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庐山植物园:长江之畔的绿色科学地标
人民日报· 2025-07-10 10:08
历史沿革与定位 -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座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正规化植物园,由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学者创立[4] - 公司秉持"研究植物、造福人类"宗旨,历经91年发展已成为集科研、保护、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3][4] - 当前形成"一园四区"格局:庐山本部(亚高山植物)、鄱阳湖分园(湿地生态)、南昌科研中心(基础理论)、山南分园(资源开发)[4] 科研创新成果 - 在生态环境领域揭示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安全性的权衡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视角[6] - 水生植物研究解析鄱阳湖水体特征,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6] - 培育猕猴桃、八月瓜等水果新品种,挖掘喀斯特地貌野生植物并开发高钙蔬菜,改良庐山云雾茶和小土豆等特色作物[6] - 构建"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协同模式,激发科研团队自主创新活力[6] 物种保护实践 - 收集保存活植物超10,000种,含数百种国家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7] - 新建植物专类园并优化景观,完善游步道系统,通过二维码牌等打造"活的植物博物馆"[7] - 采用"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模式,实现珍稀植物迁地保护与公众教育结合[7] 国际合作与科普 - 举办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管理培训班,成为国际交流窗口[8] - 与比利时国家植物园签约合作,派遣科研人员海外交流[8] - 年接待参观者超100万人次,2024年获批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高校培养人才[8] 科技应用与产业拓展 - 山南分园建成奇花异卉馆、热带雨林馆等专业温室,保育全球珍稀植物数千种[9] - 研发药食同源新产品及功能蔬菜,生态修复技术获广泛应用[9] - 打造沉浸式植物主题乐园与科普影院,融合互动技术提升公众体验[9]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及鄱阳湖山湖连续体观测站建设[10] - 引进国家级人才与青年博士,构建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10] - 建设"数字园区"实现植物标本云端化管理,开发实时监测系统[10] - 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及森林碳汇研究,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10][11]
【省司法厅】部署推进野生鸟类保护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7-10 07:51
野生鸟类保护工作部署 - 省司法厅全面部署推进野生鸟类保护工作 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1] - 聚焦制度保障 推动完善野生鸟类保护法规规章 提出立法建议并统筹协调起草单位 [1] - 科学合理确定立法项目 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1] 行政执法协调监督 - 指导监督林业 公安 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履行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职责 [1] - 加强基层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培训 将鸟类保护等领域问题线索作为重点纠治内容 [1] - 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细化案件移送 证据互通 联合督办全流程协作规则 [1] 司法鉴定与机构建设 - 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省动物研究所对接 将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纳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家库 [2] - 鼓励支持科研院所 高校 专业检测机构等单位申请设立野生动植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2] - 对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机构的场地设施 仪器设备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2] 普法宣传与公众参与 - 将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普法宣传重点内容 [2] - 督促林业 公安 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 进村镇 进学校等活动 [2] - 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2]
黑龙江伊春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1:04
伊春市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 - 伊春市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 [1] - 伊春市是东北虎、马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北疆绿肺" [1] 伊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 完善战略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五年规划 [2] - 实施"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党政企一体化森防"等行动,出台《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 [2] - 开展"清风行动""渔政亮剑"专项执法,查处危害重点保护物种的违法行为 [2] - 划定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建成23个自然保护地(面积67.1万公顷) [3] - 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AI技术构建覆盖气象/植被/动物的全域监测体系 [3] - 举办"伊春生态日""爱鸟周"活动,建立"社区共管""林长+志愿者"等群众参与机制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启示 - 需推进系统化立法,制定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5] - 整合多部门职能,建立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具体管理的协同机制 [6] - 开展跨区域保护合作,构建生态廊道,完善联合保护法律支撑体系 [6]
努力把北京建设成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的花园城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8 04:14
花园城市建设规划 - 市委书记尹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建设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 [1] - 朝阳区推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园艺师"三师"联动,扩大公园周边绿地,为市民营造更多休闲健身娱乐空间 [1] - 温榆河公园二期主体工程计划于2023年9月对外开放,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部生态要素 [3] 滨水空间治理 - 坝河生态廊道已发展为产业聚集、生态涵养与国际交往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2] - 要抓好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做好通航设计,完善沿河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 [2] - 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统筹施工安全和防洪调度 [2] 公园建设与改造 - 日坛公园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家具设计管理水平,丰富体育健身、历史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 [1] - 温榆河公园要加快改善周边道路配套设施,建好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3] - 建立健全园区运营机制,开展露营、研学、体育、音乐等特色主题项目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绿道、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 [4] - 推进全域绿化彩化立体化,打造色彩斑斓、生物多样的城市景色 [4] - 抓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和修复,加强精华片区建设 [4] 科技与产业发展 - 加强新优植物品种选育,丰富景观植物种类,打造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 [5] - 结合立体绿化、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新型材料,推动园林设施绿色低碳发展 [5]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公园管理智慧化水平,打造更多科技场景 [5] 产业融合与消费 - 推进花卉园艺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形成花卉消费新时尚 [5] - 拓展育产加销产业链条,推动种苗繁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5] - 推动花卉事业与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结合花事活动与研学科普、郊区旅游等 [5]
山东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大众日报· 2025-07-07 09:05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 山东省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目标是到2030年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大幅削减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因素 [1][2] - 计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4.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06万平方公里 [2] - 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但作为工业、农业和人口大省,保护压力较大 [2] 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 - 计划部署4个优先领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加强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3] - 推进主流化包括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强化规划计划等,目前已有30余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 - 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的措施包括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 [3] 可持续利用与治理能力 - 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领域包括加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农林牧渔管理水平、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 [4] - 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包括持续推进调查监测、强化执法监管、数字赋能治理、推动投融资多元化等 [4] - 计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碳汇交易借绿生金 生态资源变身“绿色银行” 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央视网· 2025-07-06 11:46
生态文明建设与碳汇开发 - 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林地面积约8.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超488万立方米 [1][5] - 当地通过碳汇收储和碳汇交易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 [1][5] - 林业碳汇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的碳汇量可参与市场交易 [5]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 当地构建森林资源智慧监测平台,利用林火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红外相机、智能生长监测仪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7] - 无人机每天定时巡护4次,覆盖面积达1800多亩,能够实时掌握森林情况 [7] - 借助红外传感与人工智能物种识别技术,平台成功记录豹猫、白鹇、黄腹鼬等珍稀野生动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9] 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 - 周宁县将森林碳库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金库,让百姓从生态保护中受益 [5] - 技术人员通过植被资源调查、胸径测量、叶绿素测定和根茎检查等"体检"工作,为碳汇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3][5]
秦岭生态廊道守护生物多样“精彩” 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央视网· 2025-06-30 16:30
川金丝猴种群增长 - 今年3到5月秦岭川金丝猴产仔季新生猴宝宝数量达到新高峰 [1] - 佛坪县观测点栖息约8个家庭100只川金丝猴 多个家庭均有新生猴宝宝 [3] - 周至保护区双子庙观测点同样出现猴宝宝出生小高峰 [3] 种群监测数据 - 西北大学建立2个观测站20个观测点 监测显示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稳定增长 [5] - 周至保护区双子庙站川金丝猴单群数量超340只 为秦岭及全国已知最大种群 [5] 生态廊道建设 - 废弃木材运输道路改造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成为川金丝猴基因交流生态廊道 [5] - 周至保护区作为川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 最初以该物种为旗舰建立 [7] - 生态廊道建成后吸引大熊猫和金钱豹等新物种 食草动物使用频率最高 [9] 生态保护成效 - 生态廊道直接促进川金丝猴种群连年稳定增长 [9] - 廊道工程实现人兽和谐共生 成为生态保护标志性项目 [11]
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江苏交出“经济生态双优”答卷
新华日报· 2025-06-28 07:15
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 - 2024年江苏省GDP增长5.8%且增量全国第一 同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连续5年获国家治污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级 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6年超90% [1] 空气质量与水环境治理 - 2024年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同比双改善 地表水国考断面连续3年达优级水质 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达国家良好湖泊水平 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84.4% [2] - 长江干流江苏段实施"4+1"工程治理后水质连续7年稳定Ⅱ类 主要通江支流连续3年稳定Ⅲ类及以上 太湖治理聚焦湖西片区(占入湖水量80%+) 完成40条重点河道溯源整治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992.3万吨/日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3.7% 整治涉磷企业2万余家 [3]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续11年调水90亿立方米且水质达Ⅲ类以上 近岸海域累计削减总氮9204吨和总磷1194吨 22条入海河流全部纳入总氮治理 [4] 土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24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所有监测点位污染物未超管制值 完成1543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实施7个国家级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工程 [5] - 江苏省22.49%陆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95个县(市、区)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建成7座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6][7] 危险废物与移动源治理 - 危险废物治理通过"收处管打"体系推进 2022-2024年累计淘汰23万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 推广新能源货车8000余辆和公交车1万余辆 LNG动力运输船舶105艘(占全国25%) [8] - 计划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和稀薄燃烧燃气货车 推动国四中重型柴油货车和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 新增城市公交/出租/物流车辆中新能源比例将提升 [9]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安日报· 2025-06-27 10:11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 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战略 [1] - 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推动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与创新融合发展 [2] - 科学规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同效应 [2]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 强化秦岭生态保护 推进整改档案化、巡查常态化、保护社会化、监管智能化四维机制 [2] - 挖掘秦岭生态文化价值 提升保护整体效能 [2] -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 重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2]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 - 以蓝天保卫战为核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 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加快重点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同步排查汛期隐患 [2] - 推动"双碳"西安行动 发展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应用 构建绿色竞争力 [2] 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 清单化、系统化推进中央及省级反馈问题整改 深挖根源并举一反三 [2] - 通过制度建设固化整改成效 实现标本兼治 [2]
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实施后,衡水湖何以频现“鸟浪”奇观?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08:08
中德财政合作项目背景 - 中德政府贷款合作始于1985年 涉及生态环保 能源交通 城市基础设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2] - 衡水湖项目实际利用德国政府贷款1120万欧元 赠款20.5万欧元 配套资金855万元人民币 实施期为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 [2] 项目具体实施内容 - 水管理与水体生态恢复包括王口闸修缮 小湖隔堤生态修复 盐河故道橡胶坝建设 [2] - 湿地生态修复与管理包括青头潜鸭专项保护 管理与巡护 社区参与下的保护区管理 [2] - 监测与专项研究涵盖生物多样性 气象 土壤 水文水质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系统开发 [2] - 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梅花岛自然体验设施建设 教育活动推广与研究 [2] - 能力建设包括工作人员培训 [2] 项目成果与生态效益 - 衡水湖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 - 鸟类种类由2016年323种增至2022年332种 2025年达336种 越冬鸟类超10万只 [5] - 完成18.19千米湖岸线近自然修复 占湖岸线总长度34% [3] - 建成梅花岛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年接待研学学生超2万人次 [4] 创新保护模式与全球价值 - 划定季节性禁入区保护青头潜鸭繁殖地 种群数量从个位数增至120只 [6] - 开发综合监测系统 与8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运行保护区监测网络 [4] - 衡水湖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并获EAAFP授牌 [6] 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 - 梅花岛建设多感官体验设施 设置地下探秘 仿生鸭巢 沉水廊道等站点 [7] - 衡水湖年研学旅游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与利用双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