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体系
搜索文档
山西民政“十四五”交出暖心答卷:兜底保障有力 养老服务升级 社会治理增效
中国发展网· 2025-11-19 15:56
养老服务供给持续增加。省政府连续6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全省现有养老机构 1291家、日间照料设施9721个,较2020年分别增加29%和22%,建设老年助餐点4477个。在全国率先出 台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6.92万户,80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普惠性发放。 中国发展网讯 赵志斌 记者郭建军报道 11月19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 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专场。发布会围绕基本民生保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专项社会事务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山西民 政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扎牢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 别增长15.2%和33.1%,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40.7%和40.5%,困难残疾 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增长64%和118%。动态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员106.4万人、孤 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8万人 ...
“十四五”期间湖南累计临时救助281.98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9:08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 累计临时救助281.98万人次、流浪救助38.75万人次、医疗救助2779.28万人次、教育救助2945.21万人次、住房救助129.14万户次[1] - 城乡低保最低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740元每月和485元每月,增长48%和45.65%[1] - 散居和集中养育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200元每月和1700元每月,分别增长26.3%和25.9%[1] - 基本建成覆盖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76.78万人、特困人员37.97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19.38万户[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2024年以来新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36处14.17万平方米,出台60余项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制度[2] - 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756所、机构养老床位19.28万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由51.4%提高到74.5%[2] - 新增城乡养老设施4923个和7913个,城乡设施覆盖率提高到100%和64.4%,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6.5万户[2] - 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7万张、老年助餐点3615个,每天服务20多万老年人[2]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 基本建成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将0.7万名孤儿、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万名留守儿童、70万名流动儿童纳入保障范围,累计开展关爱保护活动12万场次[2] - "十四五"期间累计募集慈善款物约150亿元、慈善援助3000多万人次[2] - 未来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民政服务体系[3]
山东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125家
齐鲁晚报· 2025-11-08 00:33
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 针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认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老年助餐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文件 [1] - 基本建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132.5万人、特困人员34.8万人 [1] -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构建起覆盖县、乡、村、家庭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1] 民生兜底保障 - 在全国率先建立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投入保障资金970.5亿元,较"十三五"增长88.2% [2] - 构建救助政策主动告知、对象主动发现、信息主动公开的"三主动"工作机制 [2] - 高水平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28个部门77类救助数据资源,将186万低收入人口和840万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监测范围 [2] - 保障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2] 基本公共服务优化 -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4万处,稳步推进老年助餐 [2] - 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达1125家,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到76.4% [2] - 在全国首创婚姻登记全流程免费政策,每年为群众节省费用约1000万元 [2] - 全国首张"跨省通办"结婚证从济南市历下区发出,"十四五"以来累计办理跨区域结婚登记34.7万件 [2] 改革创新与试点 - 在全国民政系统率先出台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承接民政领域全国性改革试点24项,争取试点补助资金9.3亿元 [1][3] - 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3个试点省份,争取试点资金、发放消费券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3]
2021年以来,烟台市新纳入低保对象25887人
齐鲁晚报网· 2025-10-17 23:55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效 - 构建了包含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1] - 2021年以来全市新纳入低保对象25887人、特困人员10159人、低保边缘家庭15768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64人 [1] - 共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9586人次 [1] 救助标准动态调整与水平提升 - 2025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69元和872元,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2020年底的1.34:1缩小至1.23:1 [2] - 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低保标准1.4倍同步调整,分别为每人每月1497元和1221元 [2] - 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标准按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10、1/6、1/3执行 [2] 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与模式创新 - 出台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施“惠民生·暖民心主动帮办日”等活动 [2] - 扎实推进“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以项目化方式运作13个慈善项目 [2] - 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温情救助”模式 [2]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 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纳入低保、特困、低边范围人数占比达到8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 - 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 [2] 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提升 - 加强数据共享,实时对接20个部门的46类数据,定期查询96家银行、保险机构的金融资产信息 [3] - 建立“进入-拒止”双维度预警指标,实现风险早发现、处置快响应、流程可追踪、结果有反馈 [3]
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经济日报· 2025-10-11 09:12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 基本建成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2]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2] 残疾人福利保障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1190万人和1648万人 [3] - "十四五"期间"两项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 [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4] -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补助资金11.6亿元 [4]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专项社会服务改善 - 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婚姻登记 [7] - 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有效补齐基层殡仪馆"空白点" [7] - 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7]
“十四五”时期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19.6%和21.3%
经济日报· 2025-10-11 07:16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1][2] - 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2]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1190万人和1648万人,“十四五”期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 [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 [4]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4] - 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在3个省份和4个地市启动试点 [4]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专项社会服务优化 -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 [7] - 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 [7] - 民政部网站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7] - 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7]
民政部亮出“十四五”成绩单: 民生保障网更密实 养老服务迈新步伐
证券时报· 2025-10-11 06:10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 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初步建立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 [1]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1] - 社会救助法(草案)于今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儿童福利与残疾人保障 - 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 [1]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国平均标准较"十四五"初期分别提高31.9%和22.5% [3] - 国务院于今年7月出台《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作出制度性安排 [3] 养老服务发展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大幅提升至65.7% [1] - 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于今年7月启动试点,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补助资金11.6亿元,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已发放消费券36.51万张,核销金额1.82亿元,带动8600余家养老机构参与 [2] - 政策鼓励照护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将相关智能化服务和支持性器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 [3] 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 - 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86.5万个,其中科技类社会组织达2.4万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1.6万家,较2020年增长70%,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8525亿元,筹集公益金2566亿元 [2] - 32家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超1600亿元,慈善信托备案数从2020年的530单增至2570单,增长近4倍 [3]
“十四五”期间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得到加强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7
民生保障标准与覆盖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1] - 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1] - 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 [1] 社会救助体系效能提升 - 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并强化监测预警 [2] - 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 [2] - 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精准认定对象、分层管理、动态监测的闭环运行机制 [2] 养老服务供给与设施建设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 [3] - 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3] - 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 [3] 老龄工作与为老服务实事 -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 [2] - 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天服务300多万老年人 [3] - 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3] 政策方向与战略实施 - 基本建成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3]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银发经济发展壮大 [3] - 下一步将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 [2]
4945万人、71万条、16.87亿元……多维度立体“数”览这份兜底民生保障“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10 16:04
民生兜底保障 - 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 [4][7]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1][9] - 全面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9]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升至65.7% [1][20] - 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1] - 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1][17] 儿童福利与关爱服务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12] - “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202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福彩公益金支持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 [14] - 推动600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国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4.2万名、儿童主任58.3万名 [16] 专项社会服务与管理 - 婚姻登记全面实行“全国通办”,累计办理26.3万对 [5] - 开通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 [3] - 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86万个,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作用 [3]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陕西日报· 2025-10-07 08:20
社会救助体系创新 - 整合21个部门及单位的56个救助项目,实现“上门办”、“掌上办”、“一厅办”和定期回访,推动救助模式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2] - 年均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50亿元,惠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14类群体共645.92万人[2] - 建成覆盖178万低收入人口和529万关注对象的监测数据库,设置51项预警指标,贯通14个部门的48项信息数据,实现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1][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累计建成城市老年助餐点4929个、农村幸福院9419个,推进“邻里助餐点”建设以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5] - 构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养老床位24万张,完成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6] - 出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培训养老护理员17.6万人次,超过8000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 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 - 机构养育孤儿和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800元和1400元,散居孤儿标准位列西部省份第三[7] - 建设市、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09家,乡镇(街道)未保站1322家,村(社区)儿童之家2700个,形成五级保护工作格局[7] - 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40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2.1万名,有效维护困境儿童群体权益[7] 婚俗与殡葬改革 - 全省县(市、区)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宣扬“零彩礼”、“低彩礼”等婚俗文明新风尚[1][9] - 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29亿元,为62个殡仪馆更新设备,建设14个殡仪馆和2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支持10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9] 残疾人福利保障 - 年均下拨残疾人两项补贴12亿元,惠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107万人[9] - 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