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立德树人
icon
搜索文档
好评中国|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现立德树人精神风貌
环球网· 2025-09-10 15:45
教育行业政策导向 - 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 24名个人和群体代表入选[1] - 国家强调弘扬教育家精神 推动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形成[1][2] - 教育被定位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属于国家德政工程[1] 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1] - 教师群体被赋予立教之本地位 承担传播知识思想与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 教师队伍建设 - 优秀教师通过深耕思政教育 扎根基层和创新教学方法支撑教育事业发展[1] - 要求教师具备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2] - 以"最美教师"为榜样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
刘宁在郑州市看望慰问教师代表
河南日报· 2025-09-06 18:36
教育政策导向 - 省委书记刘宁强调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挖掘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时代价值 助力文旅强省建设 [2] -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 要求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郑州大学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核苷类抗病毒重大新药创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 - 黄河实验室(河南)重点发展水利水文研究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坝道工程医院" 解决市政建设技术难题 [2] - 强调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 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保障河湖安澜和城市更新提供科技支撑 [2] 教育体系发展 - 郑州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先进学校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办学特色突出 [1] - 实地考察心理健康中心 数智探索中心 图书馆等设施 详细了解思政教育 科学教育 美育教育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1] -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新华网· 2025-08-26 14:28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 红色文化承载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和精神内涵 是激励国人发奋图强的不竭源泉[2] - 帮助教育者明确角色定位 历史事件和革命文物可作为主题教育案例树立正确教育理念[2] - 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筑牢信仰之基并以红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 内容供给与当代大学生需求错位 教育方式同质化严重且过度依赖单向灌输形式[3] - 叙事方式吸引力不足 未能展现革命先辈情感世界导致难以引起深度共鸣[3] - 实践载体缺乏深度体验 参观活动沦为打卡式体验且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缺位[4] - 场馆资源利用效能低下 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深度教学设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 创新视听内容供给 通过图像声音等多感官刺激增强情感共鸣[5] - 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并树立报国志向[6] - 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第二课堂 链接第一课堂并运用专项赛事激发创新思维[7] - 丰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场景 通过场馆物证和情景再造实现具身体验[8] - 构建内容载体场景三位一体实践体系 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9]
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0 06:38
教育系统发展成果 - 教育系统在"十四五"期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一体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1]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 所有学校 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9]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 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9]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教育系统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 甘肃"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等 育人实效显著提升[5] 教育公平与普及 -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学期惠及约1200万人[8] - 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 阳光入学等教育综合改革 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2024年新增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体现国家战略 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建立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0] 教师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共1885.1万人 通过强化政策供给 改革试点推进 创新机制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 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提出五方面重要举措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壮大[12]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9:26
教育综合改革核心举措 - 教育系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通过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推进深化学校体育(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6] - 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 教育公平与信息化建设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学期惠及约1200万人[9]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 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9]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加快"双一流"建设 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10]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教师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共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 - 开展"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红色研学活动 通过参观抗大陈列馆和旧址传承红色基因[2] -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理想信念[5] - 通过"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激励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11]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8:50
教育战略方向 -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思政教育建设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与传统文化实践课程[2][5] - 通过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2] 教育资源覆盖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 -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惠及约1200万人[8] 教育信息化发展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9] - 平台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课程4.85万门[9] 师资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学科专业创新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开展AI与3D打印技术融合的科技创新课程 如"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实践教学[7] 素质教育推进 - 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6] - 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美育浸润行动[6] -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
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30
教育行业核心观点 - 教育行业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以及塑造灵魂、生命和人的时代重任 [1] - 教师需要具备家国情怀,将教育事业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通过言传身教体现对教育事业的赤诚 [1] - 教育行业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夯实理论武装,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2] 教师角色与职责 - 教师需要具备"大情怀",胸怀"国之大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个人职业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1] - 教师需具备"大学问",不仅要有知识积累,更要有智慧沉淀,持续学习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2] - 教师需具备"大格局",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洞察时代大势,并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思考问题 [3][4] 教育方法与创新 - 教师需勇于探索新知、突破陈规,善用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推动知识和方法创新,以扎实的功底和科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3] - 教育行业强调用"活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求教师将课程讲"活"、讲"透"、讲"潮",解决真问题和大问题 [3] - 教师需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学生、接纳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言行影响和塑造学生心灵 [4] 教育行业的社会责任 - 教育行业的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需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距离,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并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 - 教师需成为撒播知识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同时扮演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守护人角色 [4]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的价值与路径
新华网· 2025-07-23 14:50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与意义 -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内容 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强国建设[1] - 高校已将优秀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和晋升评聘工作 促进评价机制多元化[1]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需做到与时俱进和系统集成[1] 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资源 用于拓展网络育人阵地和传播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低成本高传播效率的网络特性将互联网变量转化为意识形态增量[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重要考量 2015年中央文件提出建立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和职称评聘的认定机制 2020年教育部强调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2] 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要求 - 教育评价改革需破除"五唯"痼疾 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要求立体全面科学[3] - 评价认定需把握政治性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4] - 需保证专业性 考虑学科专业要求 细分网络媒体门类等级和成果影响因子[4] - 需注重协同性 作为"大思政"格局下高教改革评价指标 融合科研育人和网络育人[4] - 需考虑问题性 各高校在范围界定和影响力判断存在分歧 需解决等效关系认定和原创性评估等问题[4] 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 研究"十大"育人体系互动关系[7] - 需出台评价认定实施方案 与校级管理制度衔接 培育师生认可度和创作能力[7] - 健全认定机制 建立多元化认定主体:思政职能部门负责认定表彰 人事部门纳入职称评审 科研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解决等效关系问题[8] - 建立流畅认定程序:明确申报条件 组织专家评审 公示接受监督 宣传推广成果[8] - 完善指标体系 从原创性判定(查重率定量评价或审核定性评价)、网络影响力(媒体等级/浏览量/转载量/评论数定级定量)、思想教育性(主题思想定性评价)、专业学术性(学术价值定性评定)四个方面细化指标并计算权重[9] 改革成效与目标 -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和晋升评聘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举措[9] - 通过认定评价机制激发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推动网络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9]
以学查改实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落实 -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需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教育强国目标 [1] - 需通过学查改一体化推进作风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保障 [1] 理论学习与思想建设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党的创新理论 [2] - 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3] - 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多渠道开展学习 [3] - 运用高校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强化纪律规矩意识 [3] 作风问题查摆机制 - 领导班子需带头查摆问题,带动教职工列出问题清单 [4] - 通过自查自纠、问卷调查等形式精准查找问题 [4] - 重点查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三方面问题 [4][5] - 需从理想信念、政绩观等层面剖析问题根源 [5] 问题整改实施方案 - 领导干部需带头整改,传导责任压力 [7] -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实施项目化整改管理 [7] - 结合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7] - 推动整改与高校人才培养、科研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7]
旁听立德树人的三堂课(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6-29 06:03
思政课建设与创新 -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小树立理想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性 [2] - 面对00后、10后学生群体,思政课建设需适应新形势,丰富教学内容并讲好新时代故事 [2] - 衙前农村小学校创新课程思政,将德育贯穿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例如科学课结合无人机技术讲解创新文化,体育课融入红军长征元素 [5] - 复兴中学结合时事热点如中美经贸关系设计思政课,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形式,并衔接团日活动组织研学 [6][7][8] - 湖南大学博士理论宣讲团推出"抗日烽火中的湖南大学"思政微课,通过实地遗迹讲解抗战历史,增强课程感染力 [11][12] 红色资源与教育实践 - 衙前农村小学校利用百年校史和农民运动红色资源,在复原教室开展情景化教学,如音乐课通过AI合成革命先辈录音增强互动性 [4][5] - 复兴中学将思政课实践延伸到红色场馆如平津战役纪念馆,通过体验式活动深化课本知识 [8][10] - 湖南大学通过抗战遗迹如老图书馆残柱、弹孔墙等实物载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11][12] 教学改革与成效 - 衙前农村小学校提出"一课一红点"理念,鼓励各科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每门课成为立德树人阵地 [5] - 复兴中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以新时代成就为支撑讲透党的创新理论 [10] - 湖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乡村学校支教,博士生团队在国家超算中心攻关技术,体现思政教育培养的实践担当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