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搜索文档
年轻人的一杯中药奶茶,带火中医经济
吴晓波频道· 2025-09-03 08:30
中医养生消费趋势 - 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3000余个增至2024年4.2万个 九年增长约13倍 [12][13] - 三伏贴销量在入伏前夕环比增长176% 上海广州深圳宁波杭州武汉为销量前列城市 [4] - 90后95后用户占比超50% 成为三伏贴养生主力人群 [7] - 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2023年创3天售20多万帖纪录 2024年新版24小时售115万帖 20-35岁年轻人消费占比超80% [8] - 小红书"中医养生"话题浏览量突破69亿 讨论量近2000万 [10] 中医服务与产业发展 - 连锁品牌固生堂2025年上半年总门诊人次274.7万同比增长15.3% 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41.6% [13] - 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从2017年54243个增至2023年92531个 接近翻倍 [13] - 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量超16亿人次 继2023年67.4%高增长后再度上涨 [13] - 超90%受访青年尝试过中医诊疗法 美团平台18-30岁中医养生消费人群占比达52% [14] 创新产品与市场扩张 - 中式养生饮市场规模2024-2028年复合增速超88% 预计2028年破百亿元 [16] - 元气森林"元气自在水"系列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16] - 盒马上半年推出近20款养生饮 通过自研或与同仁堂联名方式布局 [16] -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较十年前翻番 2022年交易额1900亿元 [23] - 2023年中成药行业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 中药行业整体规模预计2029年超2万亿元 [23] 中医文旅与科技融合 - 中医馆衍生文旅体验 方回春堂设文创店与义诊区 胡庆余堂推"三师合一"药膳馆 [18][20] - "十三五"期间各地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 参与辐射人数超1800万 [20] - 北京中医药文旅活动3天吸引游客2.7万人 磐安县2023年中医药旅游人次超100万 [20] - 中医AI供应商达1.26万家 头部企业售出超10万台中医AI一体机 [25] - AI中医服务商问止科技2024年7月二次递表港股 有望成"AI中医第一股" [25] 产业前景与驱动因素 - 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2025年有望超1.8万亿元 2030年预计达4.8-6.4万亿元 [28] - 84.4%人群存在健康困扰 超重肥胖心理压力睡眠问题为主要需求 [32] - 美国1970-2023年人均健康支出年均增7.4% 占GDP比重从6.74%升至17.7% [32] - 城镇富裕消费者2025年预计增加2.6%日常支出 重点流向健康与医疗服务 [36] - 国家政策推动中医馆社区覆盖率截至2025年2月达99.6% [38]
臀部才是人体的“湿气窝”!一个小动作排寒湿、清淤堵,一身轻松
洞见· 2025-08-16 20:35
产品核心卖点 - 采用老藤编织席面设计,自带凉感且透气不积汗,适合久坐人群 [21] - 内置艾绒内胆,通过会阴穴吸收药效调理全身,无需精准定位穴位 [26] - 可拆卸清洗设计,底部配有硅胶防滑颗粒,使用场景覆盖家居/办公/车载 [36][38] - 采用伏牛山三年陈艾,经临床验证具有逐湿寒、理气血功效 [58][59] 用户体验反馈 - 使用者反馈排便通畅度提升,裤腰变宽松显示排湿效果 [51][52] - 考研党表示连续使用8小时无不适,上班族反映缓解腰背疼痛 [66][68] - 高温环境下保持干爽,相比传统坐垫吸湿排汗性能提升75% [72][75] - 头发油腻问题改善,头皮清爽持续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 [61][62] 市场表现 - 前代冬季产品上架即售罄数千单,存在持续市场需求 [31] - 当前促销策略为29元/个,49元/2个,均价低于竞品40% [42][77] - 产品生命周期预计3-5年,性价比显著高于传统艾灸(200元/次) [14][42] 技术工艺 - 艾绒层采用缝制工艺避免结团,保证有效成分持续释放 [34] - 藤条编织结构含成千上万透气孔,形成空气流通系统 [70] - 传承50年藤匠工艺,结合现代人体工学设计 [64] 成分优势 - 使用《本草纲目》记载的伏牛山三年陈艾,纯阳特性显著 [58] - 艾绒色泽金黄无杂质,确保有效成分浓度 [54] - 通过会阴穴吸收实现药效全身传导,效率高于局部艾灸 [26][56]
中医四法 清凉锦囊(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2 06:57
中医药文化推广 - 来自葡萄牙、巴西、爱尔兰等21名学员在海南三亚中医院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2] - 新疆沙湾市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援疆医疗人才和中医人才参与[4] - 南宁市青秀区方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督脉灸等"冬病夏治"传统疗法[8] 中医防暑养生 - 中医专家建议今年闰六月暑热延长,需注意"暑湿"双重防护[8] - 中暑中医称为"中暍",治疗需清暑解表、益气养阴[9] - 晒伤中医称为"日晒疮",需清热养阴、滋养肌肤[9] - 建议避免正午至下午三点户外活动,选择早晚凉爽时段[9] - 推荐穿棉麻衣物,使用遮阳伞/帽,及时补涂防晒霜[10] - 饮食建议多喝白开水/淡盐水,食用西瓜/黄瓜/绿豆汤等清热食物[10] 中医饮食调理 - 暑热时节遵循"春夏养阳"原则,避免贪凉伤脾胃[11] - "三宜"原则:温茶代冷饮、当季温性果蔬、辛香调味[12] - "三忌"原则:忌大量冰饮、忌生食海鲜、忌空腹食寒凉蔬果[12][13] - 推荐陈皮普洱茶、姜枣茶、荔枝龙眼等温性食物[12] 中医运动建议 - 运动时间建议早晨6-8点或傍晚17-19点[14][15] - 推荐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15] -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疲惫为宜,时长30-40分钟[15] - 运动后推荐西洋参黄芪汤、紫苏叶生姜茶等调理饮品[16] 中医旅行保健 - 初到异地建议选择温和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17] - 可携带藿香正气散、保和丸等中成药防不适[17] - 腹胀可饮山楂麦芽茶,恶心呕吐可用生姜紫苏茶[17] - 推荐按揉足三里穴、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17]
三伏贴乱象追踪:“医院同款”仅为日用品
北京商报· 2025-08-07 07:42
网购三伏贴产品性质与宣传问题 - 网购平台销量超10万件的三伏贴产品实际属于日用品类别 仅执行企业标准而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国家标准[1][2] - 商家在商品页面突出中草药成分并标注"医院同款"字样 但产品外包装明确注明"不可替代药品或医疗器械使用"[2][7] - 客服人员采用模糊话术宣称产品"和医院差不多"并暗示"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 该表述被专业医生驳斥为纯属误导[1][2][3] 医用与日用三伏贴核心差异 - 医院三伏贴为院内自制制剂需凭处方领取 具有特定中药配方比例 药物浓度及透皮技术 并需由医师根据体质调整贴敷时间与穴位[3][7] - 日用品三伏贴执行以字母"Q"开头的企业标准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科学依据 未经过安全性验证与禁忌症管理[3][4] - 医用三伏贴明确禁忌人群包括皮肤创伤者 过敏体质者 急性发热患者 孕妇及糖尿病患者 而日用品说明书大多未完整标注这些信息[6] 行业监管与标准体系现状 - 艾草三伏贴类产品目前缺乏明确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 企业标准由生产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 要求低于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4] - 监管部门抽查主要关注包装标注与备案一致性 对产品实际成分是否符合宣称缺乏常态化深度抽检机制[8] - 电商平台跨区域销售特性增加监管难度 网络渠道成为监管盲区 部分产品甚至将普通胶布宣传为"医用三伏贴"[8]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影响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 "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 存在将"械字号"误认为药品或认为"有执行标准就安全有效"的认知误区[9] -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认知不足 通过"非遗传承" "医院同款"等虚假背书进行营销 每年三伏天后医院皮肤科均接诊因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的患者[7][9]
冬病夏治 浙江艾灸产品进入出口高峰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3:05
公司动态 - 嘉兴和诚保健用品有限公司近期出口一批3.4吨艾粒产品至东亚市场,产品通过海关检验检疫并符合出口要求 [1] - 公司总经理鲍晓宇亲自演示艾粒产品使用方式,强调其功效与艾条相当但更轻便实惠,适合现代人使用习惯 [1] - 公司受益于海关"绿色通道"政策,实现线上预约后半天内完成上门查验,检验检疫证书通过"云签发"当日获取 [1] - 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关注"冬病夏治"概念的海外客户,夏季为订单旺季,2025年上半年出口需求显著增长 [1] 行业趋势 - 中医文化在国际市场热度攀升,艾灸等特色产品出口带动产业发展并传播中医智慧 [2] - 2025年上半年嘉兴地区艾灸相关产品出口额达212万元,同比增长21.8% [2] - 东亚市场对艾草制品有特殊检验检疫要求,形成特定市场准入标准 [1] 政策支持 - 嘉兴海关为中医特色产品出口提供"一对一"政策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原材料溯源体系 [1] - 海关针对出口旺季开通"优先查验、优先出证"服务通道,保障应季产品及时出口 [1] - 海关持续优化监管服务,计划推出更多便利化举措支持中医文化产品出海 [2]
三伏贴市场乱象追踪:10万+销量仅为日用品 商家称“和医院差不多” 大夫反驳“纯属误导”
北京商报· 2025-08-07 00:56
网购三伏贴市场乱象 - 网购平台三伏贴销量动辄数万件,标榜"医院同款"但本质多为普通日用品,与医用三伏贴在成分、工艺、安全性及疗效上存在天壤之别 [1] -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和产品标识认知不足进行误导,客服声称"和医院差不多"但遭专业医生反驳"纯属误导" [1][5] - 淘宝平台"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销售的"艾草三伏贴"销量超10万件,属于日用品但宣称成分与医院配方相似,执行标准为企业标准Q/NJJJ016而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强制性标准 [3] 产品标准与监管问题 - 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要求通常低于国家或行业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以字母"Q"开头 [8] - 南阳玖灸久艾业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Q/NJJJ016标准,最早发布于2020年6月 [6] - 可孚医疗回应称艾草三伏贴类产品当前没有明确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属于河南地区特色传统中医产业,采用企业标准并经过第三方委托检测评估安全性 [7] 虚假宣传与误导行为 - 商家宣传"不可替代药品"却暗示疗效,采用模糊话术如"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和医院差不多" [3][5][8] - 商品页面突出中草药成分引导消费者联想医疗功效,将中医"冬病夏治"理论简化为"三伏天贴了就有效"的营销工具 [8] - "医院同款"和"非遗传承"成为常见虚假背书,但医院使用的三伏贴均为院内自制制剂需凭处方领取,与电商产品不同 [10] 产品安全与适用范围问题 - 医用三伏贴有明确禁用人群但市场产品说明书大多语焉不详,商家将判断责任推给消费者 [9] -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明确三伏贴仅限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特定人群,但市场宣传几乎涵盖全年龄段全病种 [8] - 部分商家销售的实际是胶布却强行蹭三伏贴概念,如抖音平台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售卖的"透气胶贴"宣传为"医用三伏贴"但备案用途仅为创面敷料固定 [12]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误认为"有执行标准的产品就安全有效" [14] - 商家利用认知误区将"企业标准"冒充"国家标准","医疗器械备案"包装成"医疗认证","物理刺激"混淆为"中药疗效" [14] - 每年三伏天后医院皮肤科接诊不少因使用劣质三伏贴导致皮肤过敏甚至灼伤的患者 [14]
三伏贴市场乱象追踪:10万+销量仅为日用品,商家称“和医院差不多”,大夫反驳“纯属误导”
北京商报· 2025-08-06 21:04
网购三伏贴产品性质与宣传问题 - 网购平台销量超10万件的三伏贴产品实际属于日用品类别 但标榜"医院同款"进行宣传[1][4] - 产品执行企业标准Q/NJJJ016 而非国家或行业对医疗器械或药品的强制性标准[4][8] - 商家客服声称产品效果"和医院差不多"并暗示"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 但专业医生指出这种说法纯属误导[6][7] 医用与日用三伏贴核心差异 - 医院三伏贴为院内自制制剂 需凭处方领取 其配方比例 药物浓度和透皮技术均有严格标准[7][12] - 日用品三伏贴缺乏科学依据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经过安全性验证和禁忌症管理流程[7][10] - 医用三伏贴明确限定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鼻炎等特定人群 而日用品宣传覆盖全年龄段全病种[10][12] 商家营销手法与监管漏洞 - 商家使用"医院同款"和"非遗传承"等虚假背书进行引流 但实际产品与医院制剂成分工艺完全不同[12][13] - 部分产品甚至为普通胶布 在宣传页面标注"医用三伏贴" 但备案用途仅为创面敷料固定[14] - 网络销售存在监管盲区 缺乏对产品实际成分与宣称相符性的常态化深度抽检机制[13] 消费者认知误区与行业现状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 误认为有执行标准即代表安全有效[15] - 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 要求低于国家或行业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8][10] - 艾草类产品属于河南地区传统中医产业 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9]
三伏贴乱象:从“妇科”到“风湿”都能治?本质竟是日用品
北京商报· 2025-08-06 20:52
网购三伏贴乱象 - 网购平台上销量动辄数万的三伏贴多为普通日用品而非医用产品,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不足进行误导[2] - 某购物平台"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销售的"艾草三伏贴"销量超10万件,实际为日用品但宣称与医院配方相似[4] - 商家客服声称产品"和医院差不多",但专业医生指出医院三伏贴在配方比例、药物浓度等方面与日用品存在天壤之别[6] 产品标准与监管问题 - 网购三伏贴执行的是企业标准Q/NJJJ016,而非国家或行业对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7] - 企业标准由南阳玖灸久艾业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最早发布于2020年6月[7] - 企业标准门槛低,要求通常低于国家或行业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9] 虚假宣传手法 - 商家使用"医院同款"作为虚假背书,但医院使用的三伏贴均为院内自制制剂,与电商产品不同[11] - "非遗传承"噱头被滥用,部分产品实为砭贴甚至"三无"产品[12] - 部分商家销售的实际上是胶布,却在商品名称上强行蹭三伏贴概念[13]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械字号"和"企标产品"的差异[15] - 部分消费者误认为"械字号就是药品"或"有执行标准的产品就安全有效"[15] - 每年三伏天后医院皮肤科都会接诊因使用劣质三伏贴导致皮肤过敏甚至灼伤的患者[15] 行业现状 - 艾草类产品属于河南地区特色产品,属于传统中医产业[8] - 网络销售渠道成为监管盲区,跨区域销售特性增加监管难度[12] - 产品宣传几乎涵盖全年龄段、全病种,无视中医"辨证施治"原则[9]
三伏贴的成分、备案与渠道三重迷
北京商报· 2025-08-06 00:36
核心观点 - 三伏贴市场存在严重的产品成分造假、备案信息欺诈和销售渠道混乱问题 商家利用医疗器械备案身份和中医概念包装非中药产品 通过虚假宣传和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 形成监管漏洞和市场乱象 [1][3][6][8][10] 产品成分问题 - 淘宝众知堂旗舰店销售的三伏贴实际为不含中药成分的穴位压力刺激贴 由球状体和医用胶布组成 却宣称具有"治病保健"功效 该产品已售超5万份 [3] - 产品备案信息显示为豫漯械备20180005号一类医疗器械 明确标注"不含有发挥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作用的成分" 仅通过外力起压力刺激作用 [3] - 专家指出三伏贴的核心功效依赖于中药成分与穴位的协同作用 单纯物理刺激无法达到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效果 [4] 备案与宣传违规 - 众知堂旗舰店在商品宣传中擅自添加"中医""治疗""预防缓解病症"等字眼 将备案信息中的"物理刺激"偷换为医疗功效 严重超出备案预期用途 [6] - 该类行为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关于产品标签标注的规定 同时涉嫌违反《广告法》第十六条禁止对医疗器械功效作断言保证的规定 [7]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违规企业处以广告费用1-3倍罚款 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 [7] 销售渠道混乱 - 非医疗机构如化妆品店、茶叶店违规销售三伏贴 茵倩化妆品旗舰店通过"非遗古法炮制"噱头宣传含中药成分且具有治疗效果 实际该店无中医服务资质 [10] - 抖音九芝堂茶叶旗舰店将械字号穴位压力刺激贴包装成三伏贴销售 客服声称"连续三年使用效果更好" 但产品实际不含中药成分 [11] - 国家规定三伏贴服务必须由医疗机构提供 操作人员需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经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 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此项服务 [9] 市场环境与监管 - 商家利用消费者养生焦虑和心理 通过低价和"医院同款"噱头推销无效产品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三伏贴不得包含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 [8] - 企业通过制定"Q"系列企业标准或持有械字号备案 使产品规避药品监管要求 与传统三伏贴本质差异巨大 [8] - 跨界销售店铺缺乏中医药专业资质 无法提供辨证指导 可能导致消费者健康风险 [11]
三伏贴市场乱象调查:成分、备案与渠道“三重迷雾”
北京商报· 2025-08-05 20:53
成分乱象 - 淘宝众知堂旗舰店销售的三伏贴由球状体和医用胶布组成,不含中药成分,却宣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已售超5万份 [4][6] - 产品实际为一类医疗器械"穴位压力刺激贴",备案明确标注"不含有发挥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作用的成分",但商家借"药监认证"标签误导消费者 [6] - 无中药成分的三伏贴利用消费者"想养生又图方便"心理,通过低价和"医院同款"噱头销售 [6] 备案欺诈 - 众知堂旗舰店擅自篡改产品预期用途,在宣传中添加"中医""治疗""预防缓解病症"等字眼,远超备案的"物理刺激"作用 [7][8] - 一类医疗器械宣称医疗效果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属于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 [8][9] - 企业未按备案内容标注产品适用范围,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 [9] 渠道失守 - 三伏贴销售突破行业边界,化妆品店、茶叶店等非医疗机构违规销售,店铺普遍不具备中医服务资质 [11][13] - 茵倩化妆品旗舰店将三伏贴作为主推产品,宣称含中药成分且能"治疗",利用"化妆品店"身份规避医药监管 [11][13] - 抖音九芝堂茶叶旗舰店将"穴位压力刺激贴"包装成三伏贴销售,客服含糊成分但强调"中医理论基础"和"调理作用" [13][14] 行业监管漏洞 -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三伏贴应符合药品管理法规,但市场上"械字号"产品仍以三伏贴名义销售 [10] - 非医疗机构开展三伏贴服务违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规定,但乱象持续存在 [11] - 跨界销售店铺无法提供专业辨证指导,消费者可能因"用错贴、贴错穴"引发健康问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