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2:31
(原标题: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作者 黄君度 从长安到敦煌,地图上不过三千余里的物理距离,在历史的坐标上却横跨了数千年。这是 一条被风沙与驼铃反复摩挲的传奇之路,是张骞凿空西域的雄心之路,是玄奘孤身求法的信仰之路,亦 是无数商贾、戍卒、诗人、僧侣用足迹书写的生命之路。 2024年的深秋,我有幸踏上了这条时空隧道,短短八日,穿越周秦汉唐的烟云,在西安、宝鸡、兰州、 敦煌、武威的遗迹与文物间穿行,试图捕捉那些沉淀在黄土与砖石中的文明回响。此刻,当旅程的喧嚣 归于平静,沉淀于心的,是三个挥之不去的感悟:这是一趟关于人的旅程,一场关于诗的朝圣,更是一 次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从长安到敦煌行程图(chillp绘制) 关于人的旅程:鲜活的面孔,永恒的温度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织就。这趟旅程,让我得以在文物的微光与现实交流中, 窥见了他们生动的面容与辽阔心胸。 汉代《王杖诏书令册》(武威市博物馆藏) 在武威市博物馆的展柜玻璃后,那墨迹清晰的《王杖诏书令册》不再仅是冰冷的律令条文,它记录了一 位名叫"广"的长安老翁,在遭受乡吏欺凌后,愤然向汉成帝告御状的上书 ...
金黄色的方山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41
旅游目的地特征 - 贵州省安龙县拥有超过1000座金字塔形状的方山景观 形成独特的金黄色地貌奇观[1] - 方山景观包含层叠巨石基座与山脚玉米田 在夕阳映照下呈现浓艳金黄色调[1] - 高原地区具备高透明度蓝天与大型云朵 云层在夕阳下呈现金色动物形态的视觉现象[1] 文化背景与神话传说 - 方山区域与布依族神话人物力嘎相关 传说中其以牙齿固定天幕形成现今天地高度[2] - 神话体系包含苗族十二古祖神传说 强调蝴蝶图腾与自然神灵的关联性[2] - 神话内核体现中华文明"不屈服"基因 与精卫填海等传说同属抗争型叙事传统[3] 旅游体验与技术应用 - 通过无人机航拍可观测方山集群的装甲战阵形态 高空视角下呈现农耕茅草屋意象[4] - VR设备结合无人机技术可实现虚拟现实观景 广角镜头捕捉到白云与山脊的壮阔空间关系[4] - 景观具有心灵疗愈功能 山顶观景可缓解心理压力并提升思维清晰度[4] 媒体属性 - 内容发布载体为《人民日报》2025年9月22日第20版 属中央级媒体平台[5] - 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说明内容具有独家性与时效性特征[4][5]
用光影连接 让文明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金熊猫奖的定位与使命 - 金熊猫奖是一项镌刻荣誉的国际影视文化大奖,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象征,旨在连接不同文明心灵 [2] - 奖项不设藩篱,不论地域,只以作品说话,相信艺术能跨越语言障碍和偏见,直抵人心 [4] - 奖项让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相遇,促进彼此看见相似与差异,更看见融汇连接 [4] 影视创作的文化根基 - 优秀的文艺创作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展开,中华文明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原乡与文化底气 [2][3] - 获奖影片《长安三万里》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内容表达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哪吒之魔童闹海》借助传统神话角色讲述对抗命运的现代故事 [3] - 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如汉唐气魄、魏晋风骨、宋人雅韵沉淀为独特的审美基因与智慧结晶,是面向未来的源泉 [3] 文明对话与行业交流 - 文化在交流中才能繁荣,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开放的胸怀和对话的勇气 [3] - 当前电影界的国际合作已超越技术层面的"合拍",而是在寻找文化共鸣,创作本身成为生动的文明互鉴 [3] - 通过镜头走进另一种文化、体验另一种生活、理解另一种价值观,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4] 技术革新与行业未来 - 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影视艺术的制作方式 [5] - 技术被视为工具而非灵魂,好的电影应关注人性共通命题如爱、希望、回家等 [5] - 真正的创新是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讲述古老而永恒的人类故事,技术应为思想的羽翼而非创作的枷锁 [5] 影视行业的时代使命 - 影视的使命已超越娱乐与叙事,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力量 [6] - 传承、互鉴、创新三者互为动力,构建文化演进的循环 [6] - 影像之镜旨在照见人类共同的未来,即命运与共、美美与共的明天 [6]
珍视“微小却有温度”的文明印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9-14 05:50
千年指纹又"上新"!前段时间,兵马俑考古有新发现——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已经 修复的40多件陶俑身上共发现了100多枚工匠指纹印痕。这是来自2000多前的先人指纹,清晰的纹路、 细密的走向,跨越千年时光留存至今,待后人发现的那一刻,仿佛陶俑的创作就在顷刻之前。 珍视千年指纹这样的文明印记,就是珍视无数普通人创造文明的力量。守住这些带有温度的记忆、延续 对平凡创造者的这份敬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焕发新的生机。 兵马俑上的指纹,并非人们首次邂逅这些文明长河里的"微小印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上, 5000多年前一名男性陶工的右手大拇指指纹,定格了新石器时代匠人的工作;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 的一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塑人像上,左耳和右耳下发现的立体指纹,成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珍贵注 脚。这些"藏"在文物上的痕迹,成为中华文明"有温度的见证"。 它们没有被刻在青铜礼器的铭文中,没有记载于竹简木牍编成的典籍中,或许只是工匠们揉捏陶土、塑 造器物时的无心之举,却意外成为动人的文明"活化石"。正如给兵马俑拍照的摄影师赵震在发现一枚指 纹时的感受:"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同一个位置 ...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1 17:21
清华大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清华大学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北大、南开南下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后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直至1946年北上复员 [3] -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蕴含刚健 勇毅 坚忍不拔 卓然超群等内涵 其纪念碑现立于清华园 [3] - 抗战期间百余所中国大学向西部和南部大后方转移 完成史无前例的成建制大规模迁徙 [4] 学术成就与人才培养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铁皮屋顶教室 茅草宿舍需容纳40余人 [7] - 联大教师吴大猷在有限条件下创建中国首个原子 分子光谱实验室 撰写国际标准专著《多原子分子结构及其振动光谱》 [7] - 联大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 6位"两弹一星"元勋 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7] - 联大要求文科生必修自然科学课程 理工科生必修社会科学课程 并由著名教授教授基础课程 [7] 爱国精神与使命担当 - 联大11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战前线 缪弘学长在1945年8月初战斗中牺牲 [6] - 物理学家周培源转向军事应用领域研究湍流 开设"弹道学"课程以物理服务国防 [6] - 历史学家钱穆在联大期间撰写的《国史大纲》提出民族前途需从先民文化获得生机 [4] - 联大师生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信念 用"上前线的激情"读书工作以担负建国重任 [6] 教育理念与学术传统 - 联大校长梅贻琦强调通识教育重要性 指出"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 [7] - 清华校史贯穿"明耻图强"到"学术独立" 从"一二·九"运动到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8] - 当前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期 各国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 [8]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1] 连续性 - 长江文明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文字语言从未中断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2] - 考古发现证实长江流域存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完整文化链 包括良渚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三星堆遗址等 [3] - 长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从战国都江堰到现代三峡工程 展现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的特质 [3] 创新性 - 长江文明体现创新性 既坚守传统又遵循与时俱进规律 [4] - 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石斧石锛等工具 掌握钻木取火播种百谷技术 [5] - 出土文物包括四羊方尊青铜礼器 青铜通天神树 约7000年前木制船桨 展示先进铸造工艺 [5] - 楚文化首创县制改革赋税 产生老子庄子思想 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文化成果 [5] 统一性 - 长江文明体现统一性 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大一统传统 [6] - 长江流域多民族共居 包括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 [8] - 古代中央王朝通过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8] -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体现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8] 包容性 - 长江文明体现包容性 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 而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9] - 三苗百越百濮等部族在长江流域开辟地盘 古蜀国巴国楚国吴国越国在此安营扎寨 [9] - 东晋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在长江流域建立 展现治理智慧和文化融通 [9] - 羌藏巴蜀湖湘荆楚皖赣吴越等文化区通过长江相互交汇贯通 [10] 和平性 - 长江文明体现和平性 崇尚和合遵行大道 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群己合一世界 [11] - 景德镇瓷器通过长江水系走向世界 16世纪英国博物馆地图标注景德镇为全中国仅3个标注城市之一 [12] - 中蒙俄万里茶道借助长江水系 从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北到蒙古俄罗斯 成为文明交流的文化共享之路 [13] - 长江流域商埠繁密 唐朝扬州成为中亚粟特胡商珠宝集散地 丝绸陶瓷茶叶远销地中海和非洲东海岸 [13] - 明代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中国特产 促进中外贸易融通和文化交流 [14]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五都荟洛 旷世盛景
河南日报· 2025-08-20 07:56
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 洛水两岸30余公里狭长走廊内集中分布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 [19] - 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19][27] - 该区域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时空浓缩 展现从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文明演进历程 [19][20] 二里头遗址文明特征 - 距今3800年是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诞生地 具备"五个最早"考古特征:最早棋盘式王都、最早城市主干道网、最早青铜礼器群、最早官营作坊区、最早宫殿建筑群 [20] - 乳钉纹铜爵作为华夏第一礼器 体现器以藏礼的文明法则 标志礼乐文明初步形成 [20] - 实证从满天星斗邦国时代向月明星稀王国时代的伟大跨越 [20] 偃师商城都城范式 - 距二里头6公里处呈现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小城、大城) 为商汤灭夏后首建都城 [21] - 开创"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都城建设范式 宫城轴线与前朝后寝布局成为后世模板 [21] - 夏商礼器纹饰延续性与组合变革性 印证"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的礼制传承与创新 [21] 东周王城礼制遗存 -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中国最长王朝周期 现存12米高夯土城墙与5米深护城壕遗址 [22] - 天子驾六车马坑出土26辆车、70匹马、7只瑞犬 实证《逸礼》"天子驾六"礼制规范 [22] - 成为周礼最后物质载体 体现礼乐文明深植华夏血脉的文化基因 [22] 汉魏洛阳城融合特征 - 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最大都市 北魏孝文帝在此推行汉化改革 [23][25] - 北朝石刻子母阙围屏石棺床融合汉家孝道题材与草原畏兽纹饰 胡汉仪仗俑并肩而立 [24] - 实行"诏断北语 一从正音"政策 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熔铸的历史坩埚 [25] 隋唐洛阳城国际地位 - 隋炀帝以洛水为天河构建天人合一都城格局 定鼎门遗址留存骆驼蹄印与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 [26] - 天街作为贯通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主干道 103坊棋盘式布局含嘉仓可储粮亿斤 [26] - 日本平城京、平安京都城建制皆仿效隋唐洛阳城坊市格局 体现"洛都制度 凡诸国皆以为式"的国际影响力 [26] 文明连续性体现 - 礼制基因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爵→周王城玉戈→汉魏石阙→隋唐应天门"一门三道"制度 [27] - 都城制度迭代升级:从三重城垣演进到中轴布局 最终形成隋唐里坊制 [27] - 大国治理日益成熟:从天下之中理念发展到天可汗制度 [27] 文明包容性特征 - 文化符号兼收并蓄:二里头龙图腾→汉魏胡汉交融→隋唐石窟艺术 [27] - 民族政策开放包容:北魏时期鲜卑语与洛阳正音并存 胡服骑射与宽袍大袖共处 [23][27] - 国际贸易繁荣兴盛:隋唐市署掌管百族交易 丝绸之路带来"云集胡商十万众"盛况 [26][27] 文明和平性表征 - 偃师商城未发现杀殉坑 区别于其他早期文明的暴力祭祀特征 [27] - 丝绸之路通过友好往来实现文化交流 非武力征服方式 [27] - 城市管理体现以和为贵理念 隋唐市署制度保障多民族贸易公平进行 [27]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人民日报· 2025-08-18 11:57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实现了聚落考古的重大突破 [1] - 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对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变得清晰 [2] - 周原遗址陆续发掘的遗迹遗存包括铸铜、制骨、烧陶、道路、院落、水网等,还原了先民生产生活的完整图景 [2] 文明传承与文化基因 -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组以鼎、簋等食器为主,与商朝青铜器组多觚、爵等酒器形成对比,印证了世风之变 [3] - 周原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 [3]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珍贵甲骨,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村庄名字传递丰富历史信息 [3] 考古意义与文明连续性 - 周原遗址与良渚、二里头、殷墟等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展现中华文明深沉厚重的基座 [4] - 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灭商后持续发挥影响力,手铲剥落层层黄土还原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 [2] - 考古工作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2]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8 06:01
考古发现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 实现聚落考古重大突破[1] - 遗址包含铸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遗迹及道路、院落、水网等城市基础设施[2]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并出土珍贵甲骨 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3] 历史价值 - 三重城垣结构丰富学界对西周城墙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知 使城市发展过程变得清晰[2] - 青铜器组合从商代酒器转变为周代食器 印证《酒诰》禁酒令带来的世风变革[3] - 遗址展现崇德尚礼、任人唯贤等礼乐文明特质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3] 文明延续 - 宫城西北角发现平行排列的三条道路遗存 分别属于西周、明清和现代 跨越3000年时光[1] - 村庄命名保留历史信息(如凤雏村对应"凤鸣岐山"典故) 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3] - 周原与良渚、二里头、殷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时空坐标 展现深厚历史基座[4]
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核心观点 - 考古新发现持续为学术发展提供动力 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涵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 夏商周考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多领域 [1]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成果 - 2021年以来在河泊所村东南约1公里处揭露出建筑基址 道路 水井 河道等遗迹 出土陶器 铜器 铁器 玉石器 漆木器等遗物 [2] - 发现数以万计的简牍和逾千枚封泥 其中"滇池以亭行"简牍表明建有亭 邮的治安信息系统 文字格式与四川 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 [2] - 1956年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现2.4厘米见方的"滇王之印"金印 首次揭开古滇国面纱 但缺少村落遗址 [1]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与价值 - 在河泊所遗址启示下实现考古重心转移 陆续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 多与郡 县治所有关 [2] - 云南昭通诸葛营城址为汉代朱提县治所 四川西昌高枧古城遗址为汉代越巂郡(邛都县)治所 [2] - 西南考古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重大价值 [2] 边疆考古发现与文明特征 -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揭示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过程 实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 多元文化荟萃 多种宗教并存之地 [3] - 新疆通天洞遗址填补新疆史前旧石器考古空白 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黍和人工栽培炭化小麦 体现"东方的黍与西方的麦5000多年前相遇" [3] - 宁夏苏峪口窑址虽规模不大 但具备完整瓷器烧制链条 其釉色 器形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景德镇湖田窑相似 审美趣向与南宋官窑接近 [3] - 考古发现不断印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体现多元一体 兼容并蓄的文明特征 [3] 边疆考古意义与展望 - 新发现层出不穷 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不断刷新认知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提供实物和理论支撑 [4] - 1995年尼雅遗址出土东汉末至魏晋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珍贵文物 [4] - "何以中国 因有边疆"逐渐成为考古学界共识 期待持续带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