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
搜索文档
进博会观察|欧葆庭中国区CEO柯烨明:中国养老机构竞争愈加激烈,国资正在大量进入
经济观察报· 2025-11-09 16:56
(原标题:进博会观察|欧葆庭中国区CEO柯烨明:中国养老机构竞争愈加激烈,国资正在大量进入)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举行期间,法国欧葆庭养老康复集团(下称"欧葆庭") 的管理层参加了进博会的多场配套论坛。在欧葆庭中国区CEO柯烨明看来,进博会是中外企业交流的一 个重要契机,欧葆庭可以在这里接触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中国深化改革和开放市场的承诺, 对跨国企业而言是定心丸。 欧葆庭成立于1989年,在全球20多个国家经营1000多家机构,10万多张床位。欧葆庭主要服务对象为高 龄、失能、认知症人群,目前在南京、上海有两家高端养老机构。2019年,欧葆庭首次参加进博会,此 后从未缺席过进博会。 柯烨明称:"过去十余年,中国养老服务市场为国际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展望未来,中国养老服务市 场对外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外资企业在养老领域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占总人 口的22.0%。在老龄化快速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正在吸引更多外资康养企业来华发展。今 年进博会上,许多外 ...
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央广网· 2025-10-18 21:22
乡村产业振兴 -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将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五六十万元提升至去年的640多万元[4] - 该村推进“三块地改革”盘活闲置资源,使村民资产性收入近50万元,并创造了130多个本地就业岗位[2] - 通过文化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水蜜桃精品礼盒售价达数百元,自酿米酒价格从每斤8元提升至最高68元[4] - 以山南头为试点吸引了17个文创项目落地,形成了包含精品民宿、私房菜馆和艺术空间的完整乡村业态链[4] - 截至今年10月,江苏省已建成228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795个薄弱村运维管护情况改善,40个片区建设取得进展[5]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江苏省拥有养老机构2200余家,提供床位近40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9%[10] - 全省组建了1.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优先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1176万,基本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10] - 全省18.2万特困老年人实现应养尽养,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年14738元[10] - 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立足54亩园林,其居家社区养老站点覆盖江宁街道3个片区,服务人数达2152人[10] - 养老服务观念正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队伍[9][10]
陕西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着力办好群众养老实事——在“家门口”建起温馨“港湾”
陕西日报· 2025-10-14 08:07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陕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887万,占总人口的22.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 - 调查显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1]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 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涵盖助餐、助医、助行、助急、助洁在内的“十助”服务 [3] - 服务站配备AI智能中医检测仪器,几分钟内可为老人提供健康数据报告和针对性建议 [2] - 服务站功能区齐全,包括日间休息区、康复训练区、助浴助洁区、心理疏导室等,老年餐厅可同时容纳50余人用餐 [2] - 陕西省已基本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和“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3] 农村养老模式创新 - 陕西省累计建设941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2%的行政村 [6] - 以东兴村为例,60岁以上老人每月花费100元即可享用营养早餐和午餐 [5] - 推广“邻里互助”“孝老食堂”等村民自治模式,鼓励乡贤捐赠、村民互助供餐 [6] - 通过“一院一策”模式,推动16家三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与幸福院结对帮扶 [6]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试点推行“五床联动”服务模式,将医疗领域的家庭病床、治疗病床、安宁疗护病床与养老领域的居家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有机联动 [8] - 该模式实现医养无缝衔接的服务闭环,老人可根据病情在家庭病床与医疗床位间转诊 [7][8] - 2024年出台《“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在13个县(区)先行先试 [8]
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经济日报· 2025-10-11 09:12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 基本建成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2]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2] 残疾人福利保障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1190万人和1648万人 [3] - "十四五"期间"两项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 [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4] -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补助资金11.6亿元 [4]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专项社会服务改善 - 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婚姻登记 [7] - 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有效补齐基层殡仪馆"空白点" [7] - 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7]
“十四五”时期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19.6%和21.3%
经济日报· 2025-10-11 07:16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1][2] - 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2]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1190万人和1648万人,“十四五”期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 [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 [4]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4] - 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在3个省份和4个地市启动试点 [4]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专项社会服务优化 -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 [7] - 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 [7] - 民政部网站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7] - 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7]
4945万人、71万条、16.87亿元……多维度立体“数”览这份兜底民生保障“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10 16:04
民生兜底保障 - 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 [4][7]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1][9] - 全面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9]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升至65.7% [1][20] - 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1] - 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1][17] 儿童福利与关爱服务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12] - “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202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福彩公益金支持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 [14] - 推动600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国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4.2万名、儿童主任58.3万名 [16] 专项社会服务与管理 - 婚姻登记全面实行“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 [5] - 开通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 [3] - 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86万个,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作用 [3]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陕西日报· 2025-10-07 08:20
社会救助体系创新 - 整合21个部门及单位的56个救助项目,实现“上门办”、“掌上办”、“一厅办”和定期回访,推动救助模式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2] - 年均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50亿元,惠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14类群体共645.92万人[2] - 建成覆盖178万低收入人口和529万关注对象的监测数据库,设置51项预警指标,贯通14个部门的48项信息数据,实现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1][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累计建成城市老年助餐点4929个、农村幸福院9419个,推进“邻里助餐点”建设以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5] - 构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养老床位24万张,完成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6] - 出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培训养老护理员17.6万人次,超过8000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 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 - 机构养育孤儿和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800元和1400元,散居孤儿标准位列西部省份第三[7] - 建设市、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09家,乡镇(街道)未保站1322家,村(社区)儿童之家2700个,形成五级保护工作格局[7] - 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40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2.1万名,有效维护困境儿童群体权益[7] 婚俗与殡葬改革 - 全省县(市、区)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宣扬“零彩礼”、“低彩礼”等婚俗文明新风尚[1][9] - 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29亿元,为62个殡仪馆更新设备,建设14个殡仪馆和2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支持10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9] 残疾人福利保障 - 年均下拨残疾人两项补贴12亿元,惠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107万人[9] - 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92%[9]
新闻1+1丨老年人口超500万,北京构建怎样的养老服务体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1 08:50
北京老龄化人口规模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常住老年人口达514万人 占常住人口比例23.5% [2] - 2024年老年人口较2023年增长19.2万人 过去五年保持年均1%的稳定增长 [2] - 预计2031年北京将正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2] 老年人口结构特征 - 城区老年人口占比高 大部分老年人集中居住于城区 [3] - 高龄化趋势持续加剧 80岁以上"老老人"群体达69万人 [5] - 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数量伴随高龄化不断增长 [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构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区级指导中心+街道综合体+社区驿站 [4] - 已建成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及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4] - 针对99%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 重点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4] 高龄群体专项服务措施 - 累计建设3.3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提供专业机构上门照护服务 [5] - 全市布局2666个助餐点 覆盖近90%城乡社区 [6] -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生协议 提供上门医疗包 [6] 养老服务需求特点 - 老年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包括床前照护、助餐及医疗三大刚需 [5][6] - 政府需兼顾兜底保障与多元需求回应 完善全体系服务 [3] - 高龄失能群体增加对养老服务供给形成严峻挑战 [3]
新闻1+1|老年人口超500万,来看北京的“养老答卷”
央视网· 2025-09-11 06:25
北京老年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 - 2024年底北京常住老年人口达514万 占常住人口23.5% [1] - 2024年老年人口较2023年增长19.2万人 首次突破500万 [3] - 过去五年常住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 预计2031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3] 北京老龄化结构性特征 - 城区老年人口占比高 大部分老年人集中在城区居住 [5] - 高龄化趋势持续加剧 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69万 [7][9] - 失能失智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对养老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5]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99%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2022年起重点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7] - 建立三级服务体系:区级指导中心+街道综合体+社区驿站 [7] - 已建成105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1500余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7] 高龄老人专项服务措施 - 建设3.3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提供专业机构上门照护服务 [9] - 全市布局2666个助餐点 覆盖近90%城乡社区 [9] -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高龄老人签订家庭医生协议 提供上门医疗包 [9]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围绕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陕西日报· 2025-07-30 07:57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全省建成养老机构944家 新建老年助餐点近5000个 4527家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助餐服务 过去一年为14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1] -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 "十四五"以来累计下达19.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1] - 养老床位数增长至24.08万张 增幅达36.82% 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0.5% 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73%行政村 [2] 医养结合服务推进 - 建立医养结合协调机制 推动建设546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连续两年为8.9万余名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 [2] - 医养结合机构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数量增至238家 全面开通医保住院及门诊结算业务 [3][4] - 在全国率先将老年健康促进五项行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 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 - 开展政府补贴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 2023年以来培训10.79万人次 [2] - 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2] - 支持职业院校形成产教融合合力 打造6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近3年在国际赛事获奖15项 [3] 文旅康养产业融合 - 重点推进8个文旅产业链群建设 以陕南三市 西安 铜川为重点发展生态康养特色产业群 [4] - 柞水县云山湖 山阳县天蓬山寨 留坝县等康养旅居项目成为老年人旅游消费重要目的地 [4] 资金支持与设施改造 - 省级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2023年达61% 2024年提升至64% [5] - 2023年以来实施适老化改造小区1321个 新增养老服务综合体84个 加装电梯和无障碍设施列入重点改造内容 [5] 行业监管与安全保障 - 将944家养老机构全部纳入消防监管范围 其中550家床位数超100张的机构作为重点监管对象 [4] - 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及养老服务条例相关规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