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研究型大学
icon
搜索文档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活动密集 包括香港青年实习计划覆盖金融科技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聚集180余名三地高校代表 世界青年论坛吸引400余名中外青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首设港澳区域赛有10所港澳高校47个项目参赛[1] - 2020年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 目标将大湾区打造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枢纽 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典范[1] - 5年来从学术合作到实践育人 从文化交流到人才共育 资源加速流动 人才活力迸发 大湾区教育协同蓝图愈发清晰 区域创新发展动能更显强劲[1] 大湾区大学建设与定位 - 教育部2025年6月19日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 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该区域汇聚华为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技资源[2] - 大湾区大学定位为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大学 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业工程等专业 2025年7月19日完成首届本科招生 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并满额投档[3] - 学校近300名教研人员中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工作经历 包括10位院士和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 采用"大学+大学""大学+科研机构""大学+龙头企业"模式匹配大湾区发展需求[3] 新型高校体系多元化发展 - 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 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4] - 合作大学如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探索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路径 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4] - 职业本科高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打破职业教育专科天花板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4] - 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每年安排双一流建设高校专项补助经费 在人才引进 科研立项 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4] 粤港澳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 - 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 联合南方医科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澳门科技大学等共建 汇聚三地环境 化学 生物与健康领域一流团队[6] - 实验室部署6个监测站点覆盖香港 澳门和广东多地 采集科研数据汇聚到广东工业大学终端[5][6] - 广东省已建成粤方牵头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 其中22家依托广东高校建立[7] - 华南理工大学在香港建设国际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实践"高校研发—湾区制造—港澳融资—国际市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7] 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创新 -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位于深圳南山区 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 聚焦学训创研功能[8] - 深港联合培养"电机工程"高级文凭项目实现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 学生第一年在香港 第二年在深圳 毕业后获两地学历文凭[8] - 园区已开展5个深港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澳门旅游大学成为首个入驻园区的澳门高校[8] - 园区创业园已孵化24期483个企业 每年新增约40个学生项目入驻孵化[9][1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等新专业 课程与国际一流培养体系接轨 培养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AI人才[10] - 中山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展"智能基座"产教融合项目 通过教室—实验室—企业三课堂贯通模式引导实践研究[10] - 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签署法学学科合作协议 建立学生交换机制 培养国际视野法律人才[10] - 广东省计划全面推行教授互聘 课程互修 学分互认 文凭互授 深化全过程创新链体制改革[10]
8所新型高校分数赶超985,背后什么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2025年高考招生中表现突出,录取分数线显著超过多所985高校甚至接近C9高校水平,反映出新兴高等教育机构正快速崛起并冲击传统高校格局 [1][3][4] - 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优质住宿条件、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及与城市产业深度结合的方式,形成"大学+城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直接带动所在城市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和人才集聚效应 [1][15][17] - 招生策略呈现"小而精"特征,2025年8校本科招生总计3147人,生源高度集中于高考大省(如河南、湖南)及本地优质高中,并通过校长亲自走访中学等方式精准吸引顶尖生源 [6][9][12][13] 招生表现 -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物理类投档分652分(位次3232),位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一,超过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名校,并在山东、浙江本科投档线位列"双一流"高校前列 [3] - 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投档分629分(位次10163),超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内蒙古投档分643分超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等C9高校 [3] - 福耀科技大学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位次857),最低分658分(位次5456),可冲击多数985高校热门专业 [4]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浙江最低录取分656分(位次8518),与浙江大学最低分仅差2分,位列省内高校第二 [6] 生源分布特征 - 招生范围差异显著:南方科技大学覆盖25省份,上海科技大学覆盖19省份,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仅面向本省招生 [9] - 河南、湖南、江西、内蒙古等高考大省成为核心生源池,因这些地区985高校稀缺且优质生源集中 [10][11][12] - 本地化特征突出:深圳理工大学广东生源占比57%(206/360),福耀科技大学福建生源占比34%(17/50),大湾区大学东莞生源占比18%(14/80) [12] 城市与大学协同效应 - 新型大学填补深圳、青岛、东莞、福州、宁波等城市的高等教育短板,其中深圳、东莞、宁波的外省籍就业毕业生占比分别达65%、63%、42%,显示强人才吸引力 [15] - 大学与产业集群紧密联动:如大湾区大学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企业相邻,形成"产学研"日常化协作模式 [19] - 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提供产业支撑,形成"城市培育大学,大学引领城市"的共生关系 [19] 办学模式与规模 - 2025年8校本科招生总数仅3147人,坚持"小而精"路线,其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博士招生130人超过本科招生74人,凸显研究型定位 [6][17] - 多地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从引进异地校区转向自主设立新型大学,如深圳同步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海洋大学等建设 [15]
“八小龙”分数线赶超985,这些城市要赢在起跑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7:17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表现 - 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本科生源规模首次突破1400人 报名人数达7.2万人 其中近2.9万名考生通过初审进入能力测试[4] -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次物理类投档分652分 位次3232 位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一 超过西安交通大学等985高校 在山东浙江投档线均位于双一流高校前列[5] - 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在广东投档分629分 位次10163 位居省内本土高校第二 超过中山大学等985高校 在内蒙古投档分643分 超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等C9名校[5] - 大湾区大学在广东投档分622分 与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持平 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位次857 最低分658分位次5456[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次招生最低分656分 位次8518 与浙江大学最低录取专业分数线仅差2分 位居浙江省内高校第二[7] - 2025年"八小龙"共招收本科生3147人 包括国际生和港澳台侨学生 总体规模较小[7] 招生地域分布特征 - 南方科技大学面向25个省份招生 上海科技大学面向19个省份 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分别面向5-8个省份招生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和大湾区大学仅面向本省招生[9][10] - 河南湖南江西内蒙古等中部省份生源频繁出现 因这些省份是高考大省且缺乏985高校 "上好学"需求强烈[12] - 新型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向本省招生 深圳理工大学广东招生206人占总招生360人的57% 福耀科技大学福建招生17人占总招生50人的34%[13] - 大学所在城市贡献显著生源 大湾区大学新生中东莞占14人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新生中宁波占26人[14] - 知名高中成为重要生源基地 深圳理工大学在深圳红岭中学录取11人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镇海中学录取17人[14] 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 - 新型研究型大学弥补了深圳青岛东莞福州宁波等城市的高等教育短板 这些城市过去缺乏一流高校[15] - 深圳已建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并筹建深圳海洋大学 东莞新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16][18] - 深圳本地就业本科生中65%为外省籍 东莞达63% 宁波达42% 显示强大人才吸引力[17] - 新型研究型大学采用本研贯通培养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74人 博士招生130余人[18] - 大湾区大学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及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学研协同[19] - 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 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产业支撑[19]
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TOP10高校
第一财经· 2025-08-21 16:33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高校分布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2] - 清华大学以58位候选人居首(中国科学院40人 中国工程院18人) 北京大学55位位列第二(中国科学院45人 中国工程院10人) 浙江大学39位排名第三[3] 高校候选人排名格局 - 前十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 - 清北占据前两名 "华东五校"(浙大/上交/复旦/南大/中科大)紧随其后 工科强校北航/华科/哈工大位列8-10名[3]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动态 - 西湖大学(汤雷翰/汪徐家/柴继杰)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蔡宗苇)等新型机构首次出现候选人[3] - 新型大学具有高起点/高投入/国际化特征 采用创新治理与科研组织模式 西湖大学由施一公领衔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引进11名院士[4] 院士选拔政策导向 - 中国科学院强调破除"四唯" 注重国家战略需求贡献与科研一线人员 中国工程院侧重关键领域/新兴学科/国家重大工程倾斜[4][5] - 候选人出现年轻化趋势 两位39岁教授(浙江大学刘一峰/苏州大学王殳凹)入选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4]
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TOP10高校,多人来自新型研究型大学
第一财经· 2025-08-21 15:39
高校院士候选人数量排名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数量前十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 - 清华大学以58位候选人居首(中国科学院40位、中国工程院18位),北京大学55位位列第二(中国科学院45位、中国工程院10位),浙江大学39位排名第三 [2] - 候选人统计包含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及研究院人员,同时挂名多个单位者分别计入各工作单位 [2]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动态 - 西湖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次出现院士候选人,例如西湖大学汤雷翰、汪徐家、柴继杰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蔡宗苇 [2] -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起点、高投入、国际化及创新治理模式特征,以科研为主要任务并跨越传统发展阶段 [2][3] - 西湖大学由施一公担任校长并汇聚陈十一、潘建伟等学者,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引进80名科研负责人含11名院士 [3] 院士增选政策导向 - 中国科学院增选强调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和道德操守为准绳,破除"四唯"倾向并注重国家战略需求平衡 [3] - 中国工程院增选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向关键领域、新兴学科及重大工程倾斜 [4] - 两院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最终通过外部专家评选和院士大会选举产生 [1] 候选人年龄结构与分布 - 出现两位39岁"85后"候选人:浙江大学刘一峰与苏州大学王殳凹 [3] - 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共639人,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共660人 [1] - 高校候选人集中分布于传统顶尖院校及工科优势院校,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逐步崭露 [2][3]
高考分数线赶超985,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5:3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八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校八小龙")最低投档分超过部分985高校 甚至接近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等顶尖名校[1] - 福耀科技大学首次招生在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全省857名)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分数线656分(与浙江大学仅差2分) 西湖大学在浙江录取多名680分以上考生[1] - 深圳理工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分数线超过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传统985院校[1] 高分数线驱动因素 - 招生规模"少而精":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仅招38人 对比中山大学2500人 小规模招生导致分数区间集中[1] - 专业设置前沿:聚焦新工科领域如智能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 福耀科技大学与一汽 赛力斯共建实验室 宁波东方理工与中芯国际深度合作[2] - 培养模式创新:深圳理工要求学生每年实验室时间超100天 大一接触6个领域实验室 福耀科技大学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学术导师+科研导师)[2] 行业影响与争议 - 新型大学尚未有毕业生 部分考生持观望态度 家长担忧非985/211学历认可度及企业办学资金持续性[2] - 培养定位差异:曹德旺提出"从工程师做起"的办学理念 这些院校致力于成为"工程师摇篮"[3] - 对高等教育生态产生鲶鱼效应 推动传统高校改革[2]
高考分数线赶超985,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4:18
核心观点 - 八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校八小龙)最低投档分数超过多所传统985高校 甚至直接挑战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等顶尖名校 反映高等教育格局出现新变化 [1][2] 招生表现 - 福耀科技大学首次招生即取得显著成绩 在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 对应全省排名857名 [1]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分数线达656分 与浙江大学仅差2分 [1] - 西湖大学在浙江录取多名680分以上考生 该分数在浙江大学具备多专业选择资格 [1] - 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的分数线均超越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 [1] 成功因素 - 采用少而精招生策略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仅通过普通高考招收38人 而中山大学招生规模达2500人 [2]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 包括智能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等新工科方向 [2] - 深度产业融合 福耀科技大学与一汽 赛力斯共建实验室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芯国际开展合作 [2] - 强化实践培养模式 深圳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年实验室时间超100天 大一即接触6个不同领域实验室 福耀科技大学为本科生配备学术与科研双导师 [2] 行业影响 - 新型大学通过产业协同与培养模式创新 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 对传统高等教育生态产生鲶鱼效应 [3] - 办学定位强调工程师培养导向 曹德旺提出"从工程师做起来"的培养理念 [3]
保研机会大增!全国366→400+
第一财经· 2025-08-04 11:44
推免资格高校扩容背景 - 2025年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扩容工作正式启动 这是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时隔8年再次启动推免资格高校增选工作 [3] - 截至8月3日已有28个省份的超60所高校获得所在省份新增推免资格高校拟推荐名单的公示 [4] - 目前全国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为366所 在本轮新增后将超过400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 [6] 新增推免高校情况 - 浙江省拟推荐4所高校新增推免资格 包括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西湖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4] - 河南省拟推荐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医药大学新增推免资格 [4] - 西湖大学是首个获得推免资格的民办研究型大学 [6] 推免资格对高校的意义 - 获得推免资格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认可 能提升学校吸引力 留住优质生源 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的衔接 [5] - 推免资格对学校的学术声望 吸引优质生源等都有很大意义 有利于增加学生选择 优化资源配置 [5] - 新型研究型大学如西湖大学起点高 师资力量雄厚 生源质量好 获得推免资格是水到渠成 [6] 推免资格申请条件 - 申请高校应教学质量优秀 招生工作秩序良好 办学行为规范 [4] - 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且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连续15年以上(体育 艺术院校连续6年) [4]
保研资格高校时隔8年扩容,28省份超60所学校获公示
第一财经· 2025-08-03 20:33
推免资格高校扩容背景 - 2025年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扩容工作启动 这是教育部自2017年以来时隔8年再次启动推免资格高校增选工作 [1] - 推免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即"保研" [1] - 截至8月3日 已有28个省份的超60所高校获得所在省份新增推免资格高校拟推荐名单公示 [1] - 申请推免资格的高校需满足教学质量优秀 招生规范 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连续15年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艺术体育类6年) [1] 各省新增推免高校情况 - 浙江省拟推荐4所高校新增推免资格 包括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西湖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1] - 河南省拟推荐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医药大学新增推免资格 [1] 推免资格对高校的意义 - 推免资格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认可 能提升学校吸引力 留住优质生源 促进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衔接 [2] - 推免资格对学校学术声望和吸引优质生源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2] -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对研究人才需求增加 推免资格高校数量相应增长 [2] 全国推免资格高校现状 - 目前全国具有推免资格高校366所 本轮新增后将超过400所 [3] - 新型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已具备推免资格 西湖大学为首个获得推免资格的民办研究型大学 [3] -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起点 投入大 高水平 国际化等特点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任务 [3] - 西湖大学今年首次面向浙江省外招生 同时拟获得推免资格 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高考风向变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 搅了985名校的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07:15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表现 - 202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的福耀科技大学录取50名新生 全部编号为FYUST20250001且含校长亲笔签名[1]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届招收70名本科生 通知书含校长亲笔签名及创校纪念牌[1] - 西湖大学在河南通过高考录取20名考生 最低分674分(全省1900位次) 重庆最低分669分(全省500位次)[2] - 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录取9人 最低分658分 最高分683分(全省857位次)[2] - 深圳理工大学内蒙古录取考生高考成绩672分 全省排名330位[4] 新型大学与传统名校竞争格局 -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物理类投档线652分 超过中山大学628分和华南理工大学622分[3] - 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投档线629分(超本科线193分) 招生计划同比增加71.7%[3]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投档线656分 仅比浙江大学低2分 比宁波大学高60分[6] - 西湖大学在浙江通过综合评价招收多名680分考生 该分数可达浙江大学多个专业录取线[5] 办学特色与培养模式 - 深圳理工大学实施"4+1"培养模式:每周4天课程学习+1天实验室科研实践 本科生年均实验室时间超100天[9][10] - 2024年5月升级为"4+3"模式 44名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4地研究所开展连续3天研学[10][11] - 福耀科技大学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 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科研实践"模块化培养[9][11] - 专业设置聚焦新工科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热门方向[7] 产教融合实践 - 福耀科技大学2024年4月/7月分别与中国一汽、赛力斯集团共建产教研联合实验室 获赠红旗H9和问界M9科研用车[12] - 中芯国际董事长2024年7月访问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提出期待"强强联合"[12] - 南方科技大学已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聚焦半导体产业链技术问题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12] - 国家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设立4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东莞研究院与大湾区大学开展联合培养[12][13] 办学规模与定位差异 - 新型大学普遍采用"小而精"模式:南科大2024年在广东仅招38人 对比中山大学在本省招2500人[7] - 康复大学因医学类专业特殊性 在山东录取位次仅62947名 远低于山东大学[7] - 深圳理工大学目标培养50%以上创新型人才、5%-10%创业型人才及相当比例工程型人才[13] - 福耀科技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实际工程师水平方可获得毕业证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