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

搜索文档
微创脑科学(02172.HK):集采短期影响收入 出海业务强劲增长
格隆汇· 2025-09-17 19:57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半年报营收3.83亿元同比下降6.20% 股东应占溢利0.93亿元同比下降35.25% [1] - 毛利率73.39%同比提升1.12个百分点 经调整净溢利率39.05%同比微增0.04个百分点 [1] - 分销成本率20.81%同比上升7.06个百分点 研发成本率9.67%同比下降2.17个百分点 [1] 业务板块表现 - 出血性脑卒中产品收入2.34亿元同比下降5.51% 主要受密网支架集采影响 [2] - 狭窄类产品收入1.15亿元同比下降11.52% 因代理产品停止合作及集采影响 [2] - 缺血性脑卒中产品收入0.29亿元同比增长0.84% 其中取栓产品和抽吸导管快速增长 [2] - 海外业务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67.39% 产品已覆盖34个国家地区 [2] 产品研发进展 - Numen Nest可解脱弹簧圈获NMPA批准上市 Tubridge密网支架新增中小动脉瘤适应症 [3] - Bridge MAX椎动脉载药支架提交NMPA注册申请 NeuroHawkMedibox取栓支架获NMPA批准 [3] - NeuroHawk取栓支架获得CE注册批准 X-track远端导管在韩国印尼获批上市 [3] 市场地位与预测 - 公司是中国神经介入龙头企业 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国产第一 [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30/7.58/8.68亿元 归母净利润2.38/2.75/3.22亿元 [4]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0倍/26倍/22倍 [4]
微创脑科学(02172):集采短期影响收入,出海业务强劲增长
东北证券· 2025-09-16 17:46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83亿元(同比-6.20%)[1] - 年内溢利0.93亿元(同比-33.80%)[1] - 经调整净溢利1.50亿元(同比-6.10%)[1] - 毛利率73.39%(同比+1.12个百分点)[2] - 分销成本率20.81%(同比+7.06个百分点)主要因海内外销售活动力度加大 [2] - 研发成本率9.67%(同比-2.17个百分点)因集团层面持续优化成本 [2] 业务板块表现 - 出血性脑卒中产品收入2.34亿元(同比-5.51%)受密网支架集采影响 [3] - 狭窄类产品收入1.15亿元(同比-11.52%)因代理产品停止合作及集采影响 [3] - 缺血性脑卒中产品收入0.29亿元(同比+0.84%)其中取栓产品和抽吸导管快速增长 [3] - 出海业务收入0.47亿元(同比+67.39%)累计8款产品在34个海外国家/地区商业化 [3] 产品研发进展 - Numen Nest可解脱弹簧圈获NMPA批准上市 [4] - Tubridge密网支架获批中小动脉瘤适应症 [4] - Numen Silk弹簧圈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4] - Bridge MAX椎动脉载药支架提交NMPA注册申请 [4] - NeuroHawk Medibox取栓支架获NMPA批准上市 [4] - NeuroHawk取栓支架获得CE注册批准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7.30/7.58/8.68亿元 [5] - 预计归母净利润2.38/2.75/3.22亿元 [5] - 对应PE分别为30X/26X/22X [5] - 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0.41元 [6]
新品放量叠加研产销一体化闭环构筑,心玮医疗-B迎来“戴维斯双击”
智通财经· 2025-09-05 09:0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医疗器械板块整体收入同比下滑4.7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71% [1] - 申万医疗器械板块年初至今涨幅超过20%,在医药生物行业中涨幅居中 [1] - 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分化格局,受带量采购及DRG控费等因素影响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86亿元,同比增长44.4% [4] - 股东应占净利润5090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4] - 经营性净现金流达5400万元,同比增长超80% [7] - 毛利达1.27亿元,同比增长53.9%,毛利率提升至68.2% [8] 产品业务发展 - 缺血类产品植入量同比增长60%,市场份额超过10% [5] - 大口径抽吸导管植入医院数量同比增长267% [5] - 出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63%,带动整体收入增加约3770万元 [6] - 形成"国产完整动脉瘤治疗方案",包括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栓塞弹簧圈及血流导向装置 [6] - "长城"支架完成200家新医院覆盖 [6] 研发与创新 - 共有32款器械产品获NMPA批准,三款获FDA批准,一款获CE标志 [9] - 手握注册专利267项,其中发明专利132项 [11] - 研发管线超过20款产品在研,药物支架预计四季度提交注册 [11]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开展临床试验 [11] 运营效率提升 - 销售与管理费用合计6872.9万元,占收入比重由44.8%降至37.0% [8] - 研发支出2061.8万元,同比降低35.1% [8] - 实现35项工艺改进和优化,3项自研自动化生产设备导入 [12] - 原材料国产化率达96%以上 [12] 商业化与市场拓展 - 国内分销网络覆盖2500多家医院,缺血产品活跃植入医院数约1400家,同比增长超24% [12] - 海外业务已取得35项注册证,销往15个国家和地区 [13] - 在21个国家或地区推进约100项注册 [13] - 全球神经介入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15%-20% [12] - 全球外周介入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12%-15% [12] 战略布局 - 建立上海临港与南京江北两处生产基地 [12] - 形成缺血、出血和通路等多介入产品线的协同发力 [14] - 通过创新研发、研产销一体化与海外拓展"三驾马车"驱动增长 [14]
心玮医疗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 脑机接口预计明年临床试验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21:4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期实现净利润5094万元人民币 扭亏为盈[2] - 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超40%[2] - 整体毛利率回升至近70% 销售和管理费用率下降8个百分点至37%[2] - 预计2025年全年净利润达7000-8000万元人民币[2] - 未来几年计划维持35%收入复合年增长率 利润增长水平保持在50%以上[2] 产品线进展 - 缺血性脑卒中业务活跃植入医院数量同比增长超20% 植入量增长60%[3] - 出血性脑卒中领域新增近200家合作医院 全年预计实现400-500家医院准入[2] - 弹簧圈产品销量实现翻倍增长[2] - 介入通路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8% 血管闭合领域市场份额超20%[3] - 国产首款涂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上市 形成完整动脉瘤治疗解决方案[2] 市场地位 - 缺血产品终端植入金额规模全年预计近7亿元人民币 市场份额10%-12%[3] - 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弹簧圈+辅助支架+密网支架"完整动脉瘤治疗方案的企业[2] - 与矩阵合作推出新一代封堵器 扩大血管闭合领域市场份额[3] 研发管线 - 颈动脉支架处于注册过程 目前仅有进口产品和3家国产在研产品[3] - 颅内药物支架预计2026年底上市 针对年手术量5-10万例的颅内动脉狭窄市场[3] - 介入式脑机接口预计2026年底开启正式临床试验[6] - 脑机接口采用支架电极载体 信号清晰度高于非侵入式 动物植入近一年半信号无衰减[6] 海外拓展 - 海外业务覆盖超30个国家和地区 计划2026年扩展至50个以上[3] - 2025年海外销售规模预计200万美元 未来几年增速50%-100%[3] 行业环境 - 医保政策对创新器械友好 创新产品可通过商保和谈判等多样化支付方式获得支持[4][5] - 集采规则趋于温和 既保证产品降价又保障头部厂家份额[5]
心玮医疗-B: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神经介入全管线布局显成效
搜狐财经· 2025-09-02 09:45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1.86亿元,同比增长44.4% [1] - 毛利率回升至68.2%,较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 [1] - 净利润达5093.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1] - 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从44.8%降至37% [1] - 经营性现金流达5360万元 [1] 产品线业绩表现 - 出血性脑卒中业务板块实现563%爆发式增长 [4] - 辅助支架上半年新增近200家合作医院 [4] - 缺血性脑卒中器械植入量同比提升60% [4] - 抽吸导管终端植入金额全年有望突破6.5亿元 [4] - 脉合封堵止血器上半年植入量近10万根,同比增长28% [5] - 血管闭合领域市场份额超20% [5] 技术研发与产品优势 - 国内唯一拥有弹簧圈、辅助支架及密网支架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 [4] - 带涂层密网支架通过增补机制快速进入集采省份市场 [4] - 抽吸导管采用大口径抽吸(SLIC)和级联技术(CATCH)创新 [4] - 自膨式药物支架已完成临床试验,预计年底前提交注册申请 [7] - 颈动脉支架正开展临床研究 [7] - 脑机接口产品基于支架电极进行信号采集,具有微创性和长期稳定性 [15] 全球化战略进展 - 取栓支架等产品已取得CE或FDA认证 [6] - 在8个国家或地区获得31项注册证书 [6] - 在21个国家推进约100项产品注册 [6] - 通过LINNC-SNF 2025等国际会议建立海外学术链接 [6] - 海外市场目标从30个国家扩展至明年50个国家 [10] 未来业绩展望 - 收入端预计维持35%以上年化增长 [9] - 2025年全年利润预计7000万到8000万元 [9] - 2027年目标利润端实现50%以上增长 [9] - 海外销售额未来几年有望保持50%至100%增速 [10] - 长期毛利率目标维持在65%-70%区间 [14] - 税前利润率目标20%-25% [14] 市场拓展计划 - 辅助支架产品目标实现400-500家医院准入 [12] - 与矩正医疗达成BD战略合作推广Collseal封堵止血器 [5] - 下半年重点推进省级医院入院工作 [12] - 颅内药物支架预计2026年年底上市 [13] - 脑机接口产品计划2027年启动临床入组 [15]
业绩会直击|心玮医疗-B(6609.HK):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神经介入全管线布局显成效
格隆汇· 2025-09-02 08:51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1.86亿元,同比增长44.4% [1] - 毛利率回升至68.2%,较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 [1] - 净利润达5093.8万元,扭亏为盈实现规模化盈利 [1] - 经营性现金流达5360万元,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从44.8%降至37% [1] 产品线业绩表现 - 出血性脑卒中业务板块实现563%爆发式增长,辅助支架新增近200家合作医院 [4] -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植入量同比提升60%,终端植入金额全年有望突破6.5亿元,市场份额超10% [4] - 介入通路产品"脉合"封堵止血器植入量近10万根,同比增长28%,占血管闭合领域市场份额超20% [5] 技术优势与市场策略 - 国内唯一拥有弹簧圈、辅助支架及密网支架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 [4] - 带涂层密网支架通过增补机制快速进入集采省份市场 [4] - 抽吸导管产品凭借大口径抽吸(SLIC)和级联技术(CATCH)创新获得顶级医院认可 [4] - 与矩正医疗达成BD战略合作推广Collseal封堵止血器 [5] 全球化进展 - 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等产品已取得CE或FDA认证,在8个国家获得31项注册证书 [6] - 正在21个国家推进约100项产品注册,覆盖欧洲、南美及东南亚市场 [6] - 通过LINNC-SNF 2025会议等国际平台实现与海外专家的直接学术链接 [6] 研发管线进展 - 颅内狭窄自膨式药物支架已完成临床试验,预计年底前提交注册申请 [7] - 颈动脉支架正开展临床研究 [7] - 脑机接口产品基于支架电极技术,预计2026年下半年启动临床试验 [7][15] 业绩展望 - 预计全年利润水平在7000万到8000万元 [9] - 未来几年收入端维持35%以上年化增长,2027年利润端目标50%以上增长 [9] - 海外市场未来几年增速预计50%-100%,明年注册国家目标从30个扩展至50个 [10] 产品准入与竞争策略 - 辅助支架产品目标年内实现400-500家医院准入 [12] - 利用先发优势主攻省级医院入院工作 [12] - 颈动脉支架预计26年年底上市,颅内药物支架填补全球市场空白 [13] 长期财务目标 - 老产品毛利率目标60%,集采产品一年内恢复至60%以上,新品目标70%-75% [14] - 长期毛利率维持在65%-70%区间,税前利润率目标20%-25% [14] - 销售利润贡献率目标40%-45% [14]
开源证券给予赛诺医疗买入评级:2025H1业绩符合预期,神介业务步入收获期
搜狐财经· 2025-08-28 18:14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颅内自膨载药支架进入FDA绿色通道 神经介入业务进入收获期 [1] - 公司冠脉业务国内集采顺利推进 海外市场有望加速拓展 [1] 评级与价格 - 开源证券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最新价为31.87元 [1]
营收下滑,出海增长,集采压力下的半年报|微创脑科学
思宇MedTech· 2025-08-28 00: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3.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2% [4] - 毛利2.81亿元,同比下降4.7% [6] - 净利润9273万元,同比下降33.8% [6] - 每股盈利0.16元,低于去年同期0.25元 [6][7] - 研发开支3704万元,同比下降23.4% [6] - 现金及等价物5.62亿元,较2024年底6.23亿元有所下降 [6] - 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05港元,低于去年同期0.08港元 [6] 业务运营 - 产品累计支持超过25万台神经介入手术,惠及57万余名患者 [8] - 弹簧圈系列(NUMEN®等)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提升 [13] - 密网支架(Tubridge®)因集采中标价格下调导致收入下降 [13] - Bridge®椎动脉药物支架新增进入170家医院,累计覆盖约1600家 [13] - NeuroHawk®取栓支架、X-track®远端导管等产品持续放量 [13] - 新品NeuroHawk Medibox™一体化取栓包、WAVE-track™抽吸导管迅速进入临床使用 [13] 国际化进展 - 海外收入4710万元,同比增长67.4% [14] - 产品已进入3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神经介入手术量前十中的9个国家 [14] - 在韩国、英国建立直销模式,放量明显 [14] - NUMEN®系列弹簧圈在埃及、印度等地实现首例应用 [14] - NeuroHawk®取栓支架获得欧盟CE MDR认证,夯实欧洲市场 [14] 行业背景 -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人数约340万,占全球1/4,发病率逐渐年轻化 [15] - 2025年5月全国25省血管介入耗材集采落地,价格压力显著 [15] - 国家医保局强调"不唯低价",临床价值和质量成为重要评判标准 [15] - DRG/DIP改革加快推进,临床价值明确的治疗类器械有望优先纳入医保 [15] 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收入和利润下滑、研发开支收紧的阶段性挑战,但仍保持正向盈利和股东分红 [5] - 创新能力、产品组合完整性和海外拓展成为神经介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0] - 靠创新和出海对冲价格压力或将成为中国神经介入企业的共同路径 [16]
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子公司产品获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03:41
产品注册获批 - 控股子公司赛诺神畅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一次性使用微导管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53031686)[2] - 产品结构由微导管和塑形针组成 经环氧乙烷灭菌 货架有效期2年 适用于神经血管内输注诊断性制剂和器械[2] - 产品为单腔器械 含半刚性近端和柔韧远端 手柄带鲁尔接头 远端有不透射线标记 外表面涂有亲水涂层以减少摩擦[3] 产品战略意义 - 该产品是赛诺神畅独立运营后上市的第二款自主研发产品 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神经介入板块产品组合[4] - 产品获批有助于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促进相关产品销售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4] - 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需完成生产许可变更后方可生产 实际销售取决于市场推广效果[4] 业绩说明会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3日16:00-17:00通过上证路演中心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采用网络文字互动方式[8][11] - 投资者可在2025年8月27日至9月2日16:00前通过上证路演中心"提问预征集"栏目或公司邮箱ir@sinomed.com提交问题[7][10] - 参会人员包括董事长兼总经理孙箭华 董事兼财务总监沈立华 董事兼董事会秘书黄凯及三位独立董事[9]
沛嘉医疗20250825
2025-08-25 17:13
行业与公司 - 沛嘉医疗 一家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和神经介入领域的医疗器械公司 主要业务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产品、神经介入产品(如取栓支架、密网支架、微导丝等)以及多个在研创新产品管线 [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实现17.3%增长 瓣膜业务收入增长24%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增长12.2% [2][3][12][16] - 瓣膜业务覆盖医院数量超700家 手术量增速近20% 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3][12] - 公司三费费用率持续下降 销售费用率显著降低至60多个百分点 销售和分销费用绝对金额下降 [2][4][12] - 瓣膜业务已能产生商业利润 覆盖销售费用及部分研发费用 经营现金流首次在半年度转正 [2][4][8] - 神经介入部门税前利润超4,000万元 税前利润率突破20% [2][8][23] - 上半年预算完成全年40%以上 预计全年收入增速超20% 维持2026年盈亏平衡目标不变 [2][18] 产品与市场表现 - TORS Max 2.5代可调弯3D调弯产品性能优异 上市数据良好 [2][6] - 神经介入微导丝和暖阳密网支架表现出色 DC wire销售收入增长约140% [2][16][40] - 反流瓣膜TORS Trio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获批 二尖瓣修复夹子Gemini One预计2026年下半年取证 长效非屋尔醛干拌瓣膜TORS Next计划2025年底提交申请 [5][19][20] - 神经介入业务中通路产品占比提高 取栓支架成为国产品牌领先者 密网支架在广东省集采中排名第五 [16][27][44] - 瓣膜业务出厂价因产品结构变化(高端Max系列占比提升)而动态调整 非单纯提价 [41] 研发与注册进展 - 多款重磅产品预计未来12个月内获注册证 公司将从单一适应症公司转变为多适应症公司 [7][14] - Model Q3系统启动全球临床研究 Gemini One获FDA的IDE批准并开始EFS研究 Smart Wave冲击波系统针对二尖瓣瓣环钙化适应症的新临床数据受关注 [10][15] - 高寿命手术临床注册加速推进 有望2026年完成临床试验 机器人TAVR项目完成前期工作 即将开始国内注册临床 [7][34] - 神经介入微导丝正在进行FDA 510K注册 预计2025年底前获批 [11][22] 集采与医保政策影响 - 神经介入业务毛利率受球囊集采影响略有下降 但通过以价换量策略预期保持良好表现 [16][17] - 瓣膜业务毛利率受2024年搬厂影响同比略低 但环比反弹 预计2025年内影响消除 [2][1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24个省提供TAVR医保报销 最高比例达80% 河南和北京医保报销后手术量显著增长 [13] - 公司积极应对集采 通过多产品线(如反流瓣、三代瓣、夹子等)抵消影响 目标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5][38] - 密切关注地方局集采进展 预计2025年9月有进一步消息 弹簧圈集采后公司销量显著提升 [5][37] 市场与战略布局 - 公司预计2025年瓣膜业务市场份额达25%-30%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增长20%-30% [2][18] - 反流瓣膜市场潜力巨大 纯增量市场 临床试验阶段三四个月完成100多例 [33] - 海外市场策略差异化 神经介入微导丝等简单操作产品率先推广(预计2025年底FDA获批后产生收入) 瓣膜类产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拓 [22][26][41] - 公司采取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门槛模式 在神经领域深挖市场份额确保利润最大化 在瓣膜和心脏领域持续创新 [47] - 公司已覆盖2000至3000余家医院 随着集采扩展 加快产品渗透速度 [30] 其他重要内容 利润率与成本控制 - 神经板块利润释放 利润率持续上升 瓣膜板块新产品2026年助力实现正向利润 [23] - 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内卷式花费 克制人员投入 严格管理差旅和招待费用 提高费用使用效率和精准度 [12][31] 产品管线与创新 - Monarch Q三尖瓣置换产品在加州Ceder Sinai医院完成首例海外临床 Smart Wave治疗MAC数据引起巨大反响 [14][15][36] - 公司是唯一拥有二尖瓣、三尖瓣、修补、植入、非介入及机器人等多产品布局的公司 [28]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在取栓支架领域成为国产品牌领先者 采取专注不同产品和策略组合的方法 [27] - 神经介入推广方式多样化 包括培训班、动物实验、模型使用、手术病例分享及经桡动脉导管等新术式推广 [29][30] 价格与医保 - 新产品Tera Tera trial定价内部讨论中 参考香港市场约30万港币 需综合考虑医保覆盖和支付能力 [32] - 行业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 医保控费(如DRG)是重要因素 预计2025年国内TAVR植入量增长约10% [42][43] 海外进展 - 欧洲市场优先推进(认可CE注册) 美国市场寻求合作 避免自行开发因专利复杂 [26][41] - 微导丝占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 价格较高 预计2025年底FDA批准后成为出海重要产品 [27]