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榴花词韵浴芳兰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端午的起源与文化演变 - 端午起源有多种说法,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风俗活动,延至宋代完成从民间习俗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1] - 宋词将端午的自然意象、民俗风物、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熔铸成文学景观,展现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1] 宋代端午词中的自然意象 -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端午时节的自然物候,如石榴花作为"五月花神",苏轼《阮郎归·初夏》中"榴花开欲然"以红色象征驱邪避凶 [2] - 韩元吉《谒金门·重午》通过梅子成熟和石榴花描写,抒发对生命成长的渴望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2] - 欧阳修《渔家傲》以榴花与绿杨的色彩交响、雨声与鸟鸣的视听通感,映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2] 端午习俗的符号化与象征意义 - 龙舟竞渡、苇叶包粽、五色丝缠、艾草悬门等习俗在宋词中凝结为象征符号,兼具驱邪纳吉功能与祈福精神 [3] - 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以"红旗高举"渲染龙舟竞技氛围,龙舟化为驱邪纳福的流动图腾 [3] - 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展现端午风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端午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 宋代文人借端午寄托家国忧思,刘辰翁《摸鱼儿·和中斋端午韵》"醒复醒,行吟泽畔"道尽漂泊之痛 [4] - 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将个人情思编织进家国兴亡的宏大叙事 [4] - 陈与义《临江仙》以"高咏楚词酬午日"铭刻飘零之苦,使端午成为跨越时代的家国精神象征 [4] 端午书写的文化复合体 - 宋词通过自然、民俗、历史三重维度交织,构建端午习俗的文化复合体 [4] - 自然意象的瞬时性与历史记忆的永恒性碰撞,民俗仪式的集体性与个体情感独特性形成张力 [4]
以青春护家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1 06:16
少年警讯组织概况 - 少年警讯成立于1974年 已运营51年 是香港警方下属的重要青少年组织 致力于培育具有法治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新一代 [6] - 组织持续开展社区服务 中式步操训练 升旗仪式 历奇锻炼等活动 近年新增网络安全和职业规划等实用课程 [8] - 2024年3月22日举办"少年警讯奖励计划2024颁奖典礼" 颁发象征最高荣誉的金星章 [6] 核心成员发展路径 - 21岁张灏泓:6年少讯生涯从普通会员成长为义务步操教官 走访多所学校教授中式步操 通过"辅警大学生计划"加入辅警队伍 目标投考警队督察 [6][7] - 19岁曾梓轩:从内向性格成长为黄大仙少讯领袖 担任国家安全展览厅义务导赏员 参与"青年国安大使"计划 2024年2月赴新加坡进行警政交流 [9][10] - 14岁徐骅美:加入少讯2年即晋升荃湾区资深领袖 统筹"打骗荃城嘉年华"等大型活动 以指挥员身份参与步操比赛获评"优秀队员" [9] 关键活动与成果 - 张灏泓曾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卫星发射 徐骅美2024年4月参与内蒙古治沙基地植树活动 亲身体验可持续发展实践 [7][8] - 曾梓轩参与社区建设 担任黄大仙区少讯咨询会副主席 徐骅美编排禁毒话剧进行公众宣传 [9][10] - 张灏泓连续两年(2023-2024)获金星章 现任旺角少讯资深领袖 [11] 组织发展目标 - 少年警讯计划通过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 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为香港长远繁荣稳定输送人才 [11] - 金星章获得者将承担更多责任 如徐骅美计划设计新型活动传播少讯精神 张灏泓将少讯经历作为投考警队督察的重要基础 [1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洞见· 2025-05-31 02:27
家国·纪念 - 端午节吃粽子源于纪念屈原 百姓用粽子投江保护屈原尸身不被鱼虾啃食 [15][16] - 文天祥在端午写诗明志 表达追随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 [6][9][10] - 端午节承载家国情怀 象征民族脊梁与人间正气 [17][18][21] 祭祀·感恩 - 粽子最初是祭祀龙神的贡品 粽叶象征龙鳞祈求风调雨顺 [31][33] - 端午祭祀源于农忙需求 北方祈麦收顺利南方求插秧适宜 [28][29][30] - 端午节是感恩节日 通过龙舟赛酬谢龙祖恩德 [38][42][44] 辟邪·祝福 - 古人端午食用龟粽寓意"吃掉阴气" 芦叶具清热利湿药效 [47][51][53][54] - 端午习俗围绕驱虫防病 挂艾草制香囊射柳赠扇子 [57][58] - 端午节核心主题是辟邪与祈愿 三角粽象征健康祝愿与家国情怀 [62][63]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20: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
新华时评|端午细品家国情
新华社· 2025-05-30 11:37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是屈原,其诗歌体现了家族自豪、国家深情、民生关切、志节坚守和英雄礼赞等精神内涵 [2] -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经典名句 [2]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 端午节由历法确定,但其生命力源于人文底蕴,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3] - 端午节承载着崇德向善的文化力量,成为民族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 - 节日风俗和先人辞赋的传承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3]
大手牵小手,军娃更像“兵”
人民网· 2025-05-30 09:20
军事主题活动 -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在"六一"前夕开展"大手牵小手"军事主题活动,包括步兵占领高地、通信兵联络、医疗兵转送伤员、炊事兵备菜烹饪等模拟军事任务 [1] - 活动由幼儿园老师和省军区直属队官兵共同引导,孩子们成功完成各项军事任务 [1] - 幼儿园与家庭、小学、部队建立"家、园、校、军"四位一体的联教联育模式,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常态化开展军事主题活动 [1] 日常军事训练 - 幼儿园每天上午组织孩子们在省军区直属队战士带领下进行站军姿和自编军体拳锻炼 [1] - 体育教师表示这是军娃们的必修课,孩子们动作规范有模有样 [1] - 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战士和孩子们共同参与 [1] 红色教育 - 幼儿园通过广播在午餐前播放小英雄雨来等红色故事 [2] - 孩子们喜爱王二小、小兵张嘎等抗日英雄故事,课间常模仿故事情节 [2] - 幼儿园开展演绎红色经典故事等主题教学活动 [2] 特色教学活动 - 利用草坪土堆和壕沟设置"阵地",男娃进行军事游戏 [2] - 女娃骑扭扭车在操场规定路线内模拟运送物资 [2] - 副园长表示将军队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特色教育模式 [2] 教育模式创新 - 建立以家庭为焦点、园所为支点、学校为重点、部队为定点的常态化互动模式 [1] - 通过特色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培养军娃爱国情怀 [1] - 每月开展园所开放日,战士入园教军娃整理内务、讲红色故事 [1]
“我要再加把劲,让红色故事更好流传下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高维田身着军装敬礼。 史九永摄 早上6点,家住安徽省天长市广陵街道翠微巷的老人高维田便起了床。吃过早饭,高维田拎起浇水壶, 缓步走向院中,开始打理起自家菜园。几平方米的菜地里,种满了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老人一边 浇水,一边仔细观察有无杂草、枯叶,这个习惯他已坚持多年。 "黄瓜长势不错,再过几天就可以摘下吃了。"高维田笑着说,"忙碌了一辈子,现在依旧闲不下来,管 理菜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愉悦心情。" 这位忙于种菜的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新四军战士。1925年9月,高维田出生在天长金集镇,再过几个月 他就将年满百岁。如此高龄,老人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跟记者谈起抗战往事,高维田 便把菜放在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参军为何选择新四军? "新四军帮助穷人,对待老百姓态度很好,还能经常打败日本鬼子" 高维田向天长市金集中学学生赠送书籍。 陶晓明摄 年少时期,高维田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有一回,高维田和自己的3个朋友在一块时,谈起来:"我们老 百姓辛辛苦苦,还饿着肚子,被日本人欺负,这是什么道理?"4个小伙子一合计,决定一起去参军。 当时,金集镇附近有国民党军队和新四军,高维田率先提议要加入新四军。"新四军帮助 ...
家国万里,从家庭叙事看超大城市文明治理的上海方案
新浪财经· 2025-05-21 14:34
家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 活动以"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为主题,通过多组家庭分享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上海城市文明底色 [1] - 活动形式包括寻找"最美家庭"、创评"文明家庭"、组织"时光故事会"等,旨在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定位的家庭文明 [3] - 主办方强调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基础单元,以家庭文明助推社会和谐,形成超大城市特色的建设路径 [3] 家风传承案例 - 徐光启后人展示引种甘薯的"传家宝",体现家族"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家训 [5][7] - 黄炎培曾孙讲述家族"拳拳爱国者"家风,展示先辈为革命牺牲的事迹 [7] - 金氏家族24代人守护董其昌所赠牡丹"粉妆楼",1995年将其捐赠国家成为"传国宝" [8][10] 家国情怀实践 - 卢扣章家庭三代从事飞机制造,参与C919等60余架飞机装配调试工作 [13] - 朱瑞霞家庭全员参与船舶工业,涉及航母、LNG船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13] - 王腾蛟家庭三代分别参与抗日战争、铁路公安和消防排爆工作,均获二等功表彰 [14] 多元家庭融入 - "玉米之家"巫永睿夫妇从海外归国建立实验室,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 [17] - 新上海人杨晓月家庭通过诚信经营和社区服务融入城市生活 [17] - 尼泊尔籍人士那哲受父辈影响留沪工作,管理60人跨国团队并安家上海 [18] 新时代家庭教育 - 心理实验"三分钟对视"揭示城市家庭沟通问题,促进亲子关系改善 [20] - 林琳家庭通过社区教育读书会帮助截肢儿子重建生活信心 [20] - 汤贤懿家庭以跑步运动为纽带,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20] 上海特色建设机制 - 自1980年代起持续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新时代创新推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 [22] -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在精准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形成家庭文明建设"上海方案" [21][24] - 活动旨在让优良家风走出家庭,为城市发展贡献"家力量" [24]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谁是当代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代青少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每个同学 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靠近光,成为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0日 1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当代中小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源自对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感同身受。当空间站成为"太空课 堂",当智能设备成为学习"助教",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创造,便成为孩子们科学课上的讨论、 作文本里的梦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科学家树为"顶流明星"更具时代意义,激励着青少年 以创新为帆,以知识为桨,在个人梦想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中,自信驶向民族复兴的未来。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确的榜样 教育不可忽视。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攻关,把"卡脖子"清单逐 一变为科研成绩单,推动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背后,不仅是科技实力的 跨越,更是精神火炬的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必将传到年轻一 代手上,激发出更 ...
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思政教育方法论 - 思政课程需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1] - 采用历史人物真实事迹(如青年毛泽东手稿、林觉民《与妻书》)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2] - 教学资源需结合动态互动机制,使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内容[2] 教学实践案例 - 延安"雷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痛点即机遇",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如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获创业大赛奖项)[3] - 结合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基层服务(12345热线)等社会变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3] - 学生通过返乡实践(如藏族学生讲解生态政策)实现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应用[3] 教学成效反馈 - 学生认知从"背景音"到"导航仪"再到"人生工具箱"的转变,体现思政课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3] - 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主动行为转化(如创新项目、政策宣讲)而非单纯理论记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