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圣家堂终于要竣工了?高迪的奇幻建筑世界来到上海外滩
第一财经· 2025-05-27 15:52
高迪艺术展览 - 上海久事美术馆推出"2025西班牙艺术季",包含两个高迪主题展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高迪建筑艺术的机会 [1] - "物乐其华:高迪之声"展览通过声音和影像展现加泰罗尼亚风土人情与高迪创作的关联,包括自然纹理、海浪声等元素 [3] - "绚烂归朴:高迪与他的时代"展览通过文献资料全面介绍高迪的建筑成就,突出其作品的幻想与质朴并存的特点 [5] 高迪的建筑成就 - 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成熟期作品集中在巴塞罗那 [5] - 高迪赶上了巴塞罗那城区扩建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代表作包括文森之家、古埃尔庄园、米拉之家等 [5] - 圣家堂是高迪毕生心血之作,建造过程跨越三个世纪,至今未完工,计划在2026年高迪逝世100周年之际竣工 [1][9] 高迪的创作风格与背景 - 高迪的建筑生涯根植于新艺术运动和加泰罗尼亚文化复兴运动,强调手工感与民族特质 [3] - 高迪的创作过程充满激情与偏执,注重即兴创作和实地观察,例如为圣家堂寻找模特和自然素材 [6] - 高迪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自然和传统文化,如风蚀洞穴、海浪、节庆活动等 [3][6] 展览活动与规划 - "2025西班牙艺术季"将持续至10月22日,涵盖建筑、艺术、人文等多维度西班牙艺术内容 [9] - 展览期间将推出公共教育、亲子研学活动以及文创快闪店,呈现百余件文创周边产品 [10] - 艺术季采用多馆联动模式,在外滩久事美术馆群落四处场馆推出五大西班牙艺术展览 [10]
网红K11被喷上热搜,不只因为变无聊
36氪· 2025-05-27 15:46
自带"乌托邦"滤镜的K11深圳旗舰店,经历了一场"刚开业就口碑翻车"的危机。与K11有关的讨论迅速变成了"十万个吐槽大会",网友们给出的评价只 有"惨不忍睹"四个字。 吐槽之外,与其说K11被消费者批评、产生两极分化的口碑,倒不如说是"商业+艺术"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千篇一律,消费者也不再只需要自恃高贵的K11 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已经是晚上七点半,慕名从广州前往深圳K11 ECOAST(以下简称"深圳K11")打卡的打工人小刘,此时仍然饥肠辘辘。 看着 左手 攥着 的费大厨排号单,瞄了一眼楼下大榕树下的排队进度,她发现两间餐厅无不例外都排到了70桌之后,而附近的几家知名连锁餐厅同样也是 人满为患 。 除此之外, 周边 几乎没有其 他 可以吃饭的地方。 尽管 太子湾 傍晚 的海景非常让人有拍照的欲望,但逛完一圈下来,这座商场带给她的印象"也就剩出片了"。"差点就饿死在这,感觉就是逛了个'拼夕 夕'版的K11。"回忆起这段失望的周末打卡经历,小刘依然有些忿忿不平。 而 小刘的 吐槽,不过是 过去一个月, 深圳K11 经受 的、 暴风雨般的唾沫星子 的小小一 点 。 斥资百亿、 从拿地到开业 历时 近八年 的深圳K ...
雅昌艺术中心分会场推出前沿技术成果 聚焦数字化保存 激发消费新活力
深圳商报· 2025-05-27 15:03
公司战略与合作 - 公司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雅昌艺术中心分会场以"智启未来:永续艺术脉动"为主题,展示其在科技与艺术交汇处的智能化、全球化艺术生态构建 [1] - 公司与中科紫东太初、佳能(中国)、宁波博洋控股集团、茑屋投资、平安臻颐年等10家知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涵盖文化数字化与数据资产入表、艺术科技与智能应用、文化教育与美育服务、艺术产业与空间运营等多个领域 [2] - 公司以开放包容姿态推进艺术数据标准化建设,深化技术协同研发与跨界资源整合 [2]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成果 - 公司推出艺术家艺术数字文献系统,实现艺术作品及创作手稿的永久数字化保存 [2] - 公司与行业伙伴联合开发高精度矩阵式三维重建系统,集成高清建模、快速采集和大尺寸文物无损数字化技术,提升文物数字化效率与质量 [2] - 公司开发《红楼梦生成式粒子系统》,将画中人物转化为百万级动态粒子流,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方式 [3] 数字文化产品与创新应用 - 公司推出雅昌艺数盒子、雅昌百灵等数字文化产品,通过多元内容与交互设计将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融入数字生活场景 [3] - 公司在沉浸式艺术体验领域打造互动项目,如《红楼梦生成式粒子系统》等,突破传统边界 [3] - 公司通过"雅映"技术精准复刻摄影作品黑白神韵,重新定义艺术出版品质 [4] 艺术展览与文化传播 - 公司推出"香港印制大奖"作品展,展示历年获奖作品,彰显印刷工艺与技术赋能的艺术传播 [4] - 公司举办"艺术大书展",深度融合艺术与文旅主题,打造纸上盛宴 [4] - 公司联合《BranD》打造印刷新动力设计展,聚焦设计师与印刷厂协作创新,赋予纸媒独特工艺与设计之美 [4] - 公司举办"阿拉克收藏视角——非洲当代艺术展",汇聚非洲13国艺术家作品,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 [4] 文化消费与全民共创 - 公司以"全民共创"为核心理念,推出少儿美育、旅拍作品综合解决方案等创新项目,打破艺术创作与消费壁垒 [4] - 公司通过艺术云印聚焦大众需求,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 [4]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4:41
博览会概况 -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于5月26日在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指导,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阳光媒体集团和摩境数字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1] - 博览会为期8日,包含主题展区、高端演讲、圆桌论坛、艺术课堂等活动 [1]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聂新平指出数字艺术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方式,横琴致力于打造数字艺术新高地 [1] 主办方战略意图 - 南光集团以推动"文化数字化"为己任,携手阳光媒体集团打造国际级数字艺术盛会,旨在搭建连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平台 [2] - 南光集团计划以本届博览会为开端,持续深化琴澳合作,推动数字艺术成为大湾区文化IP新名片,探索中国文化全球化表达新路径 [2] 展览内容与规模 - 博览会设置"重施魔法"、"超级联想"、"艺术未来式"、"科技重构艺术"四大主题展区,覆盖6000平方米展出面积 [3] - 吸引十余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及20余家科技企业参与 [3] - "艺术未来式"展区展示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观众可沉浸式游览故宫博物院 [3] - "科技重构艺术"展区通过联想、华为、京东方等企业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3] - "超级联想"展区呈现2025DASHOW国际数字艺术联想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科技对青年先锋艺术家的支持 [3]
莫奈 “假名” 睡莲的艺术迷思与真相?
经济观察报· 2025-05-27 12:33
艺术史研究 - 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红色和谐》曾因视觉风格被误认为马列维奇作品,20世纪末通过科学分析确认真实作者 [1] - 误认源于莫奈晚期采用大面积色块(如浓烈红色、沉静绿色)的抽象表现手法,与马列维奇几何抽象风格产生相似性 [1] - 莫奈晚年因白内障视力下降,转而依靠艺术直觉创作,突破传统印象派技法,将画面作为色彩有机体进行抽象表达 [1] 艺术创作分析 - 该作品体现莫奈从印象派向抽象艺术探索的转型,证明生理局限可激发创新,通过直觉与情感创作独特风格 [2] - 画作凝聚莫奈对艺术的永恒追求,成为连接印象派与现代抽象艺术的重要桥梁 [2] - 艺术鉴赏需结合创作背景与时代语境,仅凭表面风格易导致误判 [2] 艺术家风格比较 - 马列维奇代表至上主义,以几何图形与单一色块构建抽象美学 [1] - 莫奈早期印象派作品(如《日出·印象》)以细碎笔触捕捉光影,晚期转向色块抽象表现 [1]
让“梅花”绽放在观众的心坎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33
梅花奖评奖改革 - 国家级戏剧评奖强调戏剧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推动戏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2] - 评奖活动汇聚17位演员和13个戏剧门类,重视保留剧目并接纳民营剧团 [2] - 评奖拒绝功利化作品,避免"评奖即封箱"现象,传递行业改革信号 [2] 戏剧艺术的本体坚守 - 戏曲艺术的核心特征包括唱念做打、声腔韵律和写意美学 [2] - 行业曾出现盲目追求舞美大制作、泛剧种化等问题,导致审美迷失 [2] - 本届评奖以"坚守戏剧本体"为准绳,传统剧目占比最大 [2]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 秦腔《焚香记》等作品赋予传统戏曲当代表达,兼具古典与现代审美 [3] - 昆剧《烂柯山》等加入契合人物的表演技巧,并从当代视角解读心理 [3] - 台州乱弹折子戏以"一桌二椅"为基础创新,融合传统虚拟性与极简艺术理念 [3] 人民性与市场生命力 - 评奖强调"人民性",要求获奖剧目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生命力 [4] - 舞剧《朱鹮》11年演出400余场,话剧《四世同堂》15年演出400多场 [4] - 京剧《林冲夜奔》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体现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 [5] 民营剧团的突破 - 本届评奖首次为民营剧团开放申报通道,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入选 [5] - 台州乱弹曾停演近30年,新剧团通过"民办公助"模式扎根市场 [5] - 民营剧团入选彰显评奖改革对戏曲生态多样性的激活作用 [5] 行业生态与价值导向 - 评奖改革重申戏剧的最高价值在于服务人民,需尊重艺术规律 [6] - 强调"十年磨一戏"的工匠精神,推动艺术精品深入人心 [6] - 改革力推民营机构与稀有剧种从边缘走向大众视野 [5][6]
“网络神曲”怎么看(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33
艺术价值与流量属性并不冲突,技术革新与文化审美也可以并行不悖。人们期待着,当新技术新媒介催 生出一个庞大产业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文化的潜能 现如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音乐成为"网络神曲"最大主力。在制作模式上,往往是瞄准流行 的音乐类型进行"模仿生产",包括利用既有歌曲的节奏、旋律等进行加工、改造、填词。针对短视频通 常的长度限制,这些音乐会格外注重歌曲的副歌部分,主打"节奏抓耳""旋律上头"。同期投放的歌曲中 只要有一首成为"爆款",大量歌曲的投入成本便可以收回,于是大批量生产成为必然选择,头部音乐公 司的日产量能达到500至1000首……所有这些,加速着音乐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加剧着流行音乐的市场 竞争,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音乐与算法流量深度绑定,甚至放弃艺术性去追逐流量和资本。 艺术价值与流量属性并不冲突,技术革新与文化审美也可以并行不悖。人们期待着,当新技术新媒介催 生出一个庞大产业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文化的潜能,让人民大众受到更多真善美的感染,有更多精神上 的充实感、获得感。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尊重大众审美,遵循艺术规律,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 性,也要善用技术的力量、媒介的力量,引导创作生产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亮相文博会 人在画中“坐” 心在屏中“游”
深圳商报· 2025-05-27 01:18
数字艺术展览亮点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在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亮相,展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1] - 展览通过沉浸式大屏呈现传统文化与神话故事,打造兼具创意与科技色彩的视觉体验 [1] - 《春潮》系列作品运用华为平板拟真笔触还原传统水墨风格,展现北宋南宋女性群体的跨时代想象 [1] - 《三星堆·轮回之韵》以数字艺术重构古蜀文明,通过星际背景和青铜器元素实现古今对话 [1] 科技赋能艺术表现力 - 《航天印象&共绘自然》通过动态光影效果展现宇宙探索主题,凸显数字艺术在宏大叙事中的优势 [2] - 华为平板精准压感技术与色彩还原能力使数字笔触与传统毛笔气韵相通,推动中国艺术语言的当代延续 [2] 行业趋势与展望 - 数字艺术展的呈现加速了该领域向大众传播的进程 [2] - 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有望为数字艺术带来更多突破,拓展其表现边界 [2]
艺博会上的画廊和艺术家们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5:47
在2025 ART021 BEIJING(5月22日-25日,北京798·751园区)的主画廊单元中,香格纳以群展形式集结 了陈问村、耿大有、耿建翌、高磊、胡项城、计文于、蒋小余、鲁钰、刘唯艰、刘毅、苏畅、申凡、孙 逊、徐赫、萧文杰、杨福东、张鼎、张皓言、朱加、赵洋的绘画、摄影和装置作品,勾勒出中国当代艺 术从观念实验到影像叙事的丰富维度。其中,胡项城的参展尤为引人注目——其2024年底于香格纳M50 空间举办的个展"疑似"曾引发广泛讨论。展出的《实验-E07A》(2020)等作品以综合材料突破画框的 物理限制,隐喻生命能量的涌动,此次博览会或延续其对日常物的解构与重构逻辑。而杨福东的《雍 雀》系列则以电影化的黑白影像美学,延续了艺术家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诗意叩问,成为展位中连接 经典与当代的视觉锚点。 2025 ART021 BEIJING的展会现场 胡项城《疑似 - 02P2》,2018 ~ 2023,布上综合材料,119(H)x94x5.5cm 耿建翌《漏光》,1999,银盐黑白照片,相纸上绘画,30.5(H)x25.5cm 刘毅《精心创作的未知错误03》,2022,绢本上彩墨,100(H)x125cm ...
“一座山 一方城 一群人”摄影艺术展在沈阳绿岛美术馆启幕
新华网· 2025-05-26 10:08
新华网沈阳5月24日电 5月23日,"一座山 一方城 一群人"徐伟浩、张国田、王庆松摄影艺术展暨沈阳绿岛美 术馆开馆仪式在沈阳城市学院启幕。 开幕式现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线云强宣读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发来的贺信。信 中表示,此次展览展现了摄影艺术突破边界、融合多元的活力与魅力,彰显了驰而不息的艺术探索精神。 沈阳绿岛美术馆位于沈阳城市学院校园内,此次展览分为"一座山""一方城""一群人"三个板块,展出徐伟 浩、张国田、王庆松三位当代艺术家的50余件摄影作品。这三组个人风格强烈、展示形式各异的作品各有表达、 各有精彩。 "太美了""真是难得一见"……在观展现场,观众好评如潮,赞誉不断。 沈阳市副市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克斌表示,三位艺术家以"山·城·人"为题,碰撞艺术 多元火花,让这座美术馆化身城市文化新地标。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当代艺术语境下摄影实践的多元融合"学术论坛,来自文化、艺术、摄影界的专家学者 们,分别围绕摄影艺术的守正创新、如何通过摄影推动城市文化IP的构建与传播、摄影展如何吸引年轻人、美术 馆如何让艺术既"高深"又"好懂"、影像美育与青年创造力培养、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