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习得性无助
icon
搜索文档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塞利格曼效应(让你接受平庸,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恶魔)
经济观察报· 2025-08-30 17:47
塞利格曼效应定义 -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 通过电网笼实验发现狗在长期无法逃脱后放弃挣扎 即使出口开放也不再尝试逃离[3] - 称为习得性无助 指个体在长期无法控制的困境中逐渐放弃行动 甚至在有希望时也不再尝试[3] 现实案例表现 - 一名20岁女孩被囚禁地下室7年 期间多次有机会逃脱但未呼救 因大脑已被驯服而不相信能逃离[1]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角色老布在监狱几十年后假释 因无法适应自由生活最终选择自杀[5][6][7] - 清朝末期民众在多次反抗失败后形成"宁做太平犬 不做乱世人"的消极心理 集体接受命运[12] - 苏联解体后许多俄罗斯老人怀念铁饭碗时代 不敢创业 因大脑被制度框死[13][14] 负面影响机制 - 让人失去判断和行动力 默认好事不会轮到自己 甚至看不见机会[8] - 阻断成长通道 因不愿尝试而无法激活能力 认为努力和改变是笑话[9] - 使人接受平庸并合理化失败 用"我不聪明"或"命不好"等自嘲给失败盖章[10][11] 应对方法 - 建立可控感 通过坚持每天早起10分钟或主动与人说话等微小行动告诉大脑并非无能为力[16] - 重新定义失败 将"你不行"改为"方法不对再试试" 改变叙述方式以改变情绪反应[16][17] - 换圈子和环境 脱离压抑否定环境 与正向积极人群接触以激发内在力量[18]
从厌学到复学|06 为什么越施压孩子越抗拒
经济观察报· 2025-08-26 07:28
文章核心观点 - 家长施压导致孩子拒学行为加剧 是大脑在压力下启动防御模式的结果 而非故意叛逆 [1] - 长期高压环境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导致大脑默认"我无论怎么做都没用"而放弃尝试 [2] - 解除大脑警报是关键 需要提供心理缓冲带替代惩罚施压 才能逐步恢复沟通与理解 [3] 神经生物学机制 - 大脑威胁检测系统由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构成 压力下杏仁核会触发警报键 [1] - 压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引发真实躯体反应如胃肠紊乱腹痛 [2] - 持续压力会抑制前额叶皮层功能 使孩子陷入情绪脑主导状态 失去理性思考能力 [2] 行为表现模式 - 大脑自动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 逃跑成为孩子最安全的选择 [1] - 拒学 躲房间 沉迷手机都是大脑为避开压力源制定的策略 [1] - 形成"学习=痛苦"的神经链接 看到课本就自动触发逃避反应 [3] 干预方法建议 - 需观察"什么让他感到害怕"而非追问"为什么不去上学" [3] - 提供心理缓冲带如允许先做10分钟喜欢的事再写作业 [3] - 每天留出15分钟吐槽时间释放情绪 给心灵松绑 [3]
送书丨AI时代,如何保留再次惊喜的能力?
创业邦· 2025-07-14 11:37
AI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应用 - AI彻底参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各个环节,取代传统的电话查分和纸质《招生指南》方式[3] - 考生通过AI高考通应用获得精确推荐,系统基于数百万人的历史轨迹推送"相似轨迹"大学生短视频[3] - 从依赖直觉和耳语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基于概率建模的精准决策[3][4] 技术奇迹的贬值现象 - OpenAI推出o3-pro标志着奇点从奇迹变为常态再到基础标配的演进过程[7] - 用户对AI工具的惊叹周期缩短,从初期的"万能幽灵"到后期的挑剔不足[7][8] - 人类情绪系统对技术跃迁的适应速度加快,导致奇迹感快速消失[10][11] 技术过度照顾的负面影响 - 智能家居和AI工具导致用户从生活参与者变为流程点击者,削弱自主行动力[14][16] - 职场中AI生成内容被评价为"完美但不像本人",体现个性化缺失[14] -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类比现代人被技术过度照顾后的动力丧失[13][14] 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构 - 电灯泡发明后人类首次晚睡,电视普及改变家庭交流模式为"沉默家庭"[18] - AI重组教育、就业、社交和艺术领域,改变"搜索-推荐"、"创造-微调"的行为模式[19] - 韩炳哲《倦怠社会》指出过度自由导致文明风格塌缩[19] 充裕时代的幸福感悖论 - 技术消灭延迟和稀缺,但"期待"作为幸福感核心形态被削弱[21][23] - 一键即达的娱乐方式(如倍速刷剧)导致快乐饱和且易遗忘[23] - 未来最昂贵的可能是"再次感到惊喜的能力"而非知识或算力[27][28]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 家用智能器、数字疗法、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将深度影响衣食住行[29] - 《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预测AI将带来便利与复杂困扰的双重影响[29]
深度了解自己|那些决定命运的“人生剧本”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8:14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心理学领域的核心信念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不涉及公司或行业分析。作为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需要明确该内容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不足,因此无法提取符合任务要求的行业或公司研究要点。 建议提供与上市公司、行业动态、财报数据或宏观经济相关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符合角色定位的专业分析。当前内容更适合心理学或心理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每个人都在教大学生做人,却不在意他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虎嗅· 2025-07-04 14:06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 高校心理咨询室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诉原因前三名为自我探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5] - 心理咨询师通过"20个我是谁"等专业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部分学生仅能完成社会自我和生理自我的基础描述[9][10] -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显示,12-18岁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但高等教育普及使该过程延迟至18-29岁的成年初显期[12][14] 大学生心理特征 - 普遍存在目标迷失现象,高考后失去人生坐标,面临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重大决策时产生强烈焦虑[17][28] - 情绪管理能力薄弱,对负面情绪存在认知偏差,51%基本情绪为负面情绪,但文化教育导致情绪压抑现象普遍[49][56] - 习得性无助现象显著,部分学生因长期挫败体验形成固定心理模式,需通过成功经验重建掌控感[21][25] 社交关系新趋势 - 2024年研究显示支持性人际关系可降低抑郁风险,但当代大学生普遍采用床帘等物理隔离方式保持社交距离[69][71] - "边界感"成为核心诉求,76%受访者反感情感/物质/身份越界行为,但过度克制导致真实社交连接困难[75][76] - 虚拟关系替代现实社交,90%学生不认同恋爱是大学必修课,乙女游戏等数字化情感产品使用率攀升[79][80] 心理干预方法论 - 采用荣格"自性化"理论,强调完整人格发展优于完美主义,帮助学生整合矛盾自我认知[43] -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读心术"等歪曲认知,实证显示主动社交尝试可改善人际关系质量[87] - 建立"过渡性空间"概念,50分钟咨询时长可有效构建刺激-回应缓冲带,提升问题应对能力[98][100]
推绳子:通缩是现代经济的“抑郁症”
36氪· 2025-07-03 07:22
通胀与通缩的治理机制 - 治理通胀的核心是"收水"即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 需注意节奏避免过度伤害企业[1] - 治理通缩难以通过简单"放水"实现 因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银行宁愿持有低息存款也不愿放贷[1] - 通缩环境下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例如贷款利率3%+通缩-1%=实际利率4%[2] - 通缩中企业和居民借贷意愿低迷 政府成为主要借贷和支出主体[3] 财政政策的作用 - 政府支出分为直接投资基建和直接向民众发钱两种形式[4] - 凯恩斯主义基建投资需具备乘数效应 否则可能加剧政府债务危机[5][6] - 直接向民众发钱能更有效刺激消费 如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和美国疫情补贴[7] - 消费补贴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问题 日本案例显示福利提升未改变储蓄习惯[7] 通缩的社会心理特征 - 通缩本质是社会信心危机 表现为消费延迟和企业投资保守[9][11] - 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 中产消费低迷[11][12] - 日本企业呈现"三不"特征:不盈利不破产不转型 大企业囤积现金[12] - 通缩具有自我强化特性 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社会心理[11] 历史通缩案例分析 - 美国镀金时代通缩源于金本位限制+生产力提升 属良性通缩[12][13] - 瑞士通缩由避险资金流入导致 通过负利率快速恢复[16] - 希腊通缩因欧元区货币约束 通过结构性改革历时5年走出危机[17] - 不同案例显示通缩成因各异 需针对性解决方案[18][19]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虎嗅APP· 2025-06-18 18:31
媒介语言演变 - 书面语与短视频语言存在本质差异:书面语注重逻辑链与结构完整,短视频语言追求情绪钩子与快速共鸣[1][5] - 短视频语言通过冲突-转折-上头的节奏重塑表达形式,压缩逻辑任务并强化情绪反应[8][9] - 书面语读者偏好铺垫-展开-升华的叙事,短视频观众需要临场感与即时情绪刺激[4][6][7] 表达方式对比 - 书面语案例:通过心理学理论、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构建完整论述框架[6] - 短视频案例:截取最具共情的因果片段,用情绪化语言包装(如"不是懒是不信努力有用")[10][14] - 书面语需定义-推演-反证,短视频需直接抛出结论吸引注意力(如习得性无助的两种表述)[10] 内容创作转型策略 - 逻辑隐藏技术:将复杂推演转化为单句情绪表达(如"怕选错是因童年被骂"替代五段分析)[13][14][15] - 可视化语言训练:用动作/场景替代抽象概念(如"调两份调料但一双筷子"表现孤独)[17][18] - 介质适配原则:保持逻辑内核但切换叙事张力,类似小说与剧本的差异[12][20] 行业趋势洞察 - 短视频语言是对人类注意力的重新编码,需在节奏中嵌入深度而非放弃深度[20] - 表达能力双重要求:清晰逻辑与直击人心的呈现能力成为稀缺资源[21] - 媒介更替驱动语言功能变革,简洁直接的情绪导向成为新标准[2][11]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
虎嗅· 2025-06-17 07:49
语言生命周期 - 语言功能随媒介平台更替发生改变,短视频语言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重塑表达形式[4] - 书面语追求结构完整与逻辑链,短视频语言侧重钩子设计和情绪点刺激[2][7] - 表达场域差异:书面语读者偏好铺垫-展开-升华,短视频观众倾向冲突-转折-上头[3] 表达形式对比 - 书面语构建世界观与价值观,短视频制造临场感与情绪唤起[6][7] - 案例对比:书面语解析"习得性无助"需理论推演,短视频直接转化为"不相信努力能改变现状"的共情表达[12][13] - 书面语需完整逻辑链(定义-推演-解决),短视频需前置结论吸引注意力[10][11] 短视频语言特征 - 逻辑任务压缩,核心功能转为快速完成抓人、共鸣、转场、留白[9] - 可视化语言优先:用动作、情景替代抽象概念(如"调两份调料但只有一双筷子"表现孤独)[22][24] - 情绪优先于说理,因果逻辑需潜伏在简短表达中(如"怕选错被骂"替代五段分析)[19][20] 媒介适应策略 - 从概念思维转向场景思维,用画面感强化传播效果[22][24] - 深度内容需通过节奏、情绪、场景编码,而非直接输出[25] - 书面语与短视频语言互补:前者奠定逻辑基础,后者优化呈现形式[26][27]
信“心”心理问答| 当学霸父亲遇上焦虑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6-16 09:13
家庭教育的困境分析 - 丈夫的"唯成绩论"源于其作为理科博士的成功经历,将学业成绩与人格价值直接挂钩,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4] - 孩子因反复遭受否定形成习得性无助,出现逃避行为并伴有轻度焦虑倾向 [4] - 母亲处于职场压力、教育分歧和心理消耗的多重夹击状态,缺乏支持系统 [5] 沟通改善策略 - 采用"三阶缓冲法":情绪隔离阶段用冷静回应争取时间,事实重构阶段展示孩子进步和研究数据(如耶鲁大学研究显示1%否定语言导致孩子创造力下降7%),方案共创阶段签订《家庭教育公约》 [7] - 非暴力沟通四步骤: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需求→提出具体请求 [10] - 引导丈夫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并分享成功案例 [10] 心理干预措施 - 为孩子建立安全环境,教授应对方法如深呼吸技巧,事后进行单独心理疏导 [9] - 通过每日记录3个积极发现、设置"家庭夸夸墙"强化正向反馈 [7][9] - 安排每周家庭活动(电影/手工/公园散步)缓解压力,增强家庭凝聚力 [9] 自我调节机制 - 设立每日1小时"充电时段"进行冥想/阅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亲友/妈妈群) [8] - 通过自由书写疗愈和每日记录"3件做好的事"提升自我价值感 [8] - 采用情绪隔离技术,用手机记录孩子情绪反应作为沟通证据 [7] 备选解决方案 - 若持续无效可考虑暂时分居创造冷静期,确保孩子处于低压力环境 [11] - 启动家校联合干预,引入学校心理老师形成支持三角 [11] - 通过共同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改变认知偏差 [10]
假装努力,比懒惰更可怕
虎嗅· 2025-06-09 14:15
发现生活中,有一种非常隐秘的疲惫。 不是彻底躺平,而是永远在"好像在努力": 每天盯着屏幕十个小时,却记不住真正完成了什么; 做计划、列清单、打卡学习,精致又自律,却始终没有真的进步; 朋友圈看起来很拼,熬夜、赶场、上进、焦虑一样不落,但只有自己知道,内心始终是空的。 这,就是假装努力。 它不是"懒",也不是"装",而是一种持续内耗却不敢停下的状态。 表面上看,我们好像一直在做点什么,但其实没有真正前进。 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假装努力"的漩涡?又该怎么走出来? 假装努力背后,是对无效感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 这个理论由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提出: 当个体多次经历"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的局面后,就会逐渐放弃尝试,并对改变现状失去信心。 学了很多知识,却总在逃避那个真正该面对的目标; 把时间填得很满,好像很忙,其实是在避免真实的挑战。 这种表面上的"拼命",其实是内心对无力感的缓冲带。 它让我们不至于彻底垮掉,但也永远到不了真正的成长。 你不是真的懒,只是太怕失败 很多人在假装努力时,常常会陷入自我厌弃的状态。 比如: 换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