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搜索文档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5:59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流失文物追索取得成果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战国帛书等重要文物[3] 科技赋能文物管理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装备升级[3] -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取得进展[3]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深海考古和古船打捞技术实现重大突破[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博物馆数量与接待规模显著增长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4] - 博物馆藏品与活动丰富 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4] - 优化服务应对"预约难"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 调整预约量 巡展借展等方式提升接待能力 构建博物馆"生活圈"[5]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世界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多项新项目申遗稳步推进[6]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扩展至20国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6] - 文物外展与交流活跃 举办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等知名品牌 引进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展览[6] 文明研究与考古突破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认定中国方案 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7] -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广泛参与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与传播等计划凸显文物在文明交流中的价值[7]
国家文物局局长:我国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新京报· 2025-09-10 16:1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91%以上 [1]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1]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1]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1]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1] 文物保护工程投入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 -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研究与发现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1] 国际文物合作与交流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人民日报· 2025-09-10 15:45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状况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并新发现超13万处文物 [1]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且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博物馆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且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2]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且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2]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 [2]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包括新列入的北京中轴线和西夏陵 [2]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扩展至20个成员国、伙伴国和观察员国 [2]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及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文物法治与科技人才建设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3]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40家且重点文物类型保护修复水平提升 [3] -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并举办文物行业技能大赛 [3] 文物利用与社会影响力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联城乡文脉且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 - 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和文博节目如《寻古中国》广受好评 [2]
滚动更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5:40
中国世界遗产与文物保护成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位居世界前列[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3] -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3] 国际文物合作与流失文物回归 - 在柬埔寨等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的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推进[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2] 考古发现与研究体系建立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5]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考古学初步建立[5] 文物保护法律与专项工作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成为国家意志[4]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州日报· 2025-09-08 08:41
教育政策与领导关怀 - 省委书记刘宁在教师节前夕看望慰问郑州中学和郑州大学教学科研一线教师代表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福和诚挚问候 [1] - 刘宁强调好老师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的领路人 应潜心教书育人 培根铸魂 用心用情上好开学第一课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 - 刘宁希望全省教师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3] 学校教育与创新实践 - 郑州中学是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先进学校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办学特色突出 [1] - 刘宁详细了解郑州中学思政教育 科学教育 美育教育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鼓励用爱心 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心灵 点燃科学热情 [1] - 刘宁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科研平台与技术创新 - 郑州大学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院士在核苷类抗病毒重大新药创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 - 刘宁勉励常俊标院士带领团队潜心钻研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 聚焦前沿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 - 刘宁察看黄河实验室(河南)建设运行情况 肯定王复明院士在水利水文研究方面成绩 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 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 文化传承与考古研究 - 刘宁察看双槐树遗址等考古研究成果 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深入交流 [2] - 刘宁希望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挖掘黄河文化 中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为建设文旅强省作贡献 [2] 教育保障与社会支持 - 刘宁要求各级党委 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 - 强调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3]
刘宁在郑州市看望慰问教师代表
河南日报· 2025-09-06 18:36
教育政策导向 - 省委书记刘宁强调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挖掘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时代价值 助力文旅强省建设 [2] -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 要求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郑州大学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核苷类抗病毒重大新药创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 - 黄河实验室(河南)重点发展水利水文研究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坝道工程医院" 解决市政建设技术难题 [2] - 强调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 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保障河湖安澜和城市更新提供科技支撑 [2] 教育体系发展 - 郑州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先进学校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办学特色突出 [1] - 实地考察心理健康中心 数智探索中心 图书馆等设施 详细了解思政教育 科学教育 美育教育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1] -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赵刚在西安市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时强调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坚决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陕西日报· 2025-08-21 08:30
文物保护政策导向 - 强调保护优先原则 健全大遗址全域保护分级责任体系 加大日常巡查巡护力度 [1] - 落实"先考古 后出让"和"先调查 后建设"前置保护制度 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修缮 [2] - 健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长效工作机制 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2]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做好实体遗迹保护展示工作 维护历史真实性 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1] - 精心编制新一轮大遗址保护规划 妥善处理遗址内常住人口服务管理 [1] - 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城墙本体保护监测 统筹抢救性保护和主动预防 [1] 文化价值挖掘与传播 - 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系统展示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 - 建好用好文博场所 丰富展示传播方式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 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 探索活化利用路径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 汉长安城遗址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关注规划建设和发掘成果 [1] - 西安城墙保护利用工作获得专项调研 强调确保绝对安全 [1] - 让遗址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1][2]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11:52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5] -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评价其为"长江下游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 [5] 博物馆建设与展陈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有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 [5][6] - 基本陈列包括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首次系统展示凌家滩遗址考古成果 [6] - 汇聚各单位所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是凌家滩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10]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自1987年以来经历16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余件 [9] - 出土代表性文物包括玉人(高8.1厘米)、玉龙(首尾相衔环状)、玉鹰(双翅展翅猪首形象)、双虎首玉璜(30年后残件重聚)等 [10][11] - 07M23墓出土文物340余件(玉器210件),其中88公斤大玉猪为同时代最大最重玉石雕 [11][12] 遗址公园与研学发展 - 墓葬祭祀区模拟展示68座墓葬和1处祭坛(原面积1200平方米),祭坛采用三层不同材质建造 [13] - 考古研学小镇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提供制玉、陶艺等课程,单日研学游客达500-600人 [14] - 2024年计划发掘1000平方米,重点在墓葬祭祀区西侧,目标推进申遗工作 [14][15] 技术应用与展示创新 - 运用VR技术还原5000年前祭坛场景,裸眼3D解析玉鹰八角星纹数学奥秘 [12] - 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现场,1∶1复原07M23墓并动画演示葬制 [11][12] - 建筑采用十字院落造型象征四方文化交流,外墙夯土板材料融合历史与现代感 [6]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大众日报· 2025-06-07 09:0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主题进行解读 包括何谓"古国" 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代" 古国时代的历史遗产等方面 [2] - 赵辉就山东高质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出建议 [2] - 副省长温暖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 从更高维度 更广视野认识其重要意义 [3] - 要聚焦重点任务 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村镇的整体保护 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 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 - 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3] 活动参与情况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 省委书记林武 省长周乃翔 省政协主席葛慧君 省委副书记王宇燕等出席 [2] - 有关省领导 驻济省直部门 省管企业 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