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之约丨家书中的家国情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
家书的核心价值与特点 - 家书是前电子通信时代家人亲友间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真实载体,其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4] - 家书是家国情怀的载体,个体与集体、家与国交织,爱家与爱国融合共生 [4] - 家书作为人际交往的书面原始凭证,具有重要档案价值,在学术研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 [5] 家书的多维价值 - 家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从个人视角记载地区和国家大事,能补充大历史的细节,是研究社会生活史、个人史和家庭史的重要史料 [5] - 家书具有伦理教育价值,处处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家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素材 [5] - 家书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其书法是带着情感的书写,完整的家书连同信纸、信封、邮票、邮戳成为珍贵收藏对象 [5] 抗战家书的内容与精神 - 抗战家书记载了日军侵华带来的心灵创伤、抗日将士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同心抗敌的民族情怀 [7] - 抗战家书时代性鲜明,情感动人,反映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等团结一心、不怕牺牲、坚持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 [8]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200余封抗战家书,致力于抢救保护并利用互联网和AI技术引导大众诵读、还原历史以传承抗战精神 [8] 红色家书的教育意义 - 红色家书是反映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原始档案,是中华传统伦理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结合 [8] - 红色家书是进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其中充满为国为民的大爱情怀、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和不惧生死的牺牲精神 [9] 家书与新时代家风建设 - 家书是家庭文化的书面载体,最能反映家庭家教家风,可见家庭关系优劣、家教内容和家风传承 [10][11] - 家书可为家风建设提供研究文本和实践机会,通过写家书可促进当下及未来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11] - 建设新时代好家风可阅览古今家书汲取资源,倡导家书沟通,并通过展览、AI技术转化等方式大力宣传家书文化 [12]
台胞走进四川追寻文化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6:47
活动背景与核心目的 - 举办2025"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旨在让台湾年轻一代了解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增强民族认同[1] - 活动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及台湾光复80周年,具有特殊纪念意义[1] - 参与者包括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和自媒体人,通过探访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机构旧址,共寻文化抗战记忆[1] 李庄的历史角色与文化贡献 -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与重庆、昆明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10余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2] - 李庄通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为内迁机构提供了全面支持,科学家和文化学者在此云集直至1946年[2] - 李庄是文化抗战的代表性城市,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其精神体现在"头可断,学术不能断;家可破,国不能亡"的坚守中[2][3] 台湾青年的参访体验与认知变化 - 台湾青年表示在岛内很少有机会接触全面的抗战历史,到大陆实地参访后深受感动,甚至落泪[3] - 参访让青年真切体会到全民族抗战的不屈力量,并对学者们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表示敬佩[3] - 台湾的抗战历史教育较为简略,教科书中内容被简化,通过大陆参访能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历史[7] 抗战历史中的两岸联结与四川贡献 - 台湾在被日本侵占的半个世纪里,抗日斗争从未停歇,抗战胜利直接导致台湾光复,这对台湾人意义重大[3][6] - 抗战时期四川创造了出钱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纪录,派出300多万人赴前线,承担全国1/3的粮赋和50%的财政支出[4] -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不少文物曾在李庄暂存,这些文物见证了两岸的历史联结,文化纽带割不断[7] 历史传承的当代意义与挑战 - 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容遗忘,先辈们的文化坚守和爱国情怀需要年轻一代传承下去[7] - 当前存在操弄"去中国化"和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现象,需通过两岸交流反制历史虚无主义,让中华文化在青年心中延续[8] - 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精神以实现民族富强共同奋斗[8]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高校科技展馆的教育功能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宇航员桂海潮教授为研究生讲解航天服知识,吸引众多参观者[1] - 高校博物馆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是学生畅游科学海洋、接受精神洗礼和立下科学志向的重要场所[2]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激励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通过展品如归国邮轮票据和牛皮箱,讲述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贡献航天事业的故事,激励学生坚定学习方向以回报国家[3] - 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通过袁隆平的话语激励师生,有学生受其“失败不气馁”精神鼓舞而克服实验挫折[4] - 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在原办公室展示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取得重大成果的事迹,学生受其“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精神感召[4] 重大科研项目的历史与成果展示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0号”展区展示中国高教系统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由平均年龄23岁多的师生团队知难而进完成[5][6] - 西北工业大学户外展示运—20样机,其总设计师唐长红讲述研制历程,学校大批校友协同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该飞机[6]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展示其科研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以及助力高铁刷新时速的铬锆铜合金接触线[6] 高校博物馆激发科研志向与科普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讲解员由受感染的学生担任,讲解其导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工程应用的成果[7] -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拥有1.4万余件标本,既是专业学生的标本实验室,也是向青少年科普地学知识的窗口[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包含5个专业展馆,其农业历史博物馆让学生更理解自身责任,植物博物馆内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坚定了学生的专业志向[8]
吾家吾国丨以艺术为笔!专访韩美林:藏在作品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10-08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艺术家韩美林通过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天书》系列等作品,诠释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其艺术生涯体现了将深厚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核心理念 [1][8] - 艺术创作过程强调坚守原则与个人艺术自觉,面对多方期待的压力,艺术家通过高强度工作与独立判断完成具有文化深度的设计 [2][3][4] - 艺术推广致力于打破艺术与公众的隔阂,通过“艺术大篷车”采风、建立免费艺术馆等方式,将艺术回馈民间,推动大众美育教育 [9][10][11] 福娃设计背景与理念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需要一位能诠释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家,目标是面向全球、覆盖不同年龄层并兼顾文化深度 [2] - 设计面临众口难调的压力,各方期待截然不同,包括突出传统文化符号、现代简约风格以及儿童与国际观众的接受度 [2][3] - 艺术家坚守为中华民族负责的原则,跳出刻板表达,一夜之间设计出五个圆润灵动的娃娃,将中国福文化融入名字,以“北京欢迎你”的谐音传递友谊、和平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2][4] 《天书》系列的创作与内涵 - 创作灵感源于对商周至秦汉时期未被破译的古文字符号的震撼,艺术家搜集了数千个失考古文字进行梳理与再创作 [5] - 创作过程投入巨大,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即使胳膊肘磨破也未停歇,最终汇集成《天书》系列,赋予古符号现代艺术活力 [5] - 该系列作品被视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艺术家认为其价值在于记录被历史淹没的符号,后代将通过这些作品记住民族文化 [5][8] 艺术推广与美育实践 - 自1977年起,艺术家带领团队搭乘“艺术大篷车”行程几十万公里,深入民间搜集剪纸、面人、扎染等艺术形式,并帮助小工厂设计作品、培养人才 [9] - 通过在全国建立五座免费开放、没有围栏的艺术馆,将艺术成果回馈社会,旨在推开高不可攀的审美之门,对大众美育教育起到微小作用 [9][10] - 美育教育理念强调非强迫性引导,认为艺术本与公众生活相关,孩子通过自由观看展览可能被艺术吸引并影响一生 [11][12]
【文脉华章】习言道丨千家万户都好 国家才能好 民族才能好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20:19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中秋节之际,一起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至真至深的家国 情怀。 ...
感悟中秋魅力 厚植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10-07 14:00
文旅行业节日消费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上海外滩、甘肃敦煌夜市及各地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目的地吸引大量游客,展现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力[1] - 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与特色美食品尝、文创商品购买等消费活动相结合,为行业带来崭新光彩[1] 行业运营与贡献 - 节日期间有大量人员坚守岗位,包括边境巡行人员和大国重器建设工地的劳动者,体现了行业的持续运营和对国家的贡献[1] - 行业活动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不仅创造了文旅盛景,也涵育了家国情怀[1]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厚植家国情怀 汇聚奋进力量
央广网· 2025-10-07 10:22
节日活动与传统文化弘扬 - 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拜月仪式,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展示中秋节阖家欢乐的美好意愿 [1] - 浙江湖州月亮广场举办以“月满华诞 家国同圆”为主题的国庆中秋盛宴,营造美好文明祥和的气氛 [1] - 假日期间多趟列车开展猜灯谜、诵读古诗、分享月饼等互动活动,与旅客共度温馨中秋 [3] 节日期间的经济活动与建设 - 国庆中秋假期有数亿人次踏上旅途,勾勒出鲜活的生活图景 [3] -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项目廊涿高速改扩建项目有超一千名建设者奋战在建设一线,项目5个工区同步进入攻坚期,目标在年底前完成北半幅全部土方施工 [3] 节日期间的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 - 针对各地景区客流高峰,多方力量坚守岗位筑起安全防线,例如山东东营河口区孤岛槐林景区民警全天保驾护航,重点关注人流密集点并加强林区巡逻 [3][4] - 西藏军区某部官兵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穿行巡逻,以边防军人特有方式向祖国祝福 [4][5]
“家的根,在国的土壤里”
人民网· 2025-10-07 09:00
历史记忆与传承 - 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引发公众对1937年历史的关注 [3]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教育活动,幸存者后代讲述惨痛经历以呼吁珍视和平 [5] - 2024年,任颖与其9岁儿子成为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其子将相关读本《血火记忆》带入学校进行传播 [6] 国防教育与精神弘扬 - 103岁抗战老兵宋毅在观看阅兵直播时,对人民军队的先进装备表示骄傲,对比过去"小米加步枪"的条件 [4] - 原纪念馆馆长朱成山通过多场宣讲活动传播历史,有五年级学生和5岁半儿童认真聆听,体现了抗战精神的教育意义 [6] - 南京市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新兵代表刘祺发言表示将严格训练以守护先烈换来的和平 [8] 城市发展与国家强盛 - 通济门地区从历史创伤地转变为南京市"山水城林"景观带的一部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巨大变迁 [7] - 朱成山指出,南京城门城墙已超出历史概念,城市发展是党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例证 [7]
新华鲜报丨别样中秋 家国月圆
新华社· 2025-10-07 09:00
西安奥体中心内,"00后"大学生陈欣第一次尝试制作古法月饼。"原来月饼上的纹样都有寓意。"她兴奋 地说,"这不是点心,是能吃的文化。" 中秋团圆,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文化如根,深植于亿万中华儿女心底。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家国同庆,映照出千年文化的新生,同心筑梦的温暖图景。 年轻人正在用新方式打开古老节日。南越王博物院的国漫联动、终南山寨的非遗集市、铜川的文创展 演,传统与现代在这些空间美妙相遇。 共享同一轮明月,人们实现情感的沟通、心灵的相聚。 在边疆,人们团聚在一起,奏响民族团结的合奏曲。在拉萨"月满中秋"活动中,各族群众欢聚感 言:"我们就像糌粑和茶水,分开各自香,合在一起更香"。广东举办中秋侨宴,迎中秋国庆、叙乡情谋 发展,"天涯共此时"从诗句变成具象的团聚。 广州南站,工程师张明拖着行李箱快步前行,他刚结束海外项目,赶回来陪父母过中秋。他看着手机里 家人的照片说,国家的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家里的团圆也要"圆"了。 假日的中国活力涌动。交通运输部预测,国庆中秋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 次。 花江峡谷大桥,"世界第一高桥"成为热门打卡地。"我们早早预约自驾过来,就 ...
月满神州 家国同庆——全国各地群众欢度中秋
新华社· 2025-10-07 05:42
江山万重,皓月千里,又是一年中秋时。 团圆、相聚、奔赴、坚守……无论身在何地,人们心向明月,情系故乡,许下"但愿人长久"的祝愿,在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交织的图景里感 受节庆新体验,在中秋国庆喜相逢中体味家国情深的礼赞…… 月光所至,既是万家灯火的欢心暖意,更是逐梦奋进的生动画卷。 相约明月,人间至味是团圆 月是故乡明,团圆是中秋的底色。 每个中秋节,家住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的瓦工梁斌都会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桌上少不了的是用面粉、蜂蜜、玫瑰花等做成的"千层月饼",以 及各类肉食和时令水果。 百家宴上,居民们分享生活趣事,畅谈社区变化。"我去年刚搬来这个小区,第一次参加百家宴,氛围太热闹了。"67岁的黄志强笑着说,大 院里邻里和谐、互相帮助,住着真幸福。 团圆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每个脚步都朝着美好的方向。 下午4时许,"渝漂"青年徐佳璐才匆匆抵达重庆江北机场,登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赏月航班"。 "再忙也要回家,虽然4个小时的飞行路途遥远,但想到能赶上和家人吃团圆饭就很开心。"徐佳璐说,"听说今年中秋有'超级月亮',我特地选 了窗口位置,期待能在飞机上观赏月亮和天山的壮丽风景。" 猜灯谜、做团扇、诗词接龙……在北京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