数倍变化 [1] - 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 [1] - 实际控制人江必旺和陈荣姬均为美国国籍 [2] 公司控制权影响 - 本次减持主体为员工持股平台 [2] - 江必旺通过苏州纳百控制苏州纳研和苏州纳卓(苏州纳百系两家企业的普通合伙人) [2] - 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2]
8家上市公司股票遭重要股东减持 纳微科技减持金额最高
第一财经· 2025-07-31 22:59
股东持股变动情况 - 7月31日6家上市公司获重要股东增持 南网储能获增持1385.90万股[1] - 南网储能股东增持金额达1.38亿元 为当日最高增持规模[1] - 8家上市公司遭股东减持 纳微科技被减持421.17万股[1] - 纳微科技股东减持金额达1.16亿元 为当日最高减持规模[1]
纳微科技(688690) -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的股东权益变动触及1%刻度的提示性公告
2025-07-31 17:32
股东减持 - 2025年7月23 - 31日苏州纳卓、苏州纳研累计减持4211715股[5] - 减持后二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43.98%降至42.94%[4][5][7] 股东持股情况 - 截止公告日苏州纳卓、纳研分别持股11506572、25756713股,占比2.85%、6.38%[5] - 江必旺、深圳纳微科技持股未变,分别占比16.03%、17.68%[5][7] 权益变动说明 - 减持系员工持股平台,部分主体不参与[8] - 不影响控股权及经营,为履行减持计划且未完毕[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