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材料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签5.16亿超材料大单 货币资金45亿负债率仅13.28%
长江商报· 2025-10-14 08:00
公司订单情况 - 公司全资子公司近期签订两份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总金额为5.16亿元 [1][2] - 2025年以来公司已累计获得超材料批产合同25.74亿元,创下历史年度订单金额新高 [1][6] - 年内订单公告显示,2月签订7.8亿元合同,9月签订12.78亿元合同,加上最新合同,构成年内累计订单 [3][4][5][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超材料产品批产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47.3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99.23%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9.43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增长6.75% [8]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44.99亿元,总负债为14.2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3.28% [1][8] 公司研发与技术实力 - 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8237万元、9195万元、9615万元和5005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6.53%、11.63%、4.57%和7.47%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27项(含发明专利16项),获得授权30项,在超材料领域专利储备量全球领先 [8] - 公司已构建“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的超材料全产业链生态,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7][8] 行业地位与战略意义 - 超材料作为新一代装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的主流技术,对提升尖端装备技术水平和抢占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7] - 公司已成为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并成长为全球超材料龙头企业 [7][8] - 公司表示将继续投入研发、生产和测试建设,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并保持其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 [6]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9
2025-09-19 14:22
技术能力与产业化成果 - 拥有6000项专利、728.8亩产业基地、55.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16台定制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专用工装、161款自研定制材料 [3] - 建立7.74亿字设计技术文档数据库、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11.72万张设计图纸、1331.08万行设计源代码、54.50万个仿真模型、7979.93万条目标特性曲线大数据库、219.58万幅实测成像图 [3] - 量产技术2.0涵盖160余项工艺改进 生产环节效率提升超30% [6][7] - 超材料产业化采用逆向设计模式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定制化开发 [5] 产品应用与市场拓展 - 助力航空航天装备实现YS性能、超音速巡航、全新组网能力、电子对抗和超机动能力的跨代升级 [3] - 为HW智能汽车提供全尺寸全频段测试 通过超1万个角度信号验证 获全球首个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 [4] - 无人机已完成外场试飞和极端环境测试 进入试生产阶段 [7] - 技术应用横向拓展至智能汽车、消费电子、通信检测领域 [4][5] 战略发展与行业壁垒 - 通过量产技术2.0实现轻量化扩产 在同等投资下优化产出效率 [6] - 超材料生产环节因非标属性成为高附加值环节 打破微笑曲线理论 [5] - 增长来自尖端装备渗透率提升、技术场景横向拓展和市场化竞争壁垒强化 [7] - 打造覆盖设计-制造-量产-场景化赋能的全产业链无人机平台 [7]
中国智能汽车检测“抢跑”全球 光启技术用超材料定义S级认证新标尺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8 15:00
享界S9T通信性能认证突破 - 华为享界S9T获得全球首个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 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性能测试进入紧缩场标准新纪元 [1] - 信号强度及通信有效范围达业界平均水平2.8倍以上 网络连接恢复速度超10倍以上 [2] - 认证由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联合成立的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完成 基于航空航天级紧缩场检验检测技术 [1][2] 技术实现与测试能力 - 采用超过1万个角度的信号验证 通过高精度多维度转台全方位模拟通信场景 [2] - 光启技术拥有21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 包含亚洲最大9米级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 [3] - 解决传统近场测试无法覆盖整车级无线数据验证的痛点 实现全尺寸全频段测试 [2][3] 产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光启技术将航空航天级测试技术迁移至汽车领域 实现从服务国家战略向赋能民用产业的关键跨越 [3][6] - 填补全球整车级通信测试技术空白 以紧缩场标准撬动全球智能汽车检测话语权竞争 [6] - 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为智能汽车产业提供标准化测试体系 [6][7] 合作与行业认可 - 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于2023年12月联合成立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 [6] -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公开认可光启技术国家级航空航天权威测试环境 [6] - 认证体系直接支撑智能驾驶 V2X车联网等核心功能的稳定性验证 [2][6]
光启技术联合中汽中心实现全球整车通信测试“零的突破”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15:41
行业技术突破 - 华为享界S9T获得全球首个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 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性能测试进入紧缩场标准新纪元 [1] - 认证由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联合成立的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完成 折射中国超材料技术从尖端装备向民用汽车领域降维赋能 [1] - 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是全球首个针对智能汽车通信能力的权威评价体系 随着5G深化与车路云一体化加速 汽车通信性能已从辅助功能升级为核心刚需 [1] 技术实现细节 - 认证依托光启技术航空航天级紧缩场检验检测技术 通过专业测试场地和高精度多维度转台全方位模拟通信场 [2] - 测试包含超过1万个角度的信号验证 全面评估华为S9T在复杂场景下的通信性能 [2] - 光启技术拥有21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 包含国内极少数可提供100MHz低频远场天线测试系统和亚洲最大全球最先进的9米级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 [2] 产业影响 - 光启技术将电磁调制测试经验从航空航天装备测试体系创新性迁移到汽车检测领域 解决传统测试无法覆盖的整车级通信性能验证难题 [2] - 超材料技术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标准争夺战中率先突围 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标准引领者 [3] - 技术赋能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加速驶向全球创新高地 [3]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10:21
行业现状与地位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 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 制造 量产的全新技术 [3]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编辑人造物质 在电磁 声学 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3]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领跑者 在科研 产业 专利等多维度全面领先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3]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半壁江山 [4] 公司技术优势与产能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是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5] - 公司率先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超材料专利总量全球第一 [4][5] - 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全链条自主制造开展成本革命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到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至50% [5] - 形成1座核心总部 5大创新基地 8家专业化子公司的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5] 产能扩张计划 - 株洲905基地一期预计2025年10月中下旬实现大规模投产 [5] - 天津906基地计划于2025年11月下旬正式投产 将提升产品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能力 [5] 应用领域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 高强度特点 能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3] - 目前成为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复杂功能结构核心技术 应用于我国先进飞机 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领域 [3]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10:11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达万亿级别 未来十年将持续发展[2] - 超材料技术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制造量产的全新技术[5] 超材料技术特性与应用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6]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 可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带来革命性突破[6] - 超材料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技术 应用于先进飞机和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6] 中国超材料产业发展成就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50%[6] - 光启技术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专利总量全球第一[6] - 中国超材料产业经过20余年发展 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6] 光启技术战略与产能布局 - 公司采用深度创新以终为始战略 通过数字化管理与成本革命推动突破[8] - 公司整体综合成本降至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8] - 公司构建1总部+5基地+8子公司的产业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8] - 株洲905基地一期2025年10月投产 天津906基地2025年11月投产 将提升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8] 行业地位与产业影响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8] - 公司已成为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8]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5]
光启技术亮相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
证券日报网· 2025-09-16 20:44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董事长出席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荣获卓越上市企业领袖奖项 [1] - 公司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已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2] - 公司形成1座核心总部+5大创新基地+8家专业化子公司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2] 超材料技术优势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1]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全面应用于先进航空装备 具备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等特性 [1] -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至五年前的44%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成果 - 实现7.74亿字设计文档和3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标准化 4.8万条制造流程和95.4万个工序数字化管控 [2] - 通过AI大模型团队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2]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持续发展 超材料技术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1] - 新型航空航天尖端装备密集亮相 国家十五五重大战略规划持续推进 [2] - 航空航天尖端装备需求有望进入持续增长通道 为公司打开更广阔成长空间 [2]
光启技术揽12.78亿超材料大单 产能爬坡营收净利连增六年半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21
近期订单情况 - 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近期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1][2] - 其中单一客户合同金额达10.17亿元 另四家客户合同合计2.61亿元[2] - 2025年内累计获得超材料批产合同金额达20.58亿元(含2月签订的7.8亿元合同)[2] - 所有产品计划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2] 产能扩张进展 - 2024年下半年启动全国性大规模扩产计划 布局湖南株洲 天津津南 四川乐山三大生产基地[3] - 709基地二期已投产 905基地1期和906基地1期建设进度超前[3] - 2025年上半年生产量达4.99亿元 为上年同期1.5倍[3] - 存货余额较年初增加1.33亿元至3.53亿元(增幅约60%) 预计下半年交付后转化为利润支撑[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3亿元 同比增长10.7%[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86亿元 同比增长6.75%[5] - 超材料批产收入9.36亿元(占比营收99.23%) 同比增长47.35%[1][3] - 营收自2017年3.8亿元增长至2024年15.58亿元 7年增幅达3.1倍[5] - 净利润自2019年1.15亿元增长至2024年6.52亿元[5] 技术研发实力 - 第四代超材料已实现量产 性能 重量及应用场景较第三代显著提升[6] - 2025年上半年新增专利申请27项(含发明专利16项) 获得授权30项[6] - 构建"1总部+5基地+7能力平台+8专业公司"超材料全产业链生态[5] 资金与财务结构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货币资金达44.99亿元[6] - 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低位 2025年上半年末为13.28%[6] - 连续六年半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1][6]
光启技术获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合同 将进入批产订单密集交付期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12:53
核心订单与业绩影响 - 公司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包括10.17亿元和2.6亿元两份主要合同[1] - 产品需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 预计对2024年及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 - 今年累计获得批产合同金额达20.58亿元 包含2月与两家客户签订的7.8亿元航空结构部件合同[1] 产能扩张进展 - 顺德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产并于2025年5月启动交付[2] - 株洲基地一期2025年8月完成设备调测进入试生产 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2] - 天津基地正推进基建 计划2025年11月下旬投产 三大基地将缓解产能压力[2] 业务转型与行业特性 - 公司正处于研制成果向批产转化关键阶段 今明两年将进入批产订单密集交付期[1]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技术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具备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特性[1] - 产品广泛应用于尖端装备、航空器及海洋设备领域[1] 财务表现与需求背景 - 2025年上半年超材料产品营业收入达9.36亿元 同比增长47.35%[2] - 公司长期处于扩产与产能紧张状态 2024年下半年启动大规模扩产计划应对批产需求[2]
光启技术批产订单进入密集释放期
证券日报· 2025-09-06 10:08
重大订单签署 - 公司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包括10.17亿元和2.6亿元两批订单 产品需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2] - 今年累计获20.58亿元批产合同 含2月与两家客户签订的7.8亿元超材料航空结构部件合同[2] 产能扩张进展 - 709基地二期已于2024年下半年投产 5月中旬产能转化为业绩 2025年上半年生产规模达4.99亿元 同比提升1.5倍[3] - 存货结转成本约4.23亿元 存货账面余额(不含原材料)增加0.76亿元[3] - 株洲905基地一期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 天津906基地计划11月下旬投产 将提升华北及北方区域交付能力[3]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企业 完成从0到1原创突破及从1到10产业化扩展[3] - 超材料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领域 公司为全球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领军企业[3][4] 战略布局与业绩影响 - 自2024年下半年启动全国产能布局 在湖南株洲、天津津南、四川乐山设立三大生产基地[3] - 当前订单预计对公司2024年及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3] - 公司进入研制成果向批产转化关键阶段 今明两年将迎密集交付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