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OS
搜索文档
大涨310%!光刻材料龙头上市
DT新材料· 2025-11-19 00:04
上市表现与募资用途 - 公司于2025年11月1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6739.7940万股,发行价14.99元/股,开盘大涨287%,盘中最高涨超333%至65元/股,市值一度超过280亿元 [2] - 上市首日收盘涨幅310.61%,报收61.55元/股,最新市值276.56亿元,成为厦门今年最大IPO [2] - 募资总额10.0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新建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前驱体二期项目和SiARC开发与产业化等项目,涉及500吨KrF/ArF光刻胶及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 [2]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金3.82亿元,股东结构未见大机构,但与久日新材、八亿时空合资成立大晶信息化学品(徐州)有限公司及上海八亿时空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4] - 公司2014年开始从主营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业务转型,瞄准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所需的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 [5]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实现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的量产供货,ArF光刻胶、SiARC等产品进入客户验证流程,其中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5] - 公司自产产品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杜邦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替代,打破了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垄断 [5] 行业市场与公司地位 - 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i-Line光刻胶、SOC国产化率约10%,BARC、KrF光刻胶国产化率1%-2%,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 [9] - 预计到2028年,境内光刻材料整体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2% [9] - 2023年度,公司SOC与BARC销售规模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2024年度SOC销售规模达2.32亿元,预计境内市占率超过10% [10] 产能与产量数据 - 光刻材料SOC产能从2022年的24,888加仑增至2024年的26,928加仑,产能利用率从20.87%提升至57.42% [11] - 光刻材料BARC产能从2022年的8,376加仑增至2024年的20,796加仑,产能利用率从9.47%提升至21.43% [11] - 前驱体材料TEOS产能维持在720,000千克至840,000千克,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1.68%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46.47% [11]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3.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8亿元,归属净利润从2022年的1.01亿元略降至2024年的9691.92万元 [13] - 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38.94%增长至2024年的63.77%,金额从1.24亿元增长至3.44亿元 [13] - 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23.74%,自产业务收入大幅增长72.60%,净利润4158万元,同比下降5.71% [14] - 公司资产总额从2022年的16.3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45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2.19%上升至43.26% [15]
恒坤新材敲钟!厦门迎来年内首个A股IPO!
搜狐财经· 2025-11-18 17:38
公司上市表现与里程碑 - 发行价为14.99元,上市首日开盘股价大涨287%,市值一度突破280亿元 [2] - 公司成为厦门市2025年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8] - 创始人易荣坤用约二十年时间完成从代工业务到攻克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转型 [2][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1996年创立恒坤工贸,为日本松下、夏普等企业代工家电配件 [3] - 2004年创立恒坤有限,业务转向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制造 [3] - 2014年决定将业务方向转向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并正式更名为恒坤新材 [3] - 2017年6月获得英特尔大连工厂订单,正式进入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产业链 [5] - 2019年12月剥离三家光电类子公司以聚焦核心业务 [8] 产品与技术突破 - 产品主要应用在光刻和薄膜沉积环节 [8] - 光刻材料领域已实现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多款自产产品的量产供应 [9] - 更高阶的ArF浸没式光刻胶已完成验证并进入小规模销售阶段 [9] - 前驱体材料以TEOS为主力产品,并积极推进超过5款硅基与金属基新材料的研发验证 [9] - 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 [8] 财务业绩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3.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8亿元 [10] - 净利润持续站稳在亿元规模,2024年为9,691.11万元 [12] - 自产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8.94%大幅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6.68% [10]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33.73万元,净利润为4,159.64万元 [12] - 资产总额从2022年的16.33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的29.38亿元 [11] 客户与资本结构 - 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97%,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从72.35%降至64.07% [14] - 自2021年从新三板摘牌后完成十余轮增资与股权转让,估值实现三级跳 [15] - 吸引了众多“厦门籍”投资机构持续加注,包括高易创投、深创投、虢盛资本、中化资本等 [15] 行业与区域发展 - 厦门已构建规模近1200亿元的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18] - 厦门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从2014年的5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00亿元 [18] - 产业已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的完整链条,聚集联芯、星宸科技、瀚天天成、士兰微等企业 [20] - 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耐心资本”代表,通过子基金直接投资超2亿元,并联动担保机构提供债权支持 [18] - 海沧区创新“财政直投+国企主投+社会跟投”模式,以8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160亿元社会资本 [20]
上市大涨280% 恒坤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
巨潮资讯· 2025-11-18 14:44
公司上市与股价表现 - 恒坤新材于11月1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727,发行价为14.99元/股,发行市盈率为71.42倍 [1] - 上市后股价最高上涨280.32%至57.01元/股,公司总市值达到256.2亿元 [1]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主营业务为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等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4] - 自产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均已实现量产供货,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4] - 公司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的生产制造 [4] - 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公司自产光刻材料销售规模已排名境内同行前列,2023年其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 [6] 财务业绩与增长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3.22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2.94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营收为5.48亿元 [6] - 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8.94%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6.68%,显示业务重心转向自产 [6] - SOC产品2024年销售额达2.32亿元,三年间收入增长超两倍,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0% [6] - BARC产品自2021年实现销售以来,连续三年保持超140%的同比增长 [6] - i-Line与KrF光刻胶自2022年销售以来快速增长,2024年销售额分别达715.19万元和1352.31万元,两年间分别增长近7倍和30倍 [7]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公司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配合境内晶圆厂突破128层以上3D NAND闪存芯片、18nm以下DRAM芯片以及14nm以下逻辑芯片等国外技术封锁领域 [4] - 当前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仅1%~2%,ArF光刻胶不足1%,公司增长是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体现 [7] -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8年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将达2589.6亿元,其中制造材料占比超70%,达1853.8亿元 [7] - 随着3D NAND、先进DRAM等存储芯片产能扩张,SOC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7] 战略发展与未来规划 - 公司IPO募集资金10.07亿元将全部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7] - 募投项目旨在提升高纯度产品产能,填补金属基前驱体国产化空白,并加速KrF、ArF等高端光刻胶产品的量产进程 [7] - 国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已有多家成为公司客户,深度绑定保障了订单稳定性,并在产业链层面构建起国产化的协同效应 [8]
今日新股上市:创业板南网数字、科创板恒坤新材、北交所北矿检测
新浪财经· 2025-11-18 07:44
新股上市概况 - 11月18日共有三只新股上市,分别为创业板的南网数字、科创板的恒坤新材、北交所的北矿检测 [1] 南网数字集团 - IPO首发价为5.69元/股,发行市盈率为32.22倍 [1] - 共发行4.77亿股,其中网上发行9774.15万股 [1] - 公司主营业务是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1] 恒坤新材 - IPO首发价为14.99元/股,发行市盈率为71.42倍 [1] - 共发行6739.79万股,其中网上发行1618.65万股 [1] - 公司主营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体产品包括KrF/ArF光刻胶和TEOS等 [1] 北矿检测 - IPO首发价为6.70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4.99倍 [1] - 共发行2832.00万股,其中网上发行2548.80万股 [1] - 公司专业从事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及仪器研发 [1]
光刻材料国内龙头+存储芯片概念,恒坤新材明日上市潜力几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20:49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1] - 公司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1] - 公司是境内少数具备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以及TEOS均已实现量产供货,成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2]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品进展 - 公司于2014年确定以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为业务转型战略方向,2018年起开始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自产产品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66.89% [2] - 在光刻材料领域,ArF光刻胶、SiARC、TopCoating等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2] - 在前驱体材料领域,公司自产硅基前驱体材料以TEOS为主,正在开发其他硅基与金属基前驱体材料,已有超过5款前驱体材料在研发或验证过程中 [3] 行业市场前景 - 境内光刻材料整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53.7亿元增长至2023年12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7%,预计2028年增长至31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2% [3] - 境内前驱体材料市场规模从2019年24.2亿元增长至2023年5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4%,预计2028年达到17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0% [3] - 其中,硅基前驱体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25.6亿元增长至2028年7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2%,金属基前驱体预计从2023年26.9亿元增长至2028年10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9% [3] 公司财务业绩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127.93%、14.28%、49.01% [4]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0.90亿元、0.97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234.91%、-10.95%、7.87% [4] - 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9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2.48%至27.82%,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11.48%至2.92% [4] 首次公开发行(IPO)情况 - 公司本轮IPO共发行新股6740万股,共募集10.1亿元 [4] - 公司IPO募投资金拟投入2个项目,其中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投资总额5.19亿元,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投资总额9.09亿元 [4] - 公司发行价为14.99元/股,在科创板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5]
恒坤新材开启申购 报告期内净利润约2.9亿元
智通财经· 2025-11-07 06:50
公司基本情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11月7日开启申购,发行价格为14.99元/股,申购上限1.05万股,市盈率71.42倍,由上交所上市,保荐人为中信建投 [1] - 公司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2023年度,公司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2] - 2024年度,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为34,418.93万元,已成为境内主要的集成电路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供应企业之一,实现对境内主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广泛覆盖 [2] 产品与技术能力 - 公司自产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1] - 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1] - 为快速获取客户资源,公司也引进并销售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湿电子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1] 行业竞争格局 - 现阶段,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用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仍然由境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1] - 境内关键材料厂商虽然已有突破,但尚未在先进制程形成大规模量产供货局面 [1] - 公司产品已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的替代 [2] 财务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3.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5.48亿元 [2] - 公司净利润在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分别为人民币9972.83万元、8976.26万元、9691.11万元 [2] - 2024年度资产总额为264,536.6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50,088.1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43.26% [3] - 2024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7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158.76万元 [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13.28%增长至2024年的16.17% [3]
恒坤新材:构筑核心竞争力 力争成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国际先进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11-07 02:46
公司核心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6] - 自产产品包括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ArF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及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7][11]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自产产品在研发、验证以及量供款数累计已超过百款,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打破了国外垄断[7][11] 公司经营业绩 -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整体稳步增长,分别为31733.92万元、36153.01万元、53975.18万元和28814.25万元[13] - 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分别为12357.89万元、19058.84万元、34418.93万元和24977.42万元,2022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66.89%[13]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3.74%,自产业务收入大幅增加10506.36万元,增幅达72.60%[16] -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分别为23083.42万元、22563.63万元、29201.77万元和11885.34万元,自产产品实现毛利分别为4142.52万元、5772.07万元、9970.85万元和8259.39万元,占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从17.95%上升至69.49%[14][15]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4274.36万元、5366.27万元、8860.85万元和4160.43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28%、14.59%、16.17%和14.13%[16] - 公司先后承接并完成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研究任务,打破境外厂商垄断[18]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用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主要由境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公司自产产品已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的替代[22] - 2024年度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为34418.93万元,成为境内主要的集成电路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供应企业之一,实现对境内主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的广泛覆盖[22]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未来将持续深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布局,不断拓展产品线,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本土企业[19][20] - 具体措施包括引入高端人才与先进设备、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利用漳州、大连和合肥三个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加强上游产业链布局以保障供应链安全[21] 上市与募集资金 - 公司选择科创板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公司2023年和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52.78万元和9430.36万元[25][26] - 本次发行初始战略配售数量为1347.9588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20%[27] - 募集资金将投资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以完善产品线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28][29]
金宏气体(688106):25Q3业绩承压,现场制气业务持续推进
招商证券· 2025-10-31 16:31
投资评级 - 报告对金宏气体的投资评级为"强烈推荐",并予以维持 [3][6] 核心观点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承压,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0.31亿元,同比增长9.33%,但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44.90%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14.59%,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比下降33.00%,环比下降11.60% [1] - 业绩承压主要源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产品售价及综合毛利率下降、项目投资完工致折旧费用增加、以及资产处置收益同比下降 [6] - 现场制气业务取得进展,与山东睿霖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供气合同变更,空分装置建设规模由2.3万Nm³/h增至5万Nm³/h,变更后测算合同金额约40亿元(不含税),供气期限20年 [6] - 特气新品持续推进,TEOS产品已向部分重要客户批量供应;三款氟系列产品处于试生产阶段;高纯二氧化碳已稳定供应台积电、厦门联芯等客户 [6] - 电子大宗载气项目如芯成汉奇半导体项目、汕尾项目预计于2025年四季度开始供气;浙江莱宝显示项目预计2026年初投产 [6] - 氦气业务方面,通过战略合作与设立合资公司拓宽氦源,预计将有效降低氦源成本 [6] - 基于部分产品售价和毛利率承压,小幅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2.34亿元、2.99亿元 [6]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前三季度大宗气体、特种气体、现场制气及租金、燃气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4.55%、33.07%、13.47%、8.91% [6] - 盈利预测显示,2025年预计营业总收入27.75亿元(同比增长10%),2026年35.75亿元(同比增长29%),2027年43.75亿元(同比增长22%) [2]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14%),2026年2.34亿元(同比增长35%),2027年2.99亿元(同比增长28%) [2] - 毛利率预计从2024年的32.2%略降至2025年的30.1%,随后回升至2026年的30.5%和2027年的31.0% [14] - 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PE)分别为2025年56.7倍、2026年42.0倍、2027年32.9倍 [6][7] 业务进展 - 特气业务中,超纯氨、氦气等产品价格已接近底部,高纯二氧化碳、高纯氢气等成熟产品毛利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已出现回升 [6] - 公司通过逆势布局,项目投资逐步完工,现场制气业务规模有望提升 [1][6]
光刻材料“突围战”,恒坤新材“喜忧参半”
搜狐财经· 2025-10-31 15:33
公司上市进程与市场定位 - 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准,计划登陆科创板,成为“光刻材料第一股”,从IPO受理到获准用时不到十个月 [1] - 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0.07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两大项目 [1] - 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其旋涂碳和底部抗防反射涂层在2023年销售规模位居国产厂商第一名 [2] 业务模式与收入确认争议 - 公司业务分为自产和引进两大类,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认为自身是代理人而非主要负责人 [5] - 在2021年以前,公司对引进业务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其角色被指远超代理人,因公司需全面跟进客户送样测试、产品调整等环节 [5] - 采用净额法后,公司2022至2024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30.42%,而若采用总额法计算,同期复合增长率仅为14.86% [7] 财务表现与盈利结构 - 2022至2024年,公司自产业务收入从1.24亿元增长至3.44亿元,复合增速达66.9% [9] - 然而,公司2024年六成以上的毛利由引进业务贡献,自产业务毛利占比仅为34.14% [9] - 2025年上半年,因韩国SKMP直接向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导致公司引进业务收入和毛利分别同比下滑57.4%和59.09% [9] 技术来源与研发投入 - 公司属于集成电路光刻材料领域,为符合科创板属性,需满足研发金额累计超8000万元及营收复合增长率25%等财务指标 [7] - 公司通过收购翌光半导体并与Soulbrain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获得TEOS生产技术,但需支付400万美元初始授权费及每个季度销售额7%的特许权使用费至2033年 [13] - 公司自产业务目前主要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但募集资金并未持续加码现有优势产品,而是投向KrF/ArF光刻胶和TEOS等新领域 [11] 市场竞争与经营风险 - 光刻材料领域被美国杜邦、信越化学、东京应化、德国默克等海外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如南大光电、彤程新材、晶瑞电材已在光刻胶领域形成竞争格局 [10][14] - 公司子公司大连恒坤在2021至2024年间净利润累计亏损接近9500万元,且光刻胶产品验证周期长达2至3年,期间需耗费大量资金 [13][14] - 公司部分利润来源依赖政府补助,通过自产业务实现盈利仍面临挑战 [14]
恒坤新材IPO上市关注: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搜狐财经· 2025-09-18 10:24
IPO进程 - 科创板IPO注册于2025年9月12日获得证监会同意 [1] - IPO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 2025年1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 2025年8月29日上会通过并提交注册 [1] 业务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最初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业务 [2] - 自2014年起推进业务转型 确定以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为战略方向 [2] - 2017年进口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通过多家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实现常态化供应 [4] - 2020年以来自产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销售 2022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4] 产品与技术 - 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5] - 已量产产品包括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5] - 新产品ArF光刻胶、SiARC、Top Coating等光刻材料和硅基、金属基前驱体材料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 [5] - 产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及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和薄膜沉积工艺 [5] - 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打破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外垄断 [5] 行业地位 - 公司产品系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属于卡脖子严重领域 [5] - 从追随替代逐步迈向创新引领 增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