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保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长联科技2025中报:拟现金分红902万持续强化投资者回报
全景网· 2025-08-28 20:35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2亿元,归母净利润2464.93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2371.9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27元/股 [1] - 拟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1.00元(含税),分红总额902.16万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36.60% [1] - 总资产达12.19亿元,同比增长4.23% [2] 业务发展 - 硅胶(硅基材料)业务收入4075.12万元,同比增长145.39%,成为新增长动能 [2] - 产品应用于安踏、李宁、FILA、Adidas、Nike、SHEIN等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 [1] - 整合原募投项目为"年产2.775万吨环保水性印花胶浆建设项目",提升规模化效应 [2] - 拟投资建设新型硅基材料及智能喷印设备制造建设项目,打造"先进材料+智能制造设备"产业基地 [2] 研发创新 - 研发费用1492.40万元,同比增长8.58%,占营业收入比例5.48% [3] - 已取得发明专利41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21项产品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3] - 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及9项团体标准,获得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3] - 未来将聚焦数码胶浆和功能型胶浆的产业化应用开发 [3] 行业趋势 - 水性印花胶浆市场需求增长受环保政策趋严及企业环保意识增强驱动 [2] - 公司定位为纺织服装印花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环保型水性印花胶浆、树脂、数码涂料墨水及自动化设备 [1]
长鸿高科盘中快速反弹 5分钟内涨幅超2%
金融界· 2025-08-23 02:08
股价表现 - 8月22日盘中快速反弹 5分钟内涨幅超过2% [1] - 当日最高价16.91元 最低价15.28元 最终收于15.65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88% [1] - 截至10点15分报16.12元 成交1.30亿元 [1] 资金流向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740.38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3280.89万元 [1] - 当日成交量149501手 成交额达2.38亿元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塑料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应用于包装、建筑、汽车等领域 [1] - 业务涉及降解塑料等环保材料领域 属浙江板块上市公司 [1]
全球塑料编织布市场2031年将达78.9亿美元,农业与建筑需求驱动持续增长
QYResearch· 2025-08-20 17:1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塑料编织布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7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 [1] - 增长动力来自农业、建筑、防护及广告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需求,以及塑编布作为经济且可回收材料的良好市场口碑 [1] 产品细分 - 塑编篷布在2024年以55.45%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广泛应用于物流遮盖、简易棚屋及灾害应急场景 [4] - 塑编大棚布和塑编防渗布分别以12.77%和7.45%的占比位居其后,在现代农业和环保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4] - 塑编彩条布和塑编包装布分别占据11.80%和6.60%,广泛应用于日用、工业及零售包装领域 [4] - 塑编广告布目前占比仅为5.94%,但随着户外广告、展会和活动布景的增长,展现出良好前景 [4] 区域分布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编织布产品生产国,2024年产量占全球约38% [4] - 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现代化需求推动了市场扩张 [4] - 欧美等发达国家产品更趋向于高端化,如抗紫外线、高强度及环保包装材料,质量与定制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4] 竞争格局 - 全球塑料编织布市场高度分散,2024年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不足10% [5] - 市场竞争激烈,既有跨国企业也有区域性厂商,各自针对本地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5] - 企业将在产品创新、价格策略及定制能力上展开激烈比拼 [5] 环保趋势 - 塑料编织布多数采用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制造,具有较好的回收性能 [5] - 部分企业研发生物基高分子和可降解材料,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市场 [5] - 供应链管理中的绿色认证与碳足迹控制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5] 主要厂商 - 主要厂商包括Hanes GEO Components, Solmax, Maccaferri, Huesker, Freudenberg Group, Interwrap, PUYOUNG, 佛山市海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佛塑科技, 雨虹 [7] 应用领域 - 主要应用包括包装、建筑与工程、交通与物流、农业、家居与工业用品 [7] 重点关注地区 - 重点关注地区包括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南亚、印度 [7]
Algenesis生物基异氰酸酯中试工厂投产
中国化工报· 2025-08-13 13:59
公司动态 - Algenesis Labs生物基异氰酸酯Bio-Iso中试工厂于8月9日正式投产 [1] - 公司正扩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生产基地的Bio-Iso产能 [1] - 公司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全球产业化进程 [1] 产品特性 - Bio-Iso为全球首款100%植物基异氰酸酯 [1] - 原料采用植物二元羧酸且全程无需使用剧毒光气 [1] - 产品助力制造商对接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满足环保法规要求 [1] 行业影响 - 该技术为聚氨酯化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1] - 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及生态友好型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 [1] - 区别于传统采用光气法生产的石油基异氰酸酯 [1]
研判2025!中国氯化聚乙烯(CPE)行业产量、消费量及价格分析:技术升级与产能优化,带动产量缓慢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8 09:09
行业概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氯化聚乙烯(CPE)产量达28.78万吨,同比增长1.25%,主要受益于连续氯化工艺使单线产能提升30%[1][7] - 建筑防水材料、汽车密封件等传统需求稳定支撑行业增长,智能化改造与绿色工艺对冲外部压力[1][7] - CPE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氯化改性制得,氯含量通常25%-70%(典型值35%-40%),分子式为[-CH₂-CHCl-CH₂-CH₂-]ₙ[2] 产品性能 - 耐热性:长期使用温度达120℃,短期耐热性更优[4] - 耐候性:抗紫外线老化,户外使用寿命超15年[4] - 阻燃性:极限氧指数(LOI)达30%以上[4] - 环保性:符合RoHS指令,无毒无味[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高密度聚乙烯、氯气及反应釜等设备[5] - 中游:CPE生产制造[5] - 下游:建筑防水卷材(最大应用)、汽车密封件、电线电缆等[5][9] 市场供需 - 2025年1-5月消费量37.08万吨,同比增长5.71%,基建投入与绿色建筑政策推动需求[9] - 高氯化度产品(氯含量>40%)在光伏胶膜、5G基站套管等新兴领域加速渗透[9] - 2025年6月价格跌至7078元/吨,同比降12.44%,主因HDPE成本下降及氯碱产能释放[11]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龙头主导、中小分化",杭州科利高端特种CPE占细分市场30%份额[15] - 潍坊亚星采用盐酸相悬浮法技术,吨CPE蒸汽消耗仅1.5-2吨(传统工艺6-10吨)[16] - 江苏天腾生物基CPE材料占比达35%,通过欧盟认证带动出口增长[15][16] 技术趋势 - 环保方向:开发生物基/可降解CPE,优化工艺降低能耗与废水排放[20] - 性能优化:通过纳米复合等技术开发阻燃、耐高温等特种CPE[21] - 智能制造:引入AI与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自动化水平[22][23]
研判2025!中国电热毯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进出口情况分析:行业技术创新与安全升级并进,市场增长与政策规范引领高质量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2 09:27
行业概述 - 电热毯是一种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床上用品,主要由电热线、温度控制器和电源线组成,用于寒冷季节保暖或局部取暖 [2] - 产品分为不带信号线型和带信号线型电热毯 [2] - 2024年中国电热毯市场规模达59亿元,同比增长25.53% [1][11] 行业发展历程 - **起步阶段(1996年前)**:引进国外技术,初期产品存在发热丝设计不合理、绝缘层问题导致安全事故 [4] - **发展阶段(1996-2010年)**:首部行业标准QB/T 2994发布,电热丝从单螺旋改进为双螺旋设计,温控系统向电子化升级 [4] - **成熟阶段(2010-2020年)**:碳纤维、石墨烯等新型材料应用,智能温控技术初步探索 [4] - **创新升级阶段(2020年至今)**: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智能电热毯支持语音控制、健康监测,远红外加热和医用型产品兴起 [5] 行业产业链 - **上游**:电热丝/发热线、外层面料(阻燃面料等)、聚酯薄膜、温控器、熔断器等原材料 [7] - **中游**:电热毯生产制造 [7] - **下游**:家庭用户为核心,商业场所(酒店、养老院)和医疗保健领域(抗菌、除螨功能)需求增长 [7] - 熔断器市场规模2024年达35亿元(+12.9%),新型智能熔断器响应速度达毫秒级,体积缩小50% [9] 市场规模与进出口 - 2025年1-5月中国电热毯进口数量3.31万条(+647.64%),进口金额415.72万元(+881.85%) [13] - 同期出口数量599.04万条(+40.18%),出口金额5.32亿元(+24.91%),主要销往美国(占出口额36.96%)和澳大利亚(21.17%) [13][15]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彩虹集团**:全球最大电热毯制造商,拥有150余项专利,2025年Q1营收2.62亿元(-16.88%),净利润0.31亿元(-16.58%) [17][19] - **彩阳电暖科技**: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自主生产发热线、控制器,保修期达6年 [19] - **琴岛电器**:产品出口欧美,注重智能化与国际化布局 [17]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个性化**:物联网技术融合,支持APP远程控制、睡眠数据自动调温,定制化设计需求提升 [24] - **健康与环保**:远红外加热技术改善血液循环,环保材料减少环境影响,生物反馈传感器优化用户体验 [25][26] - **市场增长与创新**: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70亿元(CAGR 10%),碳纤维发热丝、智能温控成为标配 [27]
能做塑料能发电,真菌拥有真本领(创新汇)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真菌生物电池技术 -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首次将酵母真菌和白腐真菌结合,成功制造出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为酵母真菌可在代谢糖类过程中释放电子,阴极为白腐真菌可产生漆酶捕获并导出电子[5] - 真菌电池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以纳米纤维素水凝胶为基质,与碳颗粒结合提供导电性,并包含真菌细胞及营养物质,制备过程需保持细胞存活并避免过高剪切力[6] - 目前该电池在实验室环境下可稳定输出0.3伏电压,持续供电达120小时,已成功驱动物联网传感器工作,未来有望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和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6] 真菌基环保材料 - 研究所开发出由裂褶菌菌丝构成的"塑料薄膜",菌丝形成致密三维网状结构,通过液体培养和机械解纤技术制备活体菌丝纤维,保留代谢活性[7] - 该材料在不添加营养情况下可依赖储存能量继续生长扩展网络结构,具有自修复功能,材料相分离速度仅为传统材料的27%,抗拉强度增加2.5倍[7] - 真菌薄膜若投入产业应用将极大缓解塑料污染,瑞士消耗的塑料中约75%为一次性包装[8] 真菌应用前景 - 真菌学研究边界不断延展,应用领域从传统食品、医药扩展到环保材料,如纳米纤维膜、菌丝体皮革及可3D打印生物基建筑材料等[8] - 真菌代谢产物多糖和菌丝体具有天然可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性,可用于开发功能性材料,也可用于微塑料降解和重金属吸附等污染治理领域[8] - 发掘真菌资源和利用其代谢多样性开展研发工作具有巨大潜力[8]
研判2025!中国香烟过滤嘴行业分类概述、产业链图谱、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推动香烟过滤嘴市场规模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1 09:03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香烟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健康意识增强,香烟过滤嘴作为降低吸烟危害的产品受到追捧[1] - 2024年中国香烟过滤嘴行业市场规模达1791.55亿元,同比增长27.93%[1][11] - 2024年行业产量达225.21万吨,较2017年的213.32万吨持续增长[13] 产品技术 - 过滤嘴功能从装饰转向减少烟雾、焦油和悬浮颗粒,材料从单一醋酸纤维向复合型发展[3] - 主流产品包括醋酸纤维滤嘴(弹性好、截留粒相物)和丙纶纤维滤嘴(低档烟常用),中高端卷烟偏好醋酸纤维[3][4] - 新型滤嘴技术包括:复合滤嘴(活性炭/多段结构)、通风滤嘴(打孔设计)、加香滤嘴(添加香料胶囊)[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原材料为滤纸、活性炭、聚丙烯纤维、醋酸纤维等,2024年醋酸纤维市场规模155.31亿元(2020-2024年CAGR 8.3%)[5][7] - 中游:制造商如南通烟滤嘴(年产能180亿支)、湖北金叶玉阳(120亿支/年)等[15][17] - 下游:烟草生产企业,中国卷烟产量从2018年23375.59亿只增至2024年24654.6亿只,拉动过滤嘴需求[9] 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如南通烟滤嘴(特殊滤嘴20亿支/年)、重庆黔龙(滤嘴棒30亿支/年)[15][17][19] - 外资进入加剧竞争,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如湖北金叶玉阳的聚乳酸丝束)提升市场份额[15][17] 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加长滤嘴、添加活性炭/碱性氧化物提升过滤效率[21] - 材料环保化:开发生物降解材料(植物纤维、生物基聚合物)减少污染[22]
研判2025!中国生物可降解材料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政策驱动市场扩张,环保需求助力腾飞[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3 09:40
行业概述 - 生物可降解材料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分解为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无害物质 [2] - 按来源分为天然型、合成型和掺混型生物可降解材料 [2]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2005年):中科院等机构开展光降解材料研发 早期存在"伪降解"问题 [4] - 启动期(2006-2014年):2008年"限塑令"推动行业初步规模化 PLA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突破 [4] - 快速增长期(2015-2020年):2018年"最严限塑令"要求2020年底禁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直接拉动需求 [4] - 调整优化期(2020年至今):禁塑时间表明确 企业向生物医药、汽车、航空等高端领域拓展 [5]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生物基原材料(玉米、土豆等淀粉类作物)和石油基原材料(AA、PTA、BDO等)及生产设备 [7]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7] - 下游应用于包装、农业、现代医药、3D打印和纺织业等领域 [7]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生物可降解材料行业市场规模达299亿元 同比增长29.59% [1][11] - 政策驱动:2018年"最严措施"要求2020年底全面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1][11] - 应用领域从农业扩展到包装、外卖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1][11] 包装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包装行业市场规模达12857亿元 同比增长11.42% [9] - 电商发展带动包装需求增长 政策端通过税收优惠和碳积分交易推动行业发展 [9] - 每吨包装材料可兑换0.8碳积分 直接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9] 竞争格局 - 头部企业恒力石化和金发科技产能超过20万吨/年 居行业领先地位 [13] - 第一梯队联泓新科、蓝山屯河等产能10-20万吨 [13] - 第二梯队瑞丰高材、金丹科技等产能5-10万吨 [13] - 第三梯队海正生材、亿帆医药等产能少于5万吨 [13] 重点企业技术实力 - 金发科技掌握聚合、改性及终端应用核心技术 生物降解薄膜原料销量全球前三 [15] - 金发科技拥有6800余项专利 覆盖生物基材料和降解技术核心领域 [15] - 恒力石化自主研发分步酯化、连续缩聚增粘工艺 生产PBS、PBAT等多种可降解材料 [17] - 恒力石化推进60万吨/年BDO及配套项目 规划建设45万吨/年PBS/PBAT项目 [17] 企业经营数据 - 金发科技2024年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产量25.41万吨 同比增长15.92% 销量18.05万吨 同比增长25.17% [15] - 恒力石化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70.24亿元 同比下降2.34% 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 同比下降4.13% [17] 技术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聚焦生物制造技术迭代(如PHA生产成本降低40%)、化工技术融合和原料多元化 [19] - 通过共混改性、共聚复合等手段改善材料性能 [5] - 突破PLA丙交酯合成技术卡脖子问题 应对PBAT上游BDO价格波动挑战 [19] 政策与市场驱动 - 2025年"禁塑令"收官年 农膜、快递包装和一次性餐具三大领域全面禁限传统塑料 [20] - 碳交易市场扩大覆盖 生物降解材料每吨可获0.8碳积分 [20][9] - 医疗领域对PLA植入材料需求增长 跨境电商绿色包装标准趋严 [21] 产业链整合 - 纵向整合:金发科技收购海正生材股权打通全产业链 恒力石化依托炼化一体化优势实现内部供应 [22] - 横向协同:中粮科技与陶氏化学共建实验室开发淀粉/PLA复合材料 [22] - 国际化布局:海正生材PLA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进入雀巢供应链 蓝晶微生物在欧洲建设研发中心 [22]
具备全新电子特性的晶间材料发现 有望为高效电子元件和量子计算研究带来突破
快讯· 2025-05-27 08:00
新型材料发现 -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团队在《自然·材料》期刊上报道了一类新型材料——晶间 [1] - 晶间材料展现出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电子特性 [1] - 该材料可能为更高效的电子元件、量子计算以及环保材料的发展带来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