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人文经济学:是时代需要的产物,是对时代课题的积极应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9 12:48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起源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概念,指出文化发达地区如苏杭经济同样走在前列,并肯定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上的成就[1] -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述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趋势[1] - 该理论的兴起是对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重大课题的积极应答,源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 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基础与案例 - 理论基于各地勃发的创造性实践,例如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概括的“闽东之光”精神,助力当地培育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5] - 在浙江实施的“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使浙江进入经济强、文化强的良性循环[5] - 新时代实践案例包括苏州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文支撑,成都通过文化激发城市活力,以及哈尔滨冰雪文化引爆旅游市场[5] 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维度 - 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需从经济学、人文学和文明学等多视角进行探索[6] - 新发展理念是构建其逻辑架构的根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五大维度[8][11] - 该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9][10] 人文经济学的具体维度内涵 - 创新发展维度关注科技革命机遇与理论文化创新,以教育创新培育人才队伍[11] - 协调发展维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12] - 绿色发展维度既建立绿色经济体系,也厚植绿水青山理念,弘扬天人合一生态观[12] - 开放发展维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研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全球倡议[13] - 共享发展维度关注民生事业与现代化建设成果共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13]
大国五年丨国家账本,见证“民生为大”
新华社· 2025-10-28 11:23
财政收支规模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 [3] - 2024年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7个省份超5000亿元,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3] - 税务部门累计征收的税费收入预计将超155万亿元 [4]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 [8]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 - “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8] - “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8]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6] - 今年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6] 教育体系投入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 [10] - “十四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过25万亿元 [10]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00亿元左右向各阶段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 [10] 医疗服务体系 -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2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 [12] - 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9万所,九成以上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服务点 [12]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人次达5.6亿 [12] 社会保障体系 - 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 [16] -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 [16] - 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 [16] 减税降费政策 - “十四五”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到10.5万亿元 [18] - 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6万亿元 [18] - 中小微企业共享受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有超过1亿的纳税人依法申请退税1300多亿元 [18] 消费与就业支持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9% [19] - 截至8月底,国家财政拿出约4200亿元带动各类商品销售额超2.9万亿元 [19] - 大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19]
国家账本,见证“民生为大”
新华社· 2025-10-28 10: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展示国家财政在“十四五”期间的投入与成效,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社会体系建设成就 - 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 - 国家账本记录了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具体路径,见证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1] 民生福祉与感受 - 国家财政支出最终转化为百姓可感可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 - 国家账本紧密联系着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万家灯火) [1]
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历程中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巴蜀大地引发强烈反响(二)
四川日报· 2025-10-25 09:17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在“十四五”时期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 [2]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四川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超过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升至第5位 [3] - 四川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3] 区域发展与产业集聚 - 四川省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成都继续领跑,新增绵阳、宜宾两个4000亿元GDP城市,多个市州有望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跃上3000亿元GDP台阶 [3] - 川渝高竹新区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16个,初步形成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态势 [5] - 宜宾三江新区GDP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台阶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会公报提及“科技”二字达10次之多 [4] - 绵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数字人”迅速找到落地场景,并正积极布局下一代交互性更强的数字员工 [4] 对外开放与贸易 -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客运通航点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开通国内客运航线379条,覆盖航点200个,国内航点通达性保持全国第一 [4] -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前9月进出口总额达4050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综保区第一 [5] 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 - 四川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占比始终保持在65%以上,稳步提高近20项民生政策标准 [7] - 2024年四川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8.8岁,较2020年提高1.24岁 [7] - 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较2020年脱贫时的8934元实现翻番 [4] 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 - 广元市建成海绵街区68条,打造口袋公园67个,解决内涝问题并提升居住环境 [7] - 阿坝州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增收 [8]
书写“发展向前,民生向暖”精彩答卷
北京青年报· 2025-10-24 15:17
宏观经济表现 - 五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 [1]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 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2] - 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1]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 [2] 具体民生举措与成效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2] - 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1]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2][3] 发展规划与政策导向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3] - 民生保障体系正完成从“单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跃升 [3]
新华社: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
新华社· 2025-10-24 09:30
历史方位与规划定位 -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3] -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形容这段历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4]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5] 经济发展主题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 -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保持适当速度[8] -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6] 战略重点与改革任务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9]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举措将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落实完成[9]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9] 民生发展导向 -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10] - 实施一系列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包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10]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29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内在关系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1] - 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重在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运行规则[1] -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1][2] - 高效能治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和保障,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9] - 高质量发展对治理效能提升提出更高标准,客观上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与结构优化实现适应性变革[10] 统筹推进的战略意义 -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牵引性的关键任务[4] - 这是应对现实挑战、塑造未来优势的必然之举,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6]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7] - 必须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1] - 发展的最终目的、治理的根本指向都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 - 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夯实物质基础[11] - 高效能治理聚焦协同施策,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1] 高效能治理的实施路径 - 以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着力提升动态适应能力,构建高效规范的制度体系[12][13] - 以民生需求驱动治理效能提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 - 以共建共治共享激发社会动能,广泛凝聚治理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5] - 以技术创新驱动治理变革,打造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16]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需动力逐步增强[5]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0] -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相邻省份在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产业链协同共生等方面形成协同治理机制[13] -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6]
金社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民日报· 2025-10-23 08:23
经济发展成就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5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接近2.2% [5] 区域发展与产业动态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迁驻河北雄安新区,作为首批疏解央企 [1] - 雄安新区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具备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特征 [2]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演变为串联研发、制造、物流、服务产业链条的科创走廊 [5]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 - 中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6] - 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研院所支撑”模式 [6] - 通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关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重大工程推动绿色发展 [5] 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 - 陕西延安苹果产业带动100多万人就业,80万农民受益,形成完整“富民产业链” [8]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药品集中采购降价,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扩大普惠供给 [8] - 中国通过农业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产量,通过光伏、风电技术出口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9]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7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5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通过五年规划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4] 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北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1] - 雄安新区“城市大脑”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 [2]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按制造业增加值推算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接近2.2% [5] 产业与科技创新 - G60高速公路两侧的厂房集群串联起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的产业链条 [5] - 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并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6] -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6] 农业与民生改善 - 陕西延安300多万亩苹果产业带动100多万人就业,80万农民从中受益 [7][8]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药品集中采购降价,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8] - 新时代以来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改革始终聚焦民生 [8] 国际合作与全球贡献 - 在农业领域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产量,在能源领域出口光伏、风电技术推动当地能源结构转型 [9]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0] - 中国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稳定的预期和清晰的路径成为全球经济穿越“不确定性”的重要支撑 [4][6]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02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前景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5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国家战略与制度优势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政治优势 [2] -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确保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2] -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经济量质齐升 [4][6] 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北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1] - 雄安新区“城市大脑”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 [2]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接近2.2% [5] - G60科创走廊串联起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6] -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6] -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5] 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 - 陕西延安苹果产业带动100多万人就业,80万农民受益 [8]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药品集中采购降价,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9] -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化教育资源均衡 [9] - 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扩大普惠供给,回应老龄化社会需求 [9] 对外开放与全球合作 -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1] - 在农业领域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产量,分享减贫经验 [9] - 在能源领域将光伏、风电技术出口到多个国家,推动当地能源结构转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