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搜索文档
太空漫步全靠它!揭秘130公斤重的中国“飞天”航天服有多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7 21:10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在出舱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活动时的生命保障与 作业支持系统。 来说说硬核防护,如何直面极端太空环境。面对真空、剧烈温差、致命辐射和高速微流星体威胁,"飞 天"航天服就像给航天员套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金钟罩"。 具体怎么保护呢? 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出舱任务中,航天员需要穿 着舱外航天服,那么这件至关重要的"太空铠甲"蕴藏着哪些科技奥秘?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头盔上的面窗一共有四层,最外层的镀金滤光面窗可遮强光,减少透光率,中间层有充氮结构隔热+防 结雾,还能保护航天员的视力和面部的安全。 航天服后背醒目的"大背包"是啥? 大背包其实是两部分:一个是舱外服的背包结构,还有一个是舱外服的大挂包结构,有主氧瓶、备氧 瓶、电池,它可是生命保障核心以及具备舱外服的环境控制功能!能够持续供氧并吸附呼出的二氧化 碳,确保空气清新。同时能够精密温控,里面有水箱+水升华器系统,带走代谢的热量,用水升华器直 接排到太空里。它还是应急的"百宝箱",能调压力、供电、通信,是航天员重要的安全屏障。 这一套装备在地球上称一称,足足有130公斤重。但 ...
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重返太空,莫迪祝贺
观察者网· 2025-06-26 15:58
6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通过社交平台"X"发文,祝贺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再次进入太空。 莫迪写道:"我们热烈祝贺搭载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宇航员的太空任务发射成功!印度宇航员、 空军上校舒班舒·舒克拉(Shubhanshu Shukla)即将成为首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印度人。他肩负着14亿 印度人民的美好祝愿、希望与抱负。祝愿他和全体宇航员任务圆满成功!" 莫迪祝贺第二位印度宇航员进入太空 美国东部时间25日2时31分(北京时间25日14时31分),美国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公理4号"发射任务取 得成功。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将搭载4名宇航员的"龙"飞船送上太空。飞船预计于美国东部时间26日 7时左右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随着飞船进入太空,舒班舒·舒克拉成为时隔41年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印 度人。舒克拉上校预计将成为首位访问国际空间站的印度人。 印度宇航员拉克什·夏尔玛(Rakesh Sharma)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印度人,于1984年搭乘苏联联盟号飞 船执行航天任务。 乘组成员分别来自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图中左一为舒班舒·舒克拉。 BBC 此次飞行任务由前NASA宇航员佩吉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快讯· 2025-06-25 17:27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 活动。自北京时间2025年5月22日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站 内环境监测与设备检查维护、物资清点整理与转移等工作,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 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 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央视新闻) 跟踪中国航天动态 +订阅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观察者网· 2025-06-20 08:1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28年磨一剑,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闪亮登场,走向未来。 6月17日,"梦舟"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零高度逃逸试验,这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后,我国再 次进行此项关键逃逸验证,标志着中国载人探月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不过"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醒目的逃逸塔,被个别网友质疑为古董设计:不是美国"阿波罗"飞船用过的 吗?美国的载人"龙"飞船早就用会喷火的推进器代替了,取消了这根长长的塔,怎么我们还在用这种上 世纪的思路? "梦舟"落后了的声音,在社交平台扩散开来,甚至配上了载人"龙"飞船喷火逃逸试验的照片,形成 了"美国先进VS中国守旧"的直观对比。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现实是,就在这场争议发酵的同时,"梦舟"飞船的零高度逃逸与最大动压逃逸试验,进入逃逸系统验证 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生死攸关的系统上,先进从来不是喷火好不好看,而是出事那一秒,谁能把航天员 活着拉出去。 喷火很酷,一根塔却更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逃逸系统的技术真相。 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选择了逃逸塔 "拔萝卜"式保命 如果把这场争论从感官拉回工程现实,答案会反转得很快。 "梦舟"选择逃逸塔,不是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设计亮点抢“鲜”看
齐鲁晚报· 2025-06-18 15:00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又有新的重要突破。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 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 "梦舟"承载从空间站运营到 月球探索双重使命 梦舟载人飞船是我国面向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载人飞行器,承载着从空间站运营 到月球探索的双重使命。 去年2月,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式命名为"梦舟",不仅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寓意 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 "梦舟"采用什么新结构? 设计上有哪些新巧思? 一起来了解 ·近地版可支持中国空间站运营,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近地轨道; ·梦舟Y登月版则服务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可搭载3名航天员穿越地月空间。 "梦舟"承载着从近地轨道到38万公里深空的双重任务使命。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返回舱和服务舱两 舱构成,在神舟飞船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升级,通过灵活配置可满足不同深度的空间任务需求。 0:00 / 1:25 梦舟飞船两个核心型号:近地版和登月版 梦舟飞船规划两个核心型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李志杰:梦舟飞船它主要是一个两舱的结构,返回舱加上服务舱,再有一个逃逸塔的部 分,这是设计上的区别 ...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指令长费俊龙是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10 月,他担任指令长,和聂海胜一起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1月,费俊龙再次担任指令长, 和队友邓清明、张陆一起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费俊龙说,非常自豪也很荣幸能够见证中国航 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也亲自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建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测控系统专家孙威工作28年来,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的发展与建设。他说,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时,测控通信系统的 覆盖率只有15%左右,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的90分钟里只有约13分钟能够与地面通信。今天测控通信信 号几乎覆盖全程,通过空间站内设计安装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保证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顺畅的音频、视 频通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是一 名"85后"航天人,十余年来,他一直从事空间站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载荷研制工作。"我们的目 标就是将地面上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搬到太空去,放进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实验柜内,支持科学家 开展相关的 ...
中国2030年登月计划再获重大突破
中国经营报· 2025-06-17 22:3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余年的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中,中国航天不仅 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还突破并掌握了太空行走、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最终建成自主可控的 空间站。这些里程碑式成就,不仅创造了航天奇迹,更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展现了科技自立 自强的硬核实力。 李英良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举国体制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既强调"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又注重建立竞争与激 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共谋发展、共保成功的强大合力。 6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在会上表示:"我和我们的团队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我国空间站 及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他向现场记者宣布了一项最新进展:"就在发布会前,我们收到前线好消息——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 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航天人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各项 ...
“感觉良好”背后,中国航天员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22: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博 北京报道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不仅成为中国航天员的经典用语,更成为网络流行语。这句话背后,是航天员对 中国航天技术装备的信心,也是充分训练和准备带来的底气。 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大型系 统工程。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表示,为了加强工程的管理,充分考虑中国的 国情和工程特点,一是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两条线,从工程顶层总体工作 贯穿到每一个系统、分系统,乃至部件、单机的研制和生产组织中,实现了任务延伸到什么地方,管理 就到达什么地方,不留死角。 二是对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安排,克服传统模式三者结合不紧密甚至有时候 会脱节的现象。这种密切配合,保证了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两条线都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以最 快的速度及时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贯彻落实"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的设计管理理念,将14个大系统、百余家参研参试单位 拧成一股绳、统成一盘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从无到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载人 ...
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从零开始到国际首创……航天人讲述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实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22:07
6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 者见面交流。 为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30年。探索永无止境,如今,中华民族的千年登月梦想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 月。 在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载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 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是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典范,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记者见面会上,5位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围绕载人航天的主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谈到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当年先辈们在戈壁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干成了'两弹一星'。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建成了空间 站,正在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我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传承的精神密码。"张璐表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是我国坚持举国体制优 势,丰富和完善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产品亮相第55届巴黎航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0: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展情况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 包括长征六号甲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模型首次在国际航展展出 [1] - 展品涵盖长征二号丁 长征三号乙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八号 长征十二号等运载火箭模型及东方红三号E全电推小型通信卫星模型 [1] - 通过视频和多媒体介绍探空火箭 通信卫星 遥感卫星产品及应用 以及北斗导航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深空探测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发展 [1] 新型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为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 是中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可满足卫星多样化密集发射需求 [3]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单芯级串联构型 具有简单可靠和任务通用性好特点 提升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多星座组网能力 [3] - 长征十二号将单芯级液体火箭运载能力和大整流罩包络提升至新台阶 完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3]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成果 - 长城公司完成商业发射101次 发射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及261颗国内商业卫星 [5] - 提供52次搭载发射服务 将29颗国际载荷(含2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和127颗国内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5] - 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平台 整合各类资源 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先进的产品与服务 [5] 巴黎航展背景 - 巴黎航展创办于1909年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世界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会之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