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

搜索文档
迈普医学拟“完控”易介医疗,布局神经介入领域
贝壳财经· 2025-06-06 19:56
交易概述 - 迈普医学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易介医疗100%股权 交易价格尚未确定 [1] - 同时拟向控股股东袁玉宇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用于支付现金对价等 [1]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因交易对方中包括控股股东控制的企业及关联方 [2] 公司业务 - 迈普医学专注于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研发 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膜补片等四大类产品的企业 [1] - 易介医疗主要从事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研发销售 产品包括神经介入导管 导丝 球囊扩张导管等 [1] - 收购后可将公司生物合成材料技术由植入领域扩展至介入领域 布局可降解密网支架等新型耗材 [1] 行业前景 - 中国神经血管病介入治疗耗材市场规模从2017年32亿元增至2022年67亿元 复合增长率15.7% [2] - 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432亿元 复合增长率36.5% [2] - 神经介入手术正成为脑血管疾病主流治疗方案 [2] 标的公司经营 - 易介医疗2023年营收1194.19万元 2024年营收2441.36万元 [3] - 2023年净亏损2951.42万元 2024年净亏损2615.8万元 [3] - 面临"带量采购"政策压力及市场竞争挑战 [3] 市场反应 - 迈普医学复牌首日股价下跌8.31%至58.25元/股 [4]
第二十二届脑血管病论坛(CFCVD2025)开幕,艾柯医疗“045密网护卫技术”正式发布
华夏时报· 2025-06-04 16:47
艾柯医疗技术发布 - 公司发布"045密网护卫技术" 该技术通过Cosine45微中间管实现密网支架精准释放 提供强支撑性和稳定性 适用于复杂动脉瘤治疗[1][5][7] - 技术核心优势包括:通路支撑性提升 减少器械换用时间 良好兼容27微导管系统 经桡入路适应性增强[7][10][11] - 临床验证显示 Cosine45可直达A1段血管 辅助17微导管系统 在瘤颈和迂曲血管处提供稳定支撑 避免支架移位或贴壁不良[8][12] 密网支架临床应用 - Lattice密网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案例覆盖大脑前动脉A2段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等场景 采用单支架或双支架X型释放[22][23][24] - 临床数据显示30例患者33枚动脉瘤34枚支架植入 随访1-12个月显示大部分动脉瘤完全闭塞或显著改善 血管再狭窄比例低且并发症少[25] - 支架技术优势包括:机械球囊辅助精准定位 钴铬合金材质增强支撑性 型号多样性适应不同解剖结构[23][30][33] 行业技术发展 - 神经介入领域趋势朝向精准化发展 密网支架技术遵循"临床需求驱动革新"规律 推动手术普及和精准度提升[2][17] - 经桡入路治疗趋于成熟 新型中间导管如4.6F Cosine45提升远端动脉瘤治疗能力 支持特洛伊木马等技术应用[11][15][16] - 学术共识形成:复杂病例中X型支架释放可降低手术难度 Lattice适应症覆盖前后循环 禁忌症管理成为临床重点[24][29]
迈普医学(301033):迈普医学收购易介医疗 跨入神经介入行业
新浪财经· 2025-05-29 10:37
收购事件 - 迈普医学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权 [1] - 迈普医学实控人袁玉宇同时为易介医疗实控人,间接持有易介医疗59.19%股权 [1] - 2024年5月起袁玉宇同时担任易介医疗董事长 [1] 标的公司业务情况 - 易介医疗广泛布局卒中治疗的缺血、出血及通路类产品 [2] - 公司首款产品2022年获批,截至2025年5月已有12款产品获批 [2] - 易介医疗是最早获批经桡入路适应症神经介入通路导管的国产品牌之一 [2] - 2024年易介医疗主营业务收入2441万元,亏损2829万元 [3] - 目前覆盖300余家医院 [3] 业务协同效应 - 迈普医学核心业务集中在神经外科修复领域 [3] - 收购完成后易介医疗有望获得迈普医学渠道资源加持 [3] - 两家公司业务矩阵形成协同,有望加速市场渗透率提升 [3] 财务预测 - 预计迈普医学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43/4.24/5.31亿元 [4]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0.97/1.21/1.54亿元 [4] - 对应EPS分别为1.46/1.82/2.32元 [4] - 按2025年5月27日收盘价计算PE分别为43.93/35.28/27.70倍 [4]
赛诺医疗新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批上市 首创颅内自膨药物支架正在注册审批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5-28 20:58
产品获批与创新进展 - 公司控股子公司赛诺神畅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治疗成人颈内动脉与椎动脉未破裂的宽颈动脉瘤 [1] - 该产品是国内首款能通过0.017''系统输送且带有抗栓涂层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新型合金材料和独家电子涂层接枝技术 [2] - 公司另一款创新产品自膨药物颅内支架正在注册审批中,有望填补国内外该领域器械的市场空白 [1][4] 产品技术优势 - 新型涂层密网支架具有通体全显影性能,超亲水涂层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编织密度增加34%,导流效果提升43.5% [2][3] - 支架采用全球最小的通过外径设计,输送阻力降低62%,临床应用更加安全 [2] - 自膨药物颅内支架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仅为1.87%,显著低于目前行业平均14.8%的再狭窄率 [4][5] 临床数据表现 - 新型涂层密网支架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89.78%,1年闭塞率96.99%,创历史最优 [3] - 1年安全性复合终点1.4%,血栓发生率降至0.7%,均为同类产品最低 [3] - 自膨药物颅内支架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71%,随访21个月数据稳定 [4] 市场前景与行业趋势 - 全国密网支架手术量从2020年4500台增长至2024年11万台,预计2025年突破16万台 [3] - 神经介入行业参考冠脉支架发展历史,当再狭窄率降低至5%后手术量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5] - 公司在神经介入领域实现全品类差异化布局,产品陆续上市推动业务进入收获期 [1][4][5]
【华创医药】归创通桥-B(02190.HK)深度研究报告: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受益集采,布局海外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4-01 12:47
神经+外周介入双引擎驱动 - 公司专注于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领域,拥有"归创医疗"和"通桥医疗"两大品牌,产品线布局全面,截至2025年3月20日共战略布局66款产品及候选产品,已在国内商业化47款 [3][6][9] - 2021-2024年公司收入CAGR达131%,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亿元,账上资金总额25亿元 [3] - 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同比增长58.2%,已有20款产品在24个海外国家或地区实现商业化 [3][27][30] 神经介入领域 - 国内神经介入手术渗透率低,2023年出血性脑卒中手术渗透率13.8%,远低于美国的65.3%,2024H1国产化率约26% [4][34][39] - 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从2017年32.2亿元增长至2022年66.8亿元,CAGR 16% [34] - 公司神经介入产品组合丰富,2024年收入5.30亿元,同比增长38.4%,占公司总收入67.7% [17] - 公司产品已进入多个省际联盟集采,如蛟龙取栓支架、凤弹簧圈系统等,2024年弹簧圈市场份额已超10% [50] - 后备管线充裕,2024年获批的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已在安徽、河北集采中选,预计2025-2027年还将有6款新产品获批 [54] 外周介入领域 - 国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数量从2015年4480万例增至2019年4950万例,预计2030年达6230万例 [59] - 外周动脉介入市场规模从2017年9.9亿元增至2021年21.7亿元,CAGR 21.7%,预计2030年达68亿元 [59] - 公司外周介入产品2024年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74.5%,占公司总收入32.3% [17] - 公司与美国Avinger合作,获权在大中华区代理其OCT引导外周血管斑块旋切器械等创新产品 [75] - 预计2027年前将有11款外周新产品获批,包括外周点状支架系统和外周球扩覆膜支架系统等重磅产品 [75][78] 集采影响 - 集采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升,公司通过集采加速产品入院,如DCB产品在河南集采后市场份额达70% [71] -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公司多个外周产品在国家集采和河北27省联盟集采中中标 [71] - 集采下公司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2024年为71.6%,销售费用率下降至22.3% [20]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7.83亿元,同比增长48%,经营现金流净额1.74亿元 [17][22] - 预计2025-2027年总收入分别为10.55、14.01、18.53亿元,CAGR约33% [79]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59、2.50、3.87亿元,同比增长59%、57%、55% [4]
【华创医药】归创通桥-B(02190.HK)深度研究报告: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受益集采,布局海外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4-01 12:47
核心观点 - 公司是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领域的领先企业,拥有全面的产品组合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受益于集采政策推动产品放量,2021-2024年收入CAGR达131%,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亿元 [2] - 神经介入行业渗透率和国产化率双低,2023年出血性手术渗透率仅13.8%(美国65.3%),2024H1国产化率约26%,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公司作为头部企业显著受益 [2][37][39] - 外周介入患者基数庞大,集采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升,公司通过自研和合作打造创新产品组合,多个产品在2024-2025年集采中中标,有望持续放量 [55][67][69] - 海外布局初具规模,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58.2%),20款产品在24个国家地区商业化,未来重点拓展欧洲、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 [24][29] 神经介入业务 行业概况 - 国内神经介入手术受众群体大,2021年脑卒中发病人数517万,预计2032年增至724万,老龄化加剧需求增长 [33][34] - 手术渗透率快速提升,出血性手术渗透率从2015年2.9%升至2023年13.8%,缺血性从0.3%升至6.2%,但仍远低于美国65.3%的水平 [37][39] - 国产化率从2020年7%提升至2024H1约26%,替代空间巨大,2023年市场规模66.8亿元(2017-2022年CAGR 16%) [39][37] 集采影响 - 2021年以来神经介入集采快速扩围,涉及弹簧圈、取栓支架、密网支架等,平均降幅46%-71%,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升 [43][44] - 集采分散在省市或省际联盟进行,降价影响被拉长时间线,头部企业通过规模优势和多产品线消化压力,市场集中度提高 [45][46] - 国产头部企业在集采中收入仍快速增长,2020-2023年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等CAGR达33%-168% [46] 公司表现 - 神经介入产品组合覆盖五大类,截至2025/3/20共布局23款商业化产品和6款在研产品,2025-2027年预计新增6款产品 [6][49] - 核心产品如蛟龙取栓支架、凤弹簧圈、银蛇支持导管等均进入集采,弹簧圈市占率从1.9%提升至10%以上 [49][50] - 2024年神经介入收入5.30亿元(+38.4%),占总收入67.7%,密网支架等新产品在集采中选,有望贡献增量 [15][52] - 后备管线丰富,2025-2027年预计获批6款产品,其中辅助栓塞支架和载药自膨颅内支架市场潜力巨大 [52][53] 外周介入业务 行业概况 -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基数大,从2015年4480万增至2019年4950万,预计2030年达6230万,下肢动脉占80% [55][58] - 外周静脉疾病中,深静脉血栓患者从2015年110万增至2019年150万,预计2030年达330万 [62] - 2017-2021年外周动脉介入市场规模从9.9亿增至21.7亿(CAGR 21.7%),预计2030年达68亿 [58] 集采影响 - 2021年起外周介入集采陆续开展,涉及腔静脉滤器、DCB、外周支架等,国产份额显著提升 [67][68] - 2022年下肢动脉、下肢深静脉、浅静脉曲张国产化率分别为30%、25%、68%,集采加速替代 [68] - 集采推动手术下沉,2023-2027年非核心医院手术量CAGR 5%(核心医院2%) [68] 公司表现 - 外周介入产品组合全面,截至2025/3/20共24款商业化产品和11款在研产品 [7][72] - DCB、PTA球囊等产品在河南、河北等集采中选后销量增长3.5倍,2024年外周收入2.53亿元(+74.5%) [69][15] - 2024年与Avinger合作引入OCT引导斑块旋切器械,结合AI技术提升精准度,2030年PAD患者达6230万,市场潜力大 [73] - 创新产品外周点状支架和外周球扩覆膜支架预计2027年前获批,填补国产空白 [77] 财务与运营 - 2021-2024年收入CAGR 131%,2024年营收7.83亿元(+48%),净利润1亿元,实现扭亏 [2][15] - 毛利率从2022年75.6%降至2024年71.6%,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降至22.3%、11.5%、29.8% [18] - 经营性现金流2023年转正,2024年达1.74亿元,期末现金储备25.1亿元支持研发和并购 [21] - 销售网络覆盖超3000家医院,新产品一年内挂网省份超20个,商业化能力突出 [7] 海外布局 - 2024年海外收入2258万元(+58.2%),20款产品在24个国家地区获批,欧洲8款产品获CE认证 [24][29] - 重点发展欧洲、金砖国家市场,拓展亚非拉新兴市场,布局北美,2025年预计新增14个海外获批产品 [24] - 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海外物流设施保障交付 [24]
艾柯医疗携神经介入创新成果亮相中关村论坛
环球网资讯· 2025-04-01 12:27
公司展示与产品创新 - 公司连续第二年受邀参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常设展,全面展示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突破 [1] - 自主研发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已广泛应用于椎动脉中小型动脉瘤治疗,是目前获批适应症范围最大的同类产品 [1] - Lattice产品采用钴铬合金材质,搭载机械球囊输送系统和MIROR表面改性等世界首创技术,大幅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治愈率及安全性 [1] 新产品与技术突破 - 展示2025年全新迭代的Lattice NEXT"无延长头端导丝"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适用范围扩大至成人患者颈内动脉与椎动脉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宽颈动脉瘤治疗 [2] - Lattice NEXT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安全性,实现神经介入领域的突破深耕 [2] - 公司共推出Lattice、Lattice NEXT等8项产品获NMPA批准,申请专利132项(73项已授权) [2]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被国家药监局评定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并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获批 [2] - 公司2023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2] - 公司致力于为全球脑血管病患者及医生提供神经介入全套创新解决方案,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并填补临床需求 [2]
华创医药周观点:神经介入行业近况更新2025/03/15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3-15 14:44
神经介入行业近况更新 - 全球25岁以上人群终生卒中风险为24.9%,东亚地区风险最高达38.8%,中国2021年脑卒中发病人数达517万人,预计2026年和2032年将分别增长至605万人和724万人[16][17][18] - 神经介入手术渗透率显著提升:中国出血性脑卒中手术渗透率从2015年2.9%提升至2023年13.8%,缺血性脑卒中从0.3%提升至6.2%,但仍远低于美国65.3%的水平[21][23][25] - 国产化率快速提升:神经介入器械国产化率从2020年11%提升至2024H1的26%,其中微创脑科学市场份额从4%提升至9.09%[23][24]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7-2022年神经介入治疗耗材市场规模以16%的CAGR从32.2亿元增长至66.8亿元[25] - 集采推动行业变革:神经介入产品集采平均降幅46%-71%,但头部企业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长,2020-2023年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沛嘉医疗、心玮医疗、赛诺医疗的CAGR分别为44%、168%、88%、149%、33%[28][29][30] 医药板块整体观点 - 医药板块估值处于低位,公募基金配置比例低,对2025年行业增长保持乐观[13] - 创新药行业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关注国内差异化和海外国际化管线[13] - 医疗器械领域关注影像类设备招投标回暖、发光集采加速进口替代、骨科集采后恢复增长、神经外科创新产品放量[13] - CXO行业海外投融资回暖,订单和业绩有望逐步改善,25年或重回高增长[13][48][49] - 中药行业关注基药目录、国企改革和OTC龙头企业[13][55] - 药房板块受益处方外流提速和竞争格局优化,估值处于历史底部[13][53] 重点公司推荐 - 神经介入领域建议关注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沛嘉医疗、心玮医疗、赛诺医疗[36] - 医疗器械推荐迈瑞医疗、新产业、安图生物、维力医疗、春立医疗、爱康医疗等[40][43] - 创新药推荐诺诚健华,其血液瘤布局全面,自免领域开启第二成长曲线[35][37] - CXO推荐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凯莱英、泰格医药等[49] - 中药推荐昆药集团、康缘药业、康恩贝、片仔癀、同仁堂等[55] - 药房推荐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等[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