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IPO

搜索文档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即将上会,适用第五套标准
快讯· 2025-06-24 22:33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 -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将于7月1日由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 [1] - 公司拟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1] 公司背景 - 公司全称为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三年累计亏损超31亿元,上海超硅闯关科创板
北京商报· 2025-06-16 10:52
公司概况 - 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于6月13日获得受理 [1]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300mm和200mm半导体硅片 其中300mm产品涵盖抛光片和外延片 200mm产品包括抛光片、外延片、氩气退火片及SOI硅片 [1] - 产品以P型硅片为主 含少量掺磷N型硅片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21亿元、9.28亿元、13.27亿元 [1] - 同期归属净利润连续亏损 分别为-8.03亿元、-10.44亿元、-12.99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31.46亿元 [1] - 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报告期末分别为40.27%、55.39%、52.33% [2] - 流动比率从3.37降至0.98 显示短期偿债压力上升 [2]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陈猛直接持有3.12%表决权 通过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间接控制48.52%表决权 合计控制51.64%表决权 [2] 募资计划 - 拟募集资金49.65亿元 用途包括300毫米薄层硅外延片扩产项目、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2]
科创板IPO终止注册后,转战创业板,过会近两年又终止!
搜狐财经· 2025-06-14 12:33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提供软件开发、SaaS服务、运维服务、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服务 [2] - 同行业可比公司包括新开普、正方软件、开普云、嘉和美康、中科星图 [4]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郭超和史鸣杰,合计持有公司51.09%表决权 [6] 财务数据 - 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5亿元、4.92亿元、4.55亿元,2023年上半年为1.07亿元 [4] - 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7332万元、7893万元、7755万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2777万元 [4] - 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0年的53.24%上升至2022年的78.28% [7] IPO情况 - 本次创业板IPO拟募集资金5.77亿元,用于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智能教学云平台、营销网络及业务中台、研发技术升级四个项目 [4][6] - 深交所于2022年6月30日受理上市申请,2023年7月13日通过上市委审议,但最终因撤回申请终止审核 [1][6] - 此前曾在2020年申报科创板IPO并通过上市委审议,但在提交注册近10个月后撤回申请 [8][9] 经营与研发 - 2020-2022年直销收入占比从82.47%下降至74.88% [7] - 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9941万元降至2022年的9281万元,研发人员从398人减至320人,核心技术人员从13人减至10人 [7][8] 合规问题 - 公司曾因"今日校园"APP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工信部及地方通信管理局通报 [8]
科创板IPO遭17问,恒坤新材冲A疑点多
北京商报· 2025-05-20 20:15
公司IPO进展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2025年1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5月19日更新披露招股书并回复首轮审核问询函 [4] - 公司计划融资金额为10.07亿元 [3] - 上交所围绕公司核心技术、采购和供应商、现金流量等17方面问题展开追问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 [4] - 同期银行存款分别为6.03亿元、6.19亿元、6.54亿元,银行借款分别为1.01亿元、3.46亿元、6.33亿元 [4] - 应收账款分别为4874.1万元、8958.88万元和1.14亿元 [5] 行业前景 - 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作为半导体产业链关键基础材料,发展前景光明 [4] -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领域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4] 资金管理 - 大额存款源于2022年股权融资形成的货币资金储备,配置了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 [5] - 借款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和战略发展需求,包括营运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和研发投入 [5] 存货情况 - 2022-2024年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5148.81万元、1.25亿元、1.65亿元 [6] - 同期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03次/年、1.57次/年、1.74次/年,低于同行业可比均值5.3次/年、4.46次/年、4.37次/年 [6] - 存货增长原因包括自产产品产量上升、定制化物料备货、研发原料储备 [7] 供应链管理 - 2022-2024年前五大原辅料供应商占比分别为74.98%、75%、75.44%,第一大供应商占比分别为52.04%、40.02%、51.53% [8] - 存在对部分境外供应商的依赖,已采取措施推动原材料国产化和提高自产产品占比 [8]
冲刺IPO中如何应对IP风险——科创板审核知识产权重点问题案例分析
梧桐树下V· 2025-05-13 18:12
科创板IPO知识产权核心观点 - 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科创板IPO审核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涉及"内忧"(权属稳定性、技术来源等)和"外患"(第三方无效宣告、诉讼风险等)[1] - 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对"硬科技"定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明确要求[1] - 企业需化解知识产权风险、突出研发实力并构建完善研发管理布局,以满足合规要求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1] 科创板IPO知识产权相关规定 - 证券监管部门重点关注6大问题:是否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知识产权完整性独立性、权属清晰稳定性、来源情况、保护措施、瑕疵影响等[2]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稳定且最近二年无重大不利变化,不存在涉及核心技术等的重大权属纠纷[33][34] - 《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要求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或合计50项以上[35][36] 审核关注重点问题 专利侵权诉讼 - 思看科技案例显示,新增专利侵权诉讼需说明纠纷进展、涉案专利运用及收入贡献、败诉影响等,积极应对可降低对IPO影响[4][5] - 智融科技案例中,未决诉讼涉及6,609.37万元赔偿请求,最终撤回申请材料[6] - 监管部门关注案件进展、涉案专利重要性、败诉影响等,标的金额大或涉核心技术的未结案诉讼可能构成实质障碍[7] 专利无效纠纷 - 极米科技案例中,16项发明专利被竞争对手提起无效宣告请求,和解后撤回[8] - 智融科技27项发明专利中26项被提起无效宣告请求,最终撤回申报材料[9] - 监管部门关注无效审查进展、无效可能性分析及对企业业务财务的影响程度[9] 委外/合作研发 - 格蓝若案例显示,与高校合作的7项委托研发项目形成核心技术组成部分,需说明技术来源、独立性等[11] - 监管部门关注委外研发是否涉及核心技术、企业是否具有独立研发能力[11] 共有专利 - 华卓精科案例中,核心专利与清华大学共有,需说明应用情况、收入贡献及对业务独立性的影响[12] - 监管部门关注共有专利是否涉及核心技术及产品,以及对业务独立性的影响[13] 专利继受取得 - 捍宇医疗案例显示,需说明继受专利与核心技术关系、形成过程、定价公允性等[15] - 监管部门关注继受原因及背景、权属清晰性、是否属于核心专利及企业研发能力[15] 专利许可 - 凯普林案例中,支付597万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许可,需说明许可产品收入占比及持续研发能力[16] - 监管部门关注许可原因、是否构成底层技术来源及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7] 研发人员前任职机构职务发明 - 海创光电案例中,核心技术人员前任职单位背景引发对职务发明及权属纠纷的关注[19] - 监管部门关注研发人员前任职机构关系、是否存在竞业禁止及保密协议等[20] 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兼职创业 - 北芯生命案例显示,实控人曾任职科研院所,需说明技术来源合规性及与原单位协议情况[22] - 监管部门关注知识产权来源清晰性、兼职合规性及研发团队稳定性[23] 专利权质押 - 誉辰智能案例中,专利质押取得2,800万元授信,需说明质押原因必要性及行权风险[24] - 监管部门关注质押原因合理性及对生产的影响,解除后不影响上市进程[24] 专利集中申请 - 中核西仪案例显示,5项发明专利为2021年集中申请,需说明形成过程及合理性[25] - 监管部门关注是否虚增估值或突击满足科创属性条件,可能引发对研发能力真实性的质疑[26] 专利数量及科创属性评价 - 安芯电子案例中,11项发明专利中5项未形成收入,需说明是否符合"5项发明专利"指标[27] - 仅勉强达到最低标准可能引发对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持续性的质疑[27] 知识产权权利保护期 - 唯捷创芯案例显示,需说明过期或即将到期知识产权对生产经营的重要性[28] - 监管部门关注到期影响,企业需论证仍能通过技术迭代维持竞争力[28] 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实务建议 - 提升科技创新独立性,坚持自主研发核心专利,做好专利布局规划[30] - 境外生产销售前进行专利布局和侵权分析[30] - 完善研发记录管理,采用时间戳等方式明确权属[30] - 做好研发人员背景调查,签署保密竞业协议,事业单位人员需明确兼职合规性[31] - 控制委外研发技术范围,避免涉及核心技术,明确权属和使用约定[31] - 评估共有专利重要性,适时购买剩余权利[31] - 留存继受取得和许可交易材料,确保公允性[32] - 上市期间可聘请专业顾问全面分析知识产权风险,加快审核进程[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