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绿水长流、飞鸟翔集、人水和谐……京津冀加快建设美丽海湾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31 23:12
京津冀生态建设 - 京津冀地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重点推进渤海重要岸线、滨海湿地和河口海湾修复[1] - 沧州南大港湿地与天津生态城形成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实现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1][9] 沧州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 -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关键节点,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 - 2015年起禁止开发并清理养殖,2020-2024年累计恢复湿地308.8公顷,疏通河道15.5千米[6] - 鸟类数量从2022年3.5万只增至2024年10万只,现存272种鸟类含1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 - 采用AI声纹识别(1500种样本库)和11套图像监测系统构建全天候鸟类监测网络[7] - 开发"蒹葭渡露营地"及国风文化活动,推动"旷野之旅"旅游目的地建设[7] 天津生态城海岸线治理 - 静湖从污水坑改造为景观湖,处理215万立方米污水及385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新增18.24公顷绿化带[10] - 建立海上环卫队伍及无人机巡检机制,实现500米净岸常态化清理[10] - 湿地保护率100%,鸟类从106种增至215种,吸引大杓鹬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 - 观澜角公园计划升级改造,引入茶室、民宿等业态打造"亲海体验"商业街区[11] 北辰区文旅产业 - 双街镇依托北运河漕运历史打造乡村文旅,形成农业集群与微度假景区[12] - 龙顺庄园整合携程农庄、非遗工坊等资源,成为国家3A级综合景区[12] - 近期将开放非遗体验基地,涵盖王氏泥塑(天然颜料工艺)等互动课程[14]
丽江实现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共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为兑现"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丽江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好泸沽湖保护治 理,依法实施生态搬迁,严厉治湖,实现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把牢生态保护 红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碧波荡漾,鸥鸟翩跹,摩梭木楞房倒映在清澈的湖面……初夏的泸沽湖,正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 生态图景,向人们展示着高原湖泊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湖泊革命"攻坚战为抓手,推动泸 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标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是云南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及大香格里拉 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川滇跨省旅游的重要门户空间,流域沿岸居住有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汉族、彝 族等7个民族,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之美誉。 为进一步减轻湖域旅客承载压力,宁蒗县推行"控湖转坝"战略(游玩在泸沽湖,吃住在永宁坝),现已 建成竹地到永宁镇游客疏散通道二级公路,摩梭小镇、永宁古镇、永宁田园综合体沉浸式体验项目有序 推进,还谋划推进瓦拉壁、阿布吉 ...
新东方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共绘生态保护与教育公益新蓝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6:17
战略合作与捐赠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生态保护与教育公益的融合[1] - 新东方公益基金会向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5] - 双方将在生态教育推广、公益项目共建、科学考察与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5] 三江源生态保护重要性 -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3] - 2021年三江源成为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标志着其生态保护工作进入系统化、高标准新阶段[3] -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长期致力于守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纽带[3] 新东方公益事业拓展 - 新东方创立32年来业务已涵盖教育服务、生活服务、文旅服务三大领域,长期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等公益实践[3] - 此次合作标志着新东方公益事业迈入生态保护新领域,旨在探索教育赋能生态保护的创新模式[3] - 公司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发挥资源优势,在三江源科学考察、生态研究和环保理念传播等方面贡献力量[4] 文旅与公益结合 - 此次签约是俞敏洪团队"青海自驾骑行之旅"的重要行程安排,团队40余人将在青海进行15天深度体验[5] - 2024年以来俞敏洪团队已深入西藏、新疆、川滇等地,通过直播等方式展示当地景观,并开展公益捐赠[6] - 在西藏捐赠100万元助力先心病项目,在新疆捐赠170万元支持教育发展,在川滇与甘孜州达成战略合作[6] 文旅产业人才建设 - 俞敏洪受聘成为徐霞客文旅学院院长,表示将利用积累的资源为文旅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6] - 公司通过"旅行+"模式不断拓展深度和价值,既助力当地资源推广,也引入优质资源与创新理念[6]
鸟中大熊猫 京西筑爱巢
北京晚报· 2025-05-28 16:03
4月10日,黑鹳夫妇守着刚出壳不久的三只黑鹳宝宝。 出壳一个半月后,三只黑鹳宝宝已长出亚成羽。 黑豹野保队员们追踪黑鹳并搜索黑鹳的叫声。 眼下,正值黑鹳育雏期。镜头画面里,黑鹳宝宝尽显萌态,它们时而张开翅膀,时而伸伸胳膊和腿,沐浴在阳光下悠闲 自在;鸟爸鸟妈或是振翅腾空盘旋河床上空,或是踮脚在水边觅食,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新出生的小黑鹳,老大、老二都长得十分强壮,现在羽毛基本已经换成黑色,除了嘴、腿、眼斑还未变成红色,其他 和成鸟几近无异。老三有些虚弱,抢食也没有老大老二快,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健康状态,大家无需过于担心。"黑豹 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再过一两个月,黑鹳宝宝就会具备飞翔和独立觅食能力,或将飞离巢穴,离开父母 的怀抱,在别处筑巢,开启亚成鸟阶段新生活。 在空中盘旋飞舞的黑鹳。 永定河丁家滩段全景。随着永定河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接近尾声,王平湿地段已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此栖息繁 衍。 京西永定河畔,门头沟区一处崖壁上,一对年轻的黑鹳"夫妇"在此安了家。今年4月,它们孕育出三只幼鸟。当黑鹳开 始衔枝加固巢穴、孵蛋时,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就已捕捉到黑鹳一家的生活轨迹,亲眼见证了三只小家伙 ...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省联合巡护 发现178处珍稀物种痕迹
新华社· 2025-05-28 11:29
巡护活动概况 - 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九次川陕甘三省五市八县联合巡护活动于5月23日在唐家河片区圆满收官,主题为"跨省大巡护·共护大熊猫" [1] - 活动由唐家河片区承办,汇聚三省43家单位的125名专业人员,开展为期5天的生态守护行动 [1] - 本次巡护是三省联合行动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采用"共性+个性"任务清单模式,融合启动仪式、技能培训与成果总结 [3] 巡护成果 - 巡护队伍深入岷山、西秦岭核心区域,沿10条线路巡查,总里程达200.6公里 [3] - 发现野生大熊猫、四川羚牛等19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实体或痕迹178处,其中明确为大熊猫痕迹的有24处 [3] - 记录到1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 生态保护机制 - 行动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生态保护网络,传递"生态保护无边界"理念 [6] - 自2019年起,川陕甘三省探索"规划-法规-司法-执法"四位一体的保护体系 [6] - 第十次三省联合巡护将于2025年10月由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主办 [6]
紧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郑州日报· 2025-05-28 08:41
产业发展规划 - 惠济区将构建以现代食品和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为战新产业的"一县一主链"产业体系 [2] - 加快中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资源 [2] - 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打造"黄河文化研学"特色品牌 [2][7]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实施深度节水控水措施 [2] - 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推进秦岭洛河山水工程和嵩山南麓示范工程 [4] - 培育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含金量" [5][6] 城乡发展与民生保障 -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 - 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 - 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全链条保护机制,严守数量、质量、生态红线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无废城市"科普示范基地 [7] - 依托"黄河三桥汇"、炎黄巨塑等核心景观,推进国家级研学基地建设 [7] - 发挥黄河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7] 区域战略实施 - 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43项市级专项规划和8个分区规划 [4] -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5] -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6]
红外相机里有什么?荒漠猫、兔狲……含“野”量不要太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6 11:51
尕海湿地保护工作 - 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保护站布设近80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雪豹、岩羊等野生动物活动轨迹 [1] - 每年5月和10月回收红外相机视频画面,为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1] - 工作人员需攀登海拔4000多米的尕秀石山进行设备维护 [1][2] 野外监测作业细节 - 监测点分布在海拔3700米至4200米之间的裸岩区域 [2] - 海拔3600米以上路段车辆需安装防滑链,部分区域需徒步前进 [2] - 单日可回收17处红外相机的存储卡 [6] - 作业内容包括更换存储卡/电池、记录生境类型及受干扰情况 [4] 保护成效与物种记录 - 保护区栖息354种野生动物,含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66种二级保护动物 [20] - 红外相机最新记录物种包括: - 岩羊(国家二级,日食2-3千克植物) [10] - 高山兀鹫(国家二级,食腐猛禽) [12] - 雪豹(国家一级,栖息3000米以上山地) [13] - 狼(国家二级,群居猎食) [15] - 荒漠猫/狍/藏雪鸡等 [17] 工作人员长期贡献 - 保护站团队在高海拔环境下坚守近10年 [7] - 副站长仁欠表示生态改善(如草原植被恢复)是最大工作成就 [9] - 视频资料分析中发现新物种记录会带来强烈成就感 [9][10]
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河南日报· 2025-05-26 07:41
生态战略地位 -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拥有太行、伏牛、大别三大山脉,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生态地位重要[1]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此首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位于河南[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1] 黄河治理成效 - 河南黄河段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及配套工程,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升至近1000年一遇[4] - 2021年黄河中下游秋汛期间,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实现洪水平安过境[4]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2024年流域城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2天[6] 生态修复成果 - 2019年以来河南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湿地2.78万亩[6] - 小秦岭矿区治理实现"金山变青山",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形成绿色屏障[6] - 黄河流域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64种,三门峡越冬白天鹅达1.5万只[6] 南水北调保障 - 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部分达Ⅰ类标准[11] - 南阳市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淅川县减少入库泥沙200多万吨/年[13] - 河南率先出台水源地保护条例,建立河湖长制,受益人口达3500万[15] 绿色经济转型 - 光山县油茶产业从荒坡发展为综合产值预计2025年达10亿元的产业链[17] - 栾川从"钼都"转型为生态旅游强县,泌阳通过矿山治理发展循环经济[17][18] - 河南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新增绿色工厂301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21] 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省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6.1%,生态质量等级升至二类[22]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21] -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3014个[22]
绿染中原 和谐共生
河南日报· 2025-05-26 07:4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修复 - 河南省启动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作为子项目入选,历时近三年完成生态修复 [3] - 黑山头治理项目采取"五步走"策略:削坡减载、采坑修整与淇河连通、缓坡整形覆土、清除浮石保护地质遗迹、植被恢复工程,2023年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5] - 鹤壁市实施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 [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 三门峡市陕州区举办2025中国桨板超级联赛,吸引600多名运动员参与,推动"体育+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6] - 陕州区沿黄公路与仰韶大道连接形成黄河紫薇园,打造紫薇文化、生态湿地等多功能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6] - 大营镇城村发展200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结合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带动生态旅游和休闲采摘,促进乡村振兴 [7] 河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 焦作市2018年启动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防洪治理、生态引水、岸线整治等措施,实现水质提升和生态恢复 [8] - 大沙河治理包括排查整治15条黑臭水体、城区污水截污纳管、"百企退城"搬迁96家企业,2021年出台《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强化法治保障 [9] - 焦作市推进支流治理"毛细血管"工程,实施新河水质提升工程与博爱县二污尾水湿地工程,利用水生植物和生物菌群净化水质 [10] 绿色能源与产业转型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建设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年放电量63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万吨,节约能源费用3590万元 [12] - 集团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03兆瓦,储能容量320兆瓦,绿电替代率23%,并构建煤基尼龙、硅碳新材料、新能源三条产业链 [12] - 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至0.43吨标准煤,污染物排放年均递减2%,投入13.6亿元完成300余项环保工程,实现尼龙产业链产品碳足迹全覆盖 [13]
守护“黄河蓄水池” 进入候鸟繁育高峰期 尕海湖正焕发蓬勃生机
央视网· 2025-05-25 15:04
候鸟繁育情况 - 尕海湿地迎来候鸟繁育高峰期,黑颈鹤成双成对准备产卵,鸬鹚已开始孵化幼鸟[1][3] - 当前尕海湖繁育鸟类达80多种,预计7月数量超3万只[5] - 黑颈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其孵化全过程,包括育雏行为[14][16] 保护措施与监测技术 - 保护站加强巡查频次,重点区域专人看护[5] - 浮岛安装红外相机需遵循"轻"(避免浮岛下沉)和"快"(10分钟内完成防弃巢)原则[8] - 为斑头雁制作直径40厘米、高20-40厘米的人工鸟巢,孵化成功率显著提升[13] - 鸬鹚利用人工鸟巢搭建"小二楼"式巢穴,安全系数提高[13] 野生动物监测体系 - 保护站布设近80台红外相机,覆盖海拔3700-4200米区域,监测雪豹、岩羊等物种[17][19] - 每年5月、10月回收相机数据,记录生境类型及干扰情况[17][21] - 工作人员需徒步高海拔裸岩区,单日最多回收17处相机数据[19][21][23] 生态保护成果 - 保护区生物种类逐年增长,现存野生动物354种[24] - 包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如雪豹)、二级保护动物66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