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
搜索文档
儿童、老人、孕妈妈……特殊人群这样做好体重管理
新华网· 2025-05-18 16:57
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 - 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 - 肥胖影响儿童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骨骼发育,并增加成年后"三高"、冠心病、肥胖相关癌症风险 [2] - 儿童减重需综合合理膳食、运动和睡眠: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用餐顺序建议先蔬菜再蛋白质最后主食 [2] - 运动建议从每天20分钟逐步增加至每周3-4次、每次20-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2] - 睡眠时长要求:5岁以下10-13小时、6-12岁9-12小时、13-17岁8-10小时,每天久坐不超过1小时 [2] - 学龄前儿童通常不推荐药物和手术治疗,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和生长曲线 [3] 老年群体体重管理 - 老年肥胖减重可改善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但可能轻微负面影响骨密度和瘦体质量 [4] - 老年体重管理需综合BMI、腰围和体脂率判断:男性体脂率20%-25%、女性25%-30%为正常范围 [4] - 腰围是关键指标:男性应<90cm、女性<85cm,超标可能增加慢性病风险 [4] - 管理应以保留肌肉为核心目标,避免快速减重或增重 [5] - 推荐"221餐盘法":2拳蔬菜、2掌心高蛋白食物、1拳低GI主食,配合抗阻运动和蛋白补充剂 [6] 孕期哺乳期女性体重管理 - 我国女性孕期体重增长平均达14公斤,41%超过推荐范围,产后1-2年平均比孕前重3公斤 [7] - 39%女性产后体重滞留严重:产后半年/1年/2年分别超7公斤/6公斤/5公斤 [7] - 肥胖增加育龄女性2型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等风险,并影响生育特征和后代发育 [7] - 孕产期管理需分阶段:孕前维持健康体重、孕期控制合理增长、产后逐步减重 [7] - 建议孕期每周运动150分钟,选择低GI、优质蛋白、低脂食物,避免高温高湿环境运动 [7]
体重轻一点 烦恼少一点 保持“吃动平衡”好处有这些
央视新闻· 2025-05-18 09:30
全民营养周主题 - 2025年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 主题为"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预测 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 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1] 肥胖的医学影响 -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会扰乱血糖 血脂 血压等代谢平衡 损伤心血管 内分泌 肝肾等多个系统 [2] - 肥胖与多种慢性病相关 1577万中国成年人数据显示 34.8%超重 14.1%肥胖 肥胖人群中患三种及以上代谢疾病的比例达22.8% 远高于正常体重者的3.0% [4] - 肥胖是高血压 糖尿病 脂肪肝 肿瘤等慢性病的入口 这些疾病降低生活质量并缩短寿命 [6] 肥胖的社会经济代价 - 超重和肥胖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率更高 尤其在门诊和检查方面更频繁 消耗金钱和时间 [7] - 肥胖者更容易因病缺勤 提前退休 影响收入 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 [9] - 肥胖儿童自信心 自我评价偏低 运动能力下降 可能影响社交与学习表现 [9] 体重管理的积极影响 - 体重下降5%~10%能显著降低糖尿病 高血压 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10] - 改善肥胖问题可通过规律饮食 适度运动和早期干预实现 不依赖昂贵药物或极端手术 [12]
“全民减肥令来了”!如何科学控体重?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7 22:15
今年35岁的小正(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肥胖竟让他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晚因呼吸不畅频繁惊醒,起夜多达七八次。年纪轻 轻,他已被高血压、糖尿病缠身。体重最高时接近380斤,"胖墩墩"的生活让小正身心俱疲。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及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 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 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指出,若不加以控制,预计 到2030年,我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高达70.5%和31.8%。 肥胖不仅影响外在形象,更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幕后推手"。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 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还会导致医疗开支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受损,并引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困扰因 ...
体重门诊上线!究竟都能做什么?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7 15:17
体重管理门诊的兴起 - 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5] - 体重门诊成为网络和现实中的热门话题,多地医院已设立体重管理门诊或多学科减重联合门诊 [5] 体重门诊解决的问题 - 帮助重度肥胖患者(如BMI高达40.3)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6] - 针对内脏脂肪超标、血尿酸偏高等问题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6] - 通过持续随访监测体重、微量营养素和代谢指标变化 [6] - 解决儿童青少年因饮食丰富、运动减少和学业压力导致的肥胖问题 [6] - 实现"体重管理+慢性病管理"双重效果,让各项健康指标全面达标 [7] 多学科协作模式 - 中国科大附一院体检数据显示22%受检人群存在超重问题 [8] - 整合健康管理中心、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 [8]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营养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 [9] - 为患者提供更专业、个性化和规范化的体重管理方案 [9] 目标人群 - 慢性病患者和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 [10] - 准备怀孕的肥胖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达28%) [11] - 有身材管理需求的人群 [10] 科学减重方法 - 饮食管理:控制能量摄入,提升优质蛋白比例,选用粗杂粮主食 [12] - 运动建议:减少久坐,利用碎片时间活动,适当进行抗阻训练 [11] - 作息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 [11] -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体检结果科学用药 [11]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中国肥胖防控大会——职业健康管理与促进分论坛举办
人民网· 2025-05-16 11:12
会议背景与主题 - 第二届中国肥胖控制大会于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在广东佛山举办,主题为"共建健康体重,共享健康中国",旨在响应"体重管理年"活动并支持"健康中国2030"目标 [1] - 会议聚焦职业人群健康,提出以体重管理为切入点,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重大疾病防控,推动职业人群健康促进 [1] 职业健康管理倡议与分论坛 -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职业病科匡兴亚主任发布"职业人群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倡议",强调体重管理、生活方式干预与疾病防控的三重目标 [1] - 职业健康管理与促进分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来自职业病防治机构、综合医院和健康企业的专家主持,涵盖多学科交流 [1] 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 - 李旭东主任医师对比黑龙江与广东两省数据,开展职业人群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及主动健康技术应用探索 [2] - 彭晓莉主任医师分享上海化学工业区"健康园区"建设成果,突出健康企业创建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2] - 姚峰副主任医师介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与上海消防医院在消防员肌肉骨骼疾病康复诊疗的早期经验 [2] - 陈惠清主任医师分析电子制造业劳动者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 [2]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职业健康管理需从传统职业病防治转向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促进模式,适应新兴业态发展需求 [2] - 新发职业病防控与心理健康管理被多位专家强调为职业健康领域的重点方向 [2] - 上海、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专家通过医企融合、智慧赋能等案例,展示共建健康企业的创新实践 [2]
国家出手了!减重秘籍大揭秘,全是硬核干货!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6 10:15
体重异常的健康风险 - 体重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及部分癌症密切相关 [5] - 腰围超标或体重超重且伴随慢性疾病者需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5] - 国家卫健委预测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或达70.5%,儿童或达31.8% [5] 超重肥胖的判断标准 - 超重肥胖受遗传、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社会环境多重因素影响 [7] -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²,中国成年人正常范围为18.5-24,24-28为超重,≥28为肥胖 [7] - 肥胖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 [7] 健康减肥饮食指南 - 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提供地域化食谱(如东北"铁锅炖鱼"、西北"臊子面")及总能量标注 [9] - 主食推荐全谷物和粗粮,减少精制米面;优先选择低脂肉类(瘦肉、鱼虾)及低脂/脱脂奶类 [10] - 避免油炸食品、高糖糕点等高热量食物(>400kcal/100g),每日盐摄入<5克,油<20-25克,糖<25克 [12] - 每日能量摄入建议减少30%-50%或500-1000千卡,男性限1200-1500千卡/日,女性限1000-1200千卡/日 [13] 科学减重核心策略 - 三大营养素能量分配: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三餐能量比3:4:3 [14] - 定时定量用餐,晚餐建议17:00-19:00,餐后禁食 [15] - 减少零食饮料及夜宵摄入 [16][17] - 进餐顺序建议先蔬菜→肉类→主食,细嚼慢咽以增强饱腹感 [18] 辅助减肥技巧 - 睡眠不足易致内分泌失调,建议肥胖人群每日保证7小时睡眠 [19] - 运动推荐中低强度有氧(每周150-300分钟)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3次),总消耗≥2000千卡/周 [20]
平安健康牵手诺和诺德,共拓百亿减重市场新蓝海
格隆汇· 2025-05-15 17:19
全球肥胖症管理政策与市场趋势 - WHO计划首次将GLP-1受体激动剂等减肥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EML),预计最早8月出台,标志着肥胖症正式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1][3] - 中国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2024年12月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强化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4] - 中国成年肥胖人口(BMI≥25)超2.4亿,预计2030年达3.5亿,方正证券预计2030年国内GLP-1减重药物市场规模超378.52亿元[4] - 巴克莱银行预计2030年全球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将增至1500亿美元,需求覆盖药物治疗、健康管理、健身服务等多领域[4] 诺和诺德的市场地位与战略 - 诺和诺德2025Q1减肥药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超过K药成为"药王",全球约10亿肥胖症患者中仅数百万人接受治疗[6] - 公司技术壁垒高,正在加速市场扩张,与平安健康合作可整合资源提升数据支持与创新思路[6][7] 平安健康的医疗资源与业务布局 - 公司拥有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2900位签约专家医生,合作医院近4000家,链接药店23.5万家[7] - 家庭医生服务超200万客户,会员权益用户数超1400万,2025Q1企业客户数超2100家且B端付费用户同比增长45%[7] - 花旗指出其医疗数据库涵盖疾病/处方/个人健康等多维度数据,中信证券看好其AI大模型提升服务效能的潜力[7] 战略合作的价值创造 - 双方构建"认知提升—诊疗干预—长期管理"全周期服务闭环,推动科学减重理念普及[1][7] - 合作打破传统医疗与健康管理界限,未来可能结合AI/大数据开发智能减肥产品与服务[7] - 创新模式可能实现"药丸联动智能设备监测代谢+保险理赔+定制食谱"的精准健康工程[9]
营养、运动、睡眠如何协同才能高效管理体重?听专家科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06:24
体重管理协同效应 - 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可产生高效减脂协同效应 [1] - 过度压力、暴饮暴食、节食、大强度运动和休息失衡会对身体造成额外压力并阻碍减重效果 [1] 久坐人群减重策略 - 碎片化运动单次超过7分钟且强度适宜时,其叠加效果与整段运动相近 [2] - 每餐摄入量建议模板:主食1个拳头、蔬菜2个拳头、肉蛋鱼虾1个手掌心大小,符合减脂热量需求 [2] - 建议23:00前入睡并保证7小时睡眠,多摄入含镁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南瓜子)以放松肌肉 [2] 轻断食机制与效果 - "5+2"轻断食模式(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500-600千卡)可激活细胞自噬、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脂肪分解 [3] - 研究证实该模式能有效减少体脂并调节血糖血脂,但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定人群应避免尝试 [3] - 极端节食会导致水分肌肉流失,恢复饮食后出现"溜溜球效应"式剧烈反弹 [2] 减肥产品分类与局限 - 第一类(可溶性膳食纤维/特定益生菌)需配合饮食运动管理,单独使用效果不显著 [3] - 第二类(白芸豆提取物等)仅能抑制淀粉分解,无法阻断单糖/脂肪吸收,效果有限 [3] - 第三类(咖啡因/左旋肉碱)易产生耐受性且长期效果有限 [3] 极端饮食风险 - "碳水循环法""液断饮食"等极端方式会触发身体应急模式,导致肌肉分解和基础代谢率下降 [4] - 此类方法造成营养素不足,恢复饮食后报复性反弹风险高,形成"易胖体质"恶性循环 [4] 睡眠与代谢关系 - 睡眠不足使饥饿素分泌增加385千卡/日(相当于一碗米饭),同时抑制瘦素生成 [4] - 缺觉者内脏脂肪堆积速度快30%,面对甜食时大脑奖赏中枢激活强度提升60% [4] - 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促进脂肪分解 [4] - 成年人每日需7-9小时睡眠,补觉无法抵消生物钟紊乱造成的健康损耗 [5][6]
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减肥,减重门诊在两会后爆火!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5 00:57
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 - 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年"行动纳入未来三年慢性病防控核心举措,16个部门协同推进,包括教育部普及体重管理知识、体育总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等[8] - 我国超一半成年人属于超重人群,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大幅上升[6] -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夜间门诊爆满,埋线工具一度告罄,反映政策与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市场热度[5][11] 行业变革方向 - 减重机构需构建"科学+体验+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避免低价竞争内耗[16] - 技术融合成为趋势:中西医结合模式(埋线+营养调控+运动阈值)、红外热成像展示效果、基因检测预警肥胖风险[13] - 效果可视化创新:三维效果坐标系追踪体脂率/腰臀比/健康参数,案例库搜索引擎提升用户决策效率[14] 服务场景创新 - 夜间门诊、午休微创服务、家庭沙龙等场景细分满足都市人群碎片化需求[11][12] - 连锁机构将疗程拆解为通勤音频+午休穴位刺激+睡前饮食打卡,增强用户粘性[12] - 20-40岁女性主导需求,偏好"无痛、不节食、少运动"方式,与传统健身房模式形成差异[11] 政策红利利用策略 - 打造医学背书IP:联合三甲医院专家,塑造"临床医生转型健美达人"KOL人设[17] - 精准分层服务:智能设备生成健康报告,为BMI≥30客户提供绿色通道,定制组合套餐[18] - 生态体系搭建:参与企业健康课程、社区公益小站,接入医保结算使某中医院减重病房入住率提升40%[19] 市场数据与趋势 - 埋线减肥疗法平均减重5-8斤,成为主流选择之一[11] - 效果可视化营销使用户决策难度下降60%[14] - 政策首次将"防治结合"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行业深度变革[8]
“体重管理年”全面启动!解决肥胖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3 23:13
国家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提出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强化慢性病预防控制 [3] - 该举措将体重管理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3] - 行动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推进 [6][7] 中国肥胖问题现状 - 预计到2030年中国肥胖率将升至70%,即每10人中有7人超重或肥胖 [4] - 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成年人达4.02亿,居全球首位 [4] - 2021年中国男性超重肥胖率36.6%,女性42.5% [4] - 预计到2050年超重肥胖人数将增至6.27亿,肥胖儿童青少年达3520万 [4] 肥胖带来的健康和经济影响 - 肥胖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5] - 2019年高BMI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比11.98%,死亡人数54.95万 [5] - 中国糖尿病患者1.164亿居全球首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关键因素 [5] - 每年肥胖相关疾病医疗支出达2000亿元,日均医保承担7亿元 [5] - 预计体重相关医疗开支占卫生预算比例将从2022年8%升至2030年22% [5] 肥胖问题成因分析 - 饮食结构变化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 [6] - 体力活动减少和久坐不动现象普遍 [6] - 公众对肥胖危害认识不足 [6] 体重管理行动的意义 - 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 [6] - 可减轻个人家庭医疗负担,缓解医保基金压力 [6] - 若超重肥胖人口减半,每年可节省数千亿元经济损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