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走廊

搜索文档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经济总量超越荷兰
证券时报网· 2025-06-25 10:49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概况 - GDP总量达9万亿元人民币(约1.2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17大经济体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1.6万家跃升至2024年5.9万家,研发投入增长82.4% [1][2] - 贡献科创板上市企业119家占全国总量20%,外资企业数量占全国近1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8.5% [3] 协同创新指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年协同创新指数达170分较2018年提升70%,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187分较2019年增长87% [1] - 专利合作与成果转移量分别占长三角41城总量的26.29%和33.88% [2] - 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累计交易额超300亿元 [2] 全球影响力与产业贡献 - 以全球万分之六的城市规模创造全球3%的科技成果和3.10%的领先企业数量 [3] - 对全球制造业贡献约2.2%,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占全国13%,发明专利授权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国10% [3] - 48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占全国14%,区域上市企业占全国14% [3] 三大联盟布局 - 重大科创平台联盟联合百余家科研机构与企业,聚焦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4] - 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集结300余家上下游单位,联合十余所高校攻关关键技术 [4][5] - 企业出海服务联盟汇聚170余家专业机构,构建跨境贸易全流程服务体系 [5] 产业联动与生态建设 - 九城80余家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 [6] - 33家企业获基金投决金额10.1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授信超1450亿元 [6] - 18家中试基地授牌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规模化生产跃升 [6]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服务资源 [5] - 聚焦未来产业打造"超级应用场景",释放协同创新动能 [5] - 启动新一轮建设方案编制,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合作机制 [7]
多链条深度融合 发挥科创资源共振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6-25 09:20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现状 - G60科创走廊连接沪苏浙皖九城(区),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占长三角50%、全国13%,超过珠三角地区 [1] - 发明专利授权量和PCT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国1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8.5% [1] - 2024年九城(区)GDP总量达9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各国经济总量排名第17位 [1] - 已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和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3] - 2018年以来科技人才流动活跃,专利合作数量占长三角41个城市合作总量的26.29%,专利转移数量占33.88% [3] 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 - 大会发布60余项科技创新重大成果,涉及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物联等新兴领域 [2] -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研发"智者大模型2.0",实现多维智能研判和场景匹配精度提升 [2] - 首批18家中试基地获得授牌,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跃升 [2] - 重大科创平台联盟汇聚近百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科创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4] 产业协同与联盟建设 - 成立重大科创平台联盟、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三大新联盟 [4] - 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将重点打造低空智慧物流网络等产业需求点,构建G60低空基金矩阵 [4] - 与三省一市汽车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 [5] - 与多家银行、金融机构签约,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七大领域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5] 未来发展计划 - 新一轮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 [5] - 下一阶段将夯实制度支撑和平台基础,完善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5] - 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 [5]
上海松江区党政代表团来苏州考察
苏州日报· 2025-06-10 08:21
长三角区域合作 - 上海市松江区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 双方市委书记和市长等高层领导参与会见 [1][3][4] - 苏州对松江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并指出松江作为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 [3] - 苏州正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和苏州智造"十大行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 [3] - 松江对苏州的支持表示感谢 并认可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成效 [4] - 双方希望以G60科创走廊为纽带 加强创新协同、产业共建、交通互联和服务共享 [3][4] - 松江正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走深走实 并把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 [4] - 双方计划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密切人文交流 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3][4]
同频共振 长三角合力“强引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述(中)
新华日报· 2025-06-04 07:09
长三角经济创新与产业协作 - 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区域科技支出总量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地方科技投入比重超1/4 [1] - 区域共建2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1/3,形成跨省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活跃生态 [1] - G60科创走廊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3.7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10.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4.29% [3] 创新廊道建设 - G60科创走廊串联长三角9城,形成1700家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覆盖苏州鹭翔航空、杭州西子联合等企业 [3] - 长三角数字干线串联上海东西两翼及41城,推动算法、算力、数据资源整合,强化集成电路产业协同(上海芯片设计、苏州制造封装、无锡材料设备) [4] - 长江下游"万亿城市绵延带"实现跨域产业互补,如南京-上海沿线城市在半导体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 飞地园区模式 - 南通市北高新区60%产业与上海形成产业链合作,70%企业与上海高校开展产创协同,形成"上海研发+南通制造"模式 [7] - 中新苏滁高新区引进长三角项目占比达80%,华睿生物建成国内最大β-丙氨酸生产基地 [9]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落地正泰新能源(30亿元)、泓顺硅基半导体(7亿元)等重大项目 [9] 都市圈协同发展 - 海太长江隧道2028年通车后将缩短南通-上海通勤至10分钟,推动"1小时经济圈"形成 [11] - 南京都市圈日均跨省客流达1.2万人次,滁州经济总量跃居安徽第三,宁镇扬产业协同实现1+1+1>3效应 [11] - 上海大都市圈覆盖13城,南京-合肥、杭州-宁波都市圈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区域联动 [14][15]
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启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5-24 15:17
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启动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毕马威中国和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共同主办"新质引领聚力未来"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聚焦高端装备领域,旨在发掘并培育长三角地区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未来独角兽"企业 [1]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表示,高端装备产业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关键引擎,也是G60科创走廊七大战新产业的重要领域 [1] - 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出口表现突出,2024年出口额达2611.6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量的56.7% [1] 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 长三角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持续领跑,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 -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G60科创走廊推动跨区域创新链整合,聚焦机器人、新能源装备、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2] - 洞泾镇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效应,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终端等高端装备相关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3] 评选活动的意义与目标 - 评选活动将G60科创走廊和毕马威有机结合,不仅实现对优秀科创企业的发掘与赋能,更成为推动G60九城产业资源下沉街镇、赋能园区的重要契机 [1] - 毕马威中国表示,评选是对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企业竞争力的彰显,更是推动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2] - 活动期望以榜单为纽带,挖掘创新标杆,绘制产业图谱,凝聚集群势能,放大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G60科创走廊高端装备领域集聚 [1]
一体化发展!芜湖宣城明牌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4-30 10:52
芜宣一体化政策背景 -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芜宣一体化 [2] - 2024年3月安徽省政府印发文件强调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2] - 政策持续加码确保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行动有力 [2] 区域经济数据 - 2024年芜湖GDP实现5120.47亿元增长6.4% [3] - 宣城市经济总量达到2053.5亿元增长5.8% [3] - 芜湖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500家 [3] 交通基础设施 - 芜湖宣州机场为两市共建共用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2] - 宣城推进旌德通用机场、绩溪通用机场等市域通用机场建设 [5] - 构建起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 [3] 产业发展现状 - 芜湖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余家 [4] - 宣城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 [4] - 芜湖在汽车、机器人、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 [4] 产业协同规划 - 通过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平台共享实现协同发展 [6] - 芜湖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宣城有序转移 [6] -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6] 长三角一体化机遇 - 两市同属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成员 [6] - 可承接南京等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 [7] - 借力G60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深化区域合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