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强省会
icon
搜索文档
掀翻广东!中部工业第一省,逆天改命了
城市财经· 2025-04-22 11:45
汽车产量与出口 - 安徽省2024年一季度汽车产量76.17万辆,超越广东的66.51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3][4] - 2024年前两个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占全国比重9.99%,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全国比重12.89% [5]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95.37万辆,超越上海的79.8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30.8% [7][10] -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超越上海的122.46万辆 [12] 汽车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占全国比重超1/8 [38] - 2023年安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5576.62亿元,位居全省千亿产业第二位 [33] - 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占全省汽车产业链企业总数的60%,零部件产业营收占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48% [35]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安徽拥有“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的全产业链,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 [35] - 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2024年整车产量超95万辆,带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位居全国第二 [39] - 奇瑞集团2024年全年销售汽车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出口汽车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 [52][53] 区域经济与政策支持 - 安徽通过强省会模式,合肥GDP占全省26.7%,是第二城芜湖的2.64倍 [25] - 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居全国第六,中部六省之首 [28][32] - 安徽通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助上海、南京等都市圈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17][18][20] 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 - 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14.9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 [46][47][48] - 长丰县因比亚迪生产基地带动,2024年GDP增速10.6%,GDP规模突破千亿,位居全国县级市第61位 [39]
一年减少近100万人!中部六省,东北化了
城市财经· 2025-04-08 11:43
人口变化趋势 - 东北地区2010-2020年人口减少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吉林减少338万,辽宁减少115万[4] - 2021年东北人口减少超100万人,2022年减少86.4万人[5] - 2023年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人口合计减少133.33万人[10] - 2024年中部六省人口减少94.03万人,其中安徽增加2万人,河南减少30万,湖南减少29万,湖北减少6万,江西减少13万,山西减少20.03万[11][12][13][14][15] 人口减少原因 - 自然人口减少是主因:湖南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36万中20.3万为自然减少[25] 湖北2023年自然人口减少18.4万但实际常住人口仅减少6万,显示人口净流入12.4万[26] - 人口净流出显著:河南2021-2023年自然人口仅减少4万但常住人口减少超150万[27] 山西四年净流出27.65万[29] 江西四年净流出18.95万[30] - 农民工流动数据显示中部为最大净流出地区,2023年净流出3155万人[32] 区域经济差异 - 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全国第六[53] - 安徽汽车制造业2023年营收5576.62亿元,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57][60] - 2025年前两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超越广东居全国首位[62] - 合肥2023年汽车产量85.76万辆,芜湖120.24万辆[65] 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增长84.5%[67] 城市发展模式 - 合肥经济首位度达26.9%,GDP为芜湖2.7倍[43][44] - 强省会战略成效显著:合肥2023年人口增量21.9万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14.9万全国第三[48][49] - 芜湖汽车产业占GDP超50%,2024年出口占安徽总量近80%[69] - 奇瑞汽车2024年销量260.39万辆,出口114.46万辆连续22年居首[71][73]
人口争夺战!合肥、长沙、南昌,虹吸全省!
城市财经· 2025-03-25 11:36
人口增长与城市竞争力 - 12个重点城市中深圳以19.94万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合肥、长沙、南昌、杭州增量均超10万[7] - 深圳人口竞争力回归源于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稳定性,2023年疫情结束后人口重新向东南沿海聚集[10] - 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1.9万领跑全国,长沙2022年增量曾居首位[14] 合肥的产业驱动模式 -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绑定京东方,2007年投入60亿(占财政1/3)建设6代线,带动7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全球最大显示产业基地之一[22][23] - 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江淮、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3年产量137.6万辆全国第二[26][27] - 2017年联合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2021年集成电路竞争力全国第六[29][30] 长沙的低房价战略 - 通过供需调节和强管控将房价控制在1.06万元/㎡,房价收入比中心城市最低[39] - 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GDP超万亿背景下房价绝对规模保持低位[38][40] - 明确"制造业立市"方针,同步实施教育投入与房价控制政策[37] 南昌的经济复苏因素 - 2024年GDP增速回升至4.9%,受益于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铜、钨等资源占全国前列)[55][56][59] - 高铁网络完善使江西成为首个市市通350km/h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提升[63][64] - 赣粤运河、浙赣运河规划若落地将重塑南北物流通道,强化南昌流量集散功能[68][70][72] 强省会的人口虹吸效应 - 长沙2024年增10.39万人但湖南全省减少29万,南昌增10.22万而江西全省减13万[91][92][95] - 合肥增21.9万时安徽全省减6万,成都、武汉、郑州等强省会均呈现类似趋势[96][98] - 内陆省份通过资源倾斜强化省会以对冲沿海虹吸,形成"弱则核心"发展逻辑[101][102]
获批!第17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
城市财经· 2025-03-21 11:47
文章核心观点 石家庄都市圈获批填补华北地区空白,对石家庄是利好,后续国家级都市圈批复将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 [1][7][36] 分组1:石家庄都市圈获批情况 - 3月20日石家庄官方宣布《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并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 [2] - 石家庄都市圈涵盖石家庄市(不含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定州市、辛集市等部分地区,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32万人,涉及石家庄、衡水和邢台三个地级市 [3][4] - 这是国家批复的第17个国家级都市圈 [4] 分组2:国家级都市圈批复态度变化 - 最初南京、福州等都市圈批复高调官宣,先在国家发改委官网挂出,后地方政府网站转载,而武汉、沈阳等都市圈批复方式多样且部分未公布详细文件 [6] 分组3:石家庄强省会诉求原因 - 都市圈获批对圈内城市交通利好,石家庄需要借此虹吸周边资源 [7][9][10] - 综合省会行政级别、GDP首位度、省内老大与老二GDP差距分析,石家庄在话语权最弱的6个省会与首府中堪称第一 [12][14] - 唐山2024年GDP率先突破万亿元,石家庄距万亿还差1800亿,且石家庄在省内影响力仅在冀南 [14][15][16] 分组4:强省会与均衡发展分析 - 强省会与均衡发展是地区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实力的需要,沿海省份多均衡发展,内陆省与自治区大多走强省会路线 [20][22] - 内陆地区走强省会路线可对冲沿海虹吸,且能让省内有城市跻身一流争夺顶端资源 [23][24] 分组5: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预测 - 后续会继续批复国家级都市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29][30] - 都市圈建设要考虑发展基础和潜力,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弱省会与首府城市都市圈大概率搁浅 [32][33][34] - 未来获批都市圈城市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目前有资格的剩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昆明、大连、苏州,部分会打包批复 [36][47][49]
中国最“弱”省会,绷不住了
虎嗅APP· 2025-03-19 21:51
文章核心观点 - 探讨强省会和多中心发展模式的难题,分析我国省会强弱情况、弱省会成因及不同地区适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强省会战略旨在提升全省竞争力 [1][42][51] 分组1:省会强弱衡量标准 - 衡量省会强弱更看重省会GDP占全省比重,以省会“经济首位度”衡量,GDP占比超30%为“强省会”,低于20%为“弱省会”,超50%是“一省一城”,低于15%是彻底“弱省会” [4][6][7] 分组2:我国省会强弱情况 - 强省会多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省会首位度普遍靠后 [9] - 典型强省会有银川、长春、西宁等,成都、西安、武汉是双重意义“强省会”,银川、长春、西宁省会经济占全省半壁江山 [11][12][14] - 典型弱省会有南京、济南等,南京位列倒数第一,这些省会在所在省份非经济和人口第一大市,难主导全省经济产业发展 [17][18][19] 分组3:南京和济南“弱省会”情况 - 两城经济占比不足14%,人口首位度更低,常住人口未破千万,占比分别为11.2%、9.4% [23][24] - 此前济南首位度最低,2020年合并莱芜扳回一城,近年两城喊出“强省会”口号但首位度不增反降 [25][26] - 江苏、山东发展均衡,经济强市林立,县域经济发达,“多中心”是区位、产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 [26][27] 分组4:南京和济南沦为“弱省会”原因 - 港口因素使靠近港口城市获发展先机,带动工业城市崛起 [28][29][30] - 计划单列市政策因素使沿海5个计划单列市与省会分庭抗礼 [31][32][33] - 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超级中心城市虹吸效应使南京难“一城独大”,苏州与上海协同发展更具优势 [34][35] 分组5:强省会与多中心发展趋势 - 过去几年多地提出打造强省会,近年“强省会”声音淡化,被省域副中心取代,与政策转向有关 [36][38][39] - 政策要求中西部培育多中心,严控省会规模扩张和撤县建市设区,近5年无城市合并案例 [40][41] 分组6:不同地区适合的发展模式 - 中西部经济弱省需强省会扭转人口流失、争取产业转移和国家战略,省会成吸引人口回流和争抢人才的蓄水池 [45][46][47] - 东部经济强省经济强市多,省会难一家独大,需区分省会与经济强市功能定位 [48][49] - 中西部已做大强省会的省份,继续膨胀省会有负面效应,做大都市圈和培育副中心城市有必要 [50] - 强省会战略目的是以省会提升带动全省在全国的位置 [51]
又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诞生
投资界· 2025-03-15 15:08
人口争夺战与城市发展 - 万亿GDP、千万人口成为高能级城市标配,合肥成为我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长三角第4个 [5]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达1000 2万人,较上年增加14 9万人,GDP总量达1 35万亿,跻身全国20强 [5][15] - 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 8%,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爆发式增长 [15] 合肥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第一波人口扩张源于2011年三分巢湖,直接带来100多万人口增量及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12] - 2012-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从857万增至1002万,近年增速加快,增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TOP3 [13] - 合肥融入长三角重塑区位优势,跻身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铁网络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13][14] 省会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 安徽2024年常住人口仅增长2万人,合肥独占14 9万人增量,其他地级市多数负增长 [19][20] - 2020-2024年安徽全省人口增长19万人,合肥贡献近70万人增量 [23] - 中西部省会如成都、武汉、西安等均呈现省会增长而全省微增/负增长,省会人口蓄水池功能凸显 [24] 千万人口城市竞争格局 - 我国现有18个千万人口大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超2000万人,广州、深圳超1700万人 [26] - 温州、宁波、佛山、南京等城市常住人口超900万,但人口增速放缓下晋级难度加大 [29][31] - 城区人口超500万的超大特大城市有22个,但常住人口仍是衡量城市能级的主要指标 [28] 产业与人口流动关系 - "人随产业走"规律显著,合肥通过新兴产业打造带动人口回流及外地人口流入 [16] - 经济高增长及新兴产业涌现是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合肥工业增加值高增长印证此点 [15][32]
扩容!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来了
城市财经· 2025-03-11 11:38
合肥人口突破千万 - 合肥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较2023年增加14.9万人,成为中国第18个人口超千万城市 [5][6][7] - 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仅次于深圳的19.94万人 [11][12][13] - 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含流动人口429.1万人),常住人口统计标准为居住半年以上人口 [8][9][10] 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 -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超越上海(122.46万辆)位居全国第二 [15][16][32] - 已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集聚蔚来、江淮、国轩高科等企业 [29] - 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能150万辆;2027年目标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30][31] 产业发展路径 - 2007年投资京东方建设6代线,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全球最大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25][26][27] - 2020年与蔚来签订对赌协议,中国总部落户合肥,抓住新能源汽车风口 [28] - 2017年成立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2021年集成电路竞争力全国第六 [33][34] 经济与城市发展 - 2024年GDP达13507.7亿元,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公里,较解放初期(5平方公里)实现跨越式发展 [21][37] - 2015年GDP突破5000亿,2020年跻身万亿俱乐部,五年实现翻倍 [36] - 经济首位度26.9%,是省内第二大城市芜湖的2.7倍 [48][49] 区域发展战略 - 全境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芜湖、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实现借势发展 [40][41][43] - 强省会模式带动安徽GDP排名从2013年全国第13位升至2022年第10位 [50] - 2023年合肥人口增长21.9万人,同期安徽全省人口减少6万人,呈现显著虹吸效应 [54][55]
官宣!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市,诞生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3-10 19:02
核心观点 - 万亿GDP、千万人口正在成为高能级城市的标配,合肥成为我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长三角地区第4个[2][3][4] - 合肥通过城市合并、融入长三角战略、打造新兴产业实现人口快速增长,2024年GDP达1.35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7][8][12][15] - 强省会成为人口争夺战关键,中西部省会普遍呈现人口加速集中趋势,合肥2020-2024年人口增长占全省增量近70万[20][21][27] - 千万人口大市扩容难度加大,温州、宁波等900万级城市有望下一批晋级,但需依赖产业升级维持人口吸引力[39][41][46] 合肥人口增长路径 - 2011年通过三分巢湖获得3000平方公里土地和100多万人口一次性增量[7][8] - 2012-2024年常住人口从857万增至1002万,增量连续多年居省会TOP3[11] - 战略层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战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2] - 交通层面:高铁网络重塑区位优势,从普铁边缘化城市升级为综合交通枢纽[13] - 产业层面:打造"最牛风投城市"标签,培育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万亿城市首位[12][14][15] 省会人口集聚现象 - 人口增长头部城市从沿海工业市转向省会,杭州、成都、合肥表现突出[21] - 安徽全省2024年仅增2万人,合肥独占14.9万增量,其他地市普遍负增长[22] - 2020-2024年合肥增长70万人,占安徽全省增量(19万)的368%[27] - 类似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西部省会,如成都、武汉、西安、郑州、长沙等[29] 千万人口城市格局 - 现有18个千万人口城市:4个超2000万(重庆、上海、北京、成都),2个超1700万(广州、深圳)[32] - 第二梯队:武汉、天津等6市超1200万,石家庄、合肥等6市超1000万[33] - 潜力城市:温州(937万)、宁波(925万)、南京(850万)等900万级城市[39] - 东北城市如哈尔滨、长春面临增长压力,晋级难度较大[41] 人口竞争新趋势 - 全国人口见顶背景下,城市人口两位数增长已极其困难[43][44] - 强省会需分两步走:先留住本省劳动力,再通过产业升级吸引外来人口[45] - 千万人口不是终点,留住人口比争夺人口更具长期价值[47] - 临沂作为普通地级市晋级千万人口,显示非省会城市突破可能[34]
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市,诞生了
虎嗅APP· 2025-03-10 18:40
合肥晋级千万人口大市 - 合肥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长三角第4个[2][3] - 2012-2024年合肥人口从857万增至1002万,增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TOP3[10] - 2024年合肥GDP达1.35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14] 合肥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2011年三分巢湖带来3000平方公里土地和100多万人口一次性增量[7][8] - 融入长三角战略提升区位优势,高铁网络重塑交通枢纽地位[12][13] - 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15][16] 强省会人口集聚趋势 - 2024年安徽全省人口仅增2万,合肥独占14.9万增量,地级市普遍负增长[18] - 2020-2024年安徽全省人口增19万,合肥增70万,贡献率超360%[22] - 中西部省会普遍呈现"省会增长、全省停滞"现象,成都、武汉等均如此[24] 千万人口城市梯队 - 现有18个千万人口城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超2000万,广州/深圳超1700万[30] - 温州、宁波、南京等900万+城市为下一梯队,温州宁波增长势头领先[37][38] - 人口增速放缓背景下,经济高增长和新兴产业成为晋级关键[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