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

搜索文档
天津水务部门多措并举改善中心城区水环境
央广网· 2025-09-08 08:10
水务管理措施 - 联合调度海河二道闸、海河闸、海河口泵站等泵站闸群实现水体循环并保持最佳景观水位 [1] - 调度沿河泵站及二级河道联通闸加大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水体循环力度 [1] - 布设曝气喷泉146台套并铺设生态浮床、浮岛2.5万平方米以提升水生态及景观效果 [1] 河道保洁运维 - 每日投入16艘保洁船只、32名保洁人员及6名岸边打捞人员对海河进行全覆盖巡查 [1] - 通过船只打捞、围网打捞、捡拾清扫方式清理水面及堤岸垃圾漂浮物 [1] - 实施垃圾杂物随清随运机制保障水体景观效果 [1] 汛期动态管理 - 持续关注天津市及上游地区雨水情变化动态调整调度排沥措施 [1] - 在确保汛末防汛安全前提下同步改善中心城区河道水质 [1] - 通过涵养水生态兼顾水景观原则维护城市水环境 [1]
我省召开新沟河河长会议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第十一次调度会
新华日报· 2025-09-06 07:08
太湖综合治理战略 - 采用系统思维与底线思维 以片区攻坚战和河流歼灭战为治理特点 [1] - 新沟河作为长江与太湖连接通道 沿线产业发达且污染类型复杂 具有流域治理典型性 [1] - 将工业源涉磷企业管控 生活源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 农业源农田退水直排控制作为核心治理方向 [1] 河湖长责任机制 - 要求各级河湖长履行巡河巡查 问题发现与责任落实的履职要求 [1] - 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列为首要任务 通过多源污染控制减少区域污染负荷 [1] - 依托河湖长制度优势 在治理思路深化 系统谋划和调水机制优化方面推进"十五五"太湖治理 [1]
武汉控股: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1.08%
中证网· 2025-08-29 11:2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亿元 同比增长14.76% [1] - 扣非净利润7427.58万元 同比增长21.08% [1] - 污水处理业务收入10.06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664.35万元 [1] - 水务工程收入9.1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2.6亿元 [1] - 自来水业务收入8320.04万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289.89万元 [2] 业务运营 - 总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达341.61万吨/日 同比增加0.61万吨/日 [1] - 各污水处理厂共处理结算污水53081万吨 [1] - 售水代销价格由0.55元/吨上调至0.60元/吨 [2] - 隧道运营板块中标海湾隧道运维项目 合同金额6307.33万元 服务期三年 [2] 战略发展 - 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污水处理/水务工程/自来水生产/隧道运营齐头并进 [1] - 水务工程板块加速向水生态环境技术建设转型 新签盘龙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等重点工程 [1] - 宗关/白鹤嘴水厂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运维强化保障供水稳定 [2] - 未来将聚焦厂网一体化与智慧水务建设 依托科技创新与管理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 行业机遇 - 水务环保行业迎来美丽中国建设/水环境治理/城市更新等战略发展机遇 [2]
武汉控股:启动“水环境智创空间”建设
中证网· 2025-08-26 15:18
项目概况 - 武汉控股在黄陂区后湖流域启动"水环境智创空间"建设 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科创基地 为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1] - 项目选址黄陂区空港新城企业总部产业园 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 预计2026年底全面投运[1] - 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聚焦智能装备集成与中试平台 二期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三期打造水环境治理产业基金 形成"空间+基金+服务"孵化体系[3] 投资规模 - 武汉市城投集团与黄陂区计划共同投入近百亿元推进流域治理 采用"厂网河湖一体化"模式[1] - 预计到2030年园区将聚集水环境治理企业超50家 年产值突破30亿元 带动区域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3] 技术应用 - 园区一期已引入无人机巡航系统、管道机器人、星天地水一体化AI监测技术等智能装备 构建"空—天—地—水"立体感知网络[1] - 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每15分钟生成一次水质热力图 管道机器人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2] - 采用"智慧管网+数字孪生"技术 依托全国产化部署的"水域经济大模型"实现跨品牌设备统一控制[2] 运营成效 - 智能化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8万吨/日 预计2025年6月通水运行 可降低能耗约12% 每年减少碳排放约2600吨[2] - "智能雨污分流阀"在后湖流域试点应用后 雨季溢流污染负荷下降38%[2] - 项目已被纳入武汉市"十四五"水生态建设规划 将显著提升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与管网覆盖水平[3] 研发合作 - 整合武汉控股旗下实验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及技术培训中心等资源 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支撑体系[1] - 已启动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水环境联合实验室" 重点攻关流域氮磷污染削减、微塑料高效去除等关键技术[2] - 首批入驻的5家科技企业中 2家已获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2]
华骐环保: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17:0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7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3亿元增长66.23%,主要得益于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增加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2.83万元,相比上年同期-1,195.24万元的亏损实现大幅扭亏,同比增长125.7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81.2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95.24万元显著改善,主要由于销售收款增加 [2][13]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3元/股,上年同期为-0.09元/股,反映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 业务板块分析 - 水环境治理工程业务收入8,238.36万元,同比增长115.88%,毛利率为16.42% [13][14] - 污水处理投资运营业务收入7,479.57万元,同比增长50.84%,毛利率高达50.83% [13][14] - 水处理产品销售业务收入1,338.48万元,同比微降1.74%,毛利率保持稳定 [13][14] - 公司形成设备生产销售、水环境治理工程和污水处理投资运营三大业务模式,其中EPC项目新增订单22个,期末在手订单53个 [6][14] 技术研发实力 - 公司拥有曝气生物滤池(BAF)核心工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7] - 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截至期末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 [10] - 研发投入486.71万元,同比增长12.95%,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个,与安徽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10][13] - 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包括《曝气生物滤池工程技术规程》等,报告期内与南京大学联合主编《呼吸道病毒污染的空气与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程》 [9] 战略发展布局 - 公司构建"环保+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水制氢与氢能合成绿色能源的绿色减碳工艺及智能化示范性装备"联合实验室 [5] - 引进储能箱专业团队,开展储能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电化学储能与智能调控系统,但新能源业务暂未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5][6] -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设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 [7][10] - 公司产品覆盖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农村污水、水体治理、应急处理等多维场景,其中"魔方舟"智能设备解决村镇污水分散管理难题 [12] 资产与资金状况 - 期末总资产17.71亿元,较上年度末略微下降0.13%,货币资金占比3.19% [2][15] - 应收账款占比17.85%,较上年末增加1.09个百分点,合同资产占比7.32% [15] - 受限资产包括被冻结货币资金567.57万元,质押无形资产2.36亿元,质押长期应收款3.78亿元 [16] - 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其中马鞍山城镇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智能化污水处理设备产业化项目因市场因素未达预期收益 [17][22][23]
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治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治水是一项长远工作,要强化"管"的力量,更要拿出"护"的行动,激发全民参与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陕西石泉地处秦巴腹地,长江最 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 重要使命。自2017年以来,我们创新工作模式,以河湖长制迭代升级促进水韵长清,汉江出境断面水质 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及以上,工作经验入选全国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石泉境内有大小河流456条。河湖多意味着责任重。过去,由于河湖问题类型复杂,部门条块式管理效 果不佳。而在治理偷鱼电鱼、偷采乱倒等具体工作中,又存在力量不足的情况,执法监管仅靠水利部门 常常力不从心。一面是"九龙治水",一面是"独木难支",怎样才能凝聚河湖治理合力?强化系统思维、 用好河湖长制是关键之策。 "九龙治水"导致各管一段,"握指成拳"才能形成合力。抓好河湖治理,确保责任到人是前提。为强化管 护力量,我们建立了组织、责任、保障"三个体系"。在组织推动上,分级分段明确河长,不论大河小 河,都有专门的河长与护河员等责任人员。在责任落实上,逐级逐层落实责任,细化落实县镇村河长职 ...
保护水环境 生态更宜居
人民日报· 2025-08-14 08:29
水环境治理措施 - 建立党建+流域治理模式 制定河流保护政策措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 [1] - 由县级河长联络员单位牵头绘制实施方案 编制细化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 [1] - 建立水质预警机制 工作清单调度机制 现场督查机制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体系 [1] 基础设施建设 - 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156个行政村千村示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化解农村水污染治理难题 [1] 治理成效 - 滴水岩水库实现水清岸绿环境宜人 吸引游客驻足 [1] - 水质显著改善 从以往鱼虾稀少变为可见成群的鱼儿漫游 [1]
保护水环境 生态更宜居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水环境治理措施 - 建立党建+流域治理模式并制定河流保护政策 [1] - 由县级河长联络员单位牵头编制细化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 [1] - 建立水质预警机制、工作清单调度机制和现场督查机制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体系 [1] 农村污水治理投资 - 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156个行政村千村示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1] 治理成效 - 水质改善后出现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漫游现象 [1] - 水清岸绿的环境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1]
科净源: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09 00:23
行业分析 - 水环境治理行业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6,701亿元,同比增长18%,2030年预计达1.2-1.5万亿元[3] - 行业呈现"政策引领-专项攻坚-技术升级"闭环,中央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等政策推动行业发展[3] - 智慧水务领域增速达120%,再生水市场规模1,800亿元,成为新兴增长点[3] - 行业竞争加剧,大型国企主导大型项目,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滑[3] - 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点,2025年中国环保企业已中标近20个海外项目,累计规模近千亿级别[4] 公司业务 - 公司是专业水环境系统治理服务商,提供水处理产品、综合治理方案及运营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4] - 核心产品包括速分生物处理系统(脱氮效率突出)和孢子转移系统(除磷效果领先),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7][8] - 业务覆盖流域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9大领域,拥有127项专利(24项发明专利)[17]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9亿元(+24.3%),归母净利润1,283万元(扭亏为盈),经营活动现金流改善显著[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49亿元(同比+24.3%),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收入占比最高达51.85亿元[20] - 毛利率39.36%的项目运营服务收入增长26.55%,成为盈利主力[20] - 总资产14.51亿元(-3.62%),在建工程4.65亿元占比32.01%反映持续投入[21] - 研发投入708万元(-36.16%),主要因阶段性降低[20] 技术优势 - 速分生物处理系统出水总氮≤5mg/L,氨氮接近地表水III类标准,技术获国际先进认证[13] - 孢子转移系统出水总磷≤0.05mg/L(优于国标10倍),在昆明项目验证效果显著[14] - 智能离子平衡装置实现循环水系统节水降碳,应用于奥运、机场等重点项目[15] - 污泥处理技术实现70%碳减排,资源化利用率高[16] 市场拓展 - 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品牌"SYS水医生"入选中国节能减排重点新技术[15] - 楚雄再生水厂项目(2.8亿元)等重大订单执行顺利[20] - 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18] - 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形成研发-实施-运营一体化人才体系[19]
科净源(301372.SZ)发布上半年业绩,归母净利润1283万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08 20:2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49亿元,同比增长24.3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83万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44.37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9元 [1] 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水环境治理领域,核心产品包括速分生物处理系统、孢子转移系统、智能离子平衡系统 [1] - 产品应用于湖泊治理、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等多个领域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技术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03项 [1] - 速分生物脱氮技术和孢子转移除磷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