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特气

搜索文档
联泓新科收盘上涨1.26%,滚动市盈率84.57倍,总市值215.1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2 12:00
最新一期业绩显示,2025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3.48%;净利润7140.72万元, 同比38.83%,销售毛利率18.77%。 序号股票简称PE(TTM)PE(静)市净率总市值(元)13联泓新科84.5791.782.94215.16亿行业平均 48.9655.623.7283.62亿行业中值44.1642.812.5346.29亿1正丹股份8.2910.693.89127.20亿2梅花生物 10.5911.622.06318.37亿3聚合顺11.3411.741.8235.25亿4嘉化能源11.3912.131.18122.25亿5星湖科技 11.4314.131.59133.25亿6雪峰科技14.8713.531.8290.45亿7浙江龙盛15.4316.940.99343.88亿8万华化学 15.9514.631.941907.08亿9江瀚新材17.4715.801.8995.13亿10建业股份17.9517.151.6835.86亿11江南化工 18.2218.251.69162.64亿12宇新股份18.5216.221.2149.82亿 来源:金融界 8月1日,联泓新科今 ...
光刻胶IPO遇冷,监管戳破真相:半导体材料之困与破局之道
材料汇· 2025-08-01 21:02
核心观点 - 半导体材料行业面临资本狂热与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的深刻矛盾,光刻胶作为技术密集度最高的细分领域成为矛盾中心 [3][5][6] - 监管对半导体材料IPO审核趋严,聚焦技术成色、量产能力与市场替代现实性,资本热情与监管审慎形成鲜明"温差" [4][5][35] - 光刻胶技术难度极高,涉及多学科交叉,从g/i线到EUV技术曲线陡峭,国内仅在KrF/ArF部分产品取得突破,EUV尚处实验室阶段 [12][13] - 半导体材料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转化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客户认证严苛等挑战,恒坤新材的技术短板具有行业代表性 [29][30] - 破局需构建技术攻坚、资本赋能、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能力,回归长期主义研发哲学 [38][39][47][51][53] 资本狂潮下的半导体材料IPO - 2023年超10家半导体材料企业递交招股书,光刻胶等"卡脖子"环节受资本热捧,部分头部企业上市前估值突破百亿人民币 [4] - 监管问询聚焦三大核心:技术来源与专利质量、量产盈利可行性、市场替代真实性,恒坤等企业被要求量化对比国际巨头性能参数 [4][5] - IPO暂缓案例频发反映行业核心矛盾:资本对短期回报的期待与材料技术长周期特性的冲突,光刻胶领域尤为突出 [5][6][28] 光刻胶技术壁垒分析 关键技术节点 - g/i线光刻胶(>0.35μm):国内已实现稳定量产 [12] - KrF光刻胶(248nm):北京科华等企业部分产品通过验证,高阶应用替代率仍低 [12] - ArF光刻胶(193nm):仅科华等极少数企业有小批量验证,浸没式工艺面临防水性等特殊要求 [12] - EUV光刻胶(13.5nm):全球仅JSR等少数巨头能供应,国内处实验室预研阶段 [13] 材料体系复杂性 - 由树脂(30%-50%成本)、光致产酸剂(PAG)、添加剂、溶剂组成的精密配方体系,任何成分偏差都影响性能 [16][18][19] - 树脂合成需精确控制分子量分布与官能团,恒坤等企业仍依赖进口 [18] - PAG纯度与光敏感度要求极高,EUV需金属基PAG [18] - 添加剂虽含量低但对涂布性能、分辨率等起关键作用 [19] 生产与认证挑战 - 原材料需达ppt级超高纯度,单体提纯需复合多种技术 [22] - 生产环境需严格控制金属洁净度与温湿度,设备多依赖进口 [22] - 晶圆厂认证周期常以年计,需通过数百项参数测试,通过后客户切换意愿极低 [25][27] 行业共性难题 - 技术转化周期长:从研发到量产需数年甚至数十年,光刻胶需经历分子设计-配方优化-工艺改进多环节 [30] - 研发投入大:需高端设备(如光刻机)和跨学科团队,国际巨头研发投入占营收15%-20% [30][39] - 专利壁垒高:恒坤36项发明专利中过半为IPO前突击申请,反映行业普遍存在的专利储备薄弱问题 [29] 破局路径 技术攻坚 - 建立10年以上长期研发规划,保持高强度投入,容忍试错成本 [39] - 联合高校院所深耕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树脂分子设计、PAG构效关系等底层原理 [40] - 建设超纯材料供应链,开发专用设备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ppt级缺陷控制 [42] 资本与产业协同 - VC/PE需设立长期科技基金,优化投后管理,避免短期业绩压力 [48] - 吸引晶圆厂(如中芯国际)战略投资,形成"以用促研"的创新闭环 [48][49] - 建立设备商-材料商-晶圆厂三方合作机制,共同优化工艺窗口 [49] 政策与生态 - 争取国家大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48][51] - 组建产业生态联盟,推动测试标准统一与知识产权共享 [52] - 加强高校专业设置与校企联合培养,引进国际高端人才 [53] 行业趋势判断 - 监管转向"验货"阶段,技术自主性、量产能力、可持续盈利成为新硬通货 [35][36] - 资本将从概念炒作转向陪伴成长,具备真实技术壁垒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55] - 光刻胶国产替代是十年量级的系统工程,需产学研用资政多方协同 [56]
恒坤新材IPO遭暂缓审议:收入确认合规性存疑,存款利率高达7%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7-29 13:56
IPO审议结果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审议结果为暂缓审议 成为2025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首家被暂缓审议的IPO项目 [1] - 上市委质询三大核心问题:光刻材料技术来源存疑 引进业务收入确认合理性不足 长期存款高收益合理性存疑 [1] - 监管特别要求公司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会计政策变更原因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1] 财务数据异常 - 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2.91亿元 利息收入2,129万元 存款利率高达7.3% 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1] - 同期有息负债6.11亿元 利息支出1,127万元 借款利率仅1.8% 形成明显利差 [1]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财务费用为负 金额分别为-514.03万元 -1,398.97万元和-1,269.56万元 [6] 收入结构变化 - 2022-2024年自产产品收入占比从28.22%升至63.77% 引进产品收入占比从71.78%降至36.23% [3] - 同期主营业务毛利中自产产品占比从17.95%升至34.14% 引进产品毛利占比从82.05%降至65.86% [5] - 监管两度质疑收入确认合规性 公司坚称引进业务中扮演"代理人"角色 采用净额法符合会计准则 [3] 股权历史问题 - 前股东吕某钦2020年因涉嫌开设赌场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其持有的2,144.9万股遭司法冻结 [2] - 经法院裁定 1,664.9万股划转至国有单位淄博金控 剩余480万股经仲裁确认为代持股份 [14] - 公司声明相关强制执行程序已完结 现有股东出资与违法所得无关 但股权清晰度仍受监管关注 [15] 研发与费用结构 - 2024年研发费用8,860.85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6.17% 较2022年13.28%持续提升 [7] - 销售费用占比从2022年9.27%降至2024年6.22% 管理费用占比从15.76%微降至14.84% [7]
中国科协年会电子化学品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专题论坛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27 16:12
行业动态 - 中国科协年会"电子化学品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电子化学品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发展路径 [2] - 论坛聚焦高端电子信息化学品领域,包括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半导体封装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难题 [3] - 与会专家围绕4个议题作了15场专题报告,探讨提升我国高端电子化学品自主创新能力的解决方案 [3] 行业重要性 - 电子化学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半导体制造、新能源、5G通讯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 [2] - 行业面临多尺度精准调控、批量一致性、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重大挑战 [2] - 亟需构建人工智能与化学化工深度融合的全新研发范式,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2] 技术发展 - 论坛致力于突破材料设计、精准制备、超高纯分离与痕量杂质识别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 [3] - 我国电子化学品产业正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体系 [2] - 论坛与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期刊合作推出Advanced Electronic Chemicals专刊,汇集前沿研究成果 [3] 行业目标 - 推动我国电子化学品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 - 为化工领域"十五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2] - 通过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电子化学品的绿色设计与制备 [3]
中国科协年会举办“大食物观”、绿色低碳能源、电子化学品专题论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26 15:35
践行'大食物观'挖掘和破解关键共性技术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热点、核心问题的最新成果,旨在践行"大食物观",应对全球食物供给和安全挑战,培育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1] - 3位院士专家立足高质量食物供给、功效成分挖掘以及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为行业提供顶层设计思路 [3] - 多位专家提出将"大食物观"中多元供给、科技赋能的内涵转化为产业实践方案,包括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开发、天然功能性物质挖掘及颠覆性加工新技术、3D打印等前沿技术 [3] - 专家学者围绕推动"大食物观"相关技术和成果产业化、以AI助力关键技术突破、通过学科交叉为"大食物观"落实提供新思路等展开深入探讨 [3] 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与融合创新专题论坛 - 论坛共谋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之路,百余位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参加 [3] - 碳中和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5] - 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AI技术与化学化工深度融合提供重大机遇,探索以AI赋能工艺变革和系统重构的新范式成为亟待突破的战略命题 [5] - 论坛设立4个专题: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低碳能源化工新技术及新方法、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材料、低碳能源智慧系统 [5] - 通过14场专题报告和圆桌对话,共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理论和技术路径 [5] 电子化学品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专题论坛 - 论坛探讨中国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安全可控发展路径,电子化学品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半导体制造、新能源、5G通讯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6] - 亟需构建人工智能与化学化工深度融合的全新研发范式,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平台 [6] - 中国电子化学品产业正逐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体系,论坛旨在为化工领域"十五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关键技术 [6] - 聚焦高端电子信息化学品如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半导体封装等领域中的关键材料制备、分离及纯化等技术难题 [6] - 致力于突破材料设计、精准制备、超高纯分离与痕量杂质识别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 [6] - 围绕4个议题:电子信息化学品及材料发展战略、超高纯电子信息化学品的分离纯化、电子信息化学品及材料的合成制备、相关产业化和政策,通过15个专题报告探讨系统性提升中国高端电子化学品自主创新能力的解决方案 [6]
10万亿新材料市场爆发!17项半导体/显示/新能源材料正改写外资垄断格局
材料汇· 2025-07-25 23:51
新材料行业概况 - 201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8万亿美元,形成三级竞争梯队:美国/日本/欧洲为第一梯队,韩国/俄罗斯/中国为第二梯队,巴西/印度为第三梯队 [13] - 中国新材料产业2021年总产值达6.4万亿元,2010-2021年CAGR为23.1%,预计2022年达7.5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10万亿元 [14]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2021年达595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7900亿美元,CAGR为6% [21] 半导体材料 - 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643亿美元(晶圆材料404亿+封装材料239亿),同比增长16.3% [34] - 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2021年达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球比重从2006年6%提升至2020年18% [37][39] - 电子特气在晶圆制造材料中占比13%,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45.4亿美元,中国195.8亿元,国产化率不足15% [51][54] - 光刻胶全球市场规模2021年约19亿美元(半导体),预计2025年超24亿美元,中国2021年市场规模29亿元,国产化率仅5% [71][72] 显示材料 - 全球TFT-LCD面板出货面积从2014年1.7亿平方米增至2019年2.2亿平方米,CAGR 6.1% [105] - 2019年全球TFT混合液晶需求779.3吨,预计2023年达874.4吨 [107] - OLED材料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9亿美元增至2024年26亿美元,CAGR 23.6% [5] - 聚酰亚胺(PI)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24.5亿美元,2017-2022年CAGR 10.2% [20] 新能源材料 - 复合铜箔2021年市场规模2.2亿元,预计2026年达310亿元 [20] - 导电炭黑2021年市场规模28亿元,2021-2025年CAGR 25.7% [20] - 碳纤维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43亿元,2021-2025年CAGR 19.9% [20] - 质子交换膜预计2025-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达百亿级 [20] 环保材料 - 分子筛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36.8亿美元,2020-2028年CAGR 6% [20] - 润滑油添加剂2019年全球市场规模150亿美元,2019-2023年CAGR 5% [20] - 气凝胶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14.1亿元,2022-2032年全球CAGR 17% [20] - 吸附分离树脂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17亿美元,2020-2026年CAGR 5.2% [20]
和远气体:以“绿色+智能+循环”开启高端化升级新征程
证券日报· 2025-07-25 23:47
行业概况 - 工业气体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要素,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石油等传统行业 [1] - 电子特种气体(电子特气)作为细分领域,在半导体、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誉为精密制造的"高端血液" [1] - 2017-2023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从175亿元增长至4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96%,预计2026年将达到808亿元 [4] - 半导体产业规模扩大为电子特气行业带来广阔需求空间和应用前景 [4] 公司战略转型 - 从传统工业气体向电子特气及硅基功能性新材料高端气体升级,构建综合型业务发展新格局 [1] - 2020年起创新打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形成电子特气及电子化学品、硅基功能性新材料、大宗气体等六大业务协同发展格局 [4] - 目标打造能与国外气体公司同台竞技的专业化、创新型、综合型气体公司,为中国半导体等新兴工业提供保障和配套 [3] 技术创新与研发 - 依托气体合成、分离、深冷、提纯等核心技术,构建"人才+资金+平台"创新体系 [3] - 引进多领域技术专家及工程师,组建近2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 [3] - 投入1.5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研发检测中心,开展电子特气及硅基新材料领域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3] - 与北京化工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3] 生产基地与产能 - 年销售瓶装气500余万瓶、液态气体近100万吨,管道供气规模达6亿立方米,运营400余个现场供气项目 [2] - 宜昌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园一期基本完工,二期建设中,具备8万吨三氯氢硅和5000吨硅烷试生产能力 [5][6] - 规划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级硅烷产能,配套3万吨乙炔产能和8万立方米/小时氮气供应能力 [6] - 潜江电子特气产业园具备40000立方米/小时高纯氢提纯能力,2万吨高纯氨精馏产能,以及尾气回收高纯一氧化碳、甲烷等生产线 [6][7] 循环经济模式 - 采用"绿色""智能""循环"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 [7] - 利用园区硅、氢、氯等资源优势,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硅基电子特气和硅基新材料 [6] - 巧妙利用磷化工伴生的氟资源生产三氟化氮、六氟化钨等氟基电子特气 [6] - 通过管道供气管网为周边企业稳定供应氮气、硅烷、乙炔等气体 [6]
联泓新科收盘下跌1.03%,滚动市盈率85.78倍,总市值218.2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23 17:38
公司股价表现 - 7月23日收盘价16.34元,下跌1.03% [1] - 滚动市盈率PE达85.78倍,总市值218.23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560.21万元,近5日共流出1743.34万元 [1] 行业估值对比 - 化学制品行业市盈率平均49.84倍,中值43.43倍 [1] - 公司PE在行业中排名第138位 [1] - 行业平均总市值84.72亿元,中值45.21亿元 [3] 公司主营业务 - 主营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EVA、VA、UHMWPE、PLA、电子特气等 [2] 公司荣誉资质 - 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2] - 入选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等多项榜单 [2] - 获得深交所2023-2024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考评A级 [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 [2] 同业公司估值对比 - 正丹股份PE(TTM)8.06倍,总市值122.52亿元 [3] - 万华化学PE(TTM)16.19倍,总市值1935.57亿元 [3] - 梅花生物PE(TTM)10.56倍,总市值317.52亿元 [3]
2025-2031年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21 11:57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行业概况 - 材料和设备是集成电路产业基石,对产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具有产业规模大、细分行业多、技术门槛高等特点 [4] -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分为前道工艺晶圆制造材料(硅片、掩模板、光刻材料等)和后道工艺封装材料 [4] - 前道工艺各环节对应不同材料:硅晶圆用硅片、清洗用湿电子化学品、光刻用光刻材料和掩模板、刻蚀用高纯试剂和电子特气等 [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从2019年664.7亿元增长至2023年1,13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4%,预计2028年达2,589.6亿元 [6] - 前道工艺制造材料增速高于后道封测材料,预计2028年制造材料规模1,853.8亿元,占比超70% [6] - 2023年制造材料中硅片占比33.1%,光刻材料15.3%,掩模板和电子特气各占13.2% [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细分领域分散,各大类材料包含几十至上百种具体产品,子行业多达上百个 [7] - 国内市场竞争格局集中度分析显示,龙头企业集中在硅片、光刻材料等核心领域 [13] - 国际市场竞争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为主要参与者,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显著布局 [14] 区域市场分析 - 华东、华北、华南为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主要产区,区域集中度较高 [14] - 2023年不同地区市场容量差异显著,华东地区占比领先,华中及西南地区增速较快 [15] 技术与发展趋势 - 晶圆制造技术节点升级推动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靶材等用量持续提升 [6] -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趋势指向更高纯度、更精细工艺适配性及国产化替代 [13] - 2025-2031年预计行业将保持高增长,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6] 企业竞争力 - 领先企业在硅片、光刻胶等核心材料领域具备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 [16] - 中外企业竞争力比较显示,国内企业在成本和服务响应方面具有优势 [16] - 行业品牌竞争加剧,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合作强化市场地位 [16] 供应链与供需 - 上游供应链包括高纯化学品、特种气体等基础材料,下游对接晶圆制造和封装厂商 [11] - 2019-2024年行业供需平衡分析显示,高端光刻材料、大尺寸硅片等品类存在供给缺口 [12] - 2023年产销率数据显示,核心材料品类产销两旺,部分细分领域产能利用率超90% [12]
新材料投资:105页PPT六大维度详解19大化工新材料(光刻胶/PI/光学膜/气凝胶等)
材料汇· 2025-07-19 23:39
新材料行业概况 - 201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8万亿美元,形成三级竞争梯队:美国/日本/欧洲为第一梯队,韩国/俄罗斯/中国为第二梯队,巴西/印度为第三梯队 [13] - 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6.4万亿元,2010-2021年CAGR达23.1%,预计2025年达10万亿元规模 [2][15] - 行业驱动力包括新能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领域消费升级和技术革新 [15] 半导体材料 - 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595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7900亿美元(CAGR 6%);中国市场规模增速显著高于全球,2021年集成电路销售额达10458亿元(2002-2021年CAGR 21.3%) [21][36] - 半导体材料2021年全球/中国市场分别为643/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21.9%;晶圆制造材料中硅片占比最大(37%),电子特气/光刻胶各占13% [4][33][34] - 电子特气2021年全球/中国市场规模分别为45.4/195.8亿美元,进口依赖度达86%,华特气体/南大光电等企业正加速国产替代 [49][56][60] 显示材料 - 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9亿美元增至2024年26亿美元(CAGR 23.6%),万润股份/瑞联新材为全球领先液晶单体和OLED粗单体供应商 [6] - TFT混合液晶2023年需求预计达874.4吨(2019年为779.3吨),国内企业已进入Merck/JNC等国际供应链 [104][107][109] - 聚酰亚胺作为柔性显示关键材料,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24.5亿美元(CAGR 10.2%),国内瑞华泰/国风塑业等企业逐步布局 [7][120] 新能源材料 - 复合铜箔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从2.2亿元增至310亿元,导电炭黑2021-2025年CAGR达25.7%,芳纶涂覆预计2025年达15亿元(2021年0.4亿元) [8][123] - 光伏反射膜预计2025年达200亿元,胶粘剂全球市场730亿美元(中国1097亿元),钠电池正负极材料2025年预计分别达73.8/46.2亿元 [8][123] - 碳纤维2021年全球/中国市场43/5亿元,2021-2025年CAGR分别为19.9%/69.2%,质子交换膜预计2035年中国达百亿规模 [8][123] 环保材料 - 分子筛2020年全球市场36.8亿美元(CAGR 6%),润滑油添加剂2019年全球市场150亿美元(CAGR 5%),中触媒/建龙微纳等国内企业加速替代 [10][123] - 气凝胶2022-2032年CAGR达17%,2020年中国市场14.1亿元;吸附分离树脂2020年全球市场17亿美元(CAGR 5.2%),蓝晓科技多领域布局 [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