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

搜索文档
今日快评丨“北大取消绩点”为何引发关注
河南日报· 2025-07-28 07:29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起全面取消绩点制 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 不再设置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1] - 改革旨在破除"唯绩点论"导向 解决学生为刷分选简单课程 机械应试而忽视知识理解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1] - 新评价体系取消绩点换算 消除学生跨学科选课的顾虑 建立容错探索机制以激发创新思维 [2] 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转型 - 教师将转向多元化教学方法 包括项目式学习 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强化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 [2] - 取消指导性优秀率指标使教师能更客观评价学习成果 保障评价真实性与有效性 [2] - 等级制评定弱化分数竞争 促使学生根据兴趣选课 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高校改革示范效应 -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已陆续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 形成破除绩点垄断的改革趋势 [3] - 北大作为教育龙头院校 其改革为全国高校提供经验借鉴 可能推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系统性变革 [3] - 改革响应"双一流"建设需求 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拔尖人才 [3]
多所高校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松绑” 释放积极信号
北京青年报· 2025-06-27 06:49
高校转专业政策松绑 - 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相对宽松 普遍实行"转出不设限"或"多次申请机会"政策 部分院校允许跨学科转专业 [1] - 31个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后 多所高校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限制 释放积极信号 [1] 政策调整的积极意义 - 尊重学生兴趣意愿 解决因高考志愿填报不当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将专业选择权交还学生 [1] - 顺应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趋势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允许医学院与本部专业互转 打破学科壁垒 [2] - 推动高校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2] 政策实施面临的挑战 - 热门专业可能面临教学资源不足 冷门专业可能生源减少 需建立资源匹配机制 [3] - 部分高校已采取应对措施 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科研院所资源保障冷门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通过招生录取专业保障减少转专业需求 [3] 政策优化方向 - 需设置必要考核门槛 整体把控学生数量 防范盲目转专业现象 [3] - 学生应结合职业规划、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理性选择 充分了解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 [3] 政策总体评价 - 转专业政策松绑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有益探索 为学生提供试错与修正机会 需在实施中持续优化完善 [4]
一财社论:第四代大学崛起,问题导向激活鲇鱼效应
第一财经· 2025-06-11 21:38
高等教育改革现状 - 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产学研脱节问题,大学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兼容度低[1] - 教育部近期拟同意设置10所本科高校,包括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2] - 近年来涌现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多元背景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同时传统名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也在推进新工科布局和院系重组[2] 改革方向与政策支持 - 高教改革主要聚焦四大方向:新型研究型大学、企业办大学、新工科、职业技术大学[2] - 2024年中共中央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3] - 中国每年工科毕业生占全球1/3以上,但创新型跨学科人才仍稀缺,催生新工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需求[4] 产教融合痛点与人才培养 - 智能化时代产教融合需重构大学教育体系,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4] - 职业教育本科化趋势虽提升吸引力,但可能弱化其应用属性[4] - 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应是学生专业审美能力与明辨是非能力,而非单纯就业率或科研成果[5] 学科布局与差异化竞争 - 需警惕高校在新工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同质化扎堆现象[5] - 基础性研究在智能化时代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碳基生物区别于AI的核心优势[6] - 高校应遵循木桶理论,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路径,传统名校需强化长板而非盲目跟风[6]
专业大洗牌:高校教师,批量流失“铁饭碗”
虎嗅· 2025-05-16 12:06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概况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 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 停招专业点2220个 撤销专业点1428个 [1] - 2024年撤销1670个本科专业布点 同时新增1673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 调整力度空前 [5] - 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3] 专业调整方向 新兴专业崛起 - 低空技术与工程 智能分子工程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快速获批 响应无人机 飞行汽车等产业爆发式增长 [13] - 人工智能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成为高校争相布局焦点 [14] 传统专业退出 - 土木工程专业因房地产行业下行 基建增速放缓导致需求锐减 全国撤销数目激增 [12]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培养方向模糊 就业率低迷 全国百余个专业点被撤销 [12] - 小语种 服装设计等专业因人才需求精细化 传统制造业转型而大规模撤销 [13] 高校具体调整案例 - 山东大学撤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业设计 书法学 包装工程等10个专业 [7] - 四川大学撤销音乐学 保险学 工业设计等31个专业 [7] - 西北大学将汉语言 金融工程等传统学科移出招生名单 [7] 专业调整驱动因素 - 产业升级倒逼人才需求转型 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强国"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收缩 [12] -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部分专业因培养方向模糊 就业率低迷被淘汰 [12] - 高校资源错配 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 却因师资 设备 资金不足导致"名不副实" [13] - 国家战略顶层设计 教育部要求增设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13] 教师安置措施 - 分流至相近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但需要教师快速更新知识结构 [19] - 转教公共基础课 如思想政治 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等 [21] - 转岗至教务处 图书馆或实验室等行政岗位 [22] - 进修培训 提供国内外高校 企事业单位访学实践 跟班学习等机会 [24] 教师职业发展建议 - 教师需打破"铁饭碗"思维 定期评估所在专业发展前景 [25] - 培养跨学科能力 技术创新力 行业洞察力等核心竞争力 [26] - 高校应避免"一刀切"分流 根据教师年龄 专长和意愿提供多元选择 [25]
日本2025年应届生平均起薪创历史新高,“确保人才”成企业首要考量【附高等教育行业现状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5-05 10:39
日本企业应届生薪酬调整 - 2026届毕业生招聘中提供30万日元以上起薪的企业达131家 较2024年度的58家增长一倍以上 [2] - 2026年度企业平均起薪达25 422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 3011万元) 同比增长4 9%创历史峰值 [2] - 83 4%的受访企业将"确保人才竞争力"列为提薪首要考量 反映就业市场结构性人才短缺 [2] - 57 2%的企业因"通货膨胀"调整薪酬 50 8%的企业实施应届生与在职员工薪酬联动机制 [3]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战略 - 全球顶尖高校通过优化学科布局 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循环 [3] -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达2738所 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 高职院校1468所 [4] -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 重点建设研究型大学 加强关键学科人才培养 [6] - 清华大学专家强调需以创新链引领人才链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9] 产业转型与人才需求 - 高端制造业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构成我国产业转型的"三驾马车" [4] - 高等教育需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支撑前沿领域复合型人才供给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