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清盘
icon
搜索文档
43只发起式基金未过三年之坎,清盘高发为何反成布局热土?
第一财经· 2025-07-15 20:07
发起式基金清盘潮 - 截至7月15日年内有43只发起式产品因三年期满规模未达2亿元而被动清盘 数量创同期历史纪录 [1] - 这些清盘产品多具鲜明赛道特征 平均跌幅达18.65% 近半数跌超20% [1][3] - 新能源赛道产品表现尤为惨淡 如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A累计回报-53.43% 清算时净值仅0.47元 [2] - 医疗保健板块同样承压 鑫元健康产业A累计回报-22.45% 净值0.78元 [3] - 目前还有183只发起式产品将在今年运作期届满三年 其中98只规模不足2亿元 [7] 发起式基金运营现状 - 发起式基金需自掏腰包并承担运营成本 但35只清盘产品三年累计管理费均不足300万元 14只低于10万元 [5] - 东财品质生活优选三年管理费合计仅50.39万元 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5] - 基金公司需"垫付"资金 实际资金占用成本较高 [5] - 发起式基金"迷你基"身份可能伴随整个生命周期 [5] 基金公司布局逻辑 - 发起式基金成立条件宽松 便于快速布局细分赛道或赶上市场热度 [6] - 可作为培养新基金经理的方式 解决募集新发2亿元门槛的压力 [6] - 具有"孵化"功能 为布局新领域、尝试新策略提供机会 [6] - 成立流程更快捷 便于抓住市场机遇 [6] - 2022年起每年发行数量超300只 2023年达404只 [4] 少数成功案例 -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累计回报82.35% 规模超115亿元 [7] - 银华数字经济A、东方红医疗升级A等产品规模超10亿元 [7] - 2023年仍有178只发起式产品成立 多只处于发行期 [5]
时报观察丨基金清盘频频 一场扩大有效供给的变革
证券时报· 2025-07-07 08:02
基金清盘现象分析 - 2024年基金清盘数量创新高,超过300只基金清盘,2024年上半年又有129只基金宣布清盘,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1] - 多数清盘基金因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硬门槛被淘汰,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逼近1.3万只,其中"迷你基"超1600只 [1] - 资金加速流向能创造长期回报的产品,业绩排名前20%的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大幅增长,而后20%的产品平均规模大幅缩水 [1] 市场机制与行业影响 - 基金清盘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机制,投资者赎回行为推动无效供给出清,体现市场有效性 [1] - 监管层优化基金退出机制,鼓励"僵尸产品"主动清盘,基金公司放弃"保壳"策略,转向战略性产品 [1] - 行业从"重首发"向"重持营"转型,同质化严重的主题产品和策略失效产品减少,资金向新质生产力主题集聚 [2] 行业结构优化 - 头部公司主动收缩产品线守住核心,尾部公司退出低效赛道,行业资源向优质基金倾斜 [2] - 投研能力与投资者需求深度匹配,推动基金结构优化 [2] 投资者应对策略 - 投资者需关注基金经理稳定性、策略迭代能力、公司资源投入等核心指标,规避"清盘高危"产品 [2] - 遇到清盘基金时,应及时利用转换功能调仓至优质基金,避免现金闲置 [2] 行业类比与长期展望 - 基金清盘类似光伏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后迎来技术革命,消费行业洗牌后诞生新零售巨头,是市场成熟的必经之路 [2]
基金清盘频仍 一场扩大有效供给的变革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06
基金清盘现状 - 2024年有超过300只基金清盘,创历史新高 [1] - 2024年上半年129只基金宣布清盘,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1] - 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逼近1.3万只,其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超1600只 [1] 清盘原因分析 - 多数清盘基金倒在规模不足的硬门槛下,反映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1] - 业绩排名后20%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规模较上年大幅缩水,前20%产品份额大幅增长 [1] - 利率下行与权益市场波动加大背景下,资金加速流向能创造长期回报的产品 [1] 市场机制影响 - 清盘是市场对无效供给的自动矫正,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1] - 监管层优化基金退出机制,鼓励"僵尸产品"主动清盘 [1] - 基金公司被迫放弃"保壳"策略,转向战略性产品 [1] 行业结构变化 - 同质化严重的主题产品、策略失效产品等低效供给减少 [2] - 头部公司主动收缩产品线守住核心,尾部公司被迫退出低效赛道 [2] - 行业资源向优质基金倾斜,推动投研能力与投资者需求深度匹配 [2] 投资者行为 - 投资者赎回行为成为清盘的重要推手,体现市场有效性 [1] - 投资者应关注基金经理稳定性、策略迭代能力等核心指标 [2] - 遇到清盘基金时需及时把握调仓机会窗口,利用转换功能对接优质基金 [2]
发起式基金,又现“清盘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19:47
发起式基金清盘现象 - 2025年6月至少有16只发起式基金发布清盘公告或清算报告,其中东财品质生活优选规模仅1037.08万元,远低于2亿元门槛 [2][4] - 2025年全年清盘的127只基金中超过40只为发起式产品,6月清盘的16只发起式基金平均单位净值0.81元,平均规模约2000万元 [4][5] - 清盘基金中7只管理人规模超5000亿元,6家管理人规模不足千亿元,瑞达基金在管规模仅9313万元 [5] 业绩与赛道特征 - 16只清盘发起式基金成立三年平均跌幅超28%,其中7只跌幅超20%,赛道型基金表现尤差 [5] - 医药和新能源赛道基金跌幅显著:宝盈新能源产业跌54%,万家新能源主题跌34.84%,富荣医药健康跌20.79% [6] - 富荣医药健康混合发起式A在2025年涨幅14.23%,但2024年跌幅19.40%,基金经理持仓风格跳跃导致业绩波动 [7][8] ETF联接基金问题 - 清盘的发起式ETF联接基金多跟踪冷门指数,如景顺长城国证新能源车电池联接近三年亏损42.21%,年化波动率30.14% [8][9] - 目标ETF规模小、流动性差导致联接基金资金流入困难,电池30ETF机构持有份额两年流失2亿份 [9] 发起式基金市场现状 - 全市场2238只发起式基金中1102只规模低于2亿元,2022年后成立的发起式基金中574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 [12] - 2025年新成立发起式基金378只,发行规模416.6亿元,占公募基金总发行规模7.7%,占比同比提升 [13] 行业趋势与机构观点 - 发起式基金因设立门槛低(管理人出资1000万元即可)成为公募重要工具,但A股赚钱效应不足导致规模难达标 [11][13] - 机构认为发起式基金性价比高,能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捆绑,符合监管强化风险共担的导向 [13][14] - 清盘迷你基金可优化资源分配,中小公募更倾向主动退出而非护盘 [5][13]
5000万门槛难跨,同泰同欣基金面临“生死考验”
搜狐财经· 2025-06-30 22:02
基金清盘事件 - 同泰同欣混合基金连续45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距离合同规定的50个工作日清盘线仅剩5天 [1][3] - 基金合同规定若连续50个工作日份额持有人不足200人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将自动终止 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 [3] - 当前基金规模低于行业"温饱线" 反映产品吸引力不足或营销策略失效 亦或市场环境严峻 [3] 行业影响与机制 - 清盘机制体现市场化优胜劣汰 倒逼基金公司提升产品竞争力 符合监管引导行业回归本源的导向 [4] - 小规模基金面临投资运作限制和流动性风险 清盘或有利于投资者资金重新配置至潜力产品 [3][4] - 行业趋势从追求产品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清盘是健康的市场选择过程 [4] 投资者行为与选择 - 部分持有人选择坚守 但需理性评估止损时机 避免情感因素影响投资决策 [4] - 基金临近清盘期难吸引新资金 翻盘概率较低 [4] - 事件警示投资者需综合评估基金公司实力、产品认可度及规模稳定性 [4][5]
又一只基金即将"寿终正寝" 国投瑞银和嘉的警示与教训
搜狐财经· 2025-06-30 21:46
基金清盘事件 - 国投瑞银和嘉债券基金资产净值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 触发清盘预警 [1][2] - 若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将强制清盘 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 [2] - 当前处于30-50个工作日的观察期 剩余20个工作日决定基金存续 [2] 债券基金行业现状 - 债券基金作为稳健投资代表 当前市场环境下仍面临清盘风险 [3] - 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 同类基金数量过多导致资金分流 [3] - 基金公司营销能力和产品创新不足 难以吸引足够规模资金 [3] 投资者影响与建议 - 清盘后按净值分配资产 投资者不会血本无归但面临流程繁琐 [3] - 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存在较高风险 建议优先选择规模较大产品 [3] - 选择基金需综合考量收益率和规模指标 避免单一维度决策 [3]
一只基金的“生死时速”!距离清盘仅剩20天,你会如何抉择?
搜狐财经· 2025-06-30 21:22
基金清盘危机 - 长城优选招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连续30个工作日净值跌破5000万元清盘线 剩余20个工作日缓冲期 [1] - 基金公司需在2日内发布临时报告 向投资者提示清盘风险 [4] - 若20个工作日内规模未回升至5000万元以上 将触发强制清盘程序 [4] 基金业绩表现 - A类份额成立以来累计涨幅仅0.96% 显著低于同类平均(18.16%)和沪深300指数(-5.47%) [3] - C类份额成立以来收益率为-0.41% 各阶段业绩排名多处于同类后50% [4] - 近1年A/C类涨幅分别为2.76%/2.35% 远低于同类平均5.85%和沪深300的13.71% [3][4] 规模萎缩原因 - 产品命名含"优选""招益"但实际业绩持续不佳 导致规模持续下滑 [3] - 当前规模已低于5000万元运营门槛 反映投资者大规模撤离 [5] - 一年持有期设计加剧流动性矛盾 部分投资者未到期即面临被动清盘 [5] 行业运营现状 - 公募基金5000万元清盘线设置具有合理性 过小规模导致运营成本摊薄困难 [6] - 市场迷你基金数量增多 反映部分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与后期维护不足 [6] - 老牌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出现清盘危机 引发对行业新产品发行审慎性的思考 [6]
富安达先进制造混合发起式基金面临清盘危机 成立以来净值下跌24.71%
犀牛财经· 2025-06-30 19:22
基金合同终止风险 - 富安达先进制造混合发起式基金可能因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触发合同终止条款 合同终止日为2025年6月28日 [2] - 若触发终止 该基金自2025年6月29日起停止赎回和转换转出业务 且不恢复 [4] - 基金成立时净认购金额为1134.47万元 富安达基金自购占比达88.23% [4] 基金规模与持仓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基金资产净值降至802.69万元 较成立规模缩水29.3% [4] - 股票持仓占比79.96% 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于科技和军工领域 包括立讯精密(8.23%) 海光信息(7.41%)等 [4] - 当前A类份额规模仅0.08亿元 单位净值较成立时累计下跌24.71% [5] 投资策略调整 - 一季度初期采取均衡配置 覆盖海外算力(光模块)和国内算力/机器人标的 [6] - 2月末减持算力和机器人板块 转向军工和顺周期行业配置 [6] - 近1年单位净值上涨14.7% 但近6月仍下跌0.87% 显示调仓效果有限 [5] 基金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22年6月28日 为混合型偏股基金(中高风险) 基金经理栾庆帅 [5] - A类份额最新单位净值0.7528(2025-06-26) 近1月涨幅4.02% [5]
董事长离任!中银基金,更难了……
搜狐财经· 2025-06-28 23:46
高管变动 - 中银基金董事长章砚因工作调整于2025年6月16日离任,未转任其他岗位,由执行总裁张家文代行董事长职责 [2][3] - 章砚为中国银行资深高管,2017年接任董事长后任职近8年,期间公司管理规模从3264.29亿元增长至6509.91亿元,但行业排名从前十滑落至第17位 [4][5][6] 业务结构失衡 - 截至章砚离任,公司货基与混基规模合计6200.71亿元,占整体规模95.3%(货基3346.53亿元+债基2854.18亿元),权益类产品仅占4.76% [7][25]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峰值621.01亿元缩水66%至206.87亿元,权益类产品清盘数量居行业前列 [25][27] 人才流失与业绩问题 - 2021-2025年累计17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副总裁王睿等核心成员,现有40余名基金经理中超三分之一从业经验不足3年 [8][9] - 旗下9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超30%,其中中银持续增长混合H亏损达68.9%,养老FOF核心经理邢秋羽管理的8只产品任职回报均为亏损 [12][14] 清盘风险与战略失误 - 2023年清盘14只基金居行业首位,2025年一季度末31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18.7%),含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 [17][18][19] - 错失2020年权益类产品发展机遇,指数基金业务停滞,总规模仅300亿元,同期全市场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 [24][28][30] 历史背景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早于首批银行系公募,股东含中国银行(持股83.5%)和贝莱德,2019年规模仍居行业前十,2025年跌至第17名 [21][22][23]
发起式基金:在“生死劫”与“新机遇”之间的市场博弈
经济观察网· 2025-06-26 11:44
发起式基金市场现状 - 发起式基金市场呈现发行与清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35只发起式基金清盘,其中6只规模不足千万元,另一方面146只新发起式基金成立,发行总规模324.81亿元 [1][2][4] - 发起式基金成立需管理人自有资金认购不少于1000万元并持有满三年,但若三年后规模低于2亿元将自动终止 [2] - 今年以来发起式基金占清盘基金总数的28%(35/125),占新发行公募基金总规模的6.45%,较去年同期的5.34%有所提升 [2][4] 发起式基金清盘原因 -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设计和策略,难以在13000只基金中脱颖而出 [3][7] - 渠道推广乏力,银行等零售渠道偏好风格均衡产品,忽视规模小、波动大的发起式基金 [7] - 运营成本高侵蚀收益,部分基金过于依赖机构资金,投资方法易受机构客户影响 [3] - 定期开放产品流动性限制加剧规模增长难度 [3] 发起式基金发行热度不减的原因 - 成立门槛低,不受2亿元募集规模和200人持有人数量限制,便于逆周期布局 [4] - 灵活性高,可快速推出新产品抢占细分赛道,如医药医疗主题基金 [4][5] - 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机构出资认购增强投资者信心 [5] 发起式基金面临的挑战 - "低进高出"模式导致规模压力大,市场波动时易陷入清盘困境 [6] - 退出机制严格,三年后规模不足2亿元即终止,而普通基金仅需上报解决方案 [7] - 业绩表现分化,既有亏损超50%的清盘基金,也有盈利2.88%仍被迫清盘的案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