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动平衡

搜索文档
中国人为何越减越胖,减肥一生却陷入“越减越重”困局?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以下文章来源于体重管理三年行动 ,作者体重管理三年行动 体重管理三年行动 . 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实"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本账号发布权威资讯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胖起来"的人越来越常见? 其实,国际上衡量胖瘦最常用的标准并不是单纯的体重,而是BMI(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 方。BMI在18.5到23.9之间属于正常,超过24为超重,28以上即为肥胖,30及以上则被视为中重度肥胖。 2016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数首次超过了体重偏轻的人群,而中国的肥胖总人数已跃居全球第一,超过美国。 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也显示,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持续上升,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50%,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及肥 胖率也接近20%。 伴随着"胖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减肥方法层出不穷,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刷屏。 比如,男演员尹正因分享自己的减脂餐单,意外成为小红书上的热门人物;沈腾公开的"16+8减肥法"(每天连续禁食16小时,其余8小时进 食),更被不少年轻人奉为减肥宝典。 但是,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减肥这条路都不轻松。 尹正虽然 ...
专家: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重点在于预防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10:00
第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要重视儿童的早餐健康,一日三餐要保持食物种类要丰富。一日 三餐每餐都要兼顾有谷薯类,鱼、肉、蛋、豆类食物,还有蔬菜、水果这些食物要均衡,还要积极控油 控盐。对于儿童青少年,鼓励每天牛奶、液态奶的饮用量大概在300—500毫升左右,相当于接近一瓶普 通矿泉水的容量。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喝足量的水,每天大概要在800—1400毫升左右,也就相当于2瓶到 3瓶矿泉水的量。同时严格控制含糖饮料,因为含糖饮料含有的热量非常多,过量摄入会导致孩子的热 量过剩,就容易转化成脂肪的蓄积,所以导致肥胖。 第三,吃动平衡很重要。小婴儿阶段还不会走不会跑的时候,最好的运动就是趴着,就是俯卧位的 运动,即趴着抬头玩耍,家长鼓励婴儿要达到半小时以上。对于1—2岁的幼儿,鼓励每天至少要180分 钟,也就是3小时的身体活动,包括一些缓慢步行、到外面快走、游戏,最少每天180分钟的时间。对于 学龄前儿童,除了180分钟的日常活动以外,最好要有1小时的快走、抛球、捡球、快跑等等中高强度的 身体活动的时间。对于中小学生,至少每天累计要有60分钟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也可以进行引体向 上、仰卧起坐、哑铃操等这些增加肌肉骨骼 ...
发胖有没有“年龄分界线”?吃动平衡是关键
新华网· 2025-05-23 16:40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查英表示,对于多数人而言,青、中年时期体重 更容易逐年增加。这可能与多重因素有关,包括随着年龄增长,营养能量摄入升高;运动量相较年轻时 有所降低;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能量代谢速度降低等。特别是代谢率下降,可以理解为吃同样的食 物,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顾天成)5月17日至23日是2025年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为"吃动平衡 健 康体重 全民行动"。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健康科普,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应 通过合理饮食和坚持运动相结合,长期控制好体重。 发胖真的有"年龄分界线"吗?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有关专家指出,从全球肥胖相关研究看,超重 和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趋势不同,从24岁至29岁年龄阶段开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 男性群体(55岁至59岁)和老年女性群体(65岁至69岁)中达到峰值。 这位医生强调,饮食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头等大事。过多的脂肪会增加各类疾病的风险,也会使我们的身 材变得臃肿。有利于健康的减重,不是减骨骼、肌肉、身体水分,而是要减脂肪。 专家建议,要养成长期健康合理的饮食习 ...
空腹运动更减肥?暴汗服能燃脂?专家提示避免误区
新华网· 2025-05-22 09:11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温竞华)当下正值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 动",倡导大众通过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的双向调节实现健康体重。然而,一些常见的运动误区可能让 减重效果适得其反,甚至给健康带来危害。对此,记者采访了运动专家,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给出解 答。 ——空腹运动更减肥吗? "平时不运动的人偶尔进行高强度运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规律锻炼者的50倍。 尽管科学证明这种锻炼也可以获得健康益处,但是不规律的锻炼会增加运动者发生骨骼肌损伤和心血管 意外的风险。"邱俊强说。 邱俊强说,对超重和肥胖人群来说,空腹运动弊大于利。在体内糖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脂肪代谢会加 强,但脂肪供能效率低,为满足运动时的代谢需要,蛋白质分解会加剧,造成肌肉分解。 "在低血糖的情况下运动还会带来多种健康隐患,如脂肪代谢紊乱、疲劳感增强、大脑能量供应不足、 血细胞供能不足导致细胞破坏增多、免疫细胞营养不足造成免疫力低下等。"邱俊强说。 ——穿暴汗服运动真能燃脂吗? "这个说法不仅错误,而且很危险。"邱俊强说,穿暴汗服运动,减掉的体重主要是水分,脱水会造成核 心体温升高,引发运动性热病,严重时会 ...
每4个杭州小伢儿中 至少有1个“小胖墩”
杭州日报· 2025-05-21 10:47
生活条件好了,由体重引发的健康问题愈发突出。杭州伢儿"长"势如何?杭州居民"条杆儿"(身 材)好不好? 5月20日是第36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吃动平衡 身心健康",在杭州市合理膳食行动推进 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活动中,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正式发布杭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管 理工具包,并公布了2024年杭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结果: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 分别为14.7%和12.2%,合计达26.9%,也就是说4个中小学生中至少有1个"小胖墩"。 本周正值全民营养周,结合我市2024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结果来看,杭州人总体偏胖,"条杆 儿"不太好。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营养不良并存 女生总体优于男生 "近3年,全市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总和始终在25%—27%高位徘徊,减重任务很艰巨。"市疾 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体重增加,但2024年市中小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率为 8.8%,且这个数据连续3年有上涨趋势。除了超重肥胖率"高位盘整"、营养不良率"抬头",监测结果还 有一个明显特征——"男女有别",女生的营养状况总体优于男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的比例相对较 低。 "一 ...
小满时节如何养生防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关切
新华社· 2025-05-20 19:25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小满时节如何养生防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关切 新华社记者李恒、董瑞丰 小满时节,民间素有"不吃生冷"的说法。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袁盈说,此时人体阳 气属于升散状态,进食较多寒凉食物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针对平时容易上火的人群,可以适当食用养阴润燥 食材,像冬瓜、西瓜、荸荠、藕、绿豆、菊花、银耳汤等,兼具清热利湿或清热生津作用。 专家特别提示,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要注意保护脾胃阳气,多进食薏苡仁、莲子、山药、白扁豆、茯 苓等健脾益气祛湿的食物;进食海鲜等寒凉食物时,可以加一些姜末、蒜末、胡椒粉等以节制寒性,保 护脾胃阳气。平时也可以喝苏叶、陈皮水,起到健脾温中化痰的作用。 睡眠问题也是小满时节的常见困扰。"中医认为,平息亢奋的阳气和滋补耗损的阴津是改善睡眠质量的 重要因素。"袁盈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保持在同一时间就寝与起床,不要熬夜;睡眠环境尽 量安静、遮光等;尽量放松身心,避免睡前过饱或者过饥。 科学减重,做到吃动平衡 吃动平衡是健康体重的核心。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于康强调, ...
预防“小胖墩” 儿童青少年健康呼唤“营养+运动”
新华社· 2025-05-20 00:35
"小胖墩"为什么要预防?"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来临之际,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外在形象, 更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2025营养与健康发展促进大会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现场,启动了相关食育推广项目。(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供图)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多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从机制协同、技术支撑、科普宣传三个方面精准施策,全民参与氛围浓厚。 今年5月20日是第36个中国学生营养日。本次活动以"吃动平衡 身心健康"为主题,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 会、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记者董瑞丰) 在日前举行的2025营养与健康发展促进大会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上,陈萌山表示,倡导吃动平衡,对于儿童青少年控制体重、促进 健康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小觑。《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6岁以 下超10%。 从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扩大,到食养知识普及程度加深,再到校园饮食环境优化,我国学生营养健 ...
体重轻一点 烦恼少一点 保持“吃动平衡”好处有这些
央视新闻· 2025-05-18 09:30
2025年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 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轻一点 疾病就少一点 医学早已明确指出,肥胖不仅仅是外形上的问题,更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代谢性疾病。 一项系统梳理中国过去30年高BMI人群流行病学数据的研究发现,肥胖会深度扰乱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平衡,广泛损伤心血管、内分泌、肝肾等多个 系统。 目前,肥胖已经成为中国慢性病的主要推手之一,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一系列疾病结伴而行。 一项对1577万名中国成年人体检数据的大型研究显示,34.8%的人属于超重,14.1%为肥胖。 而且,体重越重,患病的种类也越多——在肥胖人群中,有三种及以上代谢相关疾病的比例高达22.8%,远高于正常体重者的3.0%。这意味着,一旦体重 超标,常常不是某种病悄悄出现,而是多种代谢疾病一同袭来。 肥胖不是一个"孤独的指标",它是一连串疾病的入口。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肿瘤等慢性病,这些疾病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